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东明第二实验小学
裴瑞玲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其中目标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习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第三课时: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习,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西双版纳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互相 灌 泼”这些动作,(板书:互相泼水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 .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让学生充分表达。
B .出示第5句,生读。
C .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 .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 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 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
文。
5.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6.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板书
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泼水
吉祥如意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东明第二实验小学
裴瑞玲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说教材: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格里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创设情境,学生全面热情参入,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其中目标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我打算用三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教时: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这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第二课时:主要有“复习导入、精读感悟、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第三课时: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整理思路,指导背诵;补充练习,拓展知识”这三个坏节深化文意,并且让学生巩固本课学到的基础知识。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带有浓厚傣族气息的西双版纳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第一小节,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情境当中,进而产生一种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的情感和需要。
2.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该段第一层次1-2两句时,我紧紧抓住“互相 灌 泼”这些动作,(板书:互相泼水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动一动,再读一读,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体验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层次3-4两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打算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傣族人民泼水的热闹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从而实现小语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破傣族人民用泼水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别人表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一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第三个层次第5句时,我采用自然、贴切的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泼水开始时人们急切的等待、泼水时的热闹和欢乐之情,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A .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让学生充分表达。
B .出示第5句,生读。
C .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D .生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3. 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 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
文。
5.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将布置两项作业,1、试着背诵课文,看谁第一个背出来。2、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节日。学生可以通过书籍、上网查资料,也可以问大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知识。 6.板书设计:
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以简洁的板书来涵盖全文内容,突出主题“欢乐”
板书
欢乐的泼水节
互相泼水
吉祥如意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