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

论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

内容摘要: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继辽沈战役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大决战、大比拼!国民党军事上一败涂地,其中原因很多,本文现就其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探讨。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这段历史进行过剖析和全面探讨,有关这段历史的著作。如:《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百万蒋军起义》等等。这些著作中研究深入、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但在中国国民党失败军事原因方面略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淮海战役 中国国民党 失败 军事原因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淮海战役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淮海地区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它属于“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被打得如同落花流水,其在该区的主力部队如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等被全歼或重创,再也无力于该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进行抗衡。

本文意在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失败原因进行探讨的过

程中积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力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 研究思路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为中心,参考其他有关该战役的著作和文献,全面拓展、深入剖析,寻找国民党在本次战役中在军事上失败的原因。

战役初期,中共华野代司令员粟裕提出于苏北围点打援、歼击国军的战略设想,而国民党统帅部则决定在这一地区和中共拼实力——以硬碰硬,在这两种不同战略构想的指导和碰撞中,国民党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

三、 研究方法

(1)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本文的

研究中起指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研究。

(2) 文本分析法,本文不是反范围而谈,而是对所选文本进行深

入研究,如对涉及本次战役的有关人物的相关文本进行研究,如:《粟裕军事文集》等。

(3) 横向展开和纵向深入想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力图对国民党

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学素研究,本着这一目的,本文尽量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深入剖析和横向拓展。

四、 研究资料

相关历史文献,如:《粟裕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等等。本文作者对这些文献的细致阅读,深入钻研,以求有助于本文写作。

相关历史著作,如《百万蒋军起义》、《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等著作,作者细心拜读这些著作,以求从中获取创新观点。

正文

一、国民党战略上的失误

1948年11月11日,国民党黄百韬部被我华野主力围困于碾庄地区,为解黄百韬部危机,国民党徐州“剿总”杜聿明,整合七个重兵集团,即: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在徐州空军配合轰炸下向东开进,以便增援黄百韬部;而把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改为第六兵团,将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为第八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竟阜阳向蒙城、宿县推进,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进至符离集地区,这七个兵团总人数达八十万人!国民党凭借其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打算和我人民解放军中野、华野主力在徐蚌地区以硬碰硬,拼实力,一次达到解救黄百韬部的目的,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东北锦州失守,慌乱之中蒋把杜调往东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将刘峙偏偏又是个庸才,从十

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边竟然毫无理由地命令四个兵团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过来并施以重拳。 然而,在共产党方面,中央军委却指示中野和华野的相关领导人,在淮海在战役中的第一阶段的中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是歼灭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占领谷城;第三阶段则准备在两淮作战,鉴于徐州“剿总”兵力集结于徐州附近的情况,毛泽东主张采取“围点打援”和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战略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时就曾动用十二个纵队另两个旅的兵力,几乎同时,华野5个纵队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于蚌埠以南,华野11个纵队围困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国民党战时临时移帅,是兵家大忌。硬碰硬的战略构想就显得十分被动和笨拙。在这种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国民党部队处处挨打,进不能解黄百韬部之围,退又不能干净利索的退出战斗,只能为我人们解放军所歼灭。一招失误,满盘皆输。

二、 国民党进步力量战场起义

国民党一心要打内战、搞独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这不仅不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的愿望,也使得本党内部一些进步力量十分反感,最终使国民党内部一些追求和平、民主的进步力量脱离国民党,走向人民。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团结,中央军排挤、歧视、吞并地方杂牌部队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更促进了进步力量摈弃黑暗,毅然选择起义,走向光明的决心!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部队是原冯玉祥将军西北军的老底子,在抗日

战场上,他们吃的苦比中央军多得多,抗战胜利后他们没有得到丝毫喘息,就被蒋介石调到徐州一线,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其真正目的在于在徐蚌战场上让双方相互消耗,以便其从中渔利。在这种形势下,第三绥靖区两万三千余名国民党官兵在第三绥靖区副总司令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带领部队起义,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事在国民党内部普遍存在),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人带着59和77两个军,在中国共产党相关同志的协助下,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在淮海战役的最前线——鲁南苏北的台儿庄、贾村一带举行战场起义,这次起义,严重打乱了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军事部署,为加速战役进程提供了很大方便。被我军有关领导人称为“淮海战役第一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还有一次重要的战场起义,那就是双堆集战役中国民党廖运周率领第一一O师战场起义,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被围于双堆集地区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总司令黄维召第八十五军第一一O师师长廖运周到其兵团部,安排部队突围,拟以第一一O师等四个师为先头部队,进行突围,我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第一一O师师长借突围名义,与我进攻部队取得联系后,甩开其他几个后续师,单独将部队带出双堆集地区,战场起义成功。

