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概述
一、对土壤
以中壤和黏壤土最好。
黏性土壤,常有“发老不发小”的说法,所以十分重视适耕期,在适期播种的上限播种。
沙地常称“养小不养老”。
河南小麦高产区多分布在潮土类的中壤土,黏壤土;褐土类的潮褐土、典型褐土等。
适宜于小麦生长发育的耕层土壤性质:PH6~8.5,土壤含盐量低于0.25%。耕层土壤肥力基础为: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氮0.07%以上速效磷20mg/kg左右,速效钾80mg/kg左右。
2、整地
麦田断垄:7cm以上无苗。
重视耙地质量。
、1、深耕
铧式犁,25~30cm,采取隔年深耕比较适应。
、2、深松耕
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一般25~30cm,最深可达50cm。目前深松耕已逐步与条带免耕相结合,用于半干旱区。
、3、旋耕
集犁、耙、平三作业于一体,但仅作用于表土16~18cm,一般仅有15cm左右,一方面常期易使耕层浅板结,不利于接纳雨水;另一方面旱地麦田旋耕表土快速失墒,播种过深,影响苗,尤其底墒较差情况下,旱地麦田一般不宜采用旋耕。在平原麦田,如果仅用旋耕而不用钉齿耙进行耙、耱,会造成表土过分疏松,小麦播种过深,出苗困难,根不黏土。因此旋耕必须与耙、耱镇压相结合。
、4、精细耙地
要用圆盘耙和钉齿耙直耙和斜耙数遍,达到上虚(0~5cm)下实,使播深不超过5㎝。
3、底肥和种肥
、1、底肥种类
1.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学肥料。有机肥:厩肥、人粪尿、堆肥、饼肥、土杂肥和绿肥等。人尿粪是以含氮为主的完全肥料,肥分浓厚,肥效较快,常用作追肥,也可作底肥施用。饼肥的养分含量较高,以含氮为主,也含相当数量的磷、钾和微量元素,经粉碎发酵腐熟,可与粗肥搭配施用。
2.秸秆还田,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此时秸秆呈绿色,含水率35%左右,易于腐烂。机械就地切碎,长度小于10㎝,配合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并喷洒农药,防止玉米秸秆带病虫,而后立即进行深翻,耙实。
3.适宜做底肥的化学肥料
氮肥:目前以尿素为主,碳酸氢铵用的很少,硫酸铵、氯化铵生产上已很少见。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目前过磷酸钙应用较普遍。重过磷酸钙养分含量高,应用效果好。
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小麦上两种都可用。
复合肥:二元和三元。
二元:硫酸二胺(含N18%,P2O546%),磷酸一铵(含N12%,P2O5
50%),硝酸磷肥(含N20%,P2O5
20%左右)。硝酸磷肥由于氮素易流失,在降雨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不宜做底肥。
复混肥:小麦要选用含氮量较高(N20%以上)的。
、2、、施肥量
、3、、氮素化肥底、追比例
中低产水平,高产途径增穗数,需早促,底氮肥用量大。
随着产量水平提高,主攻防倒伏、争取大穗、提高穗重,“氮肥后移”,底施占比可50%~60%,60%~70%,拔节期前后追施。具体视情况而定。
、4、、种肥
用少量化肥或半速效优质有机肥集中施在种子的附近,或播种时和麦种混合播入土中。特别是在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是误期晚播的情况下。
选用对种子或幼芽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现有氮素化肥中,硫酸铵吸湿性小,易于溶解,适合。尿素含氮量高,浓度很大,含有缩二脲,有影响。碳酸氢铵挥发性强,易灼伤,而且溶解后呈碱性反应。硝酸铵吸湿性很强,极易吸水溶化,有影响。过磷酸钙易于溶解,在土壤中移动性小;钙镁磷肥无腐蚀性,物理性好,都可。磷酸铵氮、磷成分高,作种肥效果最好。
如用硫酸铵与麦种混播,按种子量的1/2干拌。尿素的话,1.5~2kg/亩,最高不超2.5㎏。目前,很多地方采用氮化肥在犁地后撒在垡头之上,再耙,实际也起到了种肥的作用。
4、足墒播种
、1、底墒水的作用
1.发芽快。播种后,小麦要从土壤中吸收相当种子干重35%左右的水分,才能开始萌动发芽。
2.发根多。小麦发芽时长出的根为初生根,每株小麦一般有3~5条,最多可达10条。出苗以后种根数目不再增加,初生根最深可达2m以上。据测定,小麦四叶期长度已达50~60cm,小麦苗不仅在分蘖之前完全靠初生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而且在小麦生长后期仍能有很强的吸水作用,特别是丘陵旱地或遇到干旱年份,能吸收深层水分。
