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掌握“阳、穷、咎、极、非常、谬”等词语含义,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能理解文中“叙”和“议” 的内在联系。 3、能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能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2、能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能理解文中“叙”和“议” 的内在联系。 【学习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 2、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 一、知识链接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 (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⑴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安徽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

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禅山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⑵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里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⑶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3、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二、自主学习 1、正音 褒禅( ) 庐冢( ) 谬误( ) 平旷( )无物以相之( ) .....窈然( ) 怠慢( ) 瑰怪( ) 何可胜道也哉( ) 长乐王回深父( ) ...2、找出文中通假字。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词并指出其意思。

①始舍于其址( ) ②有泉侧出( )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⑤火尚足以明也( )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 ⑦常在于险远( )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26

4、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知识。(主要是1-2段)

2、能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一、自主学习

1、朗读第1-2段。

三、合作探究

2、结合文后“译文”,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那

文中哪些段落在说理?主要写什么? 3、简述第1段的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3、这心得是怎样产生的? ㈠研读第1段。

1、请学生朗读。

4、作者游山时看到了哪些景物? 2、文中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缘由,有何作用?

5、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文中记仆碑文字,辨“华山”误读,有何作用?

4、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课堂测评

5、字词句知识 解释句中加线词。

⑴词类活用

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⑵古今异义

⑷距其①.

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②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⑸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①漫灭,独其为文②犹可识曰“花山”。( )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⑹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①之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7

) )

b而卒葬之

4、字词句知识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⑴词类活用

d褒之庐冢也

①有泉侧出 ( ) 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 ) ②文

③问其深 ( )

a其文漫灭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b独其为文犹可识

⑤而其见愈奇( )

③其

⑥火且尽(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则其至又加少矣( )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⑧火尚足以明也( )

c距其院东五里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古今异义 e其文漫灭

古义: f独其为文犹可识

十一⑷文言句式(请找出这段中特殊文言句式)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而

a而记游者甚众( ) ㈡研读第2段 b而其见愈奇( ) 1、请学生朗读。

c有怠而欲出者( ) 2、作者游褒禅山时,重点写游华山洞,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是哪d来而记之者已少( )

一部分?为什么? e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而卒葬之( )

②其

2、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a其下平旷( ) b问其深( )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e忽视其左右( )

f盖其又深( )

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g则其至又加少矣( ) h皆其出( )

i则或咎其欲出者( )

28

) )

j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以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火尚足以明( )

4、指导背诵:(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这段可以分为几层呢?

三、课堂测评

1、选出对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有的人 B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C其文漫灭 漫:字迹潦草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2、下列句中的“盖”字,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音谬也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四、课后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有碑仆道( 3、盖音谬也( )4、有穴窈然( ) 5、盖其又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然视其左右(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字词句知识(主要是第3段)。

2、学习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3段。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朗读第3段。

2、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3、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

4、这与前文哪些语句相照应?

5、“此余之所得也”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与这段中哪句话相呼应?

6、字词句知识 ⑴词类活用

① 非常之观( ) ② 常在于险远( )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⑵古今异义 古义: ①于是今义:

29

) )

②非常

古义: ③至于今义:

④可以(古今同义)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 得

a往往有得( )b此余之所得也( ) ② 以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夫夷以近(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然力足以至焉( )

③ 而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而世之奇伟(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 d而又不随以怠( )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f而在己为有悔( )

g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三、课堂测评

1、下列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不同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独其为文犹可识 D其孰能讥之乎

2、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D火尚足以明

四、课后作业

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⑴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 ⑵道

①有碑仆道(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何可胜道也哉( )

第四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4-5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2、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4段 1、请学生朗读。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4、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5、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30

6、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字词句知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⑴词类活用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⑵古今异义 古义:

①所以今义:

古义: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②学者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今义: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可以(古今同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⑶一词多义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四、课后作业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

①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㈡略读第5段 ②大王见臣列观( ) 1、请学生朗读。

⑵此余之所得也( )

2、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篇名。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⑶盖

3、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⑷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三、课堂测评

③文过饰非( )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⑸然

有碑仆道 ①有穴窈然( )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何可胜道也哉

31

⑹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距其院东五里( )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 )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③火尚足以明也(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乙组: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②于人为可讥( )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⑧其孰能讥之乎( ) 2、将下列句中“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文言句式呢? 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⑸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⑹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⑻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⑼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指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甲组:以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学习反思

32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掌握“阳、穷、咎、极、非常、谬”等词语含义,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能理解文中“叙”和“议” 的内在联系。 3、能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能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2、能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能理解文中“叙”和“议” 的内在联系。 【学习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时数】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 2、能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 一、知识链接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 (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⑴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安徽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

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禅山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⑵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里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⑶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3、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二、自主学习 1、正音 褒禅( ) 庐冢( ) 谬误( ) 平旷( )无物以相之( ) .....窈然( ) 怠慢( ) 瑰怪( ) 何可胜道也哉( ) 长乐王回深父( ) ...2、找出文中通假字。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词并指出其意思。

①始舍于其址( ) ②有泉侧出( )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⑤火尚足以明也( )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 ⑦常在于险远( )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26

4、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的字词句知识。(主要是1-2段)

2、能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一、自主学习

1、朗读第1-2段。

三、合作探究

2、结合文后“译文”,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那

文中哪些段落在说理?主要写什么? 3、简述第1段的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3、这心得是怎样产生的? ㈠研读第1段。

1、请学生朗读。

4、作者游山时看到了哪些景物? 2、文中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缘由,有何作用?

