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课题,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实施,带动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突出以科研项目带动教育教学的科研理念,凝集我市全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任课教师的力量,开创品德与生活(社
会)课教学的科研新局面。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社会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创新是个体个性化活动的产物,任何无视学生个性的、平均主义的、一刀切的教学都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说时代呼唤着个性化教学。同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以适合自已的方式学习,以获得适合自已的最佳发展。而今,新的课程改革秉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又为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这一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人之所以被称作是“万物之灵”,是因为有最丰富多彩也最复杂多样。人有共性,更具有个性。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张扬其个性,使其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基是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的最终归宿。
另外,要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利用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建构课程改革环境下的以多元智能、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有效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就是要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以“张扬个性”为主线,以“认识自我”为切入点,围绕“家庭、学校、社会、大
自然|”等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形成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并形成个性特长。
2、运用“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及研究性学习方式”展开,在结构形式上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课本知识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性生活为基础,从多角度的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创新教育。从实际出发探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建构,寻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主要研究选题项目导向
1、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2、品德与生活课堂如何张扬学生个性的研究
3、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张扬学生个性的研究
4、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方法。
1、 实验研究 2、准实验研究 3、行动研究 4、调查研究 5、个案研究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成立课题组
课题组总负责人:刘英梅
副总负责人:徐 丽 郎茹芬 杜淑华 关 宁 王 宏 关明新
成 员:李雪艳 揭义波 吴雪莹 邱美霞
刘晗芝 荀艳玲 高 伟 袁丽萍
葛艳冬 国丽丽 李凤芹 王洪萍
2、确定课题实验基地:实验小学
3、确定实验点校:
实验小学 第四小学 丹江小学 东京城镇小
宁安镇一小 江南中心小学 镜泊后渔小学
4、课题实验研究的时间和活动安排
⑴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课题立项,开展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案。
⑵第二阶段阶段(2005年9月—2007年8月)开展课程教学实验,评课活动,进行教学活动交流反思,评选交流展示优秀实验成果,阶段性总结活动。
⑶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进行课题结题,撰写专著论文。
七、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6年6月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论文、公开课 关 宁
2 2006年9月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 论文、公开课 李雪艳 3 2006年9月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 论文、公开课 揭义波
4 2007年9月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研讨会 徐 丽 5 2007年12月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论 著 刘英梅
八、组织管理
1、本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和项目主管负责制,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市级教学机构、实验学校的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要各司其职。
2、市级总课题组制定实验总方案,管理章程,课题指导意见,培训计划。
3、建立总课题组人才资源库。
4、项目主管要组织实验成员参加总课题安排的实验研究活动,保证课题方案如期设计和实施。
5、参加子课题项目实验的教师必须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
6、各级课题项目要规范实验过程的操作规程。
九、课题实验经费
本课题经费来源:课题组将以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基金资助的经费为主,实验学校自筹资金或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经费为辅,以取得对实验工作的保证。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总课题组
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日
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课题,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实施,带动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突出以科研项目带动教育教学的科研理念,凝集我市全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任课教师的力量,开创品德与生活(社
会)课教学的科研新局面。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社会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创新是个体个性化活动的产物,任何无视学生个性的、平均主义的、一刀切的教学都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说时代呼唤着个性化教学。同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以适合自已的方式学习,以获得适合自已的最佳发展。而今,新的课程改革秉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又为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这一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人之所以被称作是“万物之灵”,是因为有最丰富多彩也最复杂多样。人有共性,更具有个性。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张扬其个性,使其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基是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的最终归宿。
另外,要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应用,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利用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建构课程改革环境下的以多元智能、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有效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就是要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以“张扬个性”为主线,以“认识自我”为切入点,围绕“家庭、学校、社会、大
自然|”等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实践,形成自觉自立的个性品质,并形成个性特长。
2、运用“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及研究性学习方式”展开,在结构形式上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课本知识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性生活为基础,从多角度的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创新教育。从实际出发探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建构,寻求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主要研究选题项目导向
1、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2、品德与生活课堂如何张扬学生个性的研究
3、品德与社会课堂如何张扬学生个性的研究
4、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方法。
1、 实验研究 2、准实验研究 3、行动研究 4、调查研究 5、个案研究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成立课题组
课题组总负责人:刘英梅
副总负责人:徐 丽 郎茹芬 杜淑华 关 宁 王 宏 关明新
成 员:李雪艳 揭义波 吴雪莹 邱美霞
刘晗芝 荀艳玲 高 伟 袁丽萍
葛艳冬 国丽丽 李凤芹 王洪萍
2、确定课题实验基地:实验小学
3、确定实验点校:
实验小学 第四小学 丹江小学 东京城镇小
宁安镇一小 江南中心小学 镜泊后渔小学
4、课题实验研究的时间和活动安排
⑴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课题立项,开展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案。
⑵第二阶段阶段(2005年9月—2007年8月)开展课程教学实验,评课活动,进行教学活动交流反思,评选交流展示优秀实验成果,阶段性总结活动。
⑶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进行课题结题,撰写专著论文。
七、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6年6月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论文、公开课 关 宁
2 2006年9月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 论文、公开课 李雪艳 3 2006年9月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 论文、公开课 揭义波
4 2007年9月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文、研讨会 徐 丽 5 2007年12月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论 著 刘英梅
八、组织管理
1、本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和项目主管负责制,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市级教学机构、实验学校的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要各司其职。
2、市级总课题组制定实验总方案,管理章程,课题指导意见,培训计划。
3、建立总课题组人才资源库。
4、项目主管要组织实验成员参加总课题安排的实验研究活动,保证课题方案如期设计和实施。
5、参加子课题项目实验的教师必须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
6、各级课题项目要规范实验过程的操作规程。
九、课题实验经费
本课题经费来源:课题组将以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基金资助的经费为主,实验学校自筹资金或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经费为辅,以取得对实验工作的保证。
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总课题组
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