淮海战役中的这两次战场起义,严重打乱了国民党在需帮战场的军事部署,削弱了其军事势力,也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斗志,

促进了其他部队的觉醒。

三、 国民党军队战场上士气极其低落

经过一年时间的外线作战和一年时间的内外结合作战,国民党损兵折将、广大地区为我人民解放军所解放,到一九四八年进行战略大决战之时,它已是强弩之末,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部队普遍厌战惧战,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这可以从当时在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公署部队中流传着的一首打油诗里看来:“一旦胜利、两袖清风、三餐不饱、四肢残废、五关不全、六亲不认、七七事变、八年抗战、九九归一、十分可怜!”虽然在淮海战役中也有不少负隅顽抗者,但那毕竟已经只是少数了,但士兵待遇极差,国民党部队总体官兵关系紧张,矛盾重重!这一情形,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情况迥然相异,我们情况虽然很糟糕,粮食短缺、装备不好不足,但官兵平等,团结友爱。这样一来,有可以弥补装备不好不足的问题,而国民党部队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虽然拥有最先进的美式装备,也于事无补,只能像枯枝败叶一样被收拾殆尽。

四、 国民党集团内部勾心斗角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经常明争暗斗,使得国民党内部很不团结,在政治斗争的影响下,各派之间围绕军事的斗争也是一波连一波,这样的斗争和不团结,在淮海战役中依然进行着: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开始向徐州方向收缩,为掩护起从商丘撤退的军用物资,让国民党刘汝明部第五十五军由米文和指挥的第一八一师担任后

卫,当其物资基本运送完毕之际,为保存自己实力不被歼灭,一贯善于牺牲别人保存自己的邱清泉下令炸毁第一八一师必经之路上的铁路桥,致使第一八一师无法迅速撤退,只能徒步撤离,结果于十一月七日被我华野一纵队围困于张公点地区,十一月八日在华野三纵队、九纵队一部的配合下,将该师全歼,俘虏米文和以下6000余人。

当然,国民党军队相互敷衍塞责,牺牲别人保存自己,不只是邱清泉一人,在派系斗争的影响下,他们既希望完全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又希望最大限度削弱政敌实力,既不希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强大,也不愿意自己党内的对手过于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步调很难一致,最后也只能走向失败。

五、 国民党部队战术指挥上的失误

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十分清楚,蒋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白崇禧的意见,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崇禧表示完全同意,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崇禧突然变卦,不肯尽职,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与我军展开鏖战,最终被我中野部队合围于东西长十五公里,南北宽四点五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不愿意束手就擒的黄维,凭借其十二兵团是购买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重武器充足的优

势,利用其所谓“硬核桃战术”:将其手下的四个军、一个快速总纵队缩成一团,构筑环形工事,有坦克、火炮、轻重机枪、火焰喷射器等构筑层层火力网,进行顽抗,使我军无法迅速歼灭其部队,以为这样一来就可确保无虞,针对这一地区地形低洼,难以土工作业,地形开阔,那已接近的具体情况,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指挥部队在小张庄灵活采取大规模近迫作业,很快突破前沿阵地,最终攻克小张庄。

结论

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上的较量,以国民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一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方面,则主要是上文所述的五点。 国民党战时临时移帅,是兵家大忌。硬碰硬的战略构想就显得十分被动和笨拙。一招失误,满盘皆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部队在进步力量的带领下战场起义,对于国民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削弱其军事力量,又动摇其军心,还打乱了其军事部署,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军队大部士气低落,无心迎战解放军,使我军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战斗,也是本次战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民党军界内部不团结,矛盾重重,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很多部队相互利用,以牺牲别人保存自己为第一目的,在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后,那样尽力解救,使其失败步伐无形中加快许多。

国民党军队的很多指挥官在本次战役中指挥无能,不能在战争进

行中组织有力而灵活的作战战术,使得部队大量被歼灭。这也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失败的一个原因。最根本性的原因是国民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黄国平:《百万蒋军起义》之《淮海战役的第一胜利:国民党第三绥靖区起义》;

○2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十六、十七、十八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中原解放战争纪实》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章;

○4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

○5黄维:《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

○6粟裕:《粟裕军事文集》;

○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

○8廖运周:《第一一O师战场起义始末》

工作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中学

姓名:韩来莹

通讯地址: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中学

邮编:743409

电话:[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论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军事原因

内容摘要: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继辽沈战役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大决战、大比拼!国民党军事上一败涂地,其中原因很多,本文现就其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探讨。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这段历史进行过剖析和全面探讨,有关这段历史的著作。如:《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百万蒋军起义》等等。这些著作中研究深入、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但在中国国民党失败军事原因方面略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淮海战役 中国国民党 失败 军事原因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淮海战役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淮海地区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它属于“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被打得如同落花流水,其在该区的主力部队如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等被全歼或重创,再也无力于该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进行抗衡。

