摘 要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诗歌理论著作。它的基本观点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方面。前者囊括了“以禅喻诗”、“识诗”、“妙悟”和“别材”部分,后者则从“吟咏性情”、“兴趣”、“气象”和“入神”等角度展开深度探讨和创新性阐述。厘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沧浪诗话》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严羽; 《沧浪诗话》 ; 诗歌理论
Abstract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of Yan Yu is a poetry theory which is a more complete system . The basic idea mainly in two aspects including procedures of Poem Composition and judgment standard of Good Verse . The former includes " Analyzing Poetics Metaphorically with Zen ", " approach to poetry " ,Enlightenment Theory "and " Distinct Material ", the latter analyzed and elaborates on " Expression feeling ", " Aesthetic Delight " ," Theories of Aesthetic Spirit " and " Going into Sanctitude ". To clarify these issues, for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ics Criticism,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Yan Yu(严羽);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沧浪诗话);
Poetic theory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2
目 录 .................................................................. 3
绪 论 .................................................................. 4
1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产生背景 .......................................... 4
1.1 宋诗演变过程中,流派迭出 ......................................... 4
1.2 个人生平波折,不与时俯仰 ......................................... 5
1.3 诗歌理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 6
2 诗歌的创作过程——源于内心的“水到渠成” ............................. 6
2.1 以禅喻诗 ......................................................... 6
2.2 “识”诗 .......................................................... 7
2.3 “妙悟” .......................................................... 8
2.4 “别材” .......................................................... 9
3 好诗的评判标准——“情至意尽”的合一 ................................ 10
3.1 “吟咏情性” ..................................................... 10
3.2 “兴趣” ......................................................... 11
3.3 “气象” ......................................................... 11
3.4 “入神” ......................................................... 12
4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影响 ............................................. 13
4.1 严羽诗学为后世所接受和研究 ...................................... 13
4.2 影响总括 ........................................................ 14
5 结语 .................................................................. 14
注 释 .................................................................. 15
参 考 文 献 ............................................................. 16
致 谢 ................................................................... 17
绪 论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批评著作。全书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特点,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创作过程和评判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刻探讨,批评了宋代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诗歌理论弊病,从独特的角度阐述了“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入神”等观点。如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所述:“整个宋代没有第二部诗话像它那样系统完整、纲领鲜明、议论痛快而富于含蕴,醒人耳目而又耐人思索”。《沧浪诗话》与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并称为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两部诗话,对明清及其后世的诗歌评论影响极大。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层次对《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入神”等观点进行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分析和阐述。在分点论述的同时找出各个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对理论体系的整体理解、分析和把握。力求更全面、深层次的体现严羽的创作本意,重申其诗歌的理论价值,为当代诗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产生背景
1.1 宋诗演变过程中,流派迭出
北宋时期,诗人们基本上偏于消极的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的急创造和发展。主要师法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这个时期的诗歌由于重视思想内容,诗人爱在其诗歌中发议论,特别是一些涉及政治、社会问题的较长的诗,往往议论纵横、反复述说,明代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说:“其弊至以文为诗。”北宋后期,为宋代诗歌的繁荣时期。此时主宰诗坛风气的主要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三人。他们的诗歌被称为“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其中苏轼、黄庭坚始有自己风格和主张。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主张“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代表作品中有“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再答洪驹父书》)的言论。《论诗帖》又有如“词意高深要从学问中来”的论调。提出了“换骨法”、“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认为诗歌创作要对古人著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并提出其诗歌创作主张“以理为主”和“无一字无来历”。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同,形成了各流派长期的分争。其中批判
江西诗派的就不在少数。王若虚有云:“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严羽也在作品《沧浪诗话》中阐发了自己对宋诗的个人看法。有“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之言描述宋代诗歌演变。同时也表现出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近代诸公“尚理而病于意兴”缺陷的强烈不满,认为这些人并不理解诗歌的本质特点,违背了诗学的传统。称“其为诗虽工,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又有“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的论调。方孝岳先生也曾说到:“严羽生在南宋之季,当江西派盛极一时之后,所以他的立论,多半是针对江西派而发”。 ①
1.2 个人生平波折,不与时俯仰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南宋邵武人。严羽家临莒溪,地名为严坊,沧浪之水出焉,因自号“沧浪逋客”,而世人称其为“严沧浪”。严羽一生漂泊流离,曾早年就学于包扬包恢门下,后多次从事案牍文书工作而并不受重用,后逐渐淡出,过上了清新淡雅的隐居生活,避隐民间,不知所终。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抗元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戴复古评价严羽“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引自朱雯《严羽传》)。在《祝二严》又中肯评到:“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由此足见严羽屹然独立的品格。严羽教人学诗,必熟读《楚辞》,其一生亦如屈原《楚辞》中写到的那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风范。
