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学科 时间:20140911 编号 02 班级 姓名 组别
九年级物理第二周周周清
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2.画出下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画出图中各力对支点O 的力臂:
4.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将油桶推上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油桶是圆
B .这可以看作杠杆,因为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
C .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没有支点
D .这可以看作杠杆,支点就是横截面的圆心。
5.如右图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悬线挂起来,铁丝恰好平
衡,如把其右端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呢?
6.如右图所示杠杆O ,在A 点分别用力F 1、F 2、F 3作用在
杠杆上都能使杠杆平衡,则最省力的是哪个力? 最费力的是哪个力?
1
7. 如右图是脚踩式垃圾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杠杆均为省力杠杆 B.两杠杆均为费力杠杆
’‘’C .ABC 为省力杠杆 D.A B C 为省力杠杆
8.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9.如图所示杠杆,O是支点,杠杆质量不计,在A、B两端
分别挂上质量不等的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大于乙),此
时杠杆平衡,下列情况中能使杠杆重新平衡的是( )
A. 将甲乙两物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B. 将甲乙两物体远离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C. 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物体
. 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与甲乙质量相等的物体 D
10.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杠杆类简单机械,定滑轮的实质是杠杆,使用定滑轮 ,但可以 。动滑轮的实质是 杠杆,使用动滑轮
可以 ,但不能 。
11.如图所示定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C .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第2题图 第3题图
12.如图所示,物体A 和B 所受重力都为120N ,滑轮重力及摩擦不计,当分别用力匀速提升物体A 和B 时,F A 为 N ,F B 为 N 。
2
B .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 .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九年级物理学科 时间:20140911 编号 02 班级 姓名 组别
13.如图所示,两个物体重分别为G 1和G 2,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当滑轮平衡时,G 1和G 2之比
是多少?
14.根据图中所示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忽略动滑轮重和摩擦)
15.如图,要用滑轮组将陷入泥潭的汽车拉出,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16.根据图中所示的滑轮组的绕法,写出每组滑轮组中绳子的股数n a 、n b 、n c 和绳端的拉力F a 、
F b 、F c 分别为多少?(每个钩码重为0.5N )。
17.如图所示,AOB 为一轻质杠杆(杠杆自重忽略不计),O 为支点,OA=OB,在杠杆的右端挂一
重20N 的重物,要使杠杆平衡,则A 端施加力F 至少为多少?
18.某同学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时,为了方便对力臂的测量,该同学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通过多次实验,该同学得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3
(2)实验中,在杠杆上的A 点挂四个重均为0.5N 的钩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
杆上的B 点,使杠杆水平平衡,如图所示,测力计的示数是 N ;如果将测力计沿图中
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不变/变小).
19.如图所示,小明正在做俯卧撑,把他的身体看作一个杠杆,O 为支点, A 为重心,他的体重为550N 。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 的力臂是________m ,大小为________ N。
18.如图所示,杠杆AOB 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体,杠杆平衡时AO 处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杆自重不计,则G A ▲ (大于/小于/等于)G B 。如果在A 、B 两端分别再挂上一个相同的两个钩码, ▲ (A/B)端会下沉。
20.小明和小红用图甲所示的杠杆一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应使甲图中的杠杆在 ▲ 位置平衡,可以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 调,或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 调;
(2)调平衡后,小明在乙图所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每个重为1N ),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应在杠杆右端的 ▲ 点挂上2个钩码,这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 ▲ 。
(3)如乙图,用弹簧测力计在M 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是 ▲ N ,若
把测力计移到N 位置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变大/变小/不变) ,这是因为 ▲ 。
(4
于是他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2L 2,请你对此作出评价: ▲
4
九年级物理学科 时间:20140911 编号 02 班级 姓名 组别
九年级物理第二周周周清
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2.画出下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画出图中各力对支点O 的力臂:
4.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将油桶推上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油桶是圆
B .这可以看作杠杆,因为满足杠杆的所有条件。
C .这不能看作杠杆,因为没有支点
D .这可以看作杠杆,支点就是横截面的圆心。
5.如右图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悬线挂起来,铁丝恰好平
衡,如把其右端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呢?
6.如右图所示杠杆O ,在A 点分别用力F 1、F 2、F 3作用在
杠杆上都能使杠杆平衡,则最省力的是哪个力? 最费力的是哪个力?
1
7. 如右图是脚踩式垃圾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两杠杆均为省力杠杆 B.两杠杆均为费力杠杆
’‘’C .ABC 为省力杠杆 D.A B C 为省力杠杆
8.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9.如图所示杠杆,O是支点,杠杆质量不计,在A、B两端
分别挂上质量不等的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大于乙),此
时杠杆平衡,下列情况中能使杠杆重新平衡的是( )
A. 将甲乙两物体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B. 将甲乙两物体远离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
C. 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物体
. 在甲乙两端分别挂上与甲乙质量相等的物体 D
10.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是杠杆类简单机械,定滑轮的实质是杠杆,使用定滑轮 ,但可以 。动滑轮的实质是 杠杆,使用动滑轮
可以 ,但不能 。
11.如图所示定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C .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第2题图 第3题图
12.如图所示,物体A 和B 所受重力都为120N ,滑轮重力及摩擦不计,当分别用力匀速提升物体A 和B 时,F A 为 N ,F B 为 N 。
2
B .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 .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九年级物理学科 时间:20140911 编号 02 班级 姓名 组别
13.如图所示,两个物体重分别为G 1和G 2,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当滑轮平衡时,G 1和G 2之比
是多少?
14.根据图中所示的省力要求,画出滑轮组的绕法。(忽略动滑轮重和摩擦)
15.如图,要用滑轮组将陷入泥潭的汽车拉出,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16.根据图中所示的滑轮组的绕法,写出每组滑轮组中绳子的股数n a 、n b 、n c 和绳端的拉力F a 、
F b 、F c 分别为多少?(每个钩码重为0.5N )。
17.如图所示,AOB 为一轻质杠杆(杠杆自重忽略不计),O 为支点,OA=OB,在杠杆的右端挂一
重20N 的重物,要使杠杆平衡,则A 端施加力F 至少为多少?
18.某同学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时,为了方便对力臂的测量,该同学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通过多次实验,该同学得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3
(2)实验中,在杠杆上的A 点挂四个重均为0.5N 的钩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
杆上的B 点,使杠杆水平平衡,如图所示,测力计的示数是 N ;如果将测力计沿图中
虚线方向拉,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不变/变小).
19.如图所示,小明正在做俯卧撑,把他的身体看作一个杠杆,O 为支点, A 为重心,他的体重为550N 。地面对手的支持力F 的力臂是________m ,大小为________ N。
18.如图所示,杠杆AOB 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体,杠杆平衡时AO 处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杆自重不计,则G A ▲ (大于/小于/等于)G B 。如果在A 、B 两端分别再挂上一个相同的两个钩码, ▲ (A/B)端会下沉。
20.小明和小红用图甲所示的杠杆一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应使甲图中的杠杆在 ▲ 位置平衡,可以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 调,或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 调;
(2)调平衡后,小明在乙图所示位置处挂上3个钩码(每个重为1N ),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应在杠杆右端的 ▲ 点挂上2个钩码,这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 ▲ 。
(3)如乙图,用弹簧测力计在M 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是 ▲ N ,若
把测力计移到N 位置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变大/变小/不变) ,这是因为 ▲ 。
(4
于是他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2L 2,请你对此作出评价: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