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公式
一、成本基本公式
y = a + b ·x 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总额) (总额)
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 b 单位变动成本 x 业务量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高低点法 计算顺序:先算b ,再求 a=y
高 —
bx 高 或a =y低 — bx 低
三、★变动成本 1. 销售收入总额 — 变动成本总额 = 边际贡献总额 2. 边际贡献总额 — 固定成本总额 = 营业利润净利
四、完全成本法 1. 销售收入总额 — 销售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本期产量—期末存货)= 销售毛利 2. 销售毛利—全部销售与管理费用(含固定、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营业利润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一、边际贡献
1. ★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p — b 边际贡献(TCM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 px — bx = (p — b) x =CM·x 营业利润(P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TCM—a 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TCM )单位边际贡献(CM )
× 100% = × 100%
销售收入(px )销售价格(p )变动成本(bx )单位变动成本(b )
×100% = ×100%
销售收入(px )销售收入(p )
2. ★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率 = 1 边际贡献率 = 1—变动成本率
二、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1.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率
2.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3. 多种产品保本销售额的计算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各种产品边际贡献合计
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合计
= ∑(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各种产品销售比例 )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固定成本
加权单位边际贡献率
某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该产品销售比重 三、安全边际
1. ★安全边际 = 预算(或实际)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或 安全边际 =预算(或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2. ★安全边际率 =
安全边际量(额)
×100%
预算(或实际)销售量(额)
3. 安全边际与营业利润的关系: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数量)×单位边际贡献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金额)× 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 = 安全边际率× 边际贡献率 四、保利分析
1.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的确定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单位边际贡献
2. 保利分析的其他公式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 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 = 销售价格 —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销售量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销售量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利润 = (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 目标利润 五、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 =
利润变动百分比预算边际贡献
经营杠杆系数 =
销售变动百分比预算利润总额
计划期利润变动百分比 = 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
a 1—a 2两方案固定成本之差
六、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 =
两方案单位变动成本之差b 2—b 1
第四章 经营预测
相关损益分析表
第五章 经营决策
一、产品价格的确定
1.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加成率)= 单位产品成本× (1+加成率)
2. 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全部成本为基础的加成定价法: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总成本 × (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 (1+加成率) 3. 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 × (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 (1+加成率) 二、加成率的确定 以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以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以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目标利润
× 100%
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非生产成本
× 100%
生产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总额
× 100%
变动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固定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
× 100%
变动生产成本总额
以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第七章 投资决策
一、现金净流量NCF ★ 现金净流量 = 税后净利润 + 年折旧额 = 销售收入— 付现营运成本 — 所得税 其中:所得税 = 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 二、非折现的分析评价指标
1. 投资回收期PP 如果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即呈年金形态时,可用此基本公式: 投资回收期= 如果每年的现金净流量相差较大,其回收期则可按各年年末累计现金净流量进行计算。 2. 平均报酬率法(ARR ) 平均报酬率法 = 三、折现的分析评价指标 1. 净现值法 ★ NPV =
年平均净利润
初始投资额
原始投资额
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
t =0
n
NCF t
= (1+k)
∑
t =0
n
NCF t ·FVIF k,t
n
如果建设期为0,投资方案的净现值计算公式为: ★ NPV =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
初始投资额的现值合计NCF = 0
(1+IRR)
∑
t =1
NCF — I 0
(1+k)
2. 获利指数法 ★PI = 3. 内部报酬率法
∑
t =0
n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 ∑(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确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 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 如果产品加工需要不同工艺而由不同工人进行加工,公式为: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 ∑(各项作业标准工时×相应的标准工资率) (三)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1.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变动制造费用总额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计总数量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2.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计总数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二、成本差异
(一)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模式 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 价格差异 =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 数量差异 =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注意:计算价格差异时,要以实际用量为基础;计算数量差异时,要以标准价格为基础。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
=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率差异 = (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1.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 (实际费用分配率—标准费用分配率)×分配基础实际用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2.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 固定费用实际发生总额—固定费用预算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 — 按实际工时总数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 (分配基础预计用量—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按实际工时数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制造费用—按实际产量应分配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第十章 全面预算管理
一、生产预算 预计生产量 = (预计销售量 + 预计期末存货) — 预计期初存货
二、直接材料预算 预计采购量 = (生产上预计需用量 + 预计期末存货)— 预计期初存货 三、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 (预计产量 ×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小时工资 四、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预算期产量或工时需要量×每单位变动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预付费用摊销、折旧等
第十一章 业绩考核与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预算成本节约额 = 预算成本—实际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 =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 100% 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分部边际贡献 = 分部销售收入 — 分部变动成本
分部经理边际贡献 = 分部边际贡献 — 分部经理人员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利润 = 分部经理可控边际 — 分部经理不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税前利润 = 分部边际 — 分配来的共同固定成本 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1. ★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 = 营业利润 ÷ 营业资产 投资报酬率 = 投资报酬率 =
销售收入营业利润
× = 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
× × = 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成本费用
2. ★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 = 营业利润 — 基本利润 = 营业利润 — 营业资产× 最低预期报酬率
管理会计公式
一、成本基本公式
y = a + b ·x 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总额) (总额)
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 b 单位变动成本 x 业务量
二、混合成本的分解:高低点法 计算顺序:先算b ,再求 a=y
高 —
bx 高 或a =y低 — bx 低