也正是严羽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人格追求让他发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萌发了他力求使诗歌摆脱儒学婢女地位的潜在理想,力图诗歌能真正体现其审美价值。在儒家看来,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不在于审美,也不在于艺术,而是为了“载道”,或者是为社会政治服务。这样的理解忽视了诗歌自身规律、内在特征以及思维特质。严羽在波折的求索过程中觉察到了儒家诗教的缺欠,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也融合到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严羽大胆提地出了“以禅喻诗”、“妙悟”、“兴趣”等还原诗歌本质特征的个性化诗歌理论见解。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就有这样的自述:“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又有“高意又使回护,毋直致褒贬。仆意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着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於世之君子,不辞也。”足见其真性情,真纯粹。
1.3 诗歌理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而诗话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好的诗歌理论研究,应该是试图对诗歌进行本质性的认识,以至于提高诗人的诗歌写作技法,同时也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系统性知识。因此,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有认识诗歌的必要,更有将这种认识系统起来的必要。而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自身完备的诗歌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要求。
诗歌理论始终按照诗歌的“抒情”本质特征不断完善和开拓。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发展历史,诸多诗论著作对古典诗论都作出了这样那样的贡献,它们提出的诸多理论观点和理论命题,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论宝库。而《沧浪诗话》不失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部体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它从《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系统、全面地展开了关于诗歌创作、诗体辨析、诗歌素养、诗歌批评等各部分的理论分析,提供了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资料。众多方面的贡献,都应予以足够的估价。它为古代诗歌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所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对诗歌创作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使《沧浪诗话》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诗歌的创作过程——源于内心的“水到渠成”
2.1 以禅喻诗
《诗辩》中云:“论诗如论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从而明确的提出了“以禅喻诗”的主张。在《与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亦称:“以禅喻诗 ,莫此亲切。”以禅论诗并非由严羽提出。唐代,禅宗思想流行广泛,司空图就曾提出“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的观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对文艺创作影响巨大。宋代诗论家和诗人借参禅来论诗的不在少数。自北宋苏轼在《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之妙句。开创了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的先例。宋代亦有“学诗如参禅”之说。吴可指出 “学诗浑似学参禅”认为学诗与参禅是相似的,提出诗贵顿悟和不蹈袭前人窠臼的论点。两宋人士对其观点颇为赞同,在诗话、诗论中兴起了“以禅喻诗”的评论浪潮。
严羽在吸收优秀论点的同时,亦不断创新。他将“以禅喻诗”作为他诗学理论批判的切入点。严羽在这里已经不是效仿前人在进行诗歌批评中搬用一些禅学术语,而是将禅理化用到诗歌批评中来。严羽模仿宗杲“参禅精子”之称,自诩为参禅精子。严羽对宗杲的借鉴亦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承袭套用,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借鉴。更加注重诗禅二者本质理论相通的特点。绝对不是单纯的以禅入诗,并没有把诗禅二者混淆在一起,完全是从艺术审美欣赏、批评的角度的角度说的,并非对诗歌的审美创造而言。
由于严羽并不十分精通禅学,且“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他在借用“禅”的相关术语时发生了些许偏误,也因此引来诸多争议。冯班在批驳到 “剽窃禅语,皆失其宗旨,可笑之极”(《严氏纠谬》)。钱谦益中指责严羽:“严氏以禅喻诗,无知妄论,谓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不知声闻、辟支果即小乘也。谓学汉魏盛唐为临济宗,大历以下为曹洞宗,不知临济、曹洞初无胜劣也”(《唐诗英华序》)。二者批判颇为苛刻。而钱冯二人对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这一概念的批评,重点是认为严羽在禅学方面未作专门研究,不具备专业的禅学知识,才会导致禅家用语的误用。然而他们没有理解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深刻内容和根本动机。郭绍虞先生曾发表意见说:“盖沧浪只是以禅喻诗,而诸家则是以禅衡诗,„„与沧浪之禅说没有关系。”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严羽提出此观点的目的并不是要谈禅论道,而是要借助于禅师建构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是用“禅道妙悟”来比喻“诗道妙悟”,以说明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在这一出发点看来,严羽的言论是无可厚非的。“以禅喻诗”之精妙更是亘古未有的。 ④
2.2 “识”诗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对“识”的解释为“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为识。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有云:“学诗有三节,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由此可见,严羽认为“识诗”是写诗的首要前提,只有从“识诗”起步,进而逐渐掌握诗歌写作的要领,最后才能做到“透彻之悟”,才能在创造中就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严羽认为要焕发真识,就需要进入“正门”,《诗评》提到:“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此处的意思是指只有在艺术欣赏中深入体验艺术形象或者境界的内蕴,并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才能感受强烈的美感、加深内心体会。对诗歌必须具备卓越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懂得诗歌创作的规律,写出好诗。严羽在《诗辩》中有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这就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所谓“识”也就是艺术鉴赏力,即辨识诗歌好坏的能力。“识”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审美意识”。严羽把动情看作“识”的前提,而把感受、体验、
神会看作“识”的实现形式。严羽在文章中说“然非多诗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即把“识”看作了达到“妙悟”的途径,通过“识”而使“妙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范温是严羽提出妙悟、心识说之前极重要的诗论家,他曾说过:“学者先以识为主,禅家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又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在严羽看来“识”作为“以禅喻诗”的基础,亦为诗歌创作的首要条件。 ⑤
2.3 “妙悟”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指对佛法的觉悟和心解,即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所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禅宗的妙悟,其特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佛教实践的修习过程中,通过主观内省,对于佛教“真谛”的彻底体认识和把握,与真如佛性契合一体。这种对于佛性的领悟,是不可言喻的,只能靠自己用心去体会。“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本色、当行”要求诗歌创作自然通俗、不造作。我们可以理解为严羽笔下的“妙悟”是一种恰当的艺术感受方式,一种审美境界的创造活动。他认为诗歌艺术的奥妙,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也不是理论可阐述明白的,必须在对大量诗歌佳作的把握这一直觉思维中,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与体验,才能领略其中奥妙。这就是诗家的妙悟。严羽心目中的“妙悟”更应是人们从长时期潜心地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所养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直感能力,它的特点在于不凭藉书本知识和理性思考,正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妙悟的内涵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蕴丰富而又彼此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了两个层面,即“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前者是指学诗的正确途径,而后者则是指循此途径所要达到的目标优秀诗作的审美境界。“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弘扬自我性灵、突出审美主体性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