本文意在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失败原因进行探讨的过

程中积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力图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 研究思路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为中心,参考其他有关该战役的著作和文献,全面拓展、深入剖析,寻找国民党在本次战役中在军事上失败的原因。

战役初期,中共华野代司令员粟裕提出于苏北围点打援、歼击国军的战略设想,而国民党统帅部则决定在这一地区和中共拼实力——以硬碰硬,在这两种不同战略构想的指导和碰撞中,国民党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

三、 研究方法

(1)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在本文的

研究中起指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研究。

(2) 文本分析法,本文不是反范围而谈,而是对所选文本进行深

入研究,如对涉及本次战役的有关人物的相关文本进行研究,如:《粟裕军事文集》等。

(3) 横向展开和纵向深入想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力图对国民党

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军事原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学素研究,本着这一目的,本文尽量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深入剖析和横向拓展。

四、 研究资料

相关历史文献,如:《粟裕军事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等等。本文作者对这些文献的细致阅读,深入钻研,以求有助于本文写作。

相关历史著作,如《百万蒋军起义》、《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等著作,作者细心拜读这些著作,以求从中获取创新观点。

正文

一、国民党战略上的失误

1948年11月11日,国民党黄百韬部被我华野主力围困于碾庄地区,为解黄百韬部危机,国民党徐州“剿总”杜聿明,整合七个重兵集团,即: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在徐州空军配合轰炸下向东开进,以便增援黄百韬部;而把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改为第六兵团,将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为第八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竟阜阳向蒙城、宿县推进,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进至符离集地区,这七个兵团总人数达八十万人!国民党凭借其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打算和我人民解放军中野、华野主力在徐蚌地区以硬碰硬,拼实力,一次达到解救黄百韬部的目的,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东北锦州失守,慌乱之中蒋把杜调往东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将刘峙偏偏又是个庸才,从十

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边竟然毫无理由地命令四个兵团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过来并施以重拳。 然而,在共产党方面,中央军委却指示中野和华野的相关领导人,在淮海在战役中的第一阶段的中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是歼灭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占领谷城;第三阶段则准备在两淮作战,鉴于徐州“剿总”兵力集结于徐州附近的情况,毛泽东主张采取“围点打援”和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战略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时就曾动用十二个纵队另两个旅的兵力,几乎同时,华野5个纵队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于蚌埠以南,华野11个纵队围困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国民党战时临时移帅,是兵家大忌。硬碰硬的战略构想就显得十分被动和笨拙。在这种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国民党部队处处挨打,进不能解黄百韬部之围,退又不能干净利索的退出战斗,只能为我人们解放军所歼灭。一招失误,满盘皆输。

二、 国民党进步力量战场起义

国民党一心要打内战、搞独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这不仅不符合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的愿望,也使得本党内部一些进步力量十分反感,最终使国民党内部一些追求和平、民主的进步力量脱离国民党,走向人民。国民党军队内部不团结,中央军排挤、歧视、吞并地方杂牌部队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更促进了进步力量摈弃黑暗,毅然选择起义,走向光明的决心!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部队是原冯玉祥将军西北军的老底子,在抗日

战场上,他们吃的苦比中央军多得多,抗战胜利后他们没有得到丝毫喘息,就被蒋介石调到徐州一线,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其真正目的在于在徐蚌战场上让双方相互消耗,以便其从中渔利。在这种形势下,第三绥靖区两万三千余名国民党官兵在第三绥靖区副总司令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带领部队起义,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事在国民党内部普遍存在),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人带着59和77两个军,在中国共产党相关同志的协助下,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在淮海战役的最前线——鲁南苏北的台儿庄、贾村一带举行战场起义,这次起义,严重打乱了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军事部署,为加速战役进程提供了很大方便。被我军有关领导人称为“淮海战役第一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还有一次重要的战场起义,那就是双堆集战役中国民党廖运周率领第一一O师战场起义,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被围于双堆集地区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总司令黄维召第八十五军第一一O师师长廖运周到其兵团部,安排部队突围,拟以第一一O师等四个师为先头部队,进行突围,我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第一一O师师长借突围名义,与我进攻部队取得联系后,甩开其他几个后续师,单独将部队带出双堆集地区,战场起义成功。

淮海战役中的这两次战场起义,严重打乱了国民党在需帮战场的军事部署,削弱了其军事势力,也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斗志,