3.幼苗生长快,分蘖早,分蘖快。随收随耙及时保墒
,最好不要欠墒播种、因抢墒过早或过深播种。在丘陵旱地,缺墒无法播种时,如果播种期已过,可采用干土浅播寄种的方法,即播后等雨出苗。或深开沟浅播种的方法,抗旱播种。
4.增强抗逆能力
5、播种
、1、掌握品种特性
冬性品种对低温条件要求更严格,所以,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可以提早,且冬前不至于受冻害。河南中部地区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16日前后,半冬性品种为10月12日前后;由于春性品种分蘖时间短,分蘖成穗数少,半冬性和冬性则反之,所以春性品种的播量要大些。不同品种耐肥性也不同。早茬地要选用半冬性品种,可适当减少播量,并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等自然资源;晚茬地要选用春性品种,麦苗冬前生长发育快,且不易受冻害。总之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2、种子处理
1.精选与晒种。同一品种由于不同花位小花形成籽粒大小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多花型品种更明显,一般下花位千粒重大于上花位。晒种,增加种皮透性,增强活力,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出苗快齐,还可减少病虫害。一般摊成3~7cm厚,晒1~2天即可。
2.发芽试验。种子吸收水分达干重的35%以上,在15~20℃的适温下,积温达到50℃即可发芽。
发芽率,100粒种子中7天内的发芽粒数;发芽势,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发芽日数,发芽籽粒的所需日数。
、1、直接法:卫生纸,预先浸湿,放上种子,加清水淹没,浸4~6h,使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以后随时保持湿润;也可用纱布包。
、2、间接法:染色法,如红墨水中的苯胺染料,不能渗透到活的细胞质中去,染不上色,而失掉活力的可以,种子浸于清水中2h,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切两半,取其一半浸入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20~40倍液需2~3分钟),捞出清水洗。发芽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
3.浸种催芽。
4.包衣和药剂拌种。纹枯病、条锈病、全蚀病等多发区,可用3%敌畏丹悬浮剂,2.5%适乐时悬浮剂包衣。全蚀病、黑穗病发生区,可以分别用全蚀净,2%立克锈拌种,在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水、种比例为1:100:1000浓度),也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如用5%辛硫磷颗粒剂,3kg/亩。、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4、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播种日均温为播种前、后各两天加上当天,共5天气温平均值。
北部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中部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时”,南部则是“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还有“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霜降种河滩”等。
、5、不同地区小麦的适宜播期
1.北部
、1、西部山丘区,位于省境西北边缘,主要是太行山的东坡和南坡,也可延伸包括豫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干旱,地下水缺乏,主要是山地褐土、红黏土和立黄土,肥力中等,适播期范围为9月20日~10月5日。
、2、豫西北山前平原区,本区跨黄河,北起太行山冬至东南的山前倾斜平地,南至黄河南岸谷地。光热好,土层厚,质地适中排水良好,肥力较高,地下水资源丰富,为高产区。半冬性范围10月8日~10日,春性品种10月12日~15日。
、3、豫东北平原区,包括黄河以北,京广路以东大部地区和黄河南岸的部分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质偏沙,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半冬性9月30日~10月10日;春性10月10日~13日。