“妙悟”首先来源于对好的诗歌作品的熟读与涵咏。“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字,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严羽认为熟读与涵咏为“妙悟”能力获得的途径。“妙悟”的能力是从阅读前人的诗歌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而且并不是任何诗作都有助于人们的“悟入”,必须是那些本身具有严羽所赞赏的韵趣悠远、意境浑成特点的作品,才能促成人们对诗歌艺术特点的领悟。《诗评》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直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又提到:“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意思都是要人们在反复咏叹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骀荡,从而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领略作品的独特韵味。
“妙悟”还要求对诗歌艺术作出正确的鉴别,即上文中提到的“识诗”。《诗辨》中所提到的“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就是指的这种从艺术风格、意境上识别诗作的高下邪正深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严羽认为,“识诗”又是来自对各类诗歌的“广见”与“熟参”,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来自对诗歌体制的辨析。在《沧浪诗话》中特有《诗体》一卷,广泛介绍了诗歌的体裁、风格及其流变,《答吴景仙书》亦有:“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就是要人们注意诗歌体制方面的精心比较以确切的掌握诗歌艺术的“真、是、非”。
“妙悟”作为“以禅喻诗”的基本和核心,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之一。
2.4 “别材”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报其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歌的“别材”说。后代学者对于“别材”的“材”的理解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材”是“才能”的“才”,认为是因读音相同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另一种观点认为,“材”是“材料”的省称。郭绍虞先生曾指出:“重即目而不重用事,尚直寻而不尚补假,这即是所谓别才。”郭先生不但在论述中直接使用“才”字,而不再使用校对的原文中的“材”字,而且也为“才”的内涵作了很明确地解释,认为“才”是一种重视生活中的实践并从这种实践中寻取到真切情感的态度与才能,而并非是一种重视书本和历史上的旧制并从这种旧制中寻取到合于使用的诗料的态度和才能。《汉语大词典》“别材”亦作“别才”,指特殊的才能。它用的正是《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例子。《辞源》“别材”解释为“别具之才”,亦指特殊的才能。至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又有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杨次也先生《西湖竹枝》„„‘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足见后人对“别材”意义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说,“别趣”是对于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的解答,那么,“别才”便是对怎样才能作出这种好诗的说明。综上所诉严羽《诗辩》中所谓的“别材”,我们更加倾向于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别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或者说是诗人的才调、才气。这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硬性的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如果一个人不但先天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而且在后天能够通过审美实践来焕发和维护这种特殊的审美意识,他就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这种审美实践就是能够通过“悟”,而不是“读书穷理”的功夫或“苦吟”的功夫。因此,“别材”亦是创作出好诗的前提条件之一。
3 好诗的评判标准——“情至意尽”的合一
3.1 “吟咏情性”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本质特点是以抒情为主。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诗学传统。“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思想最早的纲领。“言志”一词最早两见于《论语》“盍各言尔志”(公冶长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先进篇),均有抒发怀抱之意。“诗言志”产生在西周中期公元前九世纪中叶,是诗、乐、舞一体,神人合一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舜命夔掌管乐教时期,亦是《诗三百》制作的时期,因此《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志”亦指怀抱、情感、意志,是统一切精神活动的意义,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有云:“心之所之为之志”,《毛诗序》亦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严羽在积累前人理论基础的同时亦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其诗话中就有这样的言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争锋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③②严羽把“吟咏情性”提升到了诗歌艺术基本特点的高度。首先严羽批评宋诗:“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不问兴致”就是指当时的“诸公”忽略了诗歌抒情形象的创造,忽略了诗歌本质内涵。严羽指明诗歌创作不能只搞概念认识,使事用典。诗歌必须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必须符合抒情性的标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其次严羽也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能够激动人心的现实生活。严羽强调的吟咏情性,不是指诗人主观情感单方面的抒发,而是应该具有其客观现实基础。诗人的感情不是凭空得来,而是由现实触发而生。触景生情,即事慢兴。他主张诗歌要描写“即目”的客观景物。要从社会现实中汲取养料。严羽无比推崇李白杜甫的诗歌,认为“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就是由于李白在面对污浊的现实,发愤寄傲,杜甫置身兵戈骚屑之中,伤时恨别的情境中阐发的。二者诗歌均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再者,严羽其实并不排斥诗歌中的“理”。他推许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理趣。“理”成了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诗歌也应表现一定的人生哲理。但表现的方式必须运用形象思维,不能直接在诗歌中进行枯燥的说教。严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再次重申了“回归诗性”的重要性,向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诗歌的纯粹。
3.2 “兴趣”
《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话里讲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用的是佛经上的比喻,说羚羊到晚间把自己的双角挂在树上栖息,可以避免猎狗找寻踪迹。这里将“兴趣”与“羚羊挂角”联系在一起,二者皆“无迹可求”。这里所说的“兴趣”,是指诗歌作品不同于一般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兴趣”的“趣”在《诗话》中也称作“别趣”,这就是严羽特创的文学批评术语。“兴趣”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可以看作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辽代钟嵘曾对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做了全新的解释,他说“兴”就是“言有尽而意有余”。“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兴趣即以“兴”的手法描绘诗的意境。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也亦类似于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到“兴致”、“意兴”,它们在本质上与“兴趣”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略有侧重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侧重“意”(意象),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全面地了解“兴趣”的内涵。“兴”即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趣”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侧重于从作者的角度说,“趣”侧重于从读者的角度说,其实都是指诗歌的审美特征。“兴趣”,是诗歌作品的语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才能给人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感觉,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沧浪诗话》中所要探讨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怎样才能品味出这样的好诗来。”“兴趣”说正是对前者的回答。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兴趣”或“别趣”,即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所产生的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美学特点,是严羽认可的好诗的首要条件。如果说“妙悟”是通向这个心灵目标的桥梁。“兴趣”则是诗人所要追求达到的目标。 ⑥