促进了其他部队的觉醒。

三、 国民党军队战场上士气极其低落

经过一年时间的外线作战和一年时间的内外结合作战,国民党损兵折将、广大地区为我人民解放军所解放,到一九四八年进行战略大决战之时,它已是强弩之末,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部队普遍厌战惧战,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这可以从当时在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公署部队中流传着的一首打油诗里看来:“一旦胜利、两袖清风、三餐不饱、四肢残废、五关不全、六亲不认、七七事变、八年抗战、九九归一、十分可怜!”虽然在淮海战役中也有不少负隅顽抗者,但那毕竟已经只是少数了,但士兵待遇极差,国民党部队总体官兵关系紧张,矛盾重重!这一情形,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情况迥然相异,我们情况虽然很糟糕,粮食短缺、装备不好不足,但官兵平等,团结友爱。这样一来,有可以弥补装备不好不足的问题,而国民党部队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虽然拥有最先进的美式装备,也于事无补,只能像枯枝败叶一样被收拾殆尽。

四、 国民党集团内部勾心斗角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经常明争暗斗,使得国民党内部很不团结,在政治斗争的影响下,各派之间围绕军事的斗争也是一波连一波,这样的斗争和不团结,在淮海战役中依然进行着: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开始向徐州方向收缩,为掩护起从商丘撤退的军用物资,让国民党刘汝明部第五十五军由米文和指挥的第一八一师担任后

卫,当其物资基本运送完毕之际,为保存自己实力不被歼灭,一贯善于牺牲别人保存自己的邱清泉下令炸毁第一八一师必经之路上的铁路桥,致使第一八一师无法迅速撤退,只能徒步撤离,结果于十一月七日被我华野一纵队围困于张公点地区,十一月八日在华野三纵队、九纵队一部的配合下,将该师全歼,俘虏米文和以下6000余人。

当然,国民党军队相互敷衍塞责,牺牲别人保存自己,不只是邱清泉一人,在派系斗争的影响下,他们既希望完全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又希望最大限度削弱政敌实力,既不希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强大,也不愿意自己党内的对手过于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步调很难一致,最后也只能走向失败。

五、 国民党部队战术指挥上的失误

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十分清楚,蒋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白崇禧的意见,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崇禧表示完全同意,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崇禧突然变卦,不肯尽职,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与我军展开鏖战,最终被我中野部队合围于东西长十五公里,南北宽四点五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不愿意束手就擒的黄维,凭借其十二兵团是购买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重武器充足的优

势,利用其所谓“硬核桃战术”:将其手下的四个军、一个快速总纵队缩成一团,构筑环形工事,有坦克、火炮、轻重机枪、火焰喷射器等构筑层层火力网,进行顽抗,使我军无法迅速歼灭其部队,以为这样一来就可确保无虞,针对这一地区地形低洼,难以土工作业,地形开阔,那已接近的具体情况,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指挥部队在小张庄灵活采取大规模近迫作业,很快突破前沿阵地,最终攻克小张庄。

结论

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上的较量,以国民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一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方面,则主要是上文所述的五点。 国民党战时临时移帅,是兵家大忌。硬碰硬的战略构想就显得十分被动和笨拙。一招失误,满盘皆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部队在进步力量的带领下战场起义,对于国民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削弱其军事力量,又动摇其军心,还打乱了其军事部署,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军队大部士气低落,无心迎战解放军,使我军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战斗,也是本次战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民党军界内部不团结,矛盾重重,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很多部队相互利用,以牺牲别人保存自己为第一目的,在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后,那样尽力解救,使其失败步伐无形中加快许多。

国民党军队的很多指挥官在本次战役中指挥无能,不能在战争进

行中组织有力而灵活的作战战术,使得部队大量被歼灭。这也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失败的一个原因。最根本性的原因是国民党代表少数人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黄国平:《百万蒋军起义》之《淮海战役的第一胜利:国民党第三绥靖区起义》;

○2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十六、十七、十八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中原解放战争纪实》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章;

○4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

○5黄维:《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

○6粟裕:《粟裕军事文集》;

○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

○8廖运周:《第一一O师战场起义始末》

工作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中学

姓名:韩来莹

通讯地址: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中学

邮编:743409

电话:[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知识要点
  •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知识要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发展最快),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衰落. 2.目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 .借口: ...查看


  • 中国现代史
  •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 ...查看


  • 初二历史(上)复习资料
  • 初二历史(上)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 ...查看


  • 初二历史上册提纲
  •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英国走私鸦片的目的:为了开辟国外市场.向中国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扭转中英贸易逆 差 鸦片输入的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吸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 入给中华民族 ...查看


  •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汇总
  •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汇总 一.列强侵华 1.鸦片战争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 ...查看


  •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要点(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要点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经过:1839年3月,林则徐到 ...查看


  •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要点(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要点(人教版)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经过:1839年3月 ...查看


  • 历史八上期末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落后就要挨打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6)影响: ...查看


  •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
  •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英国走私鸦片的目的:为了开辟国外市场.向中国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扭转中英贸易逆 差 鸦片输入的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吸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 入给中华民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