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淘汰"十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使中国人长期压抑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近些年还有另一种现象值得警惕:中国社会也有同改革方向相反的逆向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生成,这种机制不是“择优汰劣”,而是“汰优择劣”,即“逆淘汰”,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10种。   表现之一:财富逆淘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多劳多得,鼓励劳动致富,但是现在人们劳动观念却淡漠了许多,劳动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社会上有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崇尚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人为此不仅过度迷恋股市,甚至赌博和铤而走险。当然由于法治不到位等原因,迅速通过非法手段致富确实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标杆。正常劳动甚至正常经营致富难度越来越大,劳动者权益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是人们迷恋一夜暴富的原因之一。劳动难致富,不劳动反而致富,呈现出“逆淘汰”现象。   表现之二:经营逆淘汰。鼓励人们通过经营创造财富和获得财富,是改革的初衷。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税负过重等原因,导致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企业生存艰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职业时愿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不愿经营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凭垄断而坐拥高额利润,因此让政府采购和居民生活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正常经营企业者和非正常经营者甚至违法者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表现之三:人才逆淘汰。改革就是要造就一种人才辈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市场的领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科技、行政等领域也初步形成,并且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涌现出不可计数的多方面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在削弱,“×二代”、“拼爹”等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逆淘汰机制的存在。而近年被网民披露出来的“萝卜招聘”、“吃空饷”事件,还有科研和大学的官本位日益严重等现象说明,人才逆淘汰机制不仅存在而且在明显趋于强化。   表现之四:官场逆淘汰。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领导干部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又清正廉洁的机制,我们正在持续地为其建立而努力。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官场风气存在问题,出现一些岗位上领导干部感到坚持原则难,甚至做廉洁干部难的现象,表现出了“逆淘汰”。   表现之五:行政逆淘汰。公共管理的改革方向是更加法治化和高效率,而且要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约。但是这些年来,媒体报道的不少改革者,往往还是一个人拍脑袋现场决策、一声令下独断专行的形象,从上大项目到大拆大建、城市过度亮化和无摊贩化管理等等,改革者给人的都不是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形象。这又表现出“逆淘汰”的趋势。   表现之六:机构逆淘汰。精简机构是改革初期就提出的问题,而且为此曾经对机构改革提出并尝试过一系列办法,但是总体来看机构及其人员呈增长趋势,精简之后往往迅速反弹。网民曾经关注到有的市县设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政府副秘书长的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偏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也说明真正人员精干、效率较高的机构缺少必要的存在环境,呈“逆淘汰”之势。   表现之七:改革逆淘汰。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变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说是革管理机构的命,但是中国目前是由党政各个部门来自我推行改革。这种部门自我负责的改革,很难做到各个部门自我革命,而是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权力、利益进一步向本部门倾斜,这也是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改革会导致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而逆向“改革”频频出现。   表现之八:体制逆淘汰。本来市场经济就像是自然生态一样,其发展是一种自然发育过程,必须要从培养个体经济和小企业做起。而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生存的前提,大企业需要的人才、原材料等往往要从中小企业那里获得,就像丛林里面较大的食肉动物离不开食草动物和小动物一样。但是一些地区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个体和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生存条件艰难),而是只顾争取大项目,搞楼堂馆所等面子工程,还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其结果是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发育起来,行政权力还在强力维护计划经济的东西,政府自己在做经济的主体,挤压和伤害的必然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表现之九:学术逆淘汰。淡化学术领域的官本位,激励学术创新,本来是改革追求。但是经过30多年改革之后,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一步被行政化,研究经费被无实际贡献的行政官员占用,一项研究成果若干无关的人挂名的现象大量出现,加之学术在金钱推动下趋于浮躁,某些学者成为强势阶层代言人,大学因热衷于创收而把学位、职称甚至研究机构的外聘职务当做商品等等,导致真正的学术研究被淡化、边缘化。   表现之十:道德逆淘汰。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伴随着社会道德模式转型,而这种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并不奇怪。但现实中长期存在的道德“滑坡”却迟迟不能“爬坡”,甚至出现好人不敢做的现象,就值得深思了。人们面对困难群体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知道哪个是真正应该帮助的人、哪个是利用人们的善良诈骗的人。在好人不敢做的同时,在有的地方却是不道德致富的人被认为有本事,甚至出现地方性造假,形成了非道德的环境。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上述“逆淘汰”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在当今社会中确实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正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就是“汰优择劣”机制在起作用,整体上看这种机制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在联结、强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它一方面消解着“择优汰劣”的良性机制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造成社会进一步分化以及不和谐;另一方面毁坏了改革和改革者的名誉。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及时地加以控制和破解。   