3.3 “气象”
诗意和气象都是中国诗学中研究的重大问题。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开始探求诗意问题。到唐代人们对诗意的探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气象学说。唐人在气象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气象学说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诗学理论。宋代在唐代诗学的基础上对气象和诗意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严羽就在《诗辨》里有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这里的“气象”为诗歌
作品的“风貌”。
《沧浪诗话·诗评》中有讲到:“虽谢康乐拟邺中诸子之诗,亦气象不类”。这里讲谢灵运《拟魏太子邱中集诗》八首,“气象”不像邺中诸子的诗。认为谢灵运拟人的诗,还是自己的风貌,不像被拟者的风貌。《沧浪诗话·考证》引陶渊明的《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旦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予谓此篇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大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集尔”。此处认为《问来使》这首诗,风貌不像陶渊明,更像李白。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讲的是盛唐诗象颜真卿的字,气象浑厚,笔力雄壮。就风格讲,劲健和雄壮都是刚健的;就气象讲,一个像子路的刚强,较为外露;一个较为浑厚、浑成,也比较深厚。虽然风格相同而气象却不同。由此看来,严羽《沧浪诗话》中认为诗歌的气象更应该确切的理解为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再加上作家在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作家的气度神态。严羽论诗亦尤重“气象”,特别推崇“盛唐气象”。“气象”成为了严羽评判好诗的重要标准之一。
3.4 “入神”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神”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后来转变为诗学的范畴。陶明浚曾释严羽“入神”论谓:“万事皆以入神为极致。„„一技之妙皆可入神,魁群冠伦,出类拔萃,皆所谓入神者也”。《世说新语》云:“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由此看出顾长康认为,绘画仅要画出事物的表面形貌和姿容,表现出对象的“形似”,还应艺术性的表现这个对象的生命自身,达到“神似”。同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的不仅只有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注重事物内在的自然生命。要试图以自己的本真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物我相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就是“入神”境界。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主要目的就是“入神”。而“识”“妙悟”可引领诗人进入这种状态。这就强调诗人应该通过观察社会生活及周围客观自然的各种生命情态以达到这一目标。当然,在“入神”境界前,需要对艺术形式感知力进行漫长的培养和训练,而这种培养训练则是对形式技巧的学习积累,即《沧浪诗话》中所谓的“多读书”,“多穷理”。“入神”就是要把“我”全部存在投入到创作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通过这样的行为,及其以这样的行为为媒介,才能使对象所具有的“神”不仅停留在对象自身,而是进行了升华,“形”作为其外在呈现,而为“我”(即艺术家)所直觉、所感悟,通过“我”使它呈现出来。
⑧⑦
严羽把“入神”视为无以复加的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入神”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过程和标准。严羽用“入神”来称赏李杜之作,盛唐诗歌,特别是李杜诗歌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达到“入神”境界的李杜之作,成为了严羽所最为憧憬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严羽无意抹杀其他诗人的艺术成就,旨在强调李杜诗歌达到“入神”这一极致,对后世诗歌创作的经典启示意义。“入神”是古典诗学至境—诗“悟”境界。这种境界体现无意识创作并非原始本能的无意识状态。只要达到这种境界,“诗之法”“诗之品”“诗之用工”“诗之大概”就会都具备。这是严羽认为的创作好诗的最高目标。 ⑨
4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影响
4.1 严羽诗学为后世所接受和研究
其一,清代王士禛“神韵”说主要引自严羽诗歌至境论——“兴 趣”说。其二,严羽所提倡“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学诗,由此产生“以汉魏、盛唐为师”思想倾向的和“妙悟”的诗歌创作技法。被明代“格调”派所欣赏;其三,严羽认为诗歌本质为“吟咏情性”,这一观点被“性灵说”采纳。“妙悟”、“兴趣”“情”等观点,皆为后世“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所重视,虽展开的立场不同,却依旧说明了严羽诗学在明、清诗学中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后世的相关观点不管是对严羽诗歌理论的赞赏还是批驳,在很大程度上皆汲取了严羽的诗歌理论。裴斐说:严羽对诗歌理论发展影响之大,在历代论家中实无出其右者。从他的点评来看任何其他诗论家都难获得此殊荣。从学院派的观点看,《沧浪诗话》比不上《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也赶不上清初的的《原诗》,但严羽的影响却远过叶燮,刘勰亦是望尘莫及,《沧浪诗话》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明、清诗学更多的是对严羽诗学的纠正、引伸和发展,主要是围绕着严羽诗学所展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严羽的诗歌理论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特殊地位。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诸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严羽与《沧浪诗话》研究。严羽的《沧浪诗话》以郭绍虞先生的《沧浪诗话校释》为基石,前期主要探究整个《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全貌,有些则讨论《沧浪诗话校释》提出的问题。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体系的研究。第二,对严羽诗歌作品的研究。第三,严羽生平的研究。第四,对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的研究。第五,对严羽评论历代诗人、诗歌的研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也众多且丰富。出现了《严羽和沧浪诗话》、《严羽学术研究论文选》、《严羽集》、《严羽评传》等一系列研究专著。
4.2 影响总括
严羽的《沧浪诗话》惊世骇俗,《福建文苑传》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毛晋《沧浪诗话跋》则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替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则精切简妙,不袭牙后,其与临安表叔吴景仙一书,尤诗家金针也。不仅开启了明清“神韵”说、“格调”说和“性灵”说,而且成为诸多理论家立论的基石和效法的经典,严羽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其诗学在此前相同或近似话语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深刻性,被赋予了新的面貌。著名理论家如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也都借鉴了它的理论思维经验,在此基础上批判改造,推陈出新。
5 结语
《沧浪诗话》以《诗辩》作为全书核心部分,严羽从“诗歌的本质特点”、“诗歌的创作过程”、“好诗的评判标准”各个角度阐述自己主要观点,《沧浪诗话》凭借其原创性和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文学批评和诗学批评领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虽然本人对《沧浪诗话》理论观点探论存在瑕疵,但这并不能掩盖《沧浪诗话》的璀璨光芒。
注 释 ①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②梁道理:严羽“别材”说探微,《学术月刊》,1982年版。
③陈定玉:严羽集《沧浪诗话》,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④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⑦陶明浚:诗说杂记,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⑧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⑨程小平:析古典诗学之神----以入神说为例,《东方论坛》,2008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王术臻.沧浪诗话研究[M].学苑出版社,2010,(01).
[2]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1).
[3] 许志刚.严羽评传[M].南京大学,1997,(01).
[4] 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
[5] 洪树华.沧浪诗话诗学体系及批评旨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6] 何文焕.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2011,(02).
[7]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王柏华等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1).
[10] 童庆炳.严羽诗论诸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11] 柳倩月.论诗如论禅——严羽“以禅喻诗”方法论辨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6.
