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以意逆志

浅析孟子的“以意逆志”

1102026075 邱立雯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三个著名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是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最早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文学批评和鉴赏活动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的“以意逆志”学说,在寄寓人格理想、解说仁义道德的背景中提出,“文”、“辞”、“意”、“志”这几个关键字各有其具体的涵义,而“逆”这个阅读行为衔接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历代重要注家都对“以意逆志”论作了各自的注释,在整个历史脉络中发展了“以意逆志”论的内涵。

“以意逆志”论出自《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 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翻译成白话来说,也就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了孟子两个问题,

一、道德最高的人,君不能以他为臣,父不能以他为子。舜做了王,尧带领诸侯北面而朝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而朝见他,舜见到父亲,有些局促不安,孔子说,这时,天下岌岌可危了。不知这事是否真实?孟子认为尧朝舜的事件是齐东野语,不足信。咸丘蒙又发难,拿出了《诗经•北山》中的句子(这可是真实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舜做了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瞽瞍为什么不是臣子?我想孟子此时肯定有些恼火,于是有了“是诗也,非是之谓也”的话。他的意思是说,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绝对真实的事件,比如说《大雅•云汉》,不是讲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下来了,这是“文”的手法。不要因为“文”而影响了对于真实事件的认识(不以文害辞)。孟子同时说,《小雅•北山》的意思是说诗人为王事尽力,别人做的少,自己做的多,因而不得侍养父母,主旨不在于“普天之下”云云,不要因为这句话而影响了对于诗人情志(孝道)的认识(不以辞害志)。 基于以上观念,孟子提出了解说诗的“以意逆志”说。

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往往会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涉及到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作为鉴赏者和批评者来说不仅面对着共同的对象,而且每个人的认识都要受着各自思想观点、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的制约。作为人们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的文学鉴赏本身,包含泞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审

美判断而审美判断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必项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它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发展。那么,文学鉴赏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就无法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也就没有正确的鉴赏;反之,如果不以正确的文学鉴赏为基础,那么,也就无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所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既可只运用于文学鉴赏,又可以运用于文学批评。所以,“以意逆志”既可以说是文学鉴赏的理论,又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理论。

要想理解孟子的这段话,其中“文”、“辞”、“意”、“志”、“逆”这几个关键字是理解的重点。对于孟子的这段文字的具体解释前人给出了种种解释,除了对“志”的含义没有异议外,对“文”、“辞”、“意”的理解都很不统一,从而在理解“以意逆志”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取向。但总的来说,文本内部“文”和“辞”是对文本的重视, “意”是对读者的重视, “志”是对作者的重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读懂了“文”“辞”才能更好地把握“意”“志”,“意”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指思维、推测、认知、记忆、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产物。“以意逆志”之“意”立足读者的主观感受,充分注意到阅读者的能动性,通过文辞的玩味摆脱单个字词的限制,酝酿出整体气氛理解诗歌。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逆”本来就是动态的过程,关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意”与“志”合拍就可以,但是距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这种距离恰到好处呢?这是一个艰难地动态过程。朱光潜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远,才能使人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因此,“逆”这个过程是缩短或者拉大“意”与“志”之间的距离。孟子“以意逆志”理论希望读者做到的“逆”是力求通过微妙的心灵感受,使得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更好的理解作者。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只是我能理解到的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层面。但实际上,“以意逆志”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的地方!

浅析孟子的“以意逆志”

1102026075 邱立雯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三个著名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是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最早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文学批评和鉴赏活动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的“以意逆志”学说,在寄寓人格理想、解说仁义道德的背景中提出,“文”、“辞”、“意”、“志”这几个关键字各有其具体的涵义,而“逆”这个阅读行为衔接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历代重要注家都对“以意逆志”论作了各自的注释,在整个历史脉络中发展了“以意逆志”论的内涵。

“以意逆志”论出自《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 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翻译成白话来说,也就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了孟子两个问题,

一、道德最高的人,君不能以他为臣,父不能以他为子。舜做了王,尧带领诸侯北面而朝见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而朝见他,舜见到父亲,有些局促不安,孔子说,这时,天下岌岌可危了。不知这事是否真实?孟子认为尧朝舜的事件是齐东野语,不足信。咸丘蒙又发难,拿出了《诗经•北山》中的句子(这可是真实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舜做了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瞽瞍为什么不是臣子?我想孟子此时肯定有些恼火,于是有了“是诗也,非是之谓也”的话。他的意思是说,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绝对真实的事件,比如说《大雅•云汉》,不是讲周朝没有一个人留存下来了,这是“文”的手法。不要因为“文”而影响了对于真实事件的认识(不以文害辞)。孟子同时说,《小雅•北山》的意思是说诗人为王事尽力,别人做的少,自己做的多,因而不得侍养父母,主旨不在于“普天之下”云云,不要因为这句话而影响了对于诗人情志(孝道)的认识(不以辞害志)。 基于以上观念,孟子提出了解说诗的“以意逆志”说。

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往往会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涉及到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作为鉴赏者和批评者来说不仅面对着共同的对象,而且每个人的认识都要受着各自思想观点、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的制约。作为人们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的文学鉴赏本身,包含泞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审

美判断而审美判断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必项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它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发展。那么,文学鉴赏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就无法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也就没有正确的鉴赏;反之,如果不以正确的文学鉴赏为基础,那么,也就无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所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既可只运用于文学鉴赏,又可以运用于文学批评。所以,“以意逆志”既可以说是文学鉴赏的理论,又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理论。

要想理解孟子的这段话,其中“文”、“辞”、“意”、“志”、“逆”这几个关键字是理解的重点。对于孟子的这段文字的具体解释前人给出了种种解释,除了对“志”的含义没有异议外,对“文”、“辞”、“意”的理解都很不统一,从而在理解“以意逆志”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取向。但总的来说,文本内部“文”和“辞”是对文本的重视, “意”是对读者的重视, “志”是对作者的重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读懂了“文”“辞”才能更好地把握“意”“志”,“意”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指思维、推测、认知、记忆、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产物。“以意逆志”之“意”立足读者的主观感受,充分注意到阅读者的能动性,通过文辞的玩味摆脱单个字词的限制,酝酿出整体气氛理解诗歌。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逆”本来就是动态的过程,关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意”与“志”合拍就可以,但是距离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这种距离恰到好处呢?这是一个艰难地动态过程。朱光潜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远,才能使人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因此,“逆”这个过程是缩短或者拉大“意”与“志”之间的距离。孟子“以意逆志”理论希望读者做到的“逆”是力求通过微妙的心灵感受,使得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更好的理解作者。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只是我能理解到的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层面。但实际上,“以意逆志”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的地方!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孟子"以意逆志论"的局限性
  • 浅议孟子"以意逆志论"的局限性 摘 要:春秋时期,为改良当时盛行的主观臆断的解诗方法,孟 子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论",其积极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但其 同样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我们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和学 ...查看


  •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
  • ・8 9・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8期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3 周淑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孟子; 宋代儒学; 学术转型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2010-07-23 14:48:31 阅读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quo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定
  •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 ...查看


  •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_方法和时代特点
  • 四川图书馆学报 文章编号:1003-7136(2006) 02-0061-04 2006年2期总第150期 先秦文献整理的思想.方法和时代特点 万 妮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先秦是文献学的萌芽时期, 资料 ...查看


  • 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 [摘 要]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诗歌拥有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以致"诗"就是文学的统称.诗歌在语言.结构.韵律.意象意境上的特征使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有明显的区分.在阅读诗歌时,读者要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