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无声胜有声
——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去主动探知。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诱发学生多思,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不仅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空白 想象 创造 停顿 兴趣 探究
在国画艺术中,高明的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故意留下大片的空间,让欣赏者的想象和主观体验参与其中,使作品意韵深远含蓄,从而收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行家称为“空白”。古今中外的佳作无不讲究“空白”艺术。音乐中有嘎然而止的“余音”,文学中有“无言”的意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否也引进这种“空白”艺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和魅力呢?
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发现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关键是要科学而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空白——“月明帘下暗藏身”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儿童的想象。”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
妙地设置空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先出示文中一段文字“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师这时不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驰骋想象,用心揣摩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这样化静为动,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挖掘课文更深层次的意境,达到“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二、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空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特点发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如教学《学会合作》时,由于本课知识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对课文简单的讲授,学生是很难把握课文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课的内容,掌握合作的重要性,我根据本课的特点,随机设下空白:我出示图片,便于学生直观观察,再让学生动手做此实验:有七个同学各持一个有色球,放在瓶内,球各代表其同学,瓶内起次各要逃命,只见一声令下,七个球全堵在门口。再请七个同学做,只见他们互相嘀咕一下,小球就依次出来。此时,我就问:看到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在思考中能更深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能结合切身实际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合作的重要性也就跃然纸上。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空白——欲擒故纵彰个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设下空白,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二泉映月》,我巧妙地运用课文所留下的艺术空白,丰富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对文中“回响”部分最后的省略号,我利用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阿炳此时还爱哪些事物,省略了哪些内容。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比较充实的时间,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想象阿炳的内心世界,“他爱那皎洁的圆月,他爱那淙淙的泉声,他爱那与他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二胡,他爱那充满活力的事物,他爱那给他带来恩惠的事物„„”学生的思绪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充分释放了学习潜能,彰显其个性,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魂的生命力。
四、断流停顿,抽出时间布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讲究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联珠,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一个教师在堂上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把自己看作一个知识布道者,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自己就妨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满堂灌,不给学生一点空白,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讲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停顿,设置空白。空白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给思维过程的中断。设置空白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燃起探求的火花,牵引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短暂中断讲课的声音,以引起学生的凝神静听,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五、巧妙引渡,“分心”之外留空白——心事浩茫连天宇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语文能力
的教学,而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谋划,让他们明确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向和方法。
如教学《金子》一文,课文中有句重点句子:“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我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处留下空白:“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明白,请大家讨论以后告诉我,好吗?”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情绪高涨,自觉认真读书、讨论,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巧妙引渡留下空白,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超越权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闪烁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光芒。
六、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去补充。”语文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做到七分最好,留下三分让学生去体味,感悟文字背面的空白美,留下满口余香的回味。只有这样,也才能使学生、教师和作者共同达到情感共鸣。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虽文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置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如课文《负荆请罪》结尾:“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着。”文章在他们友好的交往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蔺相如和廉颇会交谈些什么呢?他们会怎样联合起来对付敌国?这样,可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蔺相如和廉颇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而且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总而言之,“空白”是小学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善于捕捉、挖掘教材中的“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投稿人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5-83888530
邮政编码:22413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
徐雪梅,女,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同年分配到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任教,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本人勇于探索,努力做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面向全体学生,把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历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镇级“先进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辅导学生作文方面曾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作文辅导奖”以及省、市级作文辅导奖。
此处无声胜有声
——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去主动探知。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诱发学生多思,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不仅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空白 想象 创造 停顿 兴趣 探究
在国画艺术中,高明的画家在作品中往往故意留下大片的空间,让欣赏者的想象和主观体验参与其中,使作品意韵深远含蓄,从而收到“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行家称为“空白”。古今中外的佳作无不讲究“空白”艺术。音乐中有嘎然而止的“余音”,文学中有“无言”的意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否也引进这种“空白”艺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情趣和魅力呢?
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发现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关键是要科学而巧妙地设计“空白”。
一、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空白——“月明帘下暗藏身”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儿童的想象。”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
妙地设置空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先出示文中一段文字“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师这时不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驰骋想象,用心揣摩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这样化静为动,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挖掘课文更深层次的意境,达到“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二、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空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特点发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如教学《学会合作》时,由于本课知识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对课文简单的讲授,学生是很难把握课文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课的内容,掌握合作的重要性,我根据本课的特点,随机设下空白:我出示图片,便于学生直观观察,再让学生动手做此实验:有七个同学各持一个有色球,放在瓶内,球各代表其同学,瓶内起次各要逃命,只见一声令下,七个球全堵在门口。再请七个同学做,只见他们互相嘀咕一下,小球就依次出来。此时,我就问:看到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在思考中能更深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能结合切身实际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合作的重要性也就跃然纸上。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空白——欲擒故纵彰个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设下空白,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二泉映月》,我巧妙地运用课文所留下的艺术空白,丰富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对文中“回响”部分最后的省略号,我利用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阿炳此时还爱哪些事物,省略了哪些内容。我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比较充实的时间,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想象阿炳的内心世界,“他爱那皎洁的圆月,他爱那淙淙的泉声,他爱那与他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二胡,他爱那充满活力的事物,他爱那给他带来恩惠的事物„„”学生的思绪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既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维,充分释放了学习潜能,彰显其个性,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魂的生命力。
四、断流停顿,抽出时间布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讲究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征博引,妙语联珠,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一个教师在堂上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把自己看作一个知识布道者,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自己就妨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满堂灌,不给学生一点空白,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讲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停顿,设置空白。空白是教师语言的停顿,并不是给思维过程的中断。设置空白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燃起探求的火花,牵引主动求知的心理。例如: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处,有意识地短暂中断讲课的声音,以引起学生的凝神静听,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五、巧妙引渡,“分心”之外留空白——心事浩茫连天宇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语文能力
的教学,而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谋划,让他们明确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向和方法。
如教学《金子》一文,课文中有句重点句子:“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我为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处留下空白:“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明白,请大家讨论以后告诉我,好吗?”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情绪高涨,自觉认真读书、讨论,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巧妙引渡留下空白,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老师、超越权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闪烁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光芒。
六、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去补充。”语文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做到七分最好,留下三分让学生去体味,感悟文字背面的空白美,留下满口余香的回味。只有这样,也才能使学生、教师和作者共同达到情感共鸣。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虽文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置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如课文《负荆请罪》结尾:“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颇披上,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来亲密地交谈着。”文章在他们友好的交往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蔺相如和廉颇会交谈些什么呢?他们会怎样联合起来对付敌国?这样,可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蔺相如和廉颇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而且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总而言之,“空白”是小学语文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善于捕捉、挖掘教材中的“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艺术空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投稿人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5-83888530
邮政编码:22413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
徐雪梅,女,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同年分配到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任教,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本人勇于探索,努力做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面向全体学生,把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历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镇级“先进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辅导学生作文方面曾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作文辅导奖”以及省、市级作文辅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