[12] 苗波.《沧浪诗话》诗学思想新论[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3] 张伯伟.宋代禅学与诗话二题[J].中国文化,1992,(06).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努力,本次毕业论文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的匮乏和学识的有限,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写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去非老师。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他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特别是在论文修定中,他给予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是我论文得以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是因为你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为我们打下了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其次要感谢我的论文小组成员付敏和薛彦文同学,在我论文写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她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同时我也满怀着对母校的感恩。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摘 要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系统较为完备的诗歌理论著作。它的基本观点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方面。前者囊括了“以禅喻诗”、“识诗”、“妙悟”和“别材”部分,后者则从“吟咏性情”、“兴趣”、“气象”和“入神”等角度展开深度探讨和创新性阐述。厘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沧浪诗话》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严羽; 《沧浪诗话》 ; 诗歌理论
Abstract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of Yan Yu is a poetry theory which is a more complete system . The basic idea mainly in two aspects including procedures of Poem Composition and judgment standard of Good Verse . The former includes " Analyzing Poetics Metaphorically with Zen ", " approach to poetry " ,Enlightenment Theory "and " Distinct Material ", the latter analyzed and elaborates on " Expression feeling ", " Aesthetic Delight " ," Theories of Aesthetic Spirit " and " Going into Sanctitude ". To clarify these issues, for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ics Criticism,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Yan Yu(严羽); Cang 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沧浪诗话);
Poetic theory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2
目 录 .................................................................. 3
绪 论 .................................................................. 4
1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产生背景 .......................................... 4
1.1 宋诗演变过程中,流派迭出 ......................................... 4
1.2 个人生平波折,不与时俯仰 ......................................... 5
1.3 诗歌理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 6
2 诗歌的创作过程——源于内心的“水到渠成” ............................. 6
2.1 以禅喻诗 ......................................................... 6
2.2 “识”诗 .......................................................... 7
2.3 “妙悟” .......................................................... 8
2.4 “别材” .......................................................... 9
3 好诗的评判标准——“情至意尽”的合一 ................................ 10
3.1 “吟咏情性” ..................................................... 10
3.2 “兴趣” ......................................................... 11
3.3 “气象” ......................................................... 11
3.4 “入神” ......................................................... 12
4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影响 ............................................. 13
4.1 严羽诗学为后世所接受和研究 ...................................... 13
4.2 影响总括 ........................................................ 14
5 结语 .................................................................. 14
注 释 .................................................................. 15
参 考 文 献 ............................................................. 16
致 谢 ................................................................... 17
绪 论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批评著作。全书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特点,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创作过程和评判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刻探讨,批评了宋代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诗歌理论弊病,从独特的角度阐述了“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入神”等观点。如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所述:“整个宋代没有第二部诗话像它那样系统完整、纲领鲜明、议论痛快而富于含蕴,醒人耳目而又耐人思索”。《沧浪诗话》与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并称为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两部诗话,对明清及其后世的诗歌评论影响极大。
本文主要从“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好诗的评判标准”两大层次对《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妙悟”、“兴趣”、“入神”等观点进行系统的具有创新性的分析和阐述。在分点论述的同时找出各个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做到对理论体系的整体理解、分析和把握。力求更全面、深层次的体现严羽的创作本意,重申其诗歌的理论价值,为当代诗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产生背景
1.1 宋诗演变过程中,流派迭出
北宋时期,诗人们基本上偏于消极的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的急创造和发展。主要师法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这个时期的诗歌由于重视思想内容,诗人爱在其诗歌中发议论,特别是一些涉及政治、社会问题的较长的诗,往往议论纵横、反复述说,明代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说:“其弊至以文为诗。”北宋后期,为宋代诗歌的繁荣时期。此时主宰诗坛风气的主要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三人。他们的诗歌被称为“荆公体”、“东坡体”、“山谷体”。其中苏轼、黄庭坚始有自己风格和主张。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主张“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代表作品中有“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再答洪驹父书》)的言论。《论诗帖》又有如“词意高深要从学问中来”的论调。提出了“换骨法”、“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认为诗歌创作要对古人著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并提出其诗歌创作主张“以理为主”和“无一字无来历”。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同,形成了各流派长期的分争。其中批判
江西诗派的就不在少数。王若虚有云:“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严羽也在作品《沧浪诗话》中阐发了自己对宋诗的个人看法。有“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之言描述宋代诗歌演变。同时也表现出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近代诸公“尚理而病于意兴”缺陷的强烈不满,认为这些人并不理解诗歌的本质特点,违背了诗学的传统。称“其为诗虽工,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又有“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的论调。方孝岳先生也曾说到:“严羽生在南宋之季,当江西派盛极一时之后,所以他的立论,多半是针对江西派而发”。 ①
1.2 个人生平波折,不与时俯仰
