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18课《吆喝》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乾正是以发现美的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文化的所在。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烫手(tàng)沸腾(téng)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 钹(bó) 蘸(zhàn) 馅(xiàn) 佐料(zuǒ) 甸(diàn)秫秸(shú jiē) 吆喝(yāo he) 馄饨(hún tún)

2.多音字

chuāi揣在怀里 mó磨刀 gǔ骨头 qí荸荠

揣 chuǎi揣测 磨 骨 荠

chuài挣揣 mò磨坊 gū骨朵儿 jì荠菜

二、字形

捞 打捞 饨 馄饨 伶 伶俐 酪 奶酪 秸 秫秸

唠 唠叨 沌 混沌 领 领取 洛 洛阳 拮 拮据

崂 崂山 顿 顿时 聆 聆听 络 经络 诘 反诘

涝 排涝 囤 囤积 岭 山岭 烙 烙印 桔 桔子

三、词义

1.重点词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

招徕:招揽。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晶莹:光亮而透明。

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2.近义词

隔阂? 隔膜

都可以做名词。都有情意不相通的意思。"隔阂"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如"两代人之间有隔阂";"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如"消除隔膜",还可以指不通晓,外行,如"我对这种技术实在隔膜"。

3、相关成语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四、文学常识

1.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2.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顺叙或倒叙,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五、名篇名句

1、现在北京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3、"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剖析:借用交响诗,写出了北京胡同音响给人带来的美感。一个"还"字体现了一种中外同乐,雅俗共赏的味道。"很有味道"评点精粹,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剖析:典型的过渡段,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一句承上,肯定了北京胡同音响的美妙动听,后一句则总启下文内容,总说北京胡同的吆喝是这部分交响乐的声乐部分,能让读者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3、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剖析:总说段。提示下面部分将要写北京胡同一年四季早中晚相互更替的叫卖声。同时它也暗示了北京胡同的小贩们是风雨无阻的。这样的段落,使文章的的脉络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整体内容。

4、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剖析:作为总结段,它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与前文照应,如"现在"就照应了第四自然段的"我小时候";"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照应了前文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第二是在淡淡的遗憾中露出一点欣慰。这一点,从"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中就可以感受到。

二、重点语段

1、"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至"很有味道。"

剖析:文章开头并未直接入题,而是先引用《北京的声与色》一文的记载,列举北京商贩是如何运用"乐器"来招徕顾客的。看是闲笔,实际上为下文写"吆喝"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

2、"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至"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剖析:这一段介绍了吆喝的声调变化: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在叙述那种令"我"害怕的忽高忽低的声音时,用"尖声尖气"、"放低至少八度"形成对照,"把我吓了个马趴"刻画出"我"害怕的神态。这些描写符合儿童的心理,诙谐有趣。

【结构简析】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普遍的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里,发现了动人的生活情趣。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地道的北京口语

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体现在本文中就是句子短,儿化音多。比如文章第三段,说到那些相声中学叫卖声的,这样写道:"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吆喝声也大多以短句为主,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

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的"......此外,北京话有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比如文中写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这一句话作者描写得细致生动,让读者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问题探究】

你认为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导思】吆喝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在学习了本课之后,相信你对此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各行各业都有吆喝,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吆喝,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域业有不同的吆喝。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里弄,超市商场取代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吆喝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探究】

第一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记录曾经各行各业的吆喝,感受不同的吆喝所体现出的职业特点与地域特色。

第二步:收集身边的吆喝声,与以前的吆喝作比较,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示例: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现代化的传媒兴起,使古老的吆喝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吹嘘() 铁铉() 隔阂()

答案:lāixūxuành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ànɡ()手 沸ténɡ () lǔ()煮 bí qí()()

答案:烫腾卤荸荠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答案: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4.摘抄本文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描写吆喝的句子。

解析:积累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请将你喜欢的写下来吧!

答案:如: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地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打击乐器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5、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解析:我们要找出文章中起衔接作用的段落和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纲。

答案: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

6、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

解析:完成此题我们要从文章选材的特点出发,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答案: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

7、第九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我们要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在看似平直的记叙中,却饱含作者的不同感情。

答案: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8、第十段运用什么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你还了解什么?