【刘曰建荐自《北京日报》2011年5月30日/陈绘兵图】   荐稿人语:十大弊端,十恶不赦;如不铲除,改革无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择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使中国人长期压抑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大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近些年还有另一种现象值得警惕:中国社会也有同改革方向相反的逆向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生成,这种机制不是“择优汰劣”,而是“汰优择劣”,即“逆淘汰”,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10种。   表现之一:财富逆淘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强调多劳多得,鼓励劳动致富,但是现在人们劳动观念却淡漠了许多,劳动成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社会上有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崇尚一夜暴富的神话。许多人为此不仅过度迷恋股市,甚至赌博和铤而走险。当然由于法治不到位等原因,迅速通过非法手段致富确实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种标杆。正常劳动甚至正常经营致富难度越来越大,劳动者权益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是人们迷恋一夜暴富的原因之一。劳动难致富,不劳动反而致富,呈现出“逆淘汰”现象。   表现之二:经营逆淘汰。鼓励人们通过经营创造财富和获得财富,是改革的初衷。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税负过重等原因,导致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企业生存艰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职业时愿进入公务员队伍而不愿经营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凭垄断而坐拥高额利润,因此让政府采购和居民生活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正常经营企业者和非正常经营者甚至违法者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表现之三:人才逆淘汰。改革就是要造就一种人才辈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市场的领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科技、行政等领域也初步形成,并且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涌现出不可计数的多方面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在削弱,“×二代”、“拼爹”等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才逆淘汰机制的存在。而近年被网民披露出来的“萝卜招聘”、“吃空饷”事件,还有科研和大学的官本位日益严重等现象说明,人才逆淘汰机制不仅存在而且在明显趋于强化。   表现之四:官场逆淘汰。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领导干部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又清正廉洁的机制,我们正在持续地为其建立而努力。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复杂性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官场风气存在问题,出现一些岗位上领导干部感到坚持原则难,甚至做廉洁干部难的现象,表现出了“逆淘汰”。   表现之五:行政逆淘汰。公共管理的改革方向是更加法治化和高效率,而且要有必要的民主程序制约。但是这些年来,媒体报道的不少改革者,往往还是一个人拍脑袋现场决策、一声令下独断专行的形象,从上大项目到大拆大建、城市过度亮化和无摊贩化管理等等,改革者给人的都不是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形象。这又表现出“逆淘汰”的趋势。   表现之六:机构逆淘汰。精简机构是改革初期就提出的问题,而且为此曾经对机构改革提出并尝试过一系列办法,但是总体来看机构及其人员呈增长趋势,精简之后往往迅速反弹。网民曾经关注到有的市县设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政府副秘书长的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偏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也说明真正人员精干、效率较高的机构缺少必要的存在环境,呈“逆淘汰”之势。   表现之七:改革逆淘汰。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变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说是革管理机构的命,但是中国目前是由党政各个部门来自我推行改革。这种部门自我负责的改革,很难做到各个部门自我革命,而是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权力、利益进一步向本部门倾斜,这也是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改革会导致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而逆向“改革”频频出现。   表现之八:体制逆淘汰。本来市场经济就像是自然生态一样,其发展是一种自然发育过程,必须要从培养个体经济和小企业做起。而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健康生存的前提,大企业需要的人才、原材料等往往要从中小企业那里获得,就像丛林里面较大的食肉动物离不开食草动物和小动物一样。但是一些地区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个体和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生存条件艰难),而是只顾争取大项目,搞楼堂馆所等面子工程,还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其结果是市场经济没有真正发育起来,行政权力还在强力维护计划经济的东西,政府自己在做经济的主体,挤压和伤害的必然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表现之九:学术逆淘汰。淡化学术领域的官本位,激励学术创新,本来是改革追求。但是经过30多年改革之后,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一步被行政化,研究经费被无实际贡献的行政官员占用,一项研究成果若干无关的人挂名的现象大量出现,加之学术在金钱推动下趋于浮躁,某些学者成为强势阶层代言人,大学因热衷于创收而把学位、职称甚至研究机构的外聘职务当做商品等等,导致真正的学术研究被淡化、边缘化。   表现之十:道德逆淘汰。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伴随着社会道德模式转型,而这种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道德问题并不奇怪。但现实中长期存在的道德“滑坡”却迟迟不能“爬坡”,甚至出现好人不敢做的现象,就值得深思了。人们面对困难群体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不知道哪个是真正应该帮助的人、哪个是利用人们的善良诈骗的人。在好人不敢做的同时,在有的地方却是不道德致富的人被认为有本事,甚至出现地方性造假,形成了非道德的环境。这又是一种“逆淘汰”。   上述“逆淘汰”现象虽然不普遍,但在当今社会中确实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为“正常”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就是“汰优择劣”机制在起作用,整体上看这种机制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在联结、强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它一方面消解着“择优汰劣”的良性机制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造成社会进一步分化以及不和谐;另一方面毁坏了改革和改革者的名誉。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及时地加以控制和破解。   【刘曰建荐自《北京日报》2011年5月30日/陈绘兵图】   荐稿人语:十大弊端,十恶不赦;如不铲除,改革无望!