2.中部
、1、豫西丘陵旱作区。属黄土高原丘陵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地下水缺,肥力不高,9月25日~10月15日。
、2、中部缓坡平原区,位于省境中部,地势由西向东渐低,形成缓坡平原,北起新郑,南至沙河,主要包括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市所辖各县。气候处于南北过渡带,地下水丰富,半冬性10月8日~12日,春性15日前后。
、3、豫东黄淮冲积平原。位于黄淮大平原西部,省境东部,为淮河、黄河冲积平原,比较低洼,部分盐碱。北自中牟、开封,南至周口,主要包括开封、商丘、周口所辖各县,地平,比较瘠薄,地下水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半冬性10月5日~10日、春性10月10日~15日,盐碱地因不易发苗,可适当提前播种。
3.南部
、1、淮北平原区,位于淮河以北,沙颍河南的广大淮河冲击平原。气候属暖温带的南缘,地面水、地下水均较丰富。主要是砂姜黑土和黄褐土,质地黏重,潜在肥力高,春性多,10月10日~25日。
、2、南阳盆地,位于省境西南,以南阳区为主,属北亚热带气候,主要为黄褐土,低洼地多是砂姜黑土,沿河平原为灰潮土,肥力水平较低,有机质贫乏。春性10月15日~25日,岗地、砂姜黑土可适当提早。
、3、淮南稻麦两熟区,主要是信阳地区,还有南阳地区桐柏县一部分,处于北亚热带的北缘,春性10月20日~30日,山区岗地先种,平川地后种。
近几年来,气候变暖,土壤肥力不断提高,适宜播期应适当后移3~5天,半冬性可在日均温18℃左右进行播种;春性品种可在日均温16℃左右。
、6、确保播种质量
生产中多采用6寸等行距,还有窄行5寸、宽行7寸的宽窄行。对成穗少的大穗型品种,如兰考矮早八,行距可缩小到5寸等行距。在稻麦两熟地区,由于整地困难,整地质量差,多采用撒播方式,有的在水稻收获之前撒到稻田里。
河南小麦田间管理
河南小麦生育期一般为220~240天。
1、前期管理。是指从小麦播种到返青(2月上旬),该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分蘖高峰期,进入越冬期时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达到二棱期,半冬性品种进入单棱期。
1、冬前管理。壮苗指标,800-
1000斤/亩的产量水平,春性品种主茎叶龄6片左右,单株分蘖3~5个(含主茎,下同),总蘖数65~70万/亩,勿超过90万。半冬性多穗型品种,主茎叶龄7叶左右,单株分蘖6~7个,总蘖数70~80万,勿超过100万。
2、返青期管理。是指小麦返青到起身期间的管理(河南中部地区正处于2月上旬到3月初)。一般日均温上升到3℃以上时,小麦心叶加快生长,整个麦田由暗绿色转为青绿色,开始进入返青期。进入第二个分蘖盛期,次生根也旺盛生长,幼穗发育快,春性品种二棱末至护颖分化,半冬性品种进入二棱期至二棱末期。对总蘖数达到80万左右的,植株生长正常的,此期不再使用肥水;对虽然群体达到要求,但心叶生长缓慢俗称“缩脖小苗”叶色发黄的脱肥麦田,以及群体只有60万左右偏小的麦田,结合灌水14斤尿素/亩。对晚播麦田为稳定地温,促生长,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对生长偏旺、群体达到100万以上的麦田,
要以控为主。随着气温回升,防治病虫发生与为害,尤其是注意观察纹枯病和红蜘蛛、蚜虫的调查与防治。
2、中期阶段管理。小麦从起身至抽穗为生产中期阶段。
1、起身期间的管理。是从小麦起身到拔节期,即从节间开始伸长到茎秆总长度达到3㎝以上进入拔节期,正处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前后,此时冬性、半冬性品种植株明显由匍匐状态转为直立,分蘖停止并开始两极分化,是争取穗数的关键时期。小麦起身期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同时要进行杂草防除。
2、拔节期的管理。当田间有50%的单茎节间长度达到3㎝以上时称为拔节期。是指从拔节期到旗叶叶片全部抽出。两极分化加快,是分蘖死亡的盛期。当前多数品种每穗能分化20~25个小穗,分化180~200朵小花,小花退化的高峰期时,春性品种叶龄11.7~11.9,叶令指数97%~99%,穗下节间开始伸长(1㎝左右)。半冬性品种叶龄13.6~13.7片,叶龄指数97%~97.6%,穗下节间开始伸长,即开花前20天左右,这一时期的肥水措施具有明显的增粒效果。
小麦拔节时,一般正处于3月中、下旬,加强病虫调查,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并做好对吸浆虫掏土检查,旱地小麦特别注意长腿红蜘蛛的防治工作。