解析:完成此题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记叙顺序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第二问实际上是对作者叙述内容的深层探究,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点。

9、课文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吆喝声,你觉得哪一种吆喝声最有趣?简要说说理由。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加以理解。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回老街走走

舒婷

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蛮动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不会叫错爹妈。

从前我们的家不是这样的。

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曳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畦韮。孩子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韮,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少年都不会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这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个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十分失望,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

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在城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电话,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守。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日子在这里悠悠打了个旋,继续慢慢流了去。

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可以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旺,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散代书、打金器。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好像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晚上,都把小饭桌摆到门口,人要路过,须侧着身,常常不是碰翻了这家的小酒盅,就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蛎面线汤。不过不要紧,进出这里的人至少有个点头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门,就被揪住坐下喝两口。免不了吵架,吵起来声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顺眼的妇女,这个时候口才

极好,倾街倾巷。

咳,老街。

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光,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尤其当我们掏出一大串钥匙,打开公共铁门、自家的防盗门、房门,走到被钢栅密密封锁的阳台上,看看上下左右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你不知道隔壁阳台那个腆着啤酒肚浇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边那位风情万种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当然他也不知道你,于是你觉得很安全,不想打破这种默契。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不妨到老街走走。

10、作者写了"现代人的家",也写了"从前我们的家",写"从前我们的家"则从"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两个方面来写,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种"家"的特点。

解析:细读课文,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归纳,从归纳中我们能看到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答案:现代人的家:外观千篇一律,装修大同小异,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人(家庭)与人(家庭)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城里的家: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纯朴。乡下的家:与自然相和-谐,温馨,充满亲情。

11、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解析:过去历史中有许多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但是我们却难忘过去经历过的那份浓浓的感情,我们不妨对自己的了解的过去的一些东西进行一个寻访,也许有更大的收获。把它写下来。作者表达的对老街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是我们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矗大意对即可。

答案:因为老街是存在于喧闹的城市的夹缝里被遗忘的角落,这里有温馨、恬静和纯真。

12、"老街"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老街"吗?为什么?

解析:我们要对老街的特点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老街的看法和作者寄寓在叙述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特点:老街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纯朴。喜欢与否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如:不喜欢,因为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老街缺乏现代气息,与时代落伍,这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我更喜欢充满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

13、"咳,老街。"为什么要单独成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我们要结合这一句的分析加深对文章语句的认识和感情的理解。一个"咳"字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文中得到答案。

答案:"咳,老街。"单独成段,能强调作者对老街的深切怀念之情。

14、多年过去了,"老街"是会保持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驰骋你想象的翅膀,作简要的回答。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记叙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答案:(提示)发挥想象回答。如:老街作为城市文明被保留下来,它依然那么悠闲、恬静,那么古朴,是很多忙碌的现代人休闲、放松的理想场所。

二、语言运用

15、(2006常州中考题,3)名著阅读。

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

解析:关于名著积累的题,近几年年年都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所介绍内容与原作基本相符即可。

答案: 示例:林冲,人称豹子头,原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受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常高俅派亲信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雪夜杀敌,迫上梁山。后成为梁山重要将领。

读书做人

萧乾的人生历程颇为坎坷。父亲生前掌管北京东直门城门开关之职,在儿子未曾出世时就离开了人间。母亲靠洗刷缝补和做女佣来维持全家生活。家里生活贫困,萧乾六岁时进入设在新太仓一座庙里的私塾读书。不到半年(才念了半本《论语》),转入九道湾一家私立"新式"学堂,读起了"马牛羊,鸡犬豕"教科书。他的童年生活孤寂而狼狈,没有画书,没有温暖。他在青年时代曾感叹地回忆这一段生活:"我常把羊管胡同--我的出生地,幻想成一只破了边的荷叶,我是一颗干瘪的莲子。我那位寡妇妈妈却把这颗干瘪的莲子捧在掌心,有时还裹在她的衣襟里。瓦岔胡同:我从那里上的私塾,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学历。小菊儿胡同:我就是从那里进的地毯房,也是在那里眼睁睁看到妈妈停了呼吸,最后一次阖上她那双温柔而慈祥的眼睛。"

