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一年

我的这一年

刚才出门的时候,阳光正透过长窗倾泻到地板上,连续的阴霾之后没有下雪,竟是令人欣喜的暖阳。

出来才发现,我是被它的假象骗了。外面真冷,走了几步,裹在鞋子里的脚趾都被冻麻了。

2012年的冬天,天气大寒。新闻上说,俄罗斯冻死了很多流浪汉,欧洲债务危机仍在蔓延,无数青年人走过清冷的街道,加入失业的队伍。我们这些在“世界末日”中存活下来的的人,看2013年的大幕徐徐展开。期待吗?谈不上。恐惧吗?也不会。我们多的,只不过是一份淡定和从容吧。

去年的这个时候,学校放假,我和一个哥们儿送一个女生回家,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坐上很挤的4路公交。回学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然后我俩还去学校对面的餐厅打工,刷盘子刷碗,外加收拾桌子、偷吃刚炸出来的里脊。

在此之前,我已经做过实习医生,在手术室里闻着电刀切开皮肤的烧焦味道,听到大夫说今天晚上请我们去吃烧烤,差点晕倒在手术台上。之后,做过蛋糕房的小伙计、培训学校的老师、电视栏目的外景主持,在镜头前面抖地说不出话,摄像无奈地都懒得骂我。

那真是这辈子极好的年华,最苦,也最快乐,活得真诚又坦率。记得那个女生到家后给我发短信,说天冷,东西又重,感谢我们。小女生文艺,言辞之间有感激有悲喜。那时候我手机里藏很多短信,有父母姐姐发给我的嘘寒问暖,有朋友祝我生日快乐,还有自己给好朋友

说已经把他当成了另外一个自己。后来破手机彻底开不开机了,可惜了我这一则则短信,现在如果还能拿出来看,简直都是情真意切的现代诗。

后来也回了趟学校,比我低一届的学生满校园都是,眼光清澈见底。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没人打理,疯一样的长。我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穿浅蓝的牛仔裤,白色T恤,晚上和同学出去吃饭,穿过一条长长的夜市。回来的时候夜市散了,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当头照着,吹一阵夜风,感觉像是活在梦里。那片紫藤萝,就长在我们教室去实验室的路旁,细细碎碎地开了满坑满谷,我就站在那里照了张相。 不断地换工作、换城市,都是自己在闯,靠着仅有的那点儿勇气。现在还觉得世界广阔、生活美好,想想真是万幸。吃完盒饭,挤完公交,回到冷冰冰的出租房,清点清点理想,总是松一口气——还好,都在。

现在办公室有个女同事,天天感叹老胳膊老腿、生活疲累,所有工作和生活都当成力气活儿,而只大我四岁。嘲笑她,得到的回答却是“尼玛这四年可是四年的电脑辐射加生活的打磨。”快要生孩子的人了,那天突然问我们:“什么是爱情?”

晚上看书,当年刚到美国的张爱玲去见胡适,分手的时候,两人望着有雾的河面,“„„仿佛有一阵悲风,”年轻的张爱玲写着,“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生活在这个世纪,是看不见时代的悲风的,那好象就是一个懦弱的中国、懦弱的时代,这个年龄的我更愿意相信人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

出选择,即使身处困境,也像王小波笔下的人物,自由舒展,生活得像“乘着白色的风”。

爱情,还相信,只是可能不相信纯情的爱恋,更相信在年华流逝之间两个人渐生的情感。婚姻,现在我身边的太多负能量例子,我还拿李敖的话开导别人,“男女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可言,不是我欺负你、就是你欺负我。”告诉他们原则性问题就这一个,其他的只是技术性问题,可以技术消灭。人呢?自然是有点距离感好,否则悲伤失望怨不得别人,是你要求太高,不知道人不可以考验。

生活打磨不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感觉开始混日子就快快逃掉了,是因为自己总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在观察生活,还是因为自己生活的原则——关注柴米油盐、痴男怨女、前屋后院,不如看历史文艺、欧债危机、美国大选——人总得有点格局吧。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天天找我聊他的明年规划,说要去欧洲徒步旅行,直说的口沫横飞、两眼放光。要不是他说,我都快忘了自己写过这么一个段子:“真想扔掉一切,背上背包就飞去意大利旅行。住进一间旅馆,睡在大大的双人床上。清晨等阳光铺满房间再起床。白天,在咖啡厅的玻璃窗后看行人,跑去和街头艺术家搞怪,和路人指手划脚地聊天,和晒太阳的老人谈他过往的风华„黄昏就去看托斯卡尼的艳阳。晚上再去古老农庄,或去看场歌剧表演„”

我给他说,要去,带上我。

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起床开门,外面竟是一场夜雪。这会儿,大雪将歇,地上是厚厚的白,仿佛洪荒初始,天被映得发紫,来阵风,

