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修订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_____年,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史称_____;_____年,隋灭___,完成统一 二、隋朝的繁盛

1、开皇之治(隋文帝)

(1)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经济繁荣——人口、粮仓(长安、洛阳)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况:北达____(今北京),______为中心,南至_____(今杭州)

从北往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第2、3课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一、唐高祖:______在太原起兵反隋,_____年建立唐朝,定都_____ 二、______——贞观之治 1.措施

(1)政治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______、_______;谏臣——_____)

(2)经济:发展生产,合并州县,崇尚节俭

(3)文化:扩充_____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民族关系:在今______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

把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_________

(5)对外关系:_____西游______(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史称“__________” 三、武则天——_______,________

1、夺权:唐高宗皇后,晚年称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增设_____和_____ 3、评价:“_______,_______”(原因: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四、______——开元盛世

1、政治——开元之治:任用贤才(姚崇);崇尚节俭;重视地方吏治 2、经济——开元盛世:______统治前期

(1)农业:广泛使用____________技术;饮茶之风盛行;_______、_____(灌溉工具) (2)手工业:越窑____、_____白瓷、唐三彩

(3)商业:____、____、____、_____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

____市坊分开(坊是_______区,市是____区),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3、民族关系:册封首领——回纥:怀仁可汗;靺鞨:渤海郡王;南诏:云南王

1

4、对外关系:_____六次东渡日本,兴修________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5、文化:把______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唐与吐蕃

1、吐蕃:_____的祖先,7世纪前期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_____(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他 ②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8世纪初,_________嫁给尺带珠丹 ②意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1、政策:比较开明,_______被称为“天可汗” 2、方式:

(1)设立机构:在西域(今新疆)设立____、______都护府(唐太宗、武则天) (2)和亲:_______、_______先后嫁入吐蕃

(3)册封首领:______册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与日本——(1)_____:隋朝称遣隋使;唐贞观年间开始

(2)____东渡: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以传播唐文化,修建________

2、与天竺(今印度)——______西游

唐太宗时期,从____出发,在_______寺游学,后归国写成《__________》(有利于研

究____、______半岛和我国_____地区的历史和佛学)

3、与_____(今朝鲜半岛):_____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_____音乐传入唐朝 4.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_”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蒙古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2

注: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_________

二、宋与辽、西夏、金的和战 1、北宋与辽

战:____之战(宋真宗在_____的力劝下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 “______之盟”——澶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_____,辽撤兵

2、北宋与西夏:先连年交战;后双方议和,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 3、南宋与金

战:____抗金,收复____并取得_____大捷,后被_____和_____以“谋反”罪名杀害 和:内容——_____向金称臣,并给金____;双方以_____至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__________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______,改名为_____(北京) 注:辩证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原因

1、经济:___________,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南方_________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 二、过程:从______中后期开始,_____结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表现 1、南方农业

(1)水稻:从_____引进________;产量跃居首位

_____、_____是主要产地(苏湖熟,天下足)

(2)茶叶、棉花等推广(棉花:从____、_____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

(1)丝织业:_____“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

(2)棉织业:兴起于_______,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哥窑_______瓷器;瓷都——_________ (4)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_____、_____尤其发达 3、南方商业 (1)商业都市:最大的是____和杭州,_____后来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_____ (2)海外贸易

①发展原因: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政府鼓励,设立管理机构——________

造船业发达;_______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

②具体表现:商港——广州、泉州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半岛和_____东海岸

(3)纸币:北宋前期,_____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_______;

南宋时,与铜钱并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由节俭走向奢侈;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______陋习渐传 2、食:因与少数民族_____,北宋以_____为多;南宋吃鱼多

3、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缺马,多用牛车、驴车;_____普遍;有供住宿的旅馆——_______ 二、娱乐节庆

1、娱乐:_____——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_______、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_____”,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_______——统一蒙古

_____年,_____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统一,随后灭掉西夏和金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二、_______——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1、建立:1271年,______建立,史称_______,次年定都______

