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名称:驻波法测振动频率 实验目的:
1、求出弦线线密度; 2、观察弦线上的驻波;
3、绘出弦线上横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4、测出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仪器:
电振音叉(频率约为100Hz ) 弦线 滑轮 砝码托 砝码(5个) 钢卷尺 螺丝刀 电子天平
实验原理:
1、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一) 如图1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振音叉的一个叉子顶端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挂上砝码。闭合电源K 后,调节音叉断续器的接触点螺丝k ',使音叉维持稳定的振动,并将其振动沿弦线向滑轮一端传播,形成横波。当横波到达B 点后产生反射,由于前进波与反射波能够满足相干条件,在弦线上形成驻波,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都为波长的一半。适当调节砝码重量或弦长(音叉端到滑轮轴间的线长),在弦上将出现稳定的强烈的振动,即弦与音叉共振(弦振动频率应当和音叉的频率f 相等)。弦共振时,驻波的振幅最大,音叉端为稍许振动的节点(非共振时,音叉端不是驻波的节点),若此时弦上有n 个半波区,则
λ=2l n ,弦上的波速v 则为: 图1
v =λf (1)
2l
f (1’) 即:v =n
2、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二)
若横波在张紧的弦线上沿x 轴正方向传播,我们取AB =ds 的微元段加以讨论(图2)。设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质量)为ρ,则此微元段弦线ds 的质量为ρds 。在A 、B 处受到左右邻段的张力分别为F T 1、F T 2,其方向为沿弦线的切线方向与x 轴交成α1、α2角。
由于弦线上传播的横波在x 方向无振动,所以作
用在微元段ds 上的张力的x 分量应该为零,即:F T 2cos α2-F T 1cos α1=0 (2)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y 方向微元段的运动方程为:
y
图
2
x
d 2y
F T 2sin α2-F T 1sin α1=ρds 2 (3)
dt
对于小的振动,可取ds ≈dx ,而α1、α2都很小,所以cos α1≈1,cos α2≈1, sin α1≈
tg α1,
⎛dy ⎫⎛dy ⎫
,式(2)将成为F T 2-F T 1=0,sin α2≈tg α2。又从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tg α1= ⎪, tg α2= ⎪
⎝dx ⎭x ⎝dx ⎭x +dx
即F T 1=F T 2=F T 表示张力不随时间和地点而变,为一定值。
d 2y ⎛dy ⎫⎛dy ⎫
式(3)将成为: F T ⎪-F T ⎪=ρdx 2 (4)
dx dt ⎝⎭x +ds ⎝dx ⎭x
2
⎛dy ⎫⎛dy ⎫⎛dy ⎫⎛d y ⎫
⎪dx 将 = ⎪+ ⎪按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二级微量,得: ⎪2⎪ ⎝dx ⎭x +dx ⎝dx ⎭x +dx ⎝dx ⎭x ⎝dx ⎭x
2⎛d 2y ⎫d 2y ⎛d 2y ⎫F d y T
将此式代入式(4),得: F T ⎪ (5) dx 2⎪⎪dx =ρdx dt 2 即:2=2⎪ ρ⎝dx ⎭x dt ⎝⎭x
2
d 2y 2d y 将式(5)与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相比较可知:在线密度为ρ、张力为F T 的弦线上,横波传播=v 22dt dx
速度v 的平方等于: v =3. 弦振动规律
2
F T
ρ
即: v =
F T
ρ
F T
(6)
将式(1)代入式(6),得出: v =λf =
ρ
即: λ=
1
f
F T
ρ
(7)
又将式(1’)代入式(6),整理后可得: f =
n F T
(8)
2l ρ
式(7)表示,以一定频率f 振动的弦,其波长λ将因张力F T 或线密度ρ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式(8)又表示出对于弦长l 、张力F T 、线密度ρ一定的弦,其自由振动的频率不只一个,而是包括相当于
n =1, 2, 3 的f 1, f 2, f 3 等多种频率,n =1的频率称为基频,n =2, 3的频率称为第一、第二谐频,但基频较
其他谐频强得多,因此它决定弦的频率,而各谐频则决定它的音色。振动体有一个基频和多个谐频的规律不只是弦线上存在,而是普遍的现象。但基频相同的各振动体,其各谐频的能量分布可以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例如具有同一基频的弦线和音叉,其音调是相同的,但听起来声音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当弦线在频率为f 的音叉策动下振动时,适当改变F T 、l 和ρ,则可能和强迫力发生共振的不一定是基频,而可能是第一、第二、第三、…谐频,这时弦上出现2, 3, 4 个半波区。
实验内容
1、 测量弦的线密度
将所用弦线取下来,用钢卷尺测出其长度,在分析天平上称其质量m ,求出线密度ρ。或由(8)计算出线密度ρ。
2、 观察弦上的驻波
根据音叉频率f 和已知线密度ρ,求弦长在20~30cm附近,若要弦的基频与音叉共振时,弦的张力F T =? 参照上述计算的FT 值,选适当的砝码挂在弦上(弦长在130cm 左右),给电振音叉的线圈上通以50Hz ,1~2V的交流电,使音叉作受迫振动,进行以下的观测:
(1) 使弦长从20cm 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当在n =1, 2, 3, 4个半波区几种情况下,弦共振时,分别测出弦长并算出波长λ。
(2) 使弦长l 大于n =1共振时的弦长,小于n =2共振时的弦长,从这种情况振动的弦上,测出波长λ,
并和上面的测量相比较(注意,此时音叉端不是弦的节点)。 3、 弦上横波的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增加砝码的质量,再细调弦长使出现共振,测出弦长l ,算出波长λ。重复测量取平均值。F T 值改变6~8次。
⎛1⎫1
⎪+ln F T (9) 将式(7)两侧取对数,得: ln λ=ln
f ρ⎪2⎝⎭
即ln λ与ln F T 间是线性关系。利用测量值,作ln λ~ln F T 图线,求出图线的纵轴截距和斜率,将截距和
1
) 相比较,斜率和相比较,说明其差异是否过大?