5、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文中记仆碑文字,辨“华山”误读,有何作用?

4、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课堂测评

5、字词句知识 解释句中加线词。

⑴词类活用

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⑵古今异义

⑷距其①.

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②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⑸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①漫灭,独其为文②犹可识曰“花山”。( )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⑹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①之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7

) )

b而卒葬之

4、字词句知识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⑴词类活用

d褒之庐冢也

①有泉侧出 ( ) 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 ) ②文

③问其深 ( )

a其文漫灭

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b独其为文犹可识

⑤而其见愈奇( )

③其

⑥火且尽(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则其至又加少矣( )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⑧火尚足以明也( )

c距其院东五里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古今异义 e其文漫灭

古义: f独其为文犹可识

十一⑷文言句式(请找出这段中特殊文言句式)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而

a而记游者甚众( ) ㈡研读第2段 b而其见愈奇( ) 1、请学生朗读。

c有怠而欲出者( ) 2、作者游褒禅山时,重点写游华山洞,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是哪d来而记之者已少( )

一部分?为什么? e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而卒葬之( )

②其

2、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a其下平旷( ) b问其深( )

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e忽视其左右( )

f盖其又深( )

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g则其至又加少矣( ) h皆其出( )

i则或咎其欲出者( )

28

) )

j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以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d火尚足以明( )

4、指导背诵:(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这段可以分为几层呢?

三、课堂测评

1、选出对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有的人 B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C其文漫灭 漫:字迹潦草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2、下列句中的“盖”字,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音谬也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四、课后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有碑仆道( 3、盖音谬也( )4、有穴窈然( ) 5、盖其又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 )7、然视其左右(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字词句知识(主要是第3段)。

2、学习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3段。

2、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朗读第3段。

2、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3、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

4、这与前文哪些语句相照应?

5、“此余之所得也”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与这段中哪句话相呼应?

6、字词句知识 ⑴词类活用

① 非常之观( ) ② 常在于险远( )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⑵古今异义 古义: ①于是今义:

29

) )

②非常

古义: ③至于今义:

④可以(古今同义)

⑶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 得

a往往有得( )b此余之所得也( ) ② 以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夫夷以近(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然力足以至焉( )

③ 而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而世之奇伟(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 d而又不随以怠( )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f而在己为有悔( )

g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三、课堂测评

1、下列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不同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独其为文犹可识 D其孰能讥之乎

2、选出句中“者”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D火尚足以明

四、课后作业

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⑴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 ⑵道

①有碑仆道(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何可胜道也哉( )

第四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熟读第4-5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2、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4段 1、请学生朗读。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4、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5、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30

6、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字词句知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⑴词类活用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⑵古今异义 古义:

①所以今义:

古义: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②学者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今义: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可以(古今同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⑶一词多义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四、课后作业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

①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㈡略读第5段 ②大王见臣列观( ) 1、请学生朗读。

⑵此余之所得也( )

2、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篇名。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⑶盖

3、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⑷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三、课堂测评

③文过饰非( )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⑸然

有碑仆道 ①有穴窈然( )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何可胜道也哉

31

⑹其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②距其院东五里( )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 )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③火尚足以明也(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乙组: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②于人为可讥( )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⑧其孰能讥之乎( ) 2、将下列句中“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文言句式呢? 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⑶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⑸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⑹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⑻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⑼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指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甲组:以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学习反思

32


相关文章

  •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 篇一:游褒禅山记 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基本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主体,给学生时间复习巩固,及时检测落实.以教师主导,讲练结合,效果较好. 学生讲课时,最好是一个同学讲,另一个同学把归纳好的 ...查看


  •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必修2 )
  • 必修2 Ⅰ.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qu ...查看


  • 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 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 ...查看


  • 侍坐.[游褒禅山记]默写
  •  <游褒禅山记>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 , "与"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 ...查看


  •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 高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课文示例. [而] (一)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q ...查看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 <游褒禅山记>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 ...查看


  • 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
  • <游褒禅山记>理解性名句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 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 ...查看


  • [游褒禅山记]教案(1)
  • <游褒禅山记>教案(1) <游褒禅山记>教案(1) [课文说明]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qu ...查看


  • 2.文言虚词"其"
  • 文言虚词--"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过程: (一)"其"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1.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查看


  • 游褒禅山记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