3、孕穗阶段的管理。是指小麦旗叶叶片全部抽出至抽穗期(田间有50%以上的单茎顶端小穗伸出)。绿色叶面积最大,光合作用最旺盛,也是小麦一生耗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灌水可防止小麦抽穗到籽粒形成期缺水,避免开花期灌水,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该时期仍要注意防止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以及蚜虫、黏虫的为害。
4、生育中期防冻害
常导致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甚至不能抽穗,晚霜是主要因素,轻微受冻植株表现新生叶尖受冻影响不大,主要是穗部受冻,特别是幼穗发育到小花分化期至雌蕊
凹期(药隔形成初期),叶片没有明显变化,不易被发现,发现后灌水加施速效肥。
3、后期阶段管理。此阶段河南正值4月下旬到6月上旬,后期常有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倒伏、青干。这一时期还常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黏虫、蚜虫、吸浆虫等为害。小麦顶小穗从旗叶叶鞘伸出为抽穗,田间有50%单茎抽穗进入抽穗期。从抽穗到开花一般历时5~7天,从开花到成熟一般35~40天,开花10~12天内,为籽粒形成期,籽粒含水量70%~80%,花后11~30天左右为灌浆期,含水率由70%下降到40%左右,灌浆期末当含水率下降到35%以下时灌浆停止,灌浆后期有时出现的灌浆强度的小高峰,一般历时2~3天。
1、灌浆水。增产效果还取决于灌水时间和灌水技术,一般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出现之前浇灌浆水,对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灌浆期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
2、叶面喷肥。对抽穗期叶色变淡,呈现有早衰趋势的麦田,在抽穗到灌浆期用2%~3%的尿素溶液,每亩100斤叶面喷施,可提高粒重。试验与实践证明,开花后10天左右,喷施0.3%~0.4%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00斤每亩,可提高粒重,改善籽粒品质。
防治病虫害 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生,有粘虫、蚜虫、小麦吸浆虫等。
理财投资 http://www.jiangtaitz.com f20eWF590HkF3、
小麦栽培技术概述
一、对土壤
以中壤和黏壤土最好。
黏性土壤,常有“发老不发小”的说法,所以十分重视适耕期,在适期播种的上限播种。
沙地常称“养小不养老”。
河南小麦高产区多分布在潮土类的中壤土,黏壤土;褐土类的潮褐土、典型褐土等。
适宜于小麦生长发育的耕层土壤性质:PH6~8.5,土壤含盐量低于0.25%。耕层土壤肥力基础为: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氮0.07%以上速效磷20mg/kg左右,速效钾80mg/kg左右。
2、整地
麦田断垄:7cm以上无苗。
重视耙地质量。
、1、深耕
铧式犁,25~30cm,采取隔年深耕比较适应。
、2、深松耕
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一般25~30cm,最深可达50cm。目前深松耕已逐步与条带免耕相结合,用于半干旱区。
、3、旋耕
集犁、耙、平三作业于一体,但仅作用于表土16~18cm,一般仅有15cm左右,一方面常期易使耕层浅板结,不利于接纳雨水;另一方面旱地麦田旋耕表土快速失墒,播种过深,影响苗,尤其底墒较差情况下,旱地麦田一般不宜采用旋耕。在平原麦田,如果仅用旋耕而不用钉齿耙进行耙、耱,会造成表土过分疏松,小麦播种过深,出苗困难,根不黏土。因此旋耕必须与耙、耱镇压相结合。
、4、精细耙地
要用圆盘耙和钉齿耙直耙和斜耙数遍,达到上虚(0~5cm)下实,使播深不超过5㎝。
3、底肥和种肥
、1、底肥种类
1.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学肥料。有机肥:厩肥、人粪尿、堆肥、饼肥、土杂肥和绿肥等。人尿粪是以含氮为主的完全肥料,肥分浓厚,肥效较快,常用作追肥,也可作底肥施用。饼肥的养分含量较高,以含氮为主,也含相当数量的磷、钾和微量元素,经粉碎发酵腐熟,可与粗肥搭配施用。
2.秸秆还田,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此时秸秆呈绿色,含水率35%左右,易于腐烂。机械就地切碎,长度小于10㎝,配合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并喷洒农药,防止玉米秸秆带病虫,而后立即进行深翻,耙实。
3.适宜做底肥的化学肥料
