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和档案馆里的

日本教科书和档案馆里的“甲午战争”

2012年09月09日国际先驱导报张诚

8月21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富士山下的御殿场举行年度“富士综合火力演习”。法新社 到今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已过去118个年头。虽然历史已尘封多年,但至今,日本对这场战争仍有着完全不同于外界的描述和解读。

在据称日本最古老军事博物馆的靖国神社“游就馆”内,专门有一个展厅常年展示着甲午战争中的遗物和史料。走进其中,《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看到这里面所有的图片和史料都在竭力美化那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渲染日军的英勇无敌,却绝口不提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的历史事实。

强调战争“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

为探究日本是如何描述与解读甲午战争的,本报记者近日找到了日本中学使用频率较高的、由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教科书。书中对“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的描述主要放在了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上。

该教科书是这样描述战争原因的:“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中国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协助镇压,并依据《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为对抗清朝的出兵行为,日本立即向朝鲜派出了军队。两国出兵后,农民军与朝鲜政府进行了和解,但日中两国围绕朝鲜内政改革问题对立加深,于7月爆发了军事冲突。”

文中的《天津条约》,是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鲜“甲申事变”后于1885年4月签订,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事定,乃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教科书强调出兵的根据是《天津条约》,试图以此来证明战争的“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但日本教科书里并没有提及“朝鲜平息农民叛乱后,要求日本和清政府撤兵被拒绝”的事情。

实际上,日本小学馆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书》直接承认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有预谋的。该书在描述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时称,“朝鲜农民军解散后,清军没有像日本预期的那样,与日军发生冲突,因此没有找到开战的口实。于是日本政府提议日本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如果清政府拒绝,日本将单独改革,一方面让朝鲜从属日本,另一方面挑衅清政府,逼其开战”。

另外,与中方认为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不同,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战争是从8月日本宣战开始的。而且,教科书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没有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没有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试图以此来逃避战争责任。

侵略战争被编改成“友情大戏”

除了专门讲战争史的书籍外,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也好,小学馆的百科全书也好,对战争经过的描述少之又少,而且日本所有的史书都没有提及旅顺大屠杀的事实。

日本教科书对战争经过的介绍只有几句话:“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进一步占领辽东半岛,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日本教科书不仅罔顾事实,称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而且将胜利的原因统统归结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完全不提日方发动战争的阴谋和清朝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试图以此来强调“取胜是因为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政策的成功”,激发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淡化侵略色彩。

而在小学馆的日本百科全书中,对战争经过也不过几行字。“在战争中,为了与清政府开战,筹备10年之久的日军,屡屡击败几乎是李鸿章私人军队的清朝北洋水师。日军相继在9月14至15日的平壤之战和17日的黄海海战中获胜,日本和清政府的胜负已非常明显。日军第一军于10月下旬渡过鸭绿江,第二军登陆辽东半岛,11月占领旅顺和大连。1895年2月,为歼灭北洋水师,日军从陆海进攻并占领山东半岛的威海卫,3月完全控制辽东半岛,并进一步前往南方占领台湾”。

由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1975年编著的《近代日本战争史概说》中,对甲午战争中的每场战役都进行了描述,但言辞间无不在炫耀战略战术的“英明”和士兵的“勇敢作战”。其中在描述“丰岛海战”时,更是妄称::是清军“济远”号先开炮,日本3艘舰艇被迫应战。而在讲述威海卫作战时,竟然称:清政府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靖远”和“定远”舰被击沉后,决意要投降,日本联合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念着友情,备上葡萄酒去慰劳丁汝昌,丁汝昌对伊东长官的友情深表谢意,后丁汝昌与其他两位将领自杀身亡。伊东长官为悼念丁汝昌之死,将遗体送回清朝,此举深深地感动了日中两国人民。

一场侵略战争硬是被美化成宣扬友情的大戏。

处处显露自己的战胜国色彩

日本教科书中对战争结果的描述也非常简单,原文为:“1895年4月,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进行议和,签署了《马关条约》。其内容为:清朝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清朝新开长江流域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港口。”

日本教科书没有介绍《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只强调条约内容和赔款,以此来加深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胜国形象。

另外,在介绍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时,教科书称“日本政府接受了三国劝告,同时在‘卧薪尝胆’这一标语的感召下,国民对俄罗斯的敌意日益加深,日本积极努力于扩张军备”。由此看出,日本将之后发生的日俄战争的原因,直接归结于“三国干涉还辽”令日本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第一次正式的战争。小学馆的日本百科全书在讲述战争影响时这样说:“战争之后,不仅对朝鲜,还对中国,日本都处于压迫国的地位。这场战争为日本进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打开了突破口。然而,《马关条约》仅6天后,日本就被迫面对欧美列强的对立,由此决定进一步走军国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日本的史书也有强调甲午战争对日本近现代史的划时代深远影响。

日本教科书和档案馆里的“甲午战争”

2012年09月09日国际先驱导报张诚

8月21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富士山下的御殿场举行年度“富士综合火力演习”。法新社 到今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已过去118个年头。虽然历史已尘封多年,但至今,日本对这场战争仍有着完全不同于外界的描述和解读。

在据称日本最古老军事博物馆的靖国神社“游就馆”内,专门有一个展厅常年展示着甲午战争中的遗物和史料。走进其中,《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看到这里面所有的图片和史料都在竭力美化那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渲染日军的英勇无敌,却绝口不提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的历史事实。

强调战争“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

为探究日本是如何描述与解读甲午战争的,本报记者近日找到了日本中学使用频率较高的、由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教科书。书中对“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的描述主要放在了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上。