2、统一:_____年占领_____,南宋灭亡;之后,南宋________继续抗元,后囚禁被杀 3、治国 (1)经济

①重视农业:禁止圈占农田;治理黄河;推广______种植

②发展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下令开凿______、_______,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开辟海运(_______——直沽)

③商业繁荣:_____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_______人_____________来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行省制度

①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②内容:中央设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 ③影响:_____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注:_______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今山东省属于_______;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加强对______(即台湾)的管辖

(4)民族融合: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内迁

回族开始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汉、蒙、畏兀儿,信仰伊斯兰教)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3

四、艺术——绘画、书法

1、绘画:特点——随城市的发展,______出现并增多

代表人物——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神品”

2、书法:宋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_______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_____年,______在应天称帝,改称_____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

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权分六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务统治:设______,由_____直接指挥,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不受法律制约 (2)思想上——__________ 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特点:_______内出题,不得有个人见解,答题采用“_______” 影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2、建文帝——削藩 3、明成祖

(1)________: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史称明成祖 (2)强化君权:_____年,迁都_____,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继续削藩

增设____(_____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3、概况:在______的支持下,自____年至_____年___下西洋(第一次从______出发)

到达_____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东海岸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多世纪;郑和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由______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明朝中期,奸商与之勾结,在东南沿海形成倭患

2、_______抗倭——____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率部进入____、____,最后平息倭患 ________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______攫取在_____的居住权:1553年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 1

2二、强化君主集权

1、清初中央机构:沿袭明制,设置内阁和六部

实权由_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掌握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

(1)政治上:______——_____设立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职责: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

4

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总结: 历朝思想专制措施

①秦始皇“_________” ②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太祖 “________” ④清朝“_______”。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

1、____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_____收复台湾:清初,伟大的民族英雄

①_____年,从金门出发,先攻赤嵌楼,后攻台湾城 ②_____年,殖民者头目_____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3、清朝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①_____年进军台湾

②_____年设置______,隶属_______

总结:三国时吴国船队达到______;元朝时设机构管辖_____;清朝时设台湾府 二、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以_____和______为侵略据点 2、雅克萨之战:_____下令两次进行,击毙侵略军头目_______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____段边界问题 3、中俄《______________》(______年) (1)地位: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历史作用: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和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是中国领土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_____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

①明朝中期_____沿海倭寇;_______抗倭

②____ 年,______攫取澳门的______,但领土主权仍由中国政府掌握 ③1624年,____侵占台湾;______年,______收复台湾 ⑤17世纪中期,_____侵入______流域;____下令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藏

(1)册封_____、______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________”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_________________”的封号。

(2)设置________:_____年设置,代表________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西北——新疆

(1)平定_______叛乱

①回部:西北_____以南地区,以______族为主,信仰_______教 ②叛乱实质:分裂祖国

(2)设置____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安置__________部

①明末,____族的_________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②清乾隆年间,为摆脱_____控制,_________率部东归,返回中国新疆 总结:

康熙时期事件:(1)西藏:__________-

(2)台湾:_____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置_________

(3)东北:_____之战,_____年签订中俄《______________》

雍正时期事件:(1)中央:设______

(2)地方:______年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

乾隆时期事件:(1)中央:撤销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在新疆平定________叛乱、设置_______、安置_______部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亚洲最大的国家

西跨____,西北达_________湖,北接________,东北至______以北________和____岛 东临______,东南到____及其附属岛屿______、_______等,南包_________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2、手工业

(1)棉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明朝中心_____、清朝中心_____ (3)制瓷业:景德镇,______

3、商业:___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前提:商品经济高度活跃

(2)概况:明朝中期以后,在松江、苏州等地的_____中出现 (3)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机户——早期______;机工——早期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清朝“闭关锁国”

1、含义:清朝实行的_________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________稳定

(2)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实行_________政策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对外交往危及统治(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居民与外人交流)

3、表现(或措施)