氮肥:目前以尿素为主,碳酸氢铵用的很少,硫酸铵、氯化铵生产上已很少见。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重过磷酸钙。目前过磷酸钙应用较普遍。重过磷酸钙养分含量高,应用效果好。
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小麦上两种都可用。
复合肥:二元和三元。
二元:硫酸二胺(含N18%,P2O546%),磷酸一铵(含N12%,P2O5
50%),硝酸磷肥(含N20%,P2O5
20%左右)。硝酸磷肥由于氮素易流失,在降雨较多、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不宜做底肥。
复混肥:小麦要选用含氮量较高(N20%以上)的。
、2、、施肥量
、3、、氮素化肥底、追比例
中低产水平,高产途径增穗数,需早促,底氮肥用量大。
随着产量水平提高,主攻防倒伏、争取大穗、提高穗重,“氮肥后移”,底施占比可50%~60%,60%~70%,拔节期前后追施。具体视情况而定。
、4、、种肥
用少量化肥或半速效优质有机肥集中施在种子的附近,或播种时和麦种混合播入土中。特别是在土壤瘠薄,底肥不足或是误期晚播的情况下。
选用对种子或幼芽副作用小的速效肥料。现有氮素化肥中,硫酸铵吸湿性小,易于溶解,适合。尿素含氮量高,浓度很大,含有缩二脲,有影响。碳酸氢铵挥发性强,易灼伤,而且溶解后呈碱性反应。硝酸铵吸湿性很强,极易吸水溶化,有影响。过磷酸钙易于溶解,在土壤中移动性小;钙镁磷肥无腐蚀性,物理性好,都可。磷酸铵氮、磷成分高,作种肥效果最好。
如用硫酸铵与麦种混播,按种子量的1/2干拌。尿素的话,1.5~2kg/亩,最高不超2.5㎏。目前,很多地方采用氮化肥在犁地后撒在垡头之上,再耙,实际也起到了种肥的作用。
4、足墒播种
、1、底墒水的作用
1.发芽快。播种后,小麦要从土壤中吸收相当种子干重35%左右的水分,才能开始萌动发芽。
2.发根多。小麦发芽时长出的根为初生根,每株小麦一般有3~5条,最多可达10条。出苗以后种根数目不再增加,初生根最深可达2m以上。据测定,小麦四叶期长度已达50~60cm,小麦苗不仅在分蘖之前完全靠初生根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而且在小麦生长后期仍能有很强的吸水作用,特别是丘陵旱地或遇到干旱年份,能吸收深层水分。
3.幼苗生长快,分蘖早,分蘖快。随收随耙及时保墒
,最好不要欠墒播种、因抢墒过早或过深播种。在丘陵旱地,缺墒无法播种时,如果播种期已过,可采用干土浅播寄种的方法,即播后等雨出苗。或深开沟浅播种的方法,抗旱播种。
4.增强抗逆能力
5、播种
、1、掌握品种特性
冬性品种对低温条件要求更严格,所以,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可以提早,且冬前不至于受冻害。河南中部地区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16日前后,半冬性品种为10月12日前后;由于春性品种分蘖时间短,分蘖成穗数少,半冬性和冬性则反之,所以春性品种的播量要大些。不同品种耐肥性也不同。早茬地要选用半冬性品种,可适当减少播量,并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等自然资源;晚茬地要选用春性品种,麦苗冬前生长发育快,且不易受冻害。总之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2、种子处理
1.精选与晒种。同一品种由于不同花位小花形成籽粒大小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多花型品种更明显,一般下花位千粒重大于上花位。晒种,增加种皮透性,增强活力,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出苗快齐,还可减少病虫害。一般摊成3~7cm厚,晒1~2天即可。
2.发芽试验。种子吸收水分达干重的35%以上,在15~20℃的适温下,积温达到50℃即可发芽。
发芽率,100粒种子中7天内的发芽粒数;发芽势,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发芽日数,发芽籽粒的所需日数。
、1、直接法:卫生纸,预先浸湿,放上种子,加清水淹没,浸4~6h,使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以后随时保持湿润;也可用纱布包。
、2、间接法:染色法,如红墨水中的苯胺染料,不能渗透到活的细胞质中去,染不上色,而失掉活力的可以,种子浸于清水中2h,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切两半,取其一半浸入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20~40倍液需2~3分钟),捞出清水洗。发芽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
