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的争论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争论的缘起      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崭新的阶段,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专业性的思考。   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因为,经过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缺陷:第一,从经济领域说,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国家垄断的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最后,与此相适应,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于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行政腐败等激发起来的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2004―2005年期间发生了关于我国改革和发展问题及中国应当何去何从的争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种种现实情况向我们表明,认真思考我国改革的成就和不足,思考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厘定今后的方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二、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2004―2005年的大争论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大多数人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即使在保留着较大分歧的问题上,至少也使问题的症结和学者们各自的观点、论据得到了明确和澄清。这就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虽然它较之第一个主题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但是这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像前一主题那样,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大众对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不满。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都是十分正常的。一些同志利用大众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正当质疑,重新提出他们在十几年前已经提出过的“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题,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并且取得了某些成功。      三、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举其大者,1981―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次,1989――1992年的十四大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是能够得出有益于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成果的。   然而除了这种关系改革整体路线上的争议需要进行政治层面上的辩论外,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做法和措施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某些提法是否带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色彩,都应当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针对问题、实事求是的切磋与辩驳,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同提高的结果。   以至今仍然争议很大的如何评价医疗改革(即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医药产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为例。我看了一些争论文章。我的印象是,无论是认为医改因为以市场化为方向而失败,还是认为医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文章,似乎都存在一个过分笼统,全称肯定地判定市场化是错误的,或市场化是正确的,而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因为不但这“三医”的,性质各有不同,每一大类中的具体项目究竟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完全的私用品,也有很大差别。如果能够分门别类进行具体分析,即使不能形成共识,也能够明确分歧的症结所在。

  一、争论的缘起      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崭新的阶段,需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未来进行慎重细致的规划。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专业性的思考。   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是因为,经过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改革却存在不少缺陷:第一,从经济领域说,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国家垄断的基本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由于障碍重重而进展缓慢;第二,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法治环境迟迟未能建立;第三,政府必须提供的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削弱的趋势;最后,与此相适应,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于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行政腐败等激发起来的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2004―2005年期间发生了关于我国改革和发展问题及中国应当何去何从的争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种种现实情况向我们表明,认真思考我国改革的成就和不足,思考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厘定今后的方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二、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2004―2005年的大争论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在第一个主题的争论中,由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够采取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不是把学术问题政治化、采取随便“贴标签”“扣帽子”的办法,应当说大多数人在许多问题上逐渐取得了共识;即使在保留着较大分歧的问题上,至少也使问题的症结和学者们各自的观点、论据得到了明确和澄清。这就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至于后一个主题,虽然它较之第一个主题具有更加基础性的意义,但是这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像前一主题那样,已经可以看到建设性的成果。大众对种种消极现象的广泛存在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不满。学界人士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很不相同的解读。这都是十分正常的。一些同志利用大众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和学界人士对改革和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正当质疑,重新提出他们在十几年前已经提出过的“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化”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命题,力图把人们引向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并且取得了某些成功。      三、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举其大者,1981―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次,1989――1992年的十四大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是能够得出有益于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成果的。   然而除了这种关系改革整体路线上的争议需要进行政治层面上的辩论外,对于改革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一些改革做法和措施是否存在“泛市场化”和向个别利益集团倾斜的偏向,某些提法是否带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色彩,都应当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针对问题、实事求是的切磋与辩驳,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共同提高的结果。   以至今仍然争议很大的如何评价医疗改革(即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医药产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为例。我看了一些争论文章。我的印象是,无论是认为医改因为以市场化为方向而失败,还是认为医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文章,似乎都存在一个过分笼统,全称肯定地判定市场化是错误的,或市场化是正确的,而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因为不但这“三医”的,性质各有不同,每一大类中的具体项目究竟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完全的私用品,也有很大差别。如果能够分门别类进行具体分析,即使不能形成共识,也能够明确分歧的症结所在。


相关文章

  • 教科研论文的选题原则
  • 概括说来,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价值原则. 既然是论文,就要具有学术价值,也就是论文的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价值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选题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查看


  • 从事实中求是
  • 从事实中求是 --邓小平认识论思想中的实事求是 "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认识基础和出发点的只能在意识领域内,这就是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呈现:事实在内容上与客观事物直接同一.哲学史上的经验论 ...查看


  •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回顾与前瞻
  • 学术讲座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回顾与前瞻 公共教学部政治教研 浦爱东 二00八年五月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回顾与前瞻 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先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那些新旧观念的交锋,无疑成为天幕上一道 ...查看


  • 争论与分歧
  • 作者:杨立雄 中国人口科学 2003年06期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日渐深入,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激烈的争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重大 ...查看


  • 必须认真清算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小伎俩"
  • 必须认真清算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小伎俩" 侯惠勤 · 2015-05-28 ·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普世价值 收藏(1) 评论(1)字体: 大 / 中 / 小 从话语权的角度看,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由于 ...查看


  • 要不要保护怎样保护
  • 作者:韩昱 前线 1997年10期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外商加紧抢占我国市场,外国商品蜂拥而入,而国内名牌产品有的萎缩,有的退出市场,有的与外商合资,民族工业面临严峻挑战.现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事关民族兴衰的 ...查看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发展观问题的重大转变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q ...查看


  •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论析
  • 作者:肖贵清郑云天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年06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4)02-0025-07 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 ...查看


  • 学术论文选题--ch2
  • 第二章 学术论文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选题,是从事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人说:"题好文一半"."问题的完善提法意味着问题已解决了一半",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