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
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学数学作为义务
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
务。创新意识主要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常表现
为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呈正比,它们之间
是相互促进的。课堂上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
欣赏等积极的环境气氛对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育是
必需的,也必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好奇心——质疑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萌芽
好奇心,人皆有之。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
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
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好奇心是
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
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
教学中教师善于开发,利用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往往可以
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提出探究性
问题,体现出学生的创造个性。
好奇是创新的使者,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创设引起学生
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
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出示一组积相等的式子:5×8=4×10。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可
以根据这一式子说出不同的几组比例。接着,教师便边说边写出了
几组比例。学生很奇怪,这乘法算式与比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
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想进一步探求出解题的奥
妙。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
质,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教学中教师要重
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姿态的创新意识,让
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如在
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有一位同学提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用“s=2
πrh+2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
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我认为可以把这个公式变形成
为:s=2πr (r+h)。”多好的想法啊!创新的火苗在这里开始燃烧
起来了,未来的希望将在这里腾起。
二、自信心——成功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发展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
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
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
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
和力量。”这种意念和力量便是树立自信心的源泉。对小学生来说,
学习是一种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再者小
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
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目
标,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促使自信心的形成与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数学素质是
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的。我们要本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想来
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三角形,梯形的面
积推导过程,问学生:“你们能根据三角形,梯形的推导过程把圆
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听了都跃跃欲
试。此时,教师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多会儿,就
有学生把圆平均分割,拼成了近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等图形,并根据它们的计算公式推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
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会动脑筋,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后,
还把学生剪拼的图形贴出来展览,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和评论。教
师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一切努力思考的结果的同时,对敢于跳出
书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了极大的赞赏,激励了
学生的创造欲望,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使学生在数学学
习中不断体会成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自尊心——前进的动力,创新情感的力量
自尊心即自爱心,是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并期望他人和社会尊重
和爱护的心理状态,它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
望。自尊心较强的人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就会萌发创造意识,产生
创造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
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
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小学生由于身
心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
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这种自尊心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可
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的思维,焕发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
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学数学作为义务
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
务。创新意识主要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常表现
为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探索欲望。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呈正比,它们之间
是相互促进的。课堂上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
欣赏等积极的环境气氛对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育是
必需的,也必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好奇心——质疑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萌芽
好奇心,人皆有之。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
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
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好奇心是
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
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
教学中教师善于开发,利用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往往可以
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提出探究性
问题,体现出学生的创造个性。
好奇是创新的使者,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创设引起学生
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
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出示一组积相等的式子:5×8=4×10。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可
以根据这一式子说出不同的几组比例。接着,教师便边说边写出了
几组比例。学生很奇怪,这乘法算式与比例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
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想进一步探求出解题的奥
妙。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
质,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轻松。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教学中教师要重
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姿态的创新意识,让
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如在
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有一位同学提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用“s=2
πrh+2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
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我认为可以把这个公式变形成
为:s=2πr (r+h)。”多好的想法啊!创新的火苗在这里开始燃烧
起来了,未来的希望将在这里腾起。
二、自信心——成功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发展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和充分估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
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它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没有自信就没有
独创,就没有勇气将创新意识付诸行动。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
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见自信的作用之大。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
和力量。”这种意念和力量便是树立自信心的源泉。对小学生来说,
学习是一种复杂、艰巨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持。再者小
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
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目
标,从而产生成功的体验,促使自信心的形成与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数学素质是
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的。我们要本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思想来
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三角形,梯形的面
积推导过程,问学生:“你们能根据三角形,梯形的推导过程把圆
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吗?”学生听了都跃跃欲
试。此时,教师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多会儿,就
有学生把圆平均分割,拼成了近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
方形等图形,并根据它们的计算公式推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
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会动脑筋,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课后,
还把学生剪拼的图形贴出来展览,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和评论。教
师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一切努力思考的结果的同时,对敢于跳出
书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了极大的赞赏,激励了
学生的创造欲望,促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使学生在数学学
习中不断体会成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自尊心——前进的动力,创新情感的力量
自尊心即自爱心,是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并期望他人和社会尊重
和爱护的心理状态,它促使人积极向上,以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
望。自尊心较强的人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就会萌发创造意识,产生
创造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
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
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小学生由于身
心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
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这种自尊心往往是他们进步的内驱力。因此,
教师应以友好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可
以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的思维,焕发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