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P23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

1

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P24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60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P60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P92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不行,慎用!)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

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P179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

2

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210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P210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

3

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第六章

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P250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⒊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P27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

(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3分)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

“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5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简要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5分,共15分) 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人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所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切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精神现象只有从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科学的说明。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包括人的思想和理论在内的社会意识并非对社会的发展无足轻重;相反,先进的思想、理论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落后的思想、理论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2、人们不可能选择生产力。

这是正确的。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之所以说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第一,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第二,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第三,它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3、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这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有用即是真理"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有用即是真理"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

四、简答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

6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是通过自身孕育的否定因素来否定自己,这个否定因素是吸取了事物自己发展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而生长的,所以,这种否定不仅无法割断与旧事物的联系,反而充分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

作为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2、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在现实的实践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逐步分化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是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的探索性活动。三种实践基本形式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3、简述社会与科学的相互影响

1)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2)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军事和战争、哲学指导思想、社会整体科研能力,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都制约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3)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科学起到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解放忠怒、追求真理的作用;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五、材料分析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本题共15分) 1、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不同观点的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

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和材料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至上论,都是形而上学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3分) (2)材料1和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分)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比较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9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既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按课本相关内容回答也相应给分)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5分,共15分) 1. 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1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错误。(1分)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

7

钟。(1分)

(2)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3分)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性,只能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因此,人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社会性。(1分)

(2)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不是说将社会关系各个方面机械相加,而是说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有机总体,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中,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1分)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人们的本质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分)。

四、简答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发展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2)矛盾同一性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2. 根据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是说不仅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4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矛盾的特殊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必然失败。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6分)

3.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正确,论理充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本题共15分 。)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中国模式的魅力许多参加中非首脑会议的非洲领导人并不只是被援助和贸易的机会所吸引,他们也是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所吸引。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人为本。中国自1978年以来奉行了一个高度务实的现代化战略,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张中国只能“实事求是”,而不是信奉任何教条。所有改革都必须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并给人民带来实惠。

二、不断的试验。所有的变革都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成功了再推广到其它地方。 三、渐进改革,而非激进革命。中国拒绝了“休克疗法”。中国的办法是利用现有不完善的体制来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革这个体制本身,使之转化,为现代化服务。

四、一个致力于发展的政府。中国的变革是由一个强有力的、致力于发展的政府所领导的。这个政府有能力凝聚全民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共识,保证政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中推进大规模的国内改革。

五、有选择的学习。中国保持了自己“有选择的文化借鉴”之传统,其借鉴的内容包括了新自由主

8

义美国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这个模式所强调的市场的作用、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把中国模式简单地描述为“北京共识”对抗“华盛顿共识”是不够准确的。中国经验的真正独特之处是:北京捍卫了制定自己政策的空间,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采用外国的思想。 六、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1978年之后的变化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经验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请回答:根据所学及材料,说明“中国模式”中的各要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中国模式”的实质及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答:“所有改革都必须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并给人民带来实惠”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原则、实践论的结构原理及其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不断的试验”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及其把实践作为认识问题的根本途径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渐进改革”、“ 正确的优先顺序”是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及其循序渐进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致力于发展”是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及其不断进取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有选择的学习”是辨证否定促进事物发展原理及其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

2、答:由1可以看出,所谓“中国模式”的要点都不是具体的政策,而是确定具体政策的一般方法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述。因此“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决策方法框架,不是政策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中国模式”的实质。

3、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模式”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建设中国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课后题答案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P23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

1

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P24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60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P60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P92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不行,慎用!)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

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P179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

2

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210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P210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

3

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第六章

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P250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⒊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P27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

(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3分)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

“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7分) .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分)

(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6分)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1分)

5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6分)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12分)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2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6分)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简要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5分,共15分) 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人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两个层次的概念。

所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一切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精神现象只有从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科学的说明。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包括人的思想和理论在内的社会意识并非对社会的发展无足轻重;相反,先进的思想、理论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落后的思想、理论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2、人们不可能选择生产力。

这是正确的。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之所以说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第一,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第二,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第三,它是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因此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3、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这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有用即是真理"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有用即是真理"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

四、简答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

6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是通过自身孕育的否定因素来否定自己,这个否定因素是吸取了事物自己发展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而生长的,所以,这种否定不仅无法割断与旧事物的联系,反而充分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

作为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2、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在现实的实践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逐步分化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是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的探索性活动。三种实践基本形式之间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3、简述社会与科学的相互影响

