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度计的秘密
升温——胀 降温——缩
原理:热胀冷缩 水:热缩冷胀
课后记: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当把温度计插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时,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较快地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柱停止不前,待学生看清了度数时,迅速将温度计放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又迅速地直线下降,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液体在受热和受冷后,有伸和缩的现象。然后,将锥形瓶内装满凉水,为了便于观察,在瓶中滴入少许的红色墨水,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后再塞入锥形瓶口,做好管中红色液体的标记后,将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学生发现瓶中液体受热液体上升,拿出锥形瓶放入冷水之中,瓶中液体受冷又下降,因此学生恍然大悟,知道了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影响物体热涨冷缩的因素:温度、质量。
课后记: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经验,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情景导入,引出课题。通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爆胎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让学生进行猜测,揭示主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二是实验探亲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本环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验证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首先是让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并进行评论,最后得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这时候学生会进入一个探究的高潮。借助学生的探究兴趣的高潮,再引发学生思考,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样我们进入本环节的第二个部分,固体在受热或遇冷的情况下会怎样?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和自己准备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与前一节课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论。第三个教学环节,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了多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包括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小组抢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延伸,主要是让学生课外完成。课堂上可对如何设计进行讨论,学生课后亲自研究制作,让学生学科学之后,切身的去做科学。
3认识岩石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后记:
认识岩石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是:
1.教学导入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块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了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课堂有一个细节,我没有处理好。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4做个岩石百宝箱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后记: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5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后记: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岩石,引出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后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 ——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板书设计: 7土壤里有什么
课后记: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
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重点让学生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让学生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帮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8土壤的种类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课后记:
科学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探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活动,二是参与。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让他们爱上科学。如:让孩子观察给出的三种土壤,自己去找它们的不同,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土壤的认识。教孩子辨别土壤的方法,做土壤性质的实验,带他们到校园鉴别土壤,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且我做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于到活动中来。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孩子“放”得还不够,没有给足他们活动的空间。
1 温度计的秘密
升温——胀 降温——缩
原理:热胀冷缩 水:热缩冷胀
课后记: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当把温度计插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时,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较快地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柱停止不前,待学生看清了度数时,迅速将温度计放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又迅速地直线下降,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液体在受热和受冷后,有伸和缩的现象。然后,将锥形瓶内装满凉水,为了便于观察,在瓶中滴入少许的红色墨水,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后再塞入锥形瓶口,做好管中红色液体的标记后,将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学生发现瓶中液体受热液体上升,拿出锥形瓶放入冷水之中,瓶中液体受冷又下降,因此学生恍然大悟,知道了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影响物体热涨冷缩的因素:温度、质量。
课后记: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已有经验,本着“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力主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情景导入,引出课题。通过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爆胎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让学生进行猜测,揭示主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二是实验探亲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本环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验证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首先是让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各种实验方案,并进行评论,最后得出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这时候学生会进入一个探究的高潮。借助学生的探究兴趣的高潮,再引发学生思考,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这样我们进入本环节的第二个部分,固体在受热或遇冷的情况下会怎样?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和自己准备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与前一节课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总结论。第三个教学环节,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了多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包括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小组抢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延伸,主要是让学生课外完成。课堂上可对如何设计进行讨论,学生课后亲自研究制作,让学生学科学之后,切身的去做科学。
3认识岩石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课后记:
认识岩石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是:
1.教学导入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一开课我给学生展示了几块各种各样的奇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察前,还出示了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课堂有一个细节,我没有处理好。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学生很快举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担心后面的活动时间不够,没有给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而是匆匆把这一环节过了。课后想想,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课堂上最闪光的地方没有让我抓住。
4做个岩石百宝箱
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
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
课后记: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5岩石的用途:建材、生活中磨面、捣蒜臼;工艺品;工业原料和矿产资源等
课后记:
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岩石,引出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后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结合本课教学的实际,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荀子,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 ——行”的活动过程,强调“行”的作用。“行之,明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上让学生在发现问题、验证假设、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成功或失败。第二,重视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在探究中使学生之间有一个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的过程。第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从研究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给他们充分的自由。
板书设计: 7土壤里有什么
课后记: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
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重点让学生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让学生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帮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8土壤的种类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课后记:
科学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探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活动,二是参与。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让他们爱上科学。如:让孩子观察给出的三种土壤,自己去找它们的不同,训练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土壤的认识。教孩子辨别土壤的方法,做土壤性质的实验,带他们到校园鉴别土壤,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且我做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于到活动中来。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孩子“放”得还不够,没有给足他们活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