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_____年,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史称_____;_____年,隋灭___,完成统一 二、隋朝的繁盛
1、开皇之治(隋文帝)
(1)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经济繁荣——人口、粮仓(长安、洛阳)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况:北达____(今北京),______为中心,南至_____(今杭州)
从北往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第2、3课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一、唐高祖:______在太原起兵反隋,_____年建立唐朝,定都_____ 二、______——贞观之治 1.措施
(1)政治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______、_______;谏臣——_____)
(2)经济:发展生产,合并州县,崇尚节俭
(3)文化:扩充_____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民族关系:在今______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
把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_________
(5)对外关系:_____西游______(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史称“__________” 三、武则天——_______,________
1、夺权:唐高宗皇后,晚年称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增设_____和_____ 3、评价:“_______,_______”(原因: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四、______——开元盛世
1、政治——开元之治:任用贤才(姚崇);崇尚节俭;重视地方吏治 2、经济——开元盛世:______统治前期
(1)农业:广泛使用____________技术;饮茶之风盛行;_______、_____(灌溉工具) (2)手工业:越窑____、_____白瓷、唐三彩
(3)商业:____、____、____、_____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
____市坊分开(坊是_______区,市是____区),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3、民族关系:册封首领——回纥:怀仁可汗;靺鞨:渤海郡王;南诏:云南王
1
4、对外关系:_____六次东渡日本,兴修________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5、文化:把______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唐与吐蕃
1、吐蕃:_____的祖先,7世纪前期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_____(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他 ②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8世纪初,_________嫁给尺带珠丹 ②意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1、政策:比较开明,_______被称为“天可汗” 2、方式:
(1)设立机构:在西域(今新疆)设立____、______都护府(唐太宗、武则天) (2)和亲:_______、_______先后嫁入吐蕃
(3)册封首领:______册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与日本——(1)_____:隋朝称遣隋使;唐贞观年间开始
(2)____东渡: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以传播唐文化,修建________
2、与天竺(今印度)——______西游
唐太宗时期,从____出发,在_______寺游学,后归国写成《__________》(有利于研
究____、______半岛和我国_____地区的历史和佛学)
3、与_____(今朝鲜半岛):_____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_____音乐传入唐朝 4.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_”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蒙古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2
注: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_________
二、宋与辽、西夏、金的和战 1、北宋与辽
战:____之战(宋真宗在_____的力劝下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 “______之盟”——澶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_____,辽撤兵
2、北宋与西夏:先连年交战;后双方议和,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 3、南宋与金
战:____抗金,收复____并取得_____大捷,后被_____和_____以“谋反”罪名杀害 和:内容——_____向金称臣,并给金____;双方以_____至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__________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______,改名为_____(北京) 注:辩证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原因
1、经济:___________,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南方_________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 二、过程:从______中后期开始,_____结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表现 1、南方农业
(1)水稻:从_____引进________;产量跃居首位
_____、_____是主要产地(苏湖熟,天下足)
(2)茶叶、棉花等推广(棉花:从____、_____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
(1)丝织业:_____“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
(2)棉织业:兴起于_______,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哥窑_______瓷器;瓷都——_________ (4)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_____、_____尤其发达 3、南方商业 (1)商业都市:最大的是____和杭州,_____后来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_____ (2)海外贸易
①发展原因: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政府鼓励,设立管理机构——________
造船业发达;_______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
②具体表现:商港——广州、泉州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半岛和_____东海岸
(3)纸币:北宋前期,_____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_______;
南宋时,与铜钱并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由节俭走向奢侈;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______陋习渐传 2、食:因与少数民族_____,北宋以_____为多;南宋吃鱼多
3、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缺马,多用牛车、驴车;_____普遍;有供住宿的旅馆——_______ 二、娱乐节庆
1、娱乐:_____——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_______、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_____”,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_______——统一蒙古
_____年,_____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统一,随后灭掉西夏和金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二、_______——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1、建立:1271年,______建立,史称_______,次年定都______
2、统一:_____年占领_____,南宋灭亡;之后,南宋________继续抗元,后囚禁被杀 3、治国 (1)经济
①重视农业:禁止圈占农田;治理黄河;推广______种植
②发展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下令开凿______、_______,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开辟海运(_______——直沽)
③商业繁荣:_____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_______人_____________来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行省制度
①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②内容:中央设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 ③影响:_____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注:_______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今山东省属于_______;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加强对______(即台湾)的管辖
(4)民族融合: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内迁
回族开始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汉、蒙、畏兀儿,信仰伊斯兰教)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3
四、艺术——绘画、书法