因为家贫,萧乾在上了两年小学后,改入安定门三条崇实学堂(原为教会学校,现为北京第21中学)半工半读。织过地毯,放过羊,送过羊奶。1926年,读到初三时,他考进当时开在南河沿翠花胡同的北新书局(老板是李小峰)做练习生,当过校对,跑过邮局和印刷厂,有时还给作者送稿费。在书局里,他读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并成十遍的读过华林著的《新英雄主义》,抄录过徐志摩译的《曼殊斐尔小说集》,同时开始向报刊投稿,最初的六篇小说均发表于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上。他的写作基础就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后来回到崇实学堂去半工半读。不久,因参加"C.J"(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被捕。经崇实学堂保释,留在学校软禁。1928年冬,以闹学-潮的罪名被学堂开除,在一位潮州籍华侨同学的提议下,背井离乡,到广东汕头一家学堂教书。汕头的大海令他陶醉,汕头的一位姑娘使他情窦初开。但是,第一次的恋爱就横遭破坏,她心爱的姑娘被当地鮀江电船的老板攫去了。这段纯洁美好而又短暂悲惨的恋爱成了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梦之谷》的题材。

1929年,在燕京大学英语系学生杨刚的帮助下,进入燕京大学文学专修班,后又转入新闻系攻读。由于他从1933年开始就经常给报刊写稿,并协助斯-诺翻译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英文)(其中收入萧乾所写揭露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小说《皈依》),所以1935年7月,刚毕业就被聘为天津《大公报》编辑。

摘自《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萧乾》

读完本文,有何感触呢?其实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艰辛的故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知大家是否明白?

第18课《吆喝》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乾正是以发现美的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文化的所在。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烫手(tàng)沸腾(téng)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 钹(bó) 蘸(zhàn) 馅(xiàn) 佐料(zuǒ) 甸(diàn)秫秸(shú jiē) 吆喝(yāo he) 馄饨(hún tún)

2.多音字

chuāi揣在怀里 mó磨刀 gǔ骨头 qí荸荠

揣 chuǎi揣测 磨 骨 荠

chuài挣揣 mò磨坊 gū骨朵儿 jì荠菜

二、字形

捞 打捞 饨 馄饨 伶 伶俐 酪 奶酪 秸 秫秸

唠 唠叨 沌 混沌 领 领取 洛 洛阳 拮 拮据

崂 崂山 顿 顿时 聆 聆听 络 经络 诘 反诘

涝 排涝 囤 囤积 岭 山岭 烙 烙印 桔 桔子

三、词义

1.重点词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

招徕:招揽。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晶莹:光亮而透明。

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2.近义词

隔阂? 隔膜

都可以做名词。都有情意不相通的意思。"隔阂"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如"两代人之间有隔阂";"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如"消除隔膜",还可以指不通晓,外行,如"我对这种技术实在隔膜"。

3、相关成语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四、文学常识

1.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2.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顺叙或倒叙,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五、名篇名句

1、现在北京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3、"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剖析:借用交响诗,写出了北京胡同音响给人带来的美感。一个"还"字体现了一种中外同乐,雅俗共赏的味道。"很有味道"评点精粹,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剖析:典型的过渡段,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一句承上,肯定了北京胡同音响的美妙动听,后一句则总启下文内容,总说北京胡同的吆喝是这部分交响乐的声乐部分,能让读者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3、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剖析:总说段。提示下面部分将要写北京胡同一年四季早中晚相互更替的叫卖声。同时它也暗示了北京胡同的小贩们是风雨无阻的。这样的段落,使文章的的脉络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整体内容。

4、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剖析:作为总结段,它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与前文照应,如"现在"就照应了第四自然段的"我小时候";"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照应了前文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第二是在淡淡的遗憾中露出一点欣慰。这一点,从"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中就可以感受到。

二、重点语段

1、"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至"很有味道。"

剖析:文章开头并未直接入题,而是先引用《北京的声与色》一文的记载,列举北京商贩是如何运用"乐器"来招徕顾客的。看是闲笔,实际上为下文写"吆喝"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

2、"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至"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剖析:这一段介绍了吆喝的声调变化: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在叙述那种令"我"害怕的忽高忽低的声音时,用"尖声尖气"、"放低至少八度"形成对照,"把我吓了个马趴"刻画出"我"害怕的神态。这些描写符合儿童的心理,诙谐有趣。

【结构简析】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

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普遍的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里,发现了动人的生活情趣。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地道的北京口语

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体现在本文中就是句子短,儿化音多。比如文章第三段,说到那些相声中学叫卖声的,这样写道:"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吆喝声也大多以短句为主,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