5

(1)清初:严厉禁海

(2)清统一_____后:严格限制

①前阶段:开放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严格的限制商品种类、船只载重量 ②后阶段:只开_____一处,并规定由 “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

1、北京城:明成祖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

分为____ 、_____和京城,其中_____,即_________是城中心 梳理:唐都长安——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明长城: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目的是抵御蒙古族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提倡人力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类似儒家孟子、北朝农学家贾思勰)

1、戏剧:剧作家——明朝后期______,代表作《_______》

新剧种——___世纪中期(清朝)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_____

2、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明朝______的书法兼有“_________”之美 3、绘画:画种——山水画、花鸟画,水墨写意山水画

人物——明末_____善用泼墨,代表作《墨葡萄图》 清“________”发展了______的笔墨纵横手法

注:《 》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 》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 》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批判了封建礼教

填图题

1、隋朝大运河

3、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民族政权并立

6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_____年,_____建立隋朝,定都_____,史称_____;_____年,隋灭___,完成统一 二、隋朝的繁盛

1、开皇之治(隋文帝)

(1)原因:国家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经济繁荣——人口、粮仓(长安、洛阳) 2、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况:北达____(今北京),______为中心,南至_____(今杭州)

从北往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第2、3课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一、唐高祖:______在太原起兵反隋,_____年建立唐朝,定都_____ 二、______——贞观之治 1.措施

(1)政治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______、_______;谏臣——_____)

(2)经济:发展生产,合并州县,崇尚节俭

(3)文化:扩充_____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民族关系:在今______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

把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_________

(5)对外关系:_____西游______(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史称“__________” 三、武则天——_______,________

1、夺权:唐高宗皇后,晚年称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增设_____和_____ 3、评价:“_______,_______”(原因: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四、______——开元盛世

1、政治——开元之治:任用贤才(姚崇);崇尚节俭;重视地方吏治 2、经济——开元盛世:______统治前期

(1)农业:广泛使用____________技术;饮茶之风盛行;_______、_____(灌溉工具) (2)手工业:越窑____、_____白瓷、唐三彩

(3)商业:____、____、____、_____是著名的商业大都市

____市坊分开(坊是_______区,市是____区),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3、民族关系:册封首领——回纥:怀仁可汗;靺鞨:渤海郡王;南诏:云南王

1

4、对外关系:_____六次东渡日本,兴修________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5、文化:把______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促进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唐与吐蕃

1、吐蕃:_____的祖先,7世纪前期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_____(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唐太宗将_________嫁给他 ②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________入吐蕃:

①概况:8世纪初,_________嫁给尺带珠丹 ②意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1、政策:比较开明,_______被称为“天可汗” 2、方式:

(1)设立机构:在西域(今新疆)设立____、______都护府(唐太宗、武则天) (2)和亲:_______、_______先后嫁入吐蕃

(3)册封首领:______册封回纥、靺鞨、南诏首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与日本——(1)_____:隋朝称遣隋使;唐贞观年间开始

(2)____东渡: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以传播唐文化,修建________

2、与天竺(今印度)——______西游

唐太宗时期,从____出发,在_______寺游学,后归国写成《__________》(有利于研

究____、______半岛和我国_____地区的历史和佛学)

3、与_____(今朝鲜半岛):_____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_____音乐传入唐朝 4.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_”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蒙古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2

注: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_________

二、宋与辽、西夏、金的和战 1、北宋与辽

战:____之战(宋真宗在_____的力劝下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 “______之盟”——澶州之战后签订,宋给辽_____,辽撤兵

2、北宋与西夏:先连年交战;后双方议和,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 3、南宋与金

战:____抗金,收复____并取得_____大捷,后被_____和_____以“谋反”罪名杀害 和:内容——_____向金称臣,并给金____;双方以_____至_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__________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______,改名为_____(北京) 注:辩证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原因

1、经济:___________,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南方_________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 二、过程:从______中后期开始,_____结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表现 1、南方农业