1、绘画:特点——随城市的发展,______出现并增多
代表人物——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神品”
2、书法:宋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_______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_____年,______在应天称帝,改称_____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
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权分六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务统治:设______,由_____直接指挥,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不受法律制约 (2)思想上——__________ 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特点:_______内出题,不得有个人见解,答题采用“_______” 影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2、建文帝——削藩 3、明成祖
(1)________: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史称明成祖 (2)强化君权:_____年,迁都_____,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继续削藩
增设____(_____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3、概况:在______的支持下,自____年至_____年___下西洋(第一次从______出发)
到达_____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东海岸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多世纪;郑和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由______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明朝中期,奸商与之勾结,在东南沿海形成倭患
2、_______抗倭——____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率部进入____、____,最后平息倭患 ________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______攫取在_____的居住权:1553年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 1
2二、强化君主集权
1、清初中央机构:沿袭明制,设置内阁和六部
实权由_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掌握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
(1)政治上:______——_____设立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职责: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
4
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总结: 历朝思想专制措施
①秦始皇“_________” ②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太祖 “________” ④清朝“_______”。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
1、____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_____收复台湾:清初,伟大的民族英雄
①_____年,从金门出发,先攻赤嵌楼,后攻台湾城 ②_____年,殖民者头目_____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3、清朝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①_____年进军台湾
②_____年设置______,隶属_______
总结:三国时吴国船队达到______;元朝时设机构管辖_____;清朝时设台湾府 二、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以_____和______为侵略据点 2、雅克萨之战:_____下令两次进行,击毙侵略军头目_______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____段边界问题 3、中俄《______________》(______年) (1)地位: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历史作用: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和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是中国领土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_____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
①明朝中期_____沿海倭寇;_______抗倭
②____ 年,______攫取澳门的______,但领土主权仍由中国政府掌握 ③1624年,____侵占台湾;______年,______收复台湾 ⑤17世纪中期,_____侵入______流域;____下令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藏
(1)册封_____、______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________”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_________________”的封号。
(2)设置________:_____年设置,代表________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西北——新疆
(1)平定_______叛乱
①回部:西北_____以南地区,以______族为主,信仰_______教 ②叛乱实质:分裂祖国
(2)设置____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安置__________部
①明末,____族的_________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②清乾隆年间,为摆脱_____控制,_________率部东归,返回中国新疆 总结:
康熙时期事件:(1)西藏:__________-
(2)台湾:_____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置_________
(3)东北:_____之战,_____年签订中俄《______________》
雍正时期事件:(1)中央:设______
(2)地方:______年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
乾隆时期事件:(1)中央:撤销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在新疆平定________叛乱、设置_______、安置_______部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亚洲最大的国家
西跨____,西北达_________湖,北接________,东北至______以北________和____岛 东临______,东南到____及其附属岛屿______、_______等,南包_________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2、手工业
(1)棉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明朝中心_____、清朝中心_____ (3)制瓷业:景德镇,______
3、商业:___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前提:商品经济高度活跃
(2)概况:明朝中期以后,在松江、苏州等地的_____中出现 (3)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机户——早期______;机工——早期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清朝“闭关锁国”
1、含义:清朝实行的_________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________稳定
(2)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实行_________政策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对外交往危及统治(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居民与外人交流)
3、表现(或措施)
5
(1)清初:严厉禁海
(2)清统一_____后:严格限制
①前阶段:开放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严格的限制商品种类、船只载重量 ②后阶段:只开_____一处,并规定由 “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
1、北京城:明成祖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
分为____ 、_____和京城,其中_____,即_________是城中心 梳理:唐都长安——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明长城: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目的是抵御蒙古族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提倡人力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类似儒家孟子、北朝农学家贾思勰)
1、戏剧:剧作家——明朝后期______,代表作《_______》
新剧种——___世纪中期(清朝)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_____
2、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明朝______的书法兼有“_________”之美 3、绘画:画种——山水画、花鸟画,水墨写意山水画
人物——明末_____善用泼墨,代表作《墨葡萄图》 清“________”发展了______的笔墨纵横手法
注:《 》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 》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 》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批判了封建礼教
填图题
1、隋朝大运河
3、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民族政权并立