3.浸种催芽。
4.包衣和药剂拌种。纹枯病、条锈病、全蚀病等多发区,可用3%敌畏丹悬浮剂,2.5%适乐时悬浮剂包衣。全蚀病、黑穗病发生区,可以分别用全蚀净,2%立克锈拌种,在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用药、水、种比例为1:100:1000浓度),也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如用5%辛硫磷颗粒剂,3kg/亩。、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4、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播种日均温为播种前、后各两天加上当天,共5天气温平均值。
北部农谚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中部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时”,南部则是“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还有“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霜降种河滩”等。
、5、不同地区小麦的适宜播期
1.北部
、1、西部山丘区,位于省境西北边缘,主要是太行山的东坡和南坡,也可延伸包括豫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干旱,地下水缺乏,主要是山地褐土、红黏土和立黄土,肥力中等,适播期范围为9月20日~10月5日。
、2、豫西北山前平原区,本区跨黄河,北起太行山冬至东南的山前倾斜平地,南至黄河南岸谷地。光热好,土层厚,质地适中排水良好,肥力较高,地下水资源丰富,为高产区。半冬性范围10月8日~10日,春性品种10月12日~15日。
、3、豫东北平原区,包括黄河以北,京广路以东大部地区和黄河南岸的部分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质偏沙,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半冬性9月30日~10月10日;春性10月10日~13日。
2.中部
、1、豫西丘陵旱作区。属黄土高原丘陵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地下水缺,肥力不高,9月25日~10月15日。
、2、中部缓坡平原区,位于省境中部,地势由西向东渐低,形成缓坡平原,北起新郑,南至沙河,主要包括许昌、漯河、平顶山等市所辖各县。气候处于南北过渡带,地下水丰富,半冬性10月8日~12日,春性15日前后。
、3、豫东黄淮冲积平原。位于黄淮大平原西部,省境东部,为淮河、黄河冲积平原,比较低洼,部分盐碱。北自中牟、开封,南至周口,主要包括开封、商丘、周口所辖各县,地平,比较瘠薄,地下水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半冬性10月5日~10日、春性10月10日~15日,盐碱地因不易发苗,可适当提前播种。
3.南部
、1、淮北平原区,位于淮河以北,沙颍河南的广大淮河冲击平原。气候属暖温带的南缘,地面水、地下水均较丰富。主要是砂姜黑土和黄褐土,质地黏重,潜在肥力高,春性多,10月10日~25日。
、2、南阳盆地,位于省境西南,以南阳区为主,属北亚热带气候,主要为黄褐土,低洼地多是砂姜黑土,沿河平原为灰潮土,肥力水平较低,有机质贫乏。春性10月15日~25日,岗地、砂姜黑土可适当提早。
、3、淮南稻麦两熟区,主要是信阳地区,还有南阳地区桐柏县一部分,处于北亚热带的北缘,春性10月20日~30日,山区岗地先种,平川地后种。
近几年来,气候变暖,土壤肥力不断提高,适宜播期应适当后移3~5天,半冬性可在日均温18℃左右进行播种;春性品种可在日均温16℃左右。
、6、确保播种质量
生产中多采用6寸等行距,还有窄行5寸、宽行7寸的宽窄行。对成穗少的大穗型品种,如兰考矮早八,行距可缩小到5寸等行距。在稻麦两熟地区,由于整地困难,整地质量差,多采用撒播方式,有的在水稻收获之前撒到稻田里。
河南小麦田间管理
河南小麦生育期一般为220~240天。
1、前期管理。是指从小麦播种到返青(2月上旬),该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分蘖高峰期,进入越冬期时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达到二棱期,半冬性品种进入单棱期。
1、冬前管理。壮苗指标,800-
1000斤/亩的产量水平,春性品种主茎叶龄6片左右,单株分蘖3~5个(含主茎,下同),总蘖数65~70万/亩,勿超过90万。半冬性多穗型品种,主茎叶龄7叶左右,单株分蘖6~7个,总蘖数70~80万,勿超过100万。