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的"......此外,北京话有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比如文中写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这一句话作者描写得细致生动,让读者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问题探究】

你认为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导思】吆喝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在学习了本课之后,相信你对此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各行各业都有吆喝,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吆喝,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域业有不同的吆喝。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里弄,超市商场取代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吆喝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探究】

第一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记录曾经各行各业的吆喝,感受不同的吆喝所体现出的职业特点与地域特色。

第二步:收集身边的吆喝声,与以前的吆喝作比较,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示例: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现代化的传媒兴起,使古老的吆喝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徕()吹嘘() 铁铉() 隔阂()

答案:lāixūxuành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ànɡ()手 沸ténɡ () lǔ()煮 bí qí()()

答案:烫腾卤荸荠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

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答案: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4.摘抄本文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描写吆喝的句子。

解析:积累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请将你喜欢的写下来吧!

答案:如: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地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打击乐器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5、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解析:我们要找出文章中起衔接作用的段落和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纲。

答案: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

6、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

解析:完成此题我们要从文章选材的特点出发,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答案: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

7、第九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我们要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在看似平直的记叙中,却饱含作者的不同感情。

答案: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

8、第十段运用什么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你还了解什么?

解析:完成此题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记叙顺序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第二问实际上是对作者叙述内容的深层探究,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点。

9、课文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吆喝声,你觉得哪一种吆喝声最有趣?简要说说理由。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加以理解。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回老街走走

舒婷

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蛮动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不会叫错爹妈。

从前我们的家不是这样的。

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曳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畦韮。孩子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韮,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少年都不会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这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个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十分失望,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

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在城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电话,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守。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日子在这里悠悠打了个旋,继续慢慢流了去。

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可以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旺,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散代书、打金器。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好像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晚上,都把小饭桌摆到门口,人要路过,须侧着身,常常不是碰翻了这家的小酒盅,就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蛎面线汤。不过不要紧,进出这里的人至少有个点头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门,就被揪住坐下喝两口。免不了吵架,吵起来声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顺眼的妇女,这个时候口才

极好,倾街倾巷。

咳,老街。

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光,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尤其当我们掏出一大串钥匙,打开公共铁门、自家的防盗门、房门,走到被钢栅密密封锁的阳台上,看看上下左右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你不知道隔壁阳台那个腆着啤酒肚浇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边那位风情万种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当然他也不知道你,于是你觉得很安全,不想打破这种默契。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不妨到老街走走。

10、作者写了"现代人的家",也写了"从前我们的家",写"从前我们的家"则从"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两个方面来写,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种"家"的特点。

解析:细读课文,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归纳,从归纳中我们能看到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答案:现代人的家:外观千篇一律,装修大同小异,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人(家庭)与人(家庭)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城里的家: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纯朴。乡下的家:与自然相和-谐,温馨,充满亲情。

11、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解析:过去历史中有许多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但是我们却难忘过去经历过的那份浓浓的感情,我们不妨对自己的了解的过去的一些东西进行一个寻访,也许有更大的收获。把它写下来。作者表达的对老街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是我们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矗大意对即可。

答案:因为老街是存在于喧闹的城市的夹缝里被遗忘的角落,这里有温馨、恬静和纯真。

12、"老街"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老街"吗?为什么?

解析:我们要对老街的特点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老街的看法和作者寄寓在叙述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特点:老街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纯朴。喜欢与否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如:不喜欢,因为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老街缺乏现代气息,与时代落伍,这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我更喜欢充满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

13、"咳,老街。"为什么要单独成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我们要结合这一句的分析加深对文章语句的认识和感情的理解。一个"咳"字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文中得到答案。

答案:"咳,老街。"单独成段,能强调作者对老街的深切怀念之情。

14、多年过去了,"老街"是会保持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驰骋你想象的翅膀,作简要的回答。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记叙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答案:(提示)发挥想象回答。如:老街作为城市文明被保留下来,它依然那么悠闲、恬静,那么古朴,是很多忙碌的现代人休闲、放松的理想场所。

二、语言运用

15、(2006常州中考题,3)名著阅读。

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

解析:关于名著积累的题,近几年年年都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所介绍内容与原作基本相符即可。

答案: 示例:林冲,人称豹子头,原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受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常高俅派亲信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雪夜杀敌,迫上梁山。后成为梁山重要将领。

