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那么,怎样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以下的做法值得一试:我们现在都定有专门的《课外语文阅读训练》,对于这本书,不妨好好利用。另外,教师还可以自行选择短文发给学生阅读。我们以每周3篇计算,一月就可以读12篇,一个学期大约就可以读60篇。这个数目虽不是很大,但学生会在速度、语感、词汇等方面大有收获。因为这样的阅读让学生思考过,朗读过,背诵过,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完成的,所以效果会加倍凸显。有人会说,早读被霸占了,文言文背诵怎办?其实没有关系,阅读一篇短文不会超过20分钟,慢慢的学生阅读速度跟上了,15分钟就可以搞定,还有足够的时间背诵文言文。之所以要这样做,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达到积累的目的。 “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会在触摸、品味别人的语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
我们与其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不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点文章。因为“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
二、让“说真话”成为写作的习惯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别让孩子们失语》中说:“高考结束,一些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语文教师在分析孩子们的作文时,大致都可以诊断出三大毛病……最终都可以归为一个结论:高考语文的作文现状表明,我们高中毕业生‘失语’了。仅仅是高中毕业生失语了吗?不!难道我们不见小孩子们在他们小学和初中时,就被要求学习说别人的话了吗?当他们还不知道说什么以及如何说时,他们就开始试着说成人要求说的话,每次作文总要被扣分,是因为成人认为他们学得不够好。你指望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三居然不失语?”这段话触目惊心,让我们恍然大悟为何学生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了。写作是一种表达内心的冲动与需要,如果学生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还会有写作的欲望吗?
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就要给学生提供说真话的机会。
(1)写自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让它发展成为自己的故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喜悦也好,烦恼也好,牢骚也好,真实地表达就好。如一个学生写《我帮妈妈做家务》,他写了拖地、擦桌子等等事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些累人又无意义的事,人的生命短暂,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我想老师布置这道作文题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然而这样的作文表达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如果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有写作的欲望吗?
(2)写他人的故事。 记录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他人的故事。或长辈,或亲戚,或朋友的故事。如一个学生写《捡垃圾的阿婆》,他写那个阿婆穿得有点邋遢,双手脏兮兮的,每天不停的在垃圾站翻来翻去,最后写了这样的思索:是阿婆的孩子不孝顺,还是阿婆不服老想自食其力呢?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把自己弄干净,免得被人瞧不起……这样的思索来自孩子的内心深处,我们应当要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作文就是生活的理念,鼓励孩子在写作中说真话,并且养成习惯,这样做不仅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写作本身的意义——教学生做人。
三、让自我评价成为写作的一部分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在习作后附上自我评价,要求自我评价首先指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心。自信心是能力的“催化剂”,它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它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写作本身是一件花费精力的事,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评价过低,会让他失去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那么怎样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呢?
第一、看书写的规范程度。俗话说:“字好半篇文”,可见字迹的重要性。字如其人,写字体现人的风格、品质和人文素质。因此,书写的规范就很重要。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书写入手,就是要鞭策学生把字写规范、漂亮。
第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开始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写出大致意思就可。然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第三、摸清自己行文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行文思路用文字、表格等形式列出来就可以。
第四、找出文章中最具表现力的词句。找出文中描写优美或者最具表现力的词句,并说说原因,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信心,还可以引导读者更清楚地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第五、小结自己在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不要求面面俱到,选择文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略作介绍就可以。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要克服一些困难,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发现其习作中的优点。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胡乱说一两句,这样就起不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从长远来看,不仅会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又不偏执的人。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些基本功训练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难,难就难在要坚持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本末倒置。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让课外短文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写作基本功训练的开始。如何积累?当然得从课外阅读开始。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这段文字,透露出了写作的秘诀所在,就是读与做。要做,还得先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那么,怎样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以下的做法值得一试:我们现在都定有专门的《课外语文阅读训练》,对于这本书,不妨好好利用。另外,教师还可以自行选择短文发给学生阅读。我们以每周3篇计算,一月就可以读12篇,一个学期大约就可以读60篇。这个数目虽不是很大,但学生会在速度、语感、词汇等方面大有收获。因为这样的阅读让学生思考过,朗读过,背诵过,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完成的,所以效果会加倍凸显。有人会说,早读被霸占了,文言文背诵怎办?其实没有关系,阅读一篇短文不会超过20分钟,慢慢的学生阅读速度跟上了,15分钟就可以搞定,还有足够的时间背诵文言文。之所以要这样做,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达到积累的目的。 “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会在触摸、品味别人的语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
我们与其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不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点文章。因为“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
二、让“说真话”成为写作的习惯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别让孩子们失语》中说:“高考结束,一些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语文教师在分析孩子们的作文时,大致都可以诊断出三大毛病……最终都可以归为一个结论:高考语文的作文现状表明,我们高中毕业生‘失语’了。仅仅是高中毕业生失语了吗?不!难道我们不见小孩子们在他们小学和初中时,就被要求学习说别人的话了吗?当他们还不知道说什么以及如何说时,他们就开始试着说成人要求说的话,每次作文总要被扣分,是因为成人认为他们学得不够好。你指望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三居然不失语?”这段话触目惊心,让我们恍然大悟为何学生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了。写作是一种表达内心的冲动与需要,如果学生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还会有写作的欲望吗?
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就要给学生提供说真话的机会。
(1)写自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让它发展成为自己的故事。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喜悦也好,烦恼也好,牢骚也好,真实地表达就好。如一个学生写《我帮妈妈做家务》,他写了拖地、擦桌子等等事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些累人又无意义的事,人的生命短暂,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我想老师布置这道作文题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然而这样的作文表达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如果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有写作的欲望吗?
(2)写他人的故事。 记录自己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他人的故事。或长辈,或亲戚,或朋友的故事。如一个学生写《捡垃圾的阿婆》,他写那个阿婆穿得有点邋遢,双手脏兮兮的,每天不停的在垃圾站翻来翻去,最后写了这样的思索:是阿婆的孩子不孝顺,还是阿婆不服老想自食其力呢?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把自己弄干净,免得被人瞧不起……这样的思索来自孩子的内心深处,我们应当要鼓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作文就是生活的理念,鼓励孩子在写作中说真话,并且养成习惯,这样做不仅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写作本身的意义——教学生做人。
三、让自我评价成为写作的一部分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在习作后附上自我评价,要求自我评价首先指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心。自信心是能力的“催化剂”,它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它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写作本身是一件花费精力的事,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评价过低,会让他失去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那么怎样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呢?
第一、看书写的规范程度。俗话说:“字好半篇文”,可见字迹的重要性。字如其人,写字体现人的风格、品质和人文素质。因此,书写的规范就很重要。学生的自我评价从书写入手,就是要鞭策学生把字写规范、漂亮。
第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开始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写出大致意思就可。然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第三、摸清自己行文的思路。按照自、己的行文思路用文字、表格等形式列出来就可以。
第四、找出文章中最具表现力的词句。找出文中描写优美或者最具表现力的词句,并说说原因,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信心,还可以引导读者更清楚地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第五、小结自己在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不要求面面俱到,选择文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手法略作介绍就可以。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要克服一些困难,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发现其习作中的优点。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胡乱说一两句,这样就起不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从长远来看,不仅会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又不偏执的人。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些基本功训练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难,难就难在要坚持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而本末倒置。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