1)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生活现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2)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军事和战争、哲学指导思想、社会整体科研能力,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都制约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3)科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科学起到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解放忠怒、追求真理的作用;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五、材料分析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本题共15分) 1、以下是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不同观点的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

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和材料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至上论,都是形而上学的。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3分) (2)材料1和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分)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比较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9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既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按课本相关内容回答也相应给分)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5分,共15分) 1. 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1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错误。(1分)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

7

钟。(1分)

(2)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3分)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社会性,只能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因此,人的最根本特性是人的社会性。(1分)

(2)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不是说将社会关系各个方面机械相加,而是说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有机总体,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中,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1分)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人们的本质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分)。

四、简答题(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发展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2)矛盾同一性使对立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贯彻到底,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2. 根据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就是说不仅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也各不相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4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矛盾的特殊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必然失败。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6分)

3.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正确,论理充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明题号,不用重抄题目。本题共15分 。)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中国模式的魅力许多参加中非首脑会议的非洲领导人并不只是被援助和贸易的机会所吸引,他们也是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所吸引。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人为本。中国自1978年以来奉行了一个高度务实的现代化战略,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张中国只能“实事求是”,而不是信奉任何教条。所有改革都必须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并给人民带来实惠。

二、不断的试验。所有的变革都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成功了再推广到其它地方。 三、渐进改革,而非激进革命。中国拒绝了“休克疗法”。中国的办法是利用现有不完善的体制来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革这个体制本身,使之转化,为现代化服务。

四、一个致力于发展的政府。中国的变革是由一个强有力的、致力于发展的政府所领导的。这个政府有能力凝聚全民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共识,保证政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中推进大规模的国内改革。

五、有选择的学习。中国保持了自己“有选择的文化借鉴”之传统,其借鉴的内容包括了新自由主

8

义美国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这个模式所强调的市场的作用、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把中国模式简单地描述为“北京共识”对抗“华盛顿共识”是不够准确的。中国经验的真正独特之处是:北京捍卫了制定自己政策的空间,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采用外国的思想。 六、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1978年之后的变化大致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第一阶段的经验为第二阶段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请回答:根据所学及材料,说明“中国模式”中的各要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中国模式”的实质及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答:“所有改革都必须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况,并给人民带来实惠”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原则、实践论的结构原理及其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不断的试验”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及其把实践作为认识问题的根本途径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渐进改革”、“ 正确的优先顺序”是联系的条件性原理及其循序渐进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致力于发展”是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及其不断进取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有选择的学习”是辨证否定促进事物发展原理及其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的具体表述;

2、答:由1可以看出,所谓“中国模式”的要点都不是具体的政策,而是确定具体政策的一般方法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述。因此“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决策方法框架,不是政策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中国模式”的实质。

3、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模式”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建设中国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相关文章

  • 在大学里寻找课后答案的必去之处
  • 3500份课后答案,很值得收藏,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 还有很多,可以去课后答案网(http://www.khdaw.com/bbs)查找. ##################[公共基础课-答案]#################### 新 ...查看


  • [金融理论与实务]课后试题及答案
  •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马克思是怎样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货币产生的客观性的? 参考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 ...查看


  • 在创新发展方面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课后测试
  •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加强党的"五大建设"是( ). √ C 思想建设.组织 ...查看


  • 大学课后题答案
  •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大全!--爱死你了!( 为什么大四才发现啊) 2008-12-18 16:50 | (分类:) 注册可用 公共课程 http://www.10xiao.com/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查看


  • 大学课本答案大全
  •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大全! 公共课程 http://www.10xiao.com/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答案 http://www.10xiao.com/thread-7-1-1.html 新视野 ...查看


  • 2013年8月份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参考答案 探究提升 1. 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 略利益.从规模上看,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都超过了鸦片战争.从战争的结果看,我国遭受了更大 ...查看


  • 创新创业执行力课后作业
  • 创新创业执行力课后作业 创业创新执行力(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Facebook 的主要创始人是() A .比尔·盖茨 B .马克·扎克伯格 C .巴菲特 D .乔布斯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2.[单选题] ...查看


  • 十七大修改党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课后测试
  • 我的课程 十七大修改党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课后测试    4.课后测试 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们党由一个先锋队发展成两个先锋 ...查看


  • 在服务群众方面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课后测试
  •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 ). √ A B C D 密切联系群众 加强作风建设 反对" ...查看


  •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31-1.40)-分章节
  • 1.31储蓄过程与投资过程 1 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 ∙ ∙ ∙ ∙ A .金融决定论 B .投资决定论 C .储蓄决定论 D .收入决定论 我的答案:C 2 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与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