2f 1
4、 比较两种波速计算值
从以上测量中,选取合适的数据,代入式(1)和式(6)中,计算出理论上应当相等的两个速度值,说明其差异是否显著?
从测量记录中,选一组数据代入式(8),计算出弦振动的频率,说明它和已知音叉频率的差异是否显著。
实验数据记录
1.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弦线密度ρ=1. 18⨯10kg /m , 重力加速度g =9. 795m /s ,音叉频率f =
-4
2
H Z
⎛1⎫
⎪= 最小二乘法求斜率和截距。比较斜率b 是否等于1/2。截距a 是否等于 ln
f ρ⎪⎝⎭
实验数据处理
1、作图: ln λ~ln F T 图
2、利用上表中的有关数据,最小二乘法求出斜率和截距,与公式(9)中的斜率和截距比较,说明差异是否过大。
3、用公式(1’)、(6)两种方法算出波速。 4、算出振动频率并与仪器标牌上的标称值相比较。
实验名称:驻波法测振动频率 实验目的:
1、求出弦线线密度; 2、观察弦线上的驻波;
3、绘出弦线上横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4、测出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仪器:
电振音叉(频率约为100Hz ) 弦线 滑轮 砝码托 砝码(5个) 钢卷尺 螺丝刀 电子天平
实验原理:
1、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一) 如图1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振音叉的一个叉子顶端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挂上砝码。闭合电源K 后,调节音叉断续器的接触点螺丝k ',使音叉维持稳定的振动,并将其振动沿弦线向滑轮一端传播,形成横波。当横波到达B 点后产生反射,由于前进波与反射波能够满足相干条件,在弦线上形成驻波,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都为波长的一半。适当调节砝码重量或弦长(音叉端到滑轮轴间的线长),在弦上将出现稳定的强烈的振动,即弦与音叉共振(弦振动频率应当和音叉的频率f 相等)。弦共振时,驻波的振幅最大,音叉端为稍许振动的节点(非共振时,音叉端不是驻波的节点),若此时弦上有n 个半波区,则
λ=2l n ,弦上的波速v 则为: 图1
v =λf (1)
2l
f (1’) 即:v =n
2、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二)
若横波在张紧的弦线上沿x 轴正方向传播,我们取AB =ds 的微元段加以讨论(图2)。设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质量)为ρ,则此微元段弦线ds 的质量为ρds 。在A 、B 处受到左右邻段的张力分别为F T 1、F T 2,其方向为沿弦线的切线方向与x 轴交成α1、α2角。
由于弦线上传播的横波在x 方向无振动,所以作
用在微元段ds 上的张力的x 分量应该为零,即:F T 2cos α2-F T 1cos α1=0 (2)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y 方向微元段的运动方程为:
y
图
2
x
d 2y
F T 2sin α2-F T 1sin α1=ρds 2 (3)
dt
对于小的振动,可取ds ≈dx ,而α1、α2都很小,所以cos α1≈1,cos α2≈1, sin α1≈
tg α1,
⎛dy ⎫⎛dy ⎫
,式(2)将成为F T 2-F T 1=0,sin α2≈tg α2。又从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tg α1= ⎪, tg α2= ⎪
⎝dx ⎭x ⎝dx ⎭x +dx
即F T 1=F T 2=F T 表示张力不随时间和地点而变,为一定值。
d 2y ⎛dy ⎫⎛dy ⎫
式(3)将成为: F T ⎪-F T ⎪=ρdx 2 (4)
dx dt ⎝⎭x +ds ⎝dx ⎭x
2
⎛dy ⎫⎛dy ⎫⎛dy ⎫⎛d y ⎫
⎪dx 将 = ⎪+ ⎪按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二级微量,得: ⎪2⎪ ⎝dx ⎭x +dx ⎝dx ⎭x +dx ⎝dx ⎭x ⎝dx ⎭x