(1)水稻:从_____引进________;产量跃居首位

_____、_____是主要产地(苏湖熟,天下足)

(2)茶叶、棉花等推广(棉花:从____、_____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

(1)丝织业:_____“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

(2)棉织业:兴起于_______,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哥窑_______瓷器;瓷都——_________ (4)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_____、_____尤其发达 3、南方商业 (1)商业都市:最大的是____和杭州,_____后来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_____ (2)海外贸易

①发展原因: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政府鼓励,设立管理机构——________

造船业发达;_______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

②具体表现:商港——广州、泉州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半岛和_____东海岸

(3)纸币:北宋前期,_____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_______;

南宋时,与铜钱并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由节俭走向奢侈;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______陋习渐传 2、食:因与少数民族_____,北宋以_____为多;南宋吃鱼多

3、住:农村多茅屋;城市平民多瓦房,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缺马,多用牛车、驴车;_____普遍;有供住宿的旅馆——_______ 二、娱乐节庆

1、娱乐:_____——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___——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_______、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_____”,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_______——统一蒙古

_____年,_____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蒙古草原统一,随后灭掉西夏和金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二、_______——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1、建立:1271年,______建立,史称_______,次年定都______

2、统一:_____年占领_____,南宋灭亡;之后,南宋________继续抗元,后囚禁被杀 3、治国 (1)经济

①重视农业:禁止圈占农田;治理黄河;推广______种植

②发展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下令开凿______、_______,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开辟海运(_______——直沽)

③商业繁荣:_____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市

(2)中外交往:_______人_____________来华,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行省制度

①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②内容:中央设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 ③影响:_____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注:_______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今山东省属于_______;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加强对______(即台湾)的管辖

(4)民族融合: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内迁

回族开始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汉、蒙、畏兀儿,信仰伊斯兰教)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3

四、艺术——绘画、书法

1、绘画:特点——随城市的发展,______出现并增多

代表人物——北宋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神品”

2、书法:宋四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朝_______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_____年,______在应天称帝,改称_____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

(1)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

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权分六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务统治:设______,由_____直接指挥,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不受法律制约 (2)思想上——__________ 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

特点:_______内出题,不得有个人见解,答题采用“_______” 影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2、建文帝——削藩 3、明成祖

(1)________: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史称明成祖 (2)强化君权:_____年,迁都_____,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继续削藩

增设____(_____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3、概况:在______的支持下,自____年至_____年___下西洋(第一次从______出发)

到达_____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沿岸和_____东海岸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多世纪;郑和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由______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明朝中期,奸商与之勾结,在东南沿海形成倭患

2、_______抗倭——____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率部进入____、____,最后平息倭患 ________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______攫取在_____的居住权:1553年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 1

2二、强化君主集权

1、清初中央机构:沿袭明制,设置内阁和六部

实权由______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掌握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

(1)政治上:______——_____设立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职责: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

4

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②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总结: 历朝思想专制措施

①秦始皇“_________” ②汉武帝“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太祖 “________” ④清朝“_______”。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

1、____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_____收复台湾:清初,伟大的民族英雄

①_____年,从金门出发,先攻赤嵌楼,后攻台湾城 ②_____年,殖民者头目_____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3、清朝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①_____年进军台湾

②_____年设置______,隶属_______

总结:三国时吴国船队达到______;元朝时设机构管辖_____;清朝时设台湾府 二、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以_____和______为侵略据点 2、雅克萨之战:_____下令两次进行,击毙侵略军头目_______

沙俄政府被迫同意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俄____段边界问题 3、中俄《______________》(______年) (1)地位: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历史作用:从法律上肯定了______和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是中国领土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_____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

①明朝中期_____沿海倭寇;_______抗倭

②____ 年,______攫取澳门的______,但领土主权仍由中国政府掌握 ③1624年,____侵占台湾;______年,______收复台湾 ⑤17世纪中期,_____侵入______流域;____下令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藏

(1)册封_____、______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________”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_________________”的封号。

(2)设置________:_____年设置,代表________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西北——新疆