飘雪飞飞洒洒到处都是。

这种美,才是活着的滋味。

还有,那会儿真静,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地。

我的这一年

刚才出门的时候,阳光正透过长窗倾泻到地板上,连续的阴霾之后没有下雪,竟是令人欣喜的暖阳。

出来才发现,我是被它的假象骗了。外面真冷,走了几步,裹在鞋子里的脚趾都被冻麻了。

2012年的冬天,天气大寒。新闻上说,俄罗斯冻死了很多流浪汉,欧洲债务危机仍在蔓延,无数青年人走过清冷的街道,加入失业的队伍。我们这些在“世界末日”中存活下来的的人,看2013年的大幕徐徐展开。期待吗?谈不上。恐惧吗?也不会。我们多的,只不过是一份淡定和从容吧。

去年的这个时候,学校放假,我和一个哥们儿送一个女生回家,我们拎着大包小包,坐上很挤的4路公交。回学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然后我俩还去学校对面的餐厅打工,刷盘子刷碗,外加收拾桌子、偷吃刚炸出来的里脊。

在此之前,我已经做过实习医生,在手术室里闻着电刀切开皮肤的烧焦味道,听到大夫说今天晚上请我们去吃烧烤,差点晕倒在手术台上。之后,做过蛋糕房的小伙计、培训学校的老师、电视栏目的外景主持,在镜头前面抖地说不出话,摄像无奈地都懒得骂我。

那真是这辈子极好的年华,最苦,也最快乐,活得真诚又坦率。记得那个女生到家后给我发短信,说天冷,东西又重,感谢我们。小女生文艺,言辞之间有感激有悲喜。那时候我手机里藏很多短信,有父母姐姐发给我的嘘寒问暖,有朋友祝我生日快乐,还有自己给好朋友

说已经把他当成了另外一个自己。后来破手机彻底开不开机了,可惜了我这一则则短信,现在如果还能拿出来看,简直都是情真意切的现代诗。

后来也回了趟学校,比我低一届的学生满校园都是,眼光清澈见底。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没人打理,疯一样的长。我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穿浅蓝的牛仔裤,白色T恤,晚上和同学出去吃饭,穿过一条长长的夜市。回来的时候夜市散了,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当头照着,吹一阵夜风,感觉像是活在梦里。那片紫藤萝,就长在我们教室去实验室的路旁,细细碎碎地开了满坑满谷,我就站在那里照了张相。 不断地换工作、换城市,都是自己在闯,靠着仅有的那点儿勇气。现在还觉得世界广阔、生活美好,想想真是万幸。吃完盒饭,挤完公交,回到冷冰冰的出租房,清点清点理想,总是松一口气——还好,都在。

现在办公室有个女同事,天天感叹老胳膊老腿、生活疲累,所有工作和生活都当成力气活儿,而只大我四岁。嘲笑她,得到的回答却是“尼玛这四年可是四年的电脑辐射加生活的打磨。”快要生孩子的人了,那天突然问我们:“什么是爱情?”

晚上看书,当年刚到美国的张爱玲去见胡适,分手的时候,两人望着有雾的河面,“„„仿佛有一阵悲风,”年轻的张爱玲写着,“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生活在这个世纪,是看不见时代的悲风的,那好象就是一个懦弱的中国、懦弱的时代,这个年龄的我更愿意相信人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

出选择,即使身处困境,也像王小波笔下的人物,自由舒展,生活得像“乘着白色的风”。

爱情,还相信,只是可能不相信纯情的爱恋,更相信在年华流逝之间两个人渐生的情感。婚姻,现在我身边的太多负能量例子,我还拿李敖的话开导别人,“男女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可言,不是我欺负你、就是你欺负我。”告诉他们原则性问题就这一个,其他的只是技术性问题,可以技术消灭。人呢?自然是有点距离感好,否则悲伤失望怨不得别人,是你要求太高,不知道人不可以考验。

生活打磨不了我,不知道是因为感觉开始混日子就快快逃掉了,是因为自己总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在观察生活,还是因为自己生活的原则——关注柴米油盐、痴男怨女、前屋后院,不如看历史文艺、欧债危机、美国大选——人总得有点格局吧。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天天找我聊他的明年规划,说要去欧洲徒步旅行,直说的口沫横飞、两眼放光。要不是他说,我都快忘了自己写过这么一个段子:“真想扔掉一切,背上背包就飞去意大利旅行。住进一间旅馆,睡在大大的双人床上。清晨等阳光铺满房间再起床。白天,在咖啡厅的玻璃窗后看行人,跑去和街头艺术家搞怪,和路人指手划脚地聊天,和晒太阳的老人谈他过往的风华„黄昏就去看托斯卡尼的艳阳。晚上再去古老农庄,或去看场歌剧表演„”

我给他说,要去,带上我。

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起床开门,外面竟是一场夜雪。这会儿,大雪将歇,地上是厚厚的白,仿佛洪荒初始,天被映得发紫,来阵风,

飘雪飞飞洒洒到处都是。

这种美,才是活着的滋味。

还有,那会儿真静,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