三、★变动成本 1. 销售收入总额 — 变动成本总额 = 边际贡献总额 2. 边际贡献总额 — 固定成本总额 = 营业利润净利
四、完全成本法 1. 销售收入总额 — 销售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本期产量—期末存货)= 销售毛利 2. 销售毛利—全部销售与管理费用(含固定、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营业利润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一、边际贡献
1. ★单位边际贡献(CM )=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p — b 边际贡献(TCM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 px — bx = (p — b) x =CM·x 营业利润(P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TCM—a 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率=
边际贡献(TCM )单位边际贡献(CM )
× 100% = × 100%
销售收入(px )销售价格(p )变动成本(bx )单位变动成本(b )
×100% = ×100%
销售收入(px )销售收入(p )
2. ★边际贡献率 +变动成本率 = 1 边际贡献率 = 1—变动成本率
二、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1.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
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率
2.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销售价格×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3. 多种产品保本销售额的计算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
各种产品边际贡献合计
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合计
= ∑(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各种产品销售比例 )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固定成本
加权单位边际贡献率
某种产品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 综合盈亏平衡点销售额×该产品销售比重 三、安全边际
1. ★安全边际 = 预算(或实际)销售量 —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或 安全边际 =预算(或实际)销售额 —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 2. ★安全边际率 =
安全边际量(额)
×100%
预算(或实际)销售量(额)
3. 安全边际与营业利润的关系: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数量)×单位边际贡献
营业利润 = 安全边际(金额)× 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 = 安全边际率× 边际贡献率 四、保利分析
1.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的确定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边际贡献率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单位边际贡献
2. 保利分析的其他公式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 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 = 销售价格 —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销售量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
销售量
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利润 = (销售价格 — 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 — 目标利润 五、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 =
利润变动百分比预算边际贡献
经营杠杆系数 =
销售变动百分比预算利润总额
计划期利润变动百分比 = 销售量变动百分比×经营杠杆系数
a 1—a 2两方案固定成本之差
六、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 =
两方案单位变动成本之差b 2—b 1
第四章 经营预测
相关损益分析表
第五章 经营决策
一、产品价格的确定
1. 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加成率)= 单位产品成本× (1+加成率)
2. 全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全部成本为基础的加成定价法: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总成本 × (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 (1+加成率) 3. 变动成本加成定价法
以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总成本 × (1+加成率)
以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公式:★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 (1+加成率) 二、加成率的确定 以产品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以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以产品变动总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目标利润
× 100%
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非生产成本
× 100%
生产成本总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总额
× 100%
变动成本总额
目标利润+(固定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
× 100%
变动生产成本总额
以产品变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加成率:★加成率 =
第七章 投资决策
一、现金净流量NCF ★ 现金净流量 = 税后净利润 + 年折旧额 = 销售收入— 付现营运成本 — 所得税 其中:所得税 = 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 二、非折现的分析评价指标
1. 投资回收期PP 如果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即呈年金形态时,可用此基本公式: 投资回收期= 如果每年的现金净流量相差较大,其回收期则可按各年年末累计现金净流量进行计算。 2. 平均报酬率法(ARR ) 平均报酬率法 = 三、折现的分析评价指标 1. 净现值法 ★ NPV =
年平均净利润
初始投资额
原始投资额
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
t =0
n
NCF t
= (1+k)
∑
t =0
n
NCF t ·FVIF k,t
n
如果建设期为0,投资方案的净现值计算公式为: ★ NPV =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
初始投资额的现值合计NCF = 0
(1+IRR)
∑
t =1
NCF — I 0
(1+k)
2. 获利指数法 ★PI = 3. 内部报酬率法
∑
t =0
n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计算公式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 ∑(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确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 直接人工标准工时×直接人工标准工资率 如果产品加工需要不同工艺而由不同工人进行加工,公式为: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 ∑(各项作业标准工时×相应的标准工资率) (三)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1.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变动制造费用总额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计总数量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2.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公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
预计固定制造费用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基础预计总数量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分配基础标准用量 二、成本差异
(一)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模式 价格差异计算公式:
★ 价格差异 =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计算公式:
★ 数量差异 = (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注意:计算价格差异时,要以实际用量为基础;计算数量差异时,要以标准价格为基础。 (二)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 材料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材料实际用量×标准价格) = (材料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三)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分析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
=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率差异 = (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四)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1.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 (实际费用分配率—标准费用分配率)×分配基础实际用量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2.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支出差异 = 固定费用实际发生总额—固定费用预算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 — 按实际工时总数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 = (分配基础预计用量—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 按实际工时数和标准分配率计算的固定制造制造费用—按实际产量应分配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 (分配基础实际用量—分配基础标准用量)×标准费用分配率
第十章 全面预算管理
一、生产预算 预计生产量 = (预计销售量 + 预计期末存货) — 预计期初存货
二、直接材料预算 预计采购量 = (生产上预计需用量 + 预计期末存货)— 预计期初存货 三、直接人工预算 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 (预计产量 ×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小时)×小时工资 四、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预算期产量或工时需要量×每单位变动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预付费用摊销、折旧等
第十一章 业绩考核与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预算成本节约额 = 预算成本—实际成本 预算成本节约率 = (预算成本节约额/预算成本)× 100% 二、★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分部边际贡献 = 分部销售收入 — 分部变动成本
分部经理边际贡献 = 分部边际贡献 — 分部经理人员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利润 = 分部经理可控边际 — 分部经理不可控的固定成本 分部税前利润 = 分部边际 — 分配来的共同固定成本 三、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1. ★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 = 营业利润 ÷ 营业资产 投资报酬率 = 投资报酬率 =
销售收入营业利润
× = 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
× × = 资产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营业资产销售收入成本费用
2. ★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 = 营业利润 — 基本利润 = 营业利润 — 营业资产× 最低预期报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