该教科书是这样描述战争原因的:“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中国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协助镇压,并依据《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为对抗清朝的出兵行为,日本立即向朝鲜派出了军队。两国出兵后,农民军与朝鲜政府进行了和解,但日中两国围绕朝鲜内政改革问题对立加深,于7月爆发了军事冲突。”

文中的《天津条约》,是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鲜“甲申事变”后于1885年4月签订,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事定,乃即撤回,不再留防”。

日本教科书强调出兵的根据是《天津条约》,试图以此来证明战争的“正当性”,淡化侵略色彩。但日本教科书里并没有提及“朝鲜平息农民叛乱后,要求日本和清政府撤兵被拒绝”的事情。

实际上,日本小学馆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书》直接承认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有预谋的。该书在描述甲午战争背景和原因时称,“朝鲜农民军解散后,清军没有像日本预期的那样,与日军发生冲突,因此没有找到开战的口实。于是日本政府提议日本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如果清政府拒绝,日本将单独改革,一方面让朝鲜从属日本,另一方面挑衅清政府,逼其开战”。

另外,与中方认为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不同,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战争是从8月日本宣战开始的。而且,教科书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没有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没有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试图以此来逃避战争责任。

侵略战争被编改成“友情大戏”

除了专门讲战争史的书籍外,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也好,小学馆的百科全书也好,对战争经过的描述少之又少,而且日本所有的史书都没有提及旅顺大屠杀的事实。

日本教科书对战争经过的介绍只有几句话:“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进一步占领辽东半岛,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日本教科书不仅罔顾事实,称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而且将胜利的原因统统归结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完全不提日方发动战争的阴谋和清朝李鸿章的求和政策,试图以此来强调“取胜是因为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政策的成功”,激发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淡化侵略色彩。

而在小学馆的日本百科全书中,对战争经过也不过几行字。“在战争中,为了与清政府开战,筹备10年之久的日军,屡屡击败几乎是李鸿章私人军队的清朝北洋水师。日军相继在9月14至15日的平壤之战和17日的黄海海战中获胜,日本和清政府的胜负已非常明显。日军第一军于10月下旬渡过鸭绿江,第二军登陆辽东半岛,11月占领旅顺和大连。1895年2月,为歼灭北洋水师,日军从陆海进攻并占领山东半岛的威海卫,3月完全控制辽东半岛,并进一步前往南方占领台湾”。

由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修亲会1975年编著的《近代日本战争史概说》中,对甲午战争中的每场战役都进行了描述,但言辞间无不在炫耀战略战术的“英明”和士兵的“勇敢作战”。其中在描述“丰岛海战”时,更是妄称::是清军“济远”号先开炮,日本3艘舰艇被迫应战。而在讲述威海卫作战时,竟然称:清政府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靖远”和“定远”舰被击沉后,决意要投降,日本联合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念着友情,备上葡萄酒去慰劳丁汝昌,丁汝昌对伊东长官的友情深表谢意,后丁汝昌与其他两位将领自杀身亡。伊东长官为悼念丁汝昌之死,将遗体送回清朝,此举深深地感动了日中两国人民。

一场侵略战争硬是被美化成宣扬友情的大戏。

处处显露自己的战胜国色彩

日本教科书中对战争结果的描述也非常简单,原文为:“1895年4月,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进行议和,签署了《马关条约》。其内容为:清朝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清朝新开长江流域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港口。”

日本教科书没有介绍《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只强调条约内容和赔款,以此来加深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胜国形象。

另外,在介绍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时,教科书称“日本政府接受了三国劝告,同时在‘卧薪尝胆’这一标语的感召下,国民对俄罗斯的敌意日益加深,日本积极努力于扩张军备”。由此看出,日本将之后发生的日俄战争的原因,直接归结于“三国干涉还辽”令日本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第一次正式的战争。小学馆的日本百科全书在讲述战争影响时这样说:“战争之后,不仅对朝鲜,还对中国,日本都处于压迫国的地位。这场战争为日本进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行列打开了突破口。然而,《马关条约》仅6天后,日本就被迫面对欧美列强的对立,由此决定进一步走军国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日本的史书也有强调甲午战争对日本近现代史的划时代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

  • 如何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 第三章 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 重点讲解③ 如何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需要良好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就历史课程而言,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 ...查看


  • 德国日本对二战的不同反省
  •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对二战的不同的认识和反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60年了,但它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历史",人们不断追问,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的反思拷问着人类的道德和良知.60年来,身为当时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日 ...查看


  •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章士钊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他重要收获之一是"发明"了孙中山这个名字.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孙中山.其实,孙中山的家谱上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清廷档案中没有孙中山这个 ...查看


  • 孙中山为何终生不用"孙中山"这个名字
  • 提起孙中山这个名字,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一百多年来,孙中山得到了各门各派的一致认可,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孙中山的家谱上并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清廷档案中也没有孙中山这个名字,民国政府档案中.国民党党史中同样都没有孙 ...查看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doc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 ...查看


  •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1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策划 1895--1945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 第一系列 满铁1 怎能忘 那连根续脉的文化抗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何种形式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以什么样的态 ...查看


  •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钟声)
  • 日 报 周 报 杂 志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4)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钟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7日  ...查看


  • 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 2008年9月第24卷第3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 (SocialSciencesEdition) Sep.2008 Vol.24N ...查看


  •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作者:徐国利 抗日战争研究 2007年03期 目前,口述史研究已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新趋向和热点.其中,以中国现当代史.妇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成果最多.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有关抗日战争口述史的研究又是热点和重点.拙文<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