6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_____年,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史称_____;_____年,隋灭___,完成统一 二、隋朝的繁盛
1、开皇之治(隋文帝)
(1)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经济繁荣——人口、粮仓(长安、洛阳)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况:北达____(今北京),______为中心,南至_____(今杭州)
从北往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第2、3课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一、唐高祖:______在太原起兵反隋,_____年建立唐朝,定都_____ 二、______——贞观之治 1.措施
(1)政治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______、_______;谏臣——_____)
(2)经济:发展生产,合并州县,崇尚节俭
(3)文化:扩充_____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民族关系:在今______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
把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_________
(5)对外关系:_____西游______(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史称“__________” 三、武则天——_______,________
1、夺权:唐高宗皇后,晚年称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增设_____和_____ 3、评价:“_______,_______”(原因: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四、______——开元盛世
1、政治——开元之治:任用贤才(姚崇);崇尚节俭;重视地方吏治 2、经济——开元盛世:______统治前期
(1)农业:广泛使用____________技术;饮茶之风盛行;_______、_____(灌溉工具) (2)手工业:越窑____、_____白瓷、唐三彩
(3)商业:____、____、____、_____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
____市坊分开(坊是_______区,市是____区),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3、民族关系:册封首领——回纥:怀仁可汗;靺鞨:渤海郡王;南诏:云南王
1
4、对外关系:_____六次东渡日本,兴修________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5、文化:把______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唐与吐蕃
1、吐蕃:_____的祖先,7世纪前期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_____(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他 ②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8世纪初,_________嫁给尺带珠丹 ②意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1、政策:比较开明,_______被称为“天可汗” 2、方式:
(1)设立机构:在西域(今新疆)设立____、______都护府(唐太宗、武则天) (2)和亲:_______、_______先后嫁入吐蕃
(3)册封首领:______册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与日本——(1)_____:隋朝称遣隋使;唐贞观年间开始
(2)____东渡: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以传播唐文化,修建________
2、与天竺(今印度)——______西游
唐太宗时期,从____出发,在_______寺游学,后归国写成《__________》(有利于研
究____、______半岛和我国_____地区的历史和佛学)
3、与_____(今朝鲜半岛):_____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_____音乐传入唐朝 4.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_”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蒙古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2
注: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_________
二、宋与辽、西夏、金的和战 1、北宋与辽
战:____之战(宋真宗在_____的力劝下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 “______之盟”——澶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_____,辽撤兵
2、北宋与西夏:先连年交战;后双方议和,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 3、南宋与金
战:____抗金,收复____并取得_____大捷,后被_____和_____以“谋反”罪名杀害 和:内容——_____向金称臣,并给金____;双方以_____至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__________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______,改名为_____(北京) 注:辩证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原因
1、经济:___________,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南方_________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 二、过程:从______中后期开始,_____结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表现 1、南方农业
(1)水稻:从_____引进________;产量跃居首位
_____、_____是主要产地(苏湖熟,天下足)
(2)茶叶、棉花等推广(棉花:从____、_____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
(1)丝织业:_____“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
(2)棉织业:兴起于_______,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哥窑_______瓷器;瓷都——_________ (4)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_____、_____尤其发达 3、南方商业 (1)商业都市:最大的是____和杭州,_____后来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_____ (2)海外贸易
①发展原因: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政府鼓励,设立管理机构——________
造船业发达;_______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
②具体表现:商港——广州、泉州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半岛和_____东海岸
(3)纸币:北宋前期,_____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_______;
南宋时,与铜钱并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由节俭走向奢侈;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______陋习渐传 2、食:因与少数民族_____,北宋以_____为多;南宋吃鱼多
3、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缺马,多用牛车、驴车;_____普遍;有供住宿的旅馆——_______ 二、娱乐节庆
1、娱乐:_____——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_______、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_____”,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_______——统一蒙古
_____年,_____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统一,随后灭掉西夏和金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二、_______——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1、建立:1271年,______建立,史称_______,次年定都______
2、统一:_____年占领_____,南宋灭亡;之后,南宋________继续抗元,后囚禁被杀 3、治国 (1)经济
①重视农业:禁止圈占农田;治理黄河;推广______种植
②发展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下令开凿______、_______,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开辟海运(_______——直沽)
③商业繁荣:_____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_______人_____________来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行省制度
①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②内容:中央设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 ③影响:_____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注:_______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今山东省属于_______;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加强对______(即台湾)的管辖
(4)民族融合: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内迁
回族开始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汉、蒙、畏兀儿,信仰伊斯兰教)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3
四、艺术——绘画、书法
1、绘画:特点——随城市的发展,______出现并增多