严羽,字仪卿,一字丹邱,南宋邵武人。严羽家临莒溪,地名为严坊,沧浪之水出焉,因自号“沧浪逋客”,而世人称其为“严沧浪”。严羽一生漂泊流离,曾早年就学于包扬包恢门下,后多次从事案牍文书工作而并不受重用,后逐渐淡出,过上了清新淡雅的隐居生活,避隐民间,不知所终。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抗元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戴复古评价严羽“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引自朱雯《严羽传》)。在《祝二严》又中肯评到:“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由此足见严羽屹然独立的品格。严羽教人学诗,必熟读《楚辞》,其一生亦如屈原《楚辞》中写到的那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风范。
也正是严羽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人格追求让他发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萌发了他力求使诗歌摆脱儒学婢女地位的潜在理想,力图诗歌能真正体现其审美价值。在儒家看来,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不在于审美,也不在于艺术,而是为了“载道”,或者是为社会政治服务。这样的理解忽视了诗歌自身规律、内在特征以及思维特质。严羽在波折的求索过程中觉察到了儒家诗教的缺欠,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也融合到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严羽大胆提地出了“以禅喻诗”、“妙悟”、“兴趣”等还原诗歌本质特征的个性化诗歌理论见解。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就有这样的自述:“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又有“高意又使回护,毋直致褒贬。仆意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着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於世之君子,不辞也。”足见其真性情,真纯粹。
1.3 诗歌理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而诗话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裁。好的诗歌理论研究,应该是试图对诗歌进行本质性的认识,以至于提高诗人的诗歌写作技法,同时也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系统性知识。因此,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有认识诗歌的必要,更有将这种认识系统起来的必要。而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自身完备的诗歌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要求。
诗歌理论始终按照诗歌的“抒情”本质特征不断完善和开拓。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发展历史,诸多诗论著作对古典诗论都作出了这样那样的贡献,它们提出的诸多理论观点和理论命题,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诗论的理论宝库。而《沧浪诗话》不失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一部体系完密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它从《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系统、全面地展开了关于诗歌创作、诗体辨析、诗歌素养、诗歌批评等各部分的理论分析,提供了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资料。众多方面的贡献,都应予以足够的估价。它为古代诗歌的历史演变,尤其是唐诗和宋诗所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也对诗歌创作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使《沧浪诗话》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诗歌的创作过程——源于内心的“水到渠成”
2.1 以禅喻诗
《诗辩》中云:“论诗如论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从而明确的提出了“以禅喻诗”的主张。在《与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亦称:“以禅喻诗 ,莫此亲切。”以禅论诗并非由严羽提出。唐代,禅宗思想流行广泛,司空图就曾提出“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的观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思想,对文艺创作影响巨大。宋代诗论家和诗人借参禅来论诗的不在少数。自北宋苏轼在《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之妙句。开创了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的先例。宋代亦有“学诗如参禅”之说。吴可指出 “学诗浑似学参禅”认为学诗与参禅是相似的,提出诗贵顿悟和不蹈袭前人窠臼的论点。两宋人士对其观点颇为赞同,在诗话、诗论中兴起了“以禅喻诗”的评论浪潮。
严羽在吸收优秀论点的同时,亦不断创新。他将“以禅喻诗”作为他诗学理论批判的切入点。严羽在这里已经不是效仿前人在进行诗歌批评中搬用一些禅学术语,而是将禅理化用到诗歌批评中来。严羽模仿宗杲“参禅精子”之称,自诩为参禅精子。严羽对宗杲的借鉴亦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承袭套用,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借鉴。更加注重诗禅二者本质理论相通的特点。绝对不是单纯的以禅入诗,并没有把诗禅二者混淆在一起,完全是从艺术审美欣赏、批评的角度的角度说的,并非对诗歌的审美创造而言。
由于严羽并不十分精通禅学,且“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他在借用“禅”的相关术语时发生了些许偏误,也因此引来诸多争议。冯班在批驳到 “剽窃禅语,皆失其宗旨,可笑之极”(《严氏纠谬》)。钱谦益中指责严羽:“严氏以禅喻诗,无知妄论,谓汉魏、盛唐为第一义,大历为小乘禅,晚唐为声闻、辟支果。不知声闻、辟支果即小乘也。谓学汉魏盛唐为临济宗,大历以下为曹洞宗,不知临济、曹洞初无胜劣也”(《唐诗英华序》)。二者批判颇为苛刻。而钱冯二人对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这一概念的批评,重点是认为严羽在禅学方面未作专门研究,不具备专业的禅学知识,才会导致禅家用语的误用。然而他们没有理解严羽提出“以禅喻诗”的深刻内容和根本动机。郭绍虞先生曾发表意见说:“盖沧浪只是以禅喻诗,而诸家则是以禅衡诗,„„与沧浪之禅说没有关系。”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严羽提出此观点的目的并不是要谈禅论道,而是要借助于禅师建构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是用“禅道妙悟”来比喻“诗道妙悟”,以说明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在这一出发点看来,严羽的言论是无可厚非的。“以禅喻诗”之精妙更是亘古未有的。 ④
2.2 “识”诗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对“识”的解释为“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为识。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有云:“学诗有三节,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由此可见,严羽认为“识诗”是写诗的首要前提,只有从“识诗”起步,进而逐渐掌握诗歌写作的要领,最后才能做到“透彻之悟”,才能在创造中就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严羽认为要焕发真识,就需要进入“正门”,《诗评》提到:“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此处的意思是指只有在艺术欣赏中深入体验艺术形象或者境界的内蕴,并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共鸣,才能感受强烈的美感、加深内心体会。对诗歌必须具备卓越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懂得诗歌创作的规律,写出好诗。严羽在《诗辩》中有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这就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所谓“识”也就是艺术鉴赏力,即辨识诗歌好坏的能力。“识”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审美意识”。严羽把动情看作“识”的前提,而把感受、体验、
神会看作“识”的实现形式。严羽在文章中说“然非多诗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即把“识”看作了达到“妙悟”的途径,通过“识”而使“妙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范温是严羽提出妙悟、心识说之前极重要的诗论家,他曾说过:“学者先以识为主,禅家所谓正法眼,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又说:“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在严羽看来“识”作为“以禅喻诗”的基础,亦为诗歌创作的首要条件。 ⑤
2.3 “妙悟”
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指对佛法的觉悟和心解,即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所谓“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禅宗的妙悟,其特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在佛教实践的修习过程中,通过主观内省,对于佛教“真谛”的彻底体认识和把握,与真如佛性契合一体。这种对于佛性的领悟,是不可言喻的,只能靠自己用心去体会。“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严羽“本色、当行”要求诗歌创作自然通俗、不造作。我们可以理解为严羽笔下的“妙悟”是一种恰当的艺术感受方式,一种审美境界的创造活动。他认为诗歌艺术的奥妙,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也不是理论可阐述明白的,必须在对大量诗歌佳作的把握这一直觉思维中,发自内心地去感受与体验,才能领略其中奥妙。这就是诗家的妙悟。严羽心目中的“妙悟”更应是人们从长时期潜心地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所养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直感能力,它的特点在于不凭藉书本知识和理性思考,正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妙悟的内涵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蕴丰富而又彼此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了两个层面,即“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前者是指学诗的正确途径,而后者则是指循此途径所要达到的目标优秀诗作的审美境界。“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弘扬自我性灵、突出审美主体性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