(1)平定_______叛乱

①回部:西北_____以南地区,以______族为主,信仰_______教 ②叛乱实质:分裂祖国

(2)设置________: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安置__________部

①明末,____族的_________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②清乾隆年间,为摆脱_____控制,_________率部东归,返回中国新疆 总结:

康熙时期事件:(1)西藏:__________-

(2)台湾:_____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置_________

(3)东北:_____之战,_____年签订中俄《______________》

雍正时期事件:(1)中央:设______

(2)地方:______年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

乾隆时期事件:(1)中央:撤销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在新疆平定________叛乱、设置_______、安置_______部

二、清朝前期的疆域——亚洲最大的国家

西跨____,西北达_________湖,北接________,东北至______以北________和____岛 东临______,东南到____及其附属岛屿______、_______等,南包_________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 2、手工业

(1)棉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2)丝织业:明朝中心_____、清朝中心_____ (3)制瓷业:景德镇,______

3、商业:___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了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 4、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前提:商品经济高度活跃

(2)概况:明朝中期以后,在松江、苏州等地的_____中出现 (3)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机户——早期______;机工——早期________) (4)实质:______________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清朝“闭关锁国”

1、含义:清朝实行的_________对外贸易的政策 2、原因

(1)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________稳定

(2)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实行_________政策

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对外交往危及统治(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居民与外人交流)

3、表现(或措施)

5

(1)清初:严厉禁海

(2)清统一_____后:严格限制

①前阶段:开放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严格的限制商品种类、船只载重量 ②后阶段:只开_____一处,并规定由 “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 4、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

1、北京城:明成祖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

分为____ 、_____和京城,其中_____,即_________是城中心 梳理:唐都长安——规划整齐,市坊分开

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明长城: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目的是抵御蒙古族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提倡人力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类似儒家孟子、北朝农学家贾思勰)

1、戏剧:剧作家——明朝后期______,代表作《_______》

新剧种——___世纪中期(清朝)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_____

2、书法:以行书、草书为主;明朝______的书法兼有“_________”之美 3、绘画:画种——山水画、花鸟画,水墨写意山水画

人物——明末_____善用泼墨,代表作《墨葡萄图》 清“________”发展了______的笔墨纵横手法

注:《 》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 》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 》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批判了封建礼教

填图题

1、隋朝大运河

3、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民族政权并立

6


相关文章

  • 2014年七下历史暑假作业
  • 2014年七下历史暑假作业 1. 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 ...查看


  • 七下历史教案(第9课)
  • 课 题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9课)>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 ...查看


  • 七下历史1-22课默写作业
  • 1.隋唐时期的单元特点: 2.隋朝统一的原因.时间.历史意义 3.隋朝建立的三要素:注意P3图隋朝疆域 4.隋朝的繁荣表现(贡献):5条 5.隋朝大运河:目的.皇帝.开凿时间.情况(对应序号:①②③④⑤).历史意义 6.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查看


  • 七下知识点 1
  •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
  • 使用建议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讲座 写在前面: 韦卫受学校派遣,于12月10-11日,在王伟主任带领下和七八年级九位语文老师去薛城,参加"2009年北师大版全国初中语文研讨课大赛"活 ...查看


  • 知识点七下
  •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1)建立:581年,杨坚称隋文帝,都城长安. (2)重新统一南北:589年隋灭陈. (3)隋朝类似于秦朝,都因暴政而短命. 2.大运河:(1) ...查看


  • 七下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 陆丰市民声学校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 任 教 学 总 结 科 任:科 目: 班 级: [要求说明]: 1 .结合学期初制定的计划,总结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效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数据要准确具体(如举例要含学生姓名),以 ...查看


  • 七下语文工作总结
  •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精心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耐心辅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教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同时,我广泛 ...查看


  • 七下历史知识点整理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 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 1.宋朝人的陋俗? 缠足,但并不普遍 2.宋朝主食地域特点?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朝的住宅特点? ①沿街布局.②一层商店,二层居住的格局.③茅屋或瓦房,而且很注意地势和朝向. 4.宋朝主要交通工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