2、返青期管理。是指小麦返青到起身期间的管理(河南中部地区正处于2月上旬到3月初)。一般日均温上升到3℃以上时,小麦心叶加快生长,整个麦田由暗绿色转为青绿色,开始进入返青期。进入第二个分蘖盛期,次生根也旺盛生长,幼穗发育快,春性品种二棱末至护颖分化,半冬性品种进入二棱期至二棱末期。对总蘖数达到80万左右的,植株生长正常的,此期不再使用肥水;对虽然群体达到要求,但心叶生长缓慢俗称“缩脖小苗”叶色发黄的脱肥麦田,以及群体只有60万左右偏小的麦田,结合灌水14斤尿素/亩。对晚播麦田为稳定地温,促生长,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对生长偏旺、群体达到100万以上的麦田,
要以控为主。随着气温回升,防治病虫发生与为害,尤其是注意观察纹枯病和红蜘蛛、蚜虫的调查与防治。
2、中期阶段管理。小麦从起身至抽穗为生产中期阶段。
1、起身期间的管理。是从小麦起身到拔节期,即从节间开始伸长到茎秆总长度达到3㎝以上进入拔节期,正处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前后,此时冬性、半冬性品种植株明显由匍匐状态转为直立,分蘖停止并开始两极分化,是争取穗数的关键时期。小麦起身期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红蜘蛛、蚜虫。同时要进行杂草防除。
2、拔节期的管理。当田间有50%的单茎节间长度达到3㎝以上时称为拔节期。是指从拔节期到旗叶叶片全部抽出。两极分化加快,是分蘖死亡的盛期。当前多数品种每穗能分化20~25个小穗,分化180~200朵小花,小花退化的高峰期时,春性品种叶龄11.7~11.9,叶令指数97%~99%,穗下节间开始伸长(1㎝左右)。半冬性品种叶龄13.6~13.7片,叶龄指数97%~97.6%,穗下节间开始伸长,即开花前20天左右,这一时期的肥水措施具有明显的增粒效果。
小麦拔节时,一般正处于3月中、下旬,加强病虫调查,如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并做好对吸浆虫掏土检查,旱地小麦特别注意长腿红蜘蛛的防治工作。
3、孕穗阶段的管理。是指小麦旗叶叶片全部抽出至抽穗期(田间有50%以上的单茎顶端小穗伸出)。绿色叶面积最大,光合作用最旺盛,也是小麦一生耗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灌水可防止小麦抽穗到籽粒形成期缺水,避免开花期灌水,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该时期仍要注意防止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以及蚜虫、黏虫的为害。
4、生育中期防冻害
常导致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甚至不能抽穗,晚霜是主要因素,轻微受冻植株表现新生叶尖受冻影响不大,主要是穗部受冻,特别是幼穗发育到小花分化期至雌蕊
凹期(药隔形成初期),叶片没有明显变化,不易被发现,发现后灌水加施速效肥。
3、后期阶段管理。此阶段河南正值4月下旬到6月上旬,后期常有高温、干旱、风、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小麦倒伏、青干。这一时期还常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黏虫、蚜虫、吸浆虫等为害。小麦顶小穗从旗叶叶鞘伸出为抽穗,田间有50%单茎抽穗进入抽穗期。从抽穗到开花一般历时5~7天,从开花到成熟一般35~40天,开花10~12天内,为籽粒形成期,籽粒含水量70%~80%,花后11~30天左右为灌浆期,含水率由70%下降到40%左右,灌浆期末当含水率下降到35%以下时灌浆停止,灌浆后期有时出现的灌浆强度的小高峰,一般历时2~3天。
1、灌浆水。增产效果还取决于灌水时间和灌水技术,一般开花后15天左右即灌浆高峰出现之前浇灌浆水,对提高粒重有明显效果。灌浆期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
2、叶面喷肥。对抽穗期叶色变淡,呈现有早衰趋势的麦田,在抽穗到灌浆期用2%~3%的尿素溶液,每亩100斤叶面喷施,可提高粒重。试验与实践证明,开花后10天左右,喷施0.3%~0.4%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00斤每亩,可提高粒重,改善籽粒品质。
防治病虫害 常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发生,有粘虫、蚜虫、小麦吸浆虫等。
理财投资 http://www.jiangtaitz.com f20eWF590Hk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