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很久以前,在我最初知道这本书时,就很好奇亦或是说是不理解,作者笔下的生命之轻究竟是指什么呢?这次,我便怀着这样的疑问与心情走进了这本书。读过之后,并没有真的让我觉得豁然开朗,而是让我有一种明明领悟到了什么,却又抓不住这种思绪的感觉。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想了许久,思考良多,渐渐理清了思绪。
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涉及了众多方面,爱情、政治、哲学等等。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即文中关于“轻与重”的思考。在我看来,本文的四个主人公构成了轻与重的两个对立面——“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的托马斯和坚决反对“媚俗”、崇尚个人主义的萨宾娜是轻的,而爱的忠贞、活的执着的特丽莎和向往反抗、充满激情的法兰茨则是重的。从这四人的经历、选择和结局来看,我们很难看出作者推崇的是到底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之重。
在我看来,轻与重是两个过于极端的对立面,太轻不好,太重亦然,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权衡轻重,把握好人生的“度”。太重,我们则会被生活的重担压弯脊梁;太轻,我们的生活则会空虚难耐失去意义。由此,我们要懂得把握好生命的“度”,这种“度”看似遥远虚无,实则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度”的哲学。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不能过度的保护孩子,
这样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能放任自流,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外界的干扰众多,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引导极其重要;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度”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即使是最为亲密的朋友,有些事,有些人,也是我们不能触碰的,如何把握好这一界限,就需要“度”的智慧。
读过这部著作,我获益匪浅、收获良多,最后我想以一句话作结——放弃该放弃的,得到该得到的,人生如是最好。
读>
很久以前,在我最初知道这本书时,就很好奇亦或是说是不理解,作者笔下的生命之轻究竟是指什么呢?这次,我便怀着这样的疑问与心情走进了这本书。读过之后,并没有真的让我觉得豁然开朗,而是让我有一种明明领悟到了什么,却又抓不住这种思绪的感觉。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想了许久,思考良多,渐渐理清了思绪。
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涉及了众多方面,爱情、政治、哲学等等。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即文中关于“轻与重”的思考。在我看来,本文的四个主人公构成了轻与重的两个对立面——“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的托马斯和坚决反对“媚俗”、崇尚个人主义的萨宾娜是轻的,而爱的忠贞、活的执着的特丽莎和向往反抗、充满激情的法兰茨则是重的。从这四人的经历、选择和结局来看,我们很难看出作者推崇的是到底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之重。
在我看来,轻与重是两个过于极端的对立面,太轻不好,太重亦然,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权衡轻重,把握好人生的“度”。太重,我们则会被生活的重担压弯脊梁;太轻,我们的生活则会空虚难耐失去意义。由此,我们要懂得把握好生命的“度”,这种“度”看似遥远虚无,实则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度”的哲学。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不能过度的保护孩子,
这样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能放任自流,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外界的干扰众多,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引导极其重要;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度”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即使是最为亲密的朋友,有些事,有些人,也是我们不能触碰的,如何把握好这一界限,就需要“度”的智慧。
读过这部著作,我获益匪浅、收获良多,最后我想以一句话作结——放弃该放弃的,得到该得到的,人生如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