2⎛d 2y ⎫d 2y ⎛d 2y ⎫F d y T
将此式代入式(4),得: F T ⎪ (5) dx 2⎪⎪dx =ρdx dt 2 即:2=2⎪ ρ⎝dx ⎭x dt ⎝⎭x
2
d 2y 2d y 将式(5)与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相比较可知:在线密度为ρ、张力为F T 的弦线上,横波传播=v 22dt dx
速度v 的平方等于: v =3. 弦振动规律
2
F T
ρ
即: v =
F T
ρ
F T
(6)
将式(1)代入式(6),得出: v =λf =
ρ
即: λ=
1
f
F T
ρ
(7)
又将式(1’)代入式(6),整理后可得: f =
n F T
(8)
2l ρ
式(7)表示,以一定频率f 振动的弦,其波长λ将因张力F T 或线密度ρ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式(8)又表示出对于弦长l 、张力F T 、线密度ρ一定的弦,其自由振动的频率不只一个,而是包括相当于
n =1, 2, 3 的f 1, f 2, f 3 等多种频率,n =1的频率称为基频,n =2, 3的频率称为第一、第二谐频,但基频较
其他谐频强得多,因此它决定弦的频率,而各谐频则决定它的音色。振动体有一个基频和多个谐频的规律不只是弦线上存在,而是普遍的现象。但基频相同的各振动体,其各谐频的能量分布可以不同,所以音色不同。例如具有同一基频的弦线和音叉,其音调是相同的,但听起来声音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当弦线在频率为f 的音叉策动下振动时,适当改变F T 、l 和ρ,则可能和强迫力发生共振的不一定是基频,而可能是第一、第二、第三、…谐频,这时弦上出现2, 3, 4 个半波区。
实验内容
1、 测量弦的线密度
将所用弦线取下来,用钢卷尺测出其长度,在分析天平上称其质量m ,求出线密度ρ。或由(8)计算出线密度ρ。
2、 观察弦上的驻波
根据音叉频率f 和已知线密度ρ,求弦长在20~30cm附近,若要弦的基频与音叉共振时,弦的张力F T =? 参照上述计算的FT 值,选适当的砝码挂在弦上(弦长在130cm 左右),给电振音叉的线圈上通以50Hz ,1~2V的交流电,使音叉作受迫振动,进行以下的观测:
(1) 使弦长从20cm 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当在n =1, 2, 3, 4个半波区几种情况下,弦共振时,分别测出弦长并算出波长λ。
(2) 使弦长l 大于n =1共振时的弦长,小于n =2共振时的弦长,从这种情况振动的弦上,测出波长λ,
并和上面的测量相比较(注意,此时音叉端不是弦的节点)。 3、 弦上横波的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增加砝码的质量,再细调弦长使出现共振,测出弦长l ,算出波长λ。重复测量取平均值。F T 值改变6~8次。
⎛1⎫1
⎪+ln F T (9) 将式(7)两侧取对数,得: ln λ=ln
f ρ⎪2⎝⎭
即ln λ与ln F T 间是线性关系。利用测量值,作ln λ~ln F T 图线,求出图线的纵轴截距和斜率,将截距和
1
) 相比较,斜率和相比较,说明其差异是否过大?
2f 1
4、 比较两种波速计算值
从以上测量中,选取合适的数据,代入式(1)和式(6)中,计算出理论上应当相等的两个速度值,说明其差异是否显著?
从测量记录中,选一组数据代入式(8),计算出弦振动的频率,说明它和已知音叉频率的差异是否显著。
实验数据记录
1.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弦线密度ρ=1. 18⨯10kg /m , 重力加速度g =9. 795m /s ,音叉频率f =
-4
2
H Z
⎛1⎫
⎪= 最小二乘法求斜率和截距。比较斜率b 是否等于1/2。截距a 是否等于 ln
f ρ⎪⎝⎭
实验数据处理
1、作图: ln λ~ln F T 图
2、利用上表中的有关数据,最小二乘法求出斜率和截距,与公式(9)中的斜率和截距比较,说明差异是否过大。
3、用公式(1’)、(6)两种方法算出波速。 4、算出振动频率并与仪器标牌上的标称值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