相关文章

  • 中山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
  • 中山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文件精神,落实<广东省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粤府办[2010]56号)和<广东省 ...查看


  • 毕业论文范本-基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员工末位淘汰制的分析
  • 湘潭大学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企业绩效考核的员工末位淘汰制的分析 函 授 站:常德华智函授站 院 (系):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 号:H110606002 姓 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5日 目 录 摘 ...查看


  •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末位淘汰"制
  •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末位淘汰"制 袁海生 "末位淘汰"制 ----- 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卓越的前总裁杰克· 韦尔奇(Jack Welch)所创立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治疗通用电气公司的"大企业病 ...查看


  • 劳动者因"末位淘汰"解除合同之维权研究
  • 摘 要 末位淘汰制度起源于西方的用人单位管理,自出现以来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所应用,虽然曾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本文以现代劳动立法为研究背景,在评述末位淘汰制度的基础上,尝试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剖析末位淘 ...查看


  • 末位淘汰制考核的原则和目的
  • *********医药有限公司 淘汰制考核的通则 1.目的 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优胜劣汰,在公司逐步开展从争当先进.人人争做为公司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2 ...查看


  • 企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
  • 企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 来源:第三种快乐 作者:何凡兴 [字体:大 中 小] 如果企业内部没有竞争淘汰,企业整体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这已成了一种常识.但是,由于人们对"竞争淘汰"的理解存在种种误区,目前中国能充 ...查看


  • 末位淘汰制合法化思考
  • [提要] 源于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方式,目的是通过优胜劣汰提升劳动者的能力,进而提升用人单位的竞争力.但是,在实践运用中存在违反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和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风险,经常引发劳动纠纷,使用人单位陷入违法境 ...查看


  • 东营市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工作实施方案
  • 东营市环境保护局等关于印发 <东营市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分)局.财政局.公安(分)局.商务局(经发局).交通运输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 ...查看


  •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画虎.工笔虎.画虎技法.画虎视频刘晓军工笔画虎临摹作品视频 -设色(5) 8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 第二类 限制类 三.电力 1.小电网外,单机容量 30 万千 ...查看


  • 淘汰产品目录
  •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第一批)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发布,自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 盛华仁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第一批) 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