代表人物——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神品”
2、书法:宋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_______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_____年,______在应天称帝,改称_____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
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权分六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务统治:设______,由_____直接指挥,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不受法律制约 (2)思想上——__________ 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特点:_______内出题,不得有个人见解,答题采用“_______” 影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2、建文帝——削藩 3、明成祖
(1)________: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史称明成祖 (2)强化君权:_____年,迁都_____,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继续削藩
增设____(_____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3、概况:在______的支持下,自____年至_____年___下西洋(第一次从______出发)
到达_____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东海岸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多世纪;郑和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由______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明朝中期,奸商与之勾结,在东南沿海形成倭患
2、_______抗倭——____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率部进入____、____,最后平息倭患 ________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______攫取在_____的居住权:1553年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 1
2二、强化君主集权
1、清初中央机构:沿袭明制,设置内阁和六部
实权由_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掌握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
(1)政治上:______——_____设立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职责: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
4
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总结: 历朝思想专制措施
①秦始皇“_________” ②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太祖 “________” ④清朝“_______”。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
1、____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_____收复台湾:清初,伟大的民族英雄
①_____年,从金门出发,先攻赤嵌楼,后攻台湾城 ②_____年,殖民者头目_____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3、清朝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①_____年进军台湾
②_____年设置______,隶属_______
总结:三国时吴国船队达到______;元朝时设机构管辖_____;清朝时设台湾府 二、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以_____和______为侵略据点 2、雅克萨之战:_____下令两次进行,击毙侵略军头目_______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____段边界问题 3、中俄《______________》(______年) (1)地位: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历史作用: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和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是中国领土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_____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
①明朝中期_____沿海倭寇;_______抗倭
②____ 年,______攫取澳门的______,但领土主权仍由中国政府掌握 ③1624年,____侵占台湾;______年,______收复台湾 ⑤17世纪中期,_____侵入______流域;____下令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藏
(1)册封_____、______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________”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_________________”的封号。
(2)设置________:_____年设置,代表________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西北——新疆
(1)平定_______叛乱
①回部:西北_____以南地区,以______族为主,信仰_______教 ②叛乱实质:分裂祖国
(2)设置____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安置__________部
①明末,____族的_________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②清乾隆年间,为摆脱_____控制,_________率部东归,返回中国新疆 总结:
康熙时期事件:(1)西藏:__________-
(2)台湾:_____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置_________
(3)东北:_____之战,_____年签订中俄《______________》
雍正时期事件:(1)中央:设______
(2)地方:______年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
乾隆时期事件:(1)中央:撤销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在新疆平定________叛乱、设置_______、安置_______部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亚洲最大的国家
西跨____,西北达_________湖,北接________,东北至______以北________和____岛 东临______,东南到____及其附属岛屿______、_______等,南包_________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2、手工业
(1)棉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明朝中心_____、清朝中心_____ (3)制瓷业:景德镇,______
3、商业:___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前提:商品经济高度活跃
(2)概况:明朝中期以后,在松江、苏州等地的_____中出现 (3)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机户——早期______;机工——早期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清朝“闭关锁国”
1、含义:清朝实行的_________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________稳定
(2)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实行_________政策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对外交往危及统治(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居民与外人交流)
3、表现(或措施)
5
(1)清初:严厉禁海
(2)清统一_____后:严格限制
①前阶段:开放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严格的限制商品种类、船只载重量 ②后阶段:只开_____一处,并规定由 “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
1、北京城:明成祖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
分为____ 、_____和京城,其中_____,即_________是城中心 梳理:唐都长安——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明长城: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目的是抵御蒙古族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提倡人力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类似儒家孟子、北朝农学家贾思勰)
1、戏剧:剧作家——明朝后期______,代表作《_______》
新剧种——___世纪中期(清朝)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_____
2、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明朝______的书法兼有“_________”之美 3、绘画:画种——山水画、花鸟画,水墨写意山水画
人物——明末_____善用泼墨,代表作《墨葡萄图》 清“________”发展了______的笔墨纵横手法
注:《 》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 》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 》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批判了封建礼教
填图题
1、隋朝大运河
3、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民族政权并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