“妙悟”首先来源于对好的诗歌作品的熟读与涵咏。“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字,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严羽认为熟读与涵咏为“妙悟”能力获得的途径。“妙悟”的能力是从阅读前人的诗歌作品中培养出来的,而且并不是任何诗作都有助于人们的“悟入”,必须是那些本身具有严羽所赞赏的韵趣悠远、意境浑成特点的作品,才能促成人们对诗歌艺术特点的领悟。《诗评》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直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又提到:“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意思都是要人们在反复咏叹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骀荡,从而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领略作品的独特韵味。
“妙悟”还要求对诗歌艺术作出正确的鉴别,即上文中提到的“识诗”。《诗辨》中所提到的“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就是指的这种从艺术风格、意境上识别诗作的高下邪正深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严羽认为,“识诗”又是来自对各类诗歌的“广见”与“熟参”,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来自对诗歌体制的辨析。在《沧浪诗话》中特有《诗体》一卷,广泛介绍了诗歌的体裁、风格及其流变,《答吴景仙书》亦有:“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就是要人们注意诗歌体制方面的精心比较以确切的掌握诗歌艺术的“真、是、非”。
“妙悟”作为“以禅喻诗”的基本和核心,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之一。
2.4 “别材”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报其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歌的“别材”说。后代学者对于“别材”的“材”的理解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材”是“才能”的“才”,认为是因读音相同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另一种观点认为,“材”是“材料”的省称。郭绍虞先生曾指出:“重即目而不重用事,尚直寻而不尚补假,这即是所谓别才。”郭先生不但在论述中直接使用“才”字,而不再使用校对的原文中的“材”字,而且也为“才”的内涵作了很明确地解释,认为“才”是一种重视生活中的实践并从这种实践中寻取到真切情感的态度与才能,而并非是一种重视书本和历史上的旧制并从这种旧制中寻取到合于使用的诗料的态度和才能。《汉语大词典》“别材”亦作“别才”,指特殊的才能。它用的正是《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例子。《辞源》“别材”解释为“别具之才”,亦指特殊的才能。至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又有清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杨次也先生《西湖竹枝》„„‘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足见后人对“别材”意义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说,“别趣”是对于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的解答,那么,“别才”便是对怎样才能作出这种好诗的说明。综上所诉严羽《诗辩》中所谓的“别材”,我们更加倾向于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别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或者说是诗人的才调、才气。这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硬性的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如果一个人不但先天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而且在后天能够通过审美实践来焕发和维护这种特殊的审美意识,他就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这种审美实践就是能够通过“悟”,而不是“读书穷理”的功夫或“苦吟”的功夫。因此,“别材”亦是创作出好诗的前提条件之一。
3 好诗的评判标准——“情至意尽”的合一
3.1 “吟咏情性”
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本质特点是以抒情为主。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诗学传统。“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思想最早的纲领。“言志”一词最早两见于《论语》“盍各言尔志”(公冶长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先进篇),均有抒发怀抱之意。“诗言志”产生在西周中期公元前九世纪中叶,是诗、乐、舞一体,神人合一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舜命夔掌管乐教时期,亦是《诗三百》制作的时期,因此《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志”亦指怀抱、情感、意志,是统一切精神活动的意义,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有云:“心之所之为之志”,《毛诗序》亦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严羽在积累前人理论基础的同时亦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其诗话中就有这样的言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争锋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③②严羽把“吟咏情性”提升到了诗歌艺术基本特点的高度。首先严羽批评宋诗:“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不问兴致”就是指当时的“诸公”忽略了诗歌抒情形象的创造,忽略了诗歌本质内涵。严羽指明诗歌创作不能只搞概念认识,使事用典。诗歌必须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必须符合抒情性的标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其次严羽也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能够激动人心的现实生活。严羽强调的吟咏情性,不是指诗人主观情感单方面的抒发,而是应该具有其客观现实基础。诗人的感情不是凭空得来,而是由现实触发而生。触景生情,即事慢兴。他主张诗歌要描写“即目”的客观景物。要从社会现实中汲取养料。严羽无比推崇李白杜甫的诗歌,认为“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就是由于李白在面对污浊的现实,发愤寄傲,杜甫置身兵戈骚屑之中,伤时恨别的情境中阐发的。二者诗歌均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再者,严羽其实并不排斥诗歌中的“理”。他推许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理趣。“理”成了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诗歌也应表现一定的人生哲理。但表现的方式必须运用形象思维,不能直接在诗歌中进行枯燥的说教。严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再次重申了“回归诗性”的重要性,向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诗歌的纯粹。
3.2 “兴趣”
《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话里讲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用的是佛经上的比喻,说羚羊到晚间把自己的双角挂在树上栖息,可以避免猎狗找寻踪迹。这里将“兴趣”与“羚羊挂角”联系在一起,二者皆“无迹可求”。这里所说的“兴趣”,是指诗歌作品不同于一般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兴趣”的“趣”在《诗话》中也称作“别趣”,这就是严羽特创的文学批评术语。“兴趣”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可以看作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辽代钟嵘曾对我国传统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做了全新的解释,他说“兴”就是“言有尽而意有余”。“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兴趣即以“兴”的手法描绘诗的意境。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也亦类似于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到“兴致”、“意兴”,它们在本质上与“兴趣”是一样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略有侧重而已。兴趣侧重“趣”,兴致侧重“兴”,意兴侧重“意”(意象),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全面地了解“兴趣”的内涵。“兴”即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趣”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审美趣味。“兴”侧重于从作者的角度说,“趣”侧重于从读者的角度说,其实都是指诗歌的审美特征。“兴趣”,是诗歌作品的语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组合为一个整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才能给人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感觉,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沧浪诗话》中所要探讨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怎样才能品味出这样的好诗来。”“兴趣”说正是对前者的回答。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兴趣”或“别趣”,即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所产生的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美学特点,是严羽认可的好诗的首要条件。如果说“妙悟”是通向这个心灵目标的桥梁。“兴趣”则是诗人所要追求达到的目标。 ⑥
3.3 “气象”
诗意和气象都是中国诗学中研究的重大问题。从先秦时期起,人们就开始探求诗意问题。到唐代人们对诗意的探索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气象学说。唐人在气象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气象学说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诗学理论。宋代在唐代诗学的基础上对气象和诗意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严羽就在《诗辨》里有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郭绍虞先生《校释》引《诗说杂记》:“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这里的“气象”为诗歌