读书做人

萧乾的人生历程颇为坎坷。父亲生前掌管北京东直门城门开关之职,在儿子未曾出世时就离开了人间。母亲靠洗刷缝补和做女佣来维持全家生活。家里生活贫困,萧乾六岁时进入设在新太仓一座庙里的私塾读书。不到半年(才念了半本《论语》),转入九道湾一家私立"新式"学堂,读起了"马牛羊,鸡犬豕"教科书。他的童年生活孤寂而狼狈,没有画书,没有温暖。他在青年时代曾感叹地回忆这一段生活:"我常把羊管胡同--我的出生地,幻想成一只破了边的荷叶,我是一颗干瘪的莲子。我那位寡妇妈妈却把这颗干瘪的莲子捧在掌心,有时还裹在她的衣襟里。瓦岔胡同:我从那里上的私塾,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学历。小菊儿胡同:我就是从那里进的地毯房,也是在那里眼睁睁看到妈妈停了呼吸,最后一次阖上她那双温柔而慈祥的眼睛。"

因为家贫,萧乾在上了两年小学后,改入安定门三条崇实学堂(原为教会学校,现为北京第21中学)半工半读。织过地毯,放过羊,送过羊奶。1926年,读到初三时,他考进当时开在南河沿翠花胡同的北新书局(老板是李小峰)做练习生,当过校对,跑过邮局和印刷厂,有时还给作者送稿费。在书局里,他读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并成十遍的读过华林著的《新英雄主义》,抄录过徐志摩译的《曼殊斐尔小说集》,同时开始向报刊投稿,最初的六篇小说均发表于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上。他的写作基础就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后来回到崇实学堂去半工半读。不久,因参加"C.J"(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被捕。经崇实学堂保释,留在学校软禁。1928年冬,以闹学-潮的罪名被学堂开除,在一位潮州籍华侨同学的提议下,背井离乡,到广东汕头一家学堂教书。汕头的大海令他陶醉,汕头的一位姑娘使他情窦初开。但是,第一次的恋爱就横遭破坏,她心爱的姑娘被当地鮀江电船的老板攫去了。这段纯洁美好而又短暂悲惨的恋爱成了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梦之谷》的题材。

1929年,在燕京大学英语系学生杨刚的帮助下,进入燕京大学文学专修班,后又转入新闻系攻读。由于他从1933年开始就经常给报刊写稿,并协助斯-诺翻译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英文)(其中收入萧乾所写揭露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小说《皈依》),所以1935年7月,刚毕业就被聘为天津《大公报》编辑。

摘自《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萧乾》

读完本文,有何感触呢?其实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艰辛的故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知大家是否明白?


相关文章

  • 语言要连贯
  • 语言要连贯 教学目标 1. 掌握"语言表达连贯"的基本要求. 2.掌握使"语言表达连贯"的方法. 知识讲解 连贯: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 ...查看


  • [吆喝]阅读及答案
  • 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不可.一路上既可 ...查看


  • 18[吆喝]导学案2
  • 18.<吆喝>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预习情况 : 完成情况 :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 ...查看


  •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答案
  • 金沙一中2016届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 案 1. C (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不切实用的人物,这只是从实用的观点看) 2.B (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3.C (历史上成功 ...查看


  • 我见过一个母亲阅读答案
  • 篇一:我见过一个母亲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 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 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体裁复习提纲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分体裁复习提纲 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考察要求概括为:文章思路结构分析.内容主旨理解.词句揣摩分析(语言品味)和表达看法.探究思考这几个方面.课标的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适用于各类文体阅读.中考主要从三类文体来把握:记叙性文体( ...查看


  • [傻二哥]教学设计
  • <傻二哥>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 我国现当代有一位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她不仅戏演得好,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叶圣陶先生称赞她的文章"不加虚饰,不落俗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 ...查看


  • 语文八下第四单元学案
  • 初二语文 YW-2014-02-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编写人:朱路辉 审核人:陈静波 编写时间:2014年1月 29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 日第 节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结构 ...查看


  • 苏教版语文3
  •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怅惘(chàng wǎng) 楹联(yíng) 膝下(xÿ) 汩汩(gǔ) 肇庆(zhào)泓(hïng) ....... 万籁俱寂(lài) 嘟嘟哝哝(nōng) 涟漪(lián yÿ) 干涸(h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