作品的“风貌”。
《沧浪诗话·诗评》中有讲到:“虽谢康乐拟邺中诸子之诗,亦气象不类”。这里讲谢灵运《拟魏太子邱中集诗》八首,“气象”不像邺中诸子的诗。认为谢灵运拟人的诗,还是自己的风貌,不像被拟者的风貌。《沧浪诗话·考证》引陶渊明的《问来使》:“‘尔从山中来,旦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予谓此篇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大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集尔”。此处认为《问来使》这首诗,风貌不像陶渊明,更像李白。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讲的是盛唐诗象颜真卿的字,气象浑厚,笔力雄壮。就风格讲,劲健和雄壮都是刚健的;就气象讲,一个像子路的刚强,较为外露;一个较为浑厚、浑成,也比较深厚。虽然风格相同而气象却不同。由此看来,严羽《沧浪诗话》中认为诗歌的气象更应该确切的理解为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风格,再加上作家在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作家的气度神态。严羽论诗亦尤重“气象”,特别推崇“盛唐气象”。“气象”成为了严羽评判好诗的重要标准之一。
3.4 “入神”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神”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后来转变为诗学的范畴。陶明浚曾释严羽“入神”论谓:“万事皆以入神为极致。„„一技之妙皆可入神,魁群冠伦,出类拔萃,皆所谓入神者也”。《世说新语》云:“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由此看出顾长康认为,绘画仅要画出事物的表面形貌和姿容,表现出对象的“形似”,还应艺术性的表现这个对象的生命自身,达到“神似”。同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的不仅只有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注重事物内在的自然生命。要试图以自己的本真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物我相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就是“入神”境界。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主要目的就是“入神”。而“识”“妙悟”可引领诗人进入这种状态。这就强调诗人应该通过观察社会生活及周围客观自然的各种生命情态以达到这一目标。当然,在“入神”境界前,需要对艺术形式感知力进行漫长的培养和训练,而这种培养训练则是对形式技巧的学习积累,即《沧浪诗话》中所谓的“多读书”,“多穷理”。“入神”就是要把“我”全部存在投入到创作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通过这样的行为,及其以这样的行为为媒介,才能使对象所具有的“神”不仅停留在对象自身,而是进行了升华,“形”作为其外在呈现,而为“我”(即艺术家)所直觉、所感悟,通过“我”使它呈现出来。
⑧⑦
严羽把“入神”视为无以复加的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入神”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过程和标准。严羽用“入神”来称赏李杜之作,盛唐诗歌,特别是李杜诗歌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达到“入神”境界的李杜之作,成为了严羽所最为憧憬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严羽无意抹杀其他诗人的艺术成就,旨在强调李杜诗歌达到“入神”这一极致,对后世诗歌创作的经典启示意义。“入神”是古典诗学至境—诗“悟”境界。这种境界体现无意识创作并非原始本能的无意识状态。只要达到这种境界,“诗之法”“诗之品”“诗之用工”“诗之大概”就会都具备。这是严羽认为的创作好诗的最高目标。 ⑨
4 《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影响
4.1 严羽诗学为后世所接受和研究
其一,清代王士禛“神韵”说主要引自严羽诗歌至境论——“兴 趣”说。其二,严羽所提倡“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学诗,由此产生“以汉魏、盛唐为师”思想倾向的和“妙悟”的诗歌创作技法。被明代“格调”派所欣赏;其三,严羽认为诗歌本质为“吟咏情性”,这一观点被“性灵说”采纳。“妙悟”、“兴趣”“情”等观点,皆为后世“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所重视,虽展开的立场不同,却依旧说明了严羽诗学在明、清诗学中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后世的相关观点不管是对严羽诗歌理论的赞赏还是批驳,在很大程度上皆汲取了严羽的诗歌理论。裴斐说:严羽对诗歌理论发展影响之大,在历代论家中实无出其右者。从他的点评来看任何其他诗论家都难获得此殊荣。从学院派的观点看,《沧浪诗话》比不上《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也赶不上清初的的《原诗》,但严羽的影响却远过叶燮,刘勰亦是望尘莫及,《沧浪诗话》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明、清诗学更多的是对严羽诗学的纠正、引伸和发展,主要是围绕着严羽诗学所展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严羽的诗歌理论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特殊地位。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诸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严羽与《沧浪诗话》研究。严羽的《沧浪诗话》以郭绍虞先生的《沧浪诗话校释》为基石,前期主要探究整个《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全貌,有些则讨论《沧浪诗话校释》提出的问题。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研究角度、方法逐渐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沧浪诗话》诗歌理论体系的研究。第二,对严羽诗歌作品的研究。第三,严羽生平的研究。第四,对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的研究。第五,对严羽评论历代诗人、诗歌的研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也众多且丰富。出现了《严羽和沧浪诗话》、《严羽学术研究论文选》、《严羽集》、《严羽评传》等一系列研究专著。
4.2 影响总括
严羽的《沧浪诗话》惊世骇俗,《福建文苑传》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毛晋《沧浪诗话跋》则评:“诸家诗话,不过月旦前人,或拈替句,或拈瑕句,聊复一段公案耳。惟沧浪先生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则精切简妙,不袭牙后,其与临安表叔吴景仙一书,尤诗家金针也。不仅开启了明清“神韵”说、“格调”说和“性灵”说,而且成为诸多理论家立论的基石和效法的经典,严羽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其诗学在此前相同或近似话语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深刻性,被赋予了新的面貌。著名理论家如王夫之、叶燮、王国维等,也都借鉴了它的理论思维经验,在此基础上批判改造,推陈出新。
5 结语
《沧浪诗话》以《诗辩》作为全书核心部分,严羽从“诗歌的本质特点”、“诗歌的创作过程”、“好诗的评判标准”各个角度阐述自己主要观点,《沧浪诗话》凭借其原创性和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文学批评和诗学批评领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虽然本人对《沧浪诗话》理论观点探论存在瑕疵,但这并不能掩盖《沧浪诗话》的璀璨光芒。
注 释 ①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②梁道理:严羽“别材”说探微,《学术月刊》,1982年版。
③陈定玉:严羽集《沧浪诗话》,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④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⑦陶明浚:诗说杂记,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⑧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⑨程小平:析古典诗学之神----以入神说为例,《东方论坛》,2008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王术臻.沧浪诗话研究[M].学苑出版社,2010,(01).
[2]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1).
[3] 许志刚.严羽评传[M].南京大学,1997,(01).
[4] 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1).
[5] 洪树华.沧浪诗话诗学体系及批评旨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6] 何文焕.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2011,(02).
[7]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王柏华等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1).
[10] 童庆炳.严羽诗论诸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11] 柳倩月.论诗如论禅——严羽“以禅喻诗”方法论辨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6.
[12] 苗波.《沧浪诗话》诗学思想新论[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3] 张伯伟.宋代禅学与诗话二题[J].中国文化,1992,(06).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努力,本次毕业论文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为一个本科生,由于经验的匮乏和学识的有限,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写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去非老师。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他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特别是在论文修定中,他给予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是我论文得以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是因为你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为我们打下了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其次要感谢我的论文小组成员付敏和薛彦文同学,在我论文写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她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同时我也满怀着对母校的感恩。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