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5期 2007年5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1261No15 May.2007
5每周评论6的传播学意义
周爱武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5每周评论6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对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重新审视这一刊物,研究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将有利于把握和促进中
国现代史以及现代报刊传播史的研究。
关键词: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 新文化; 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5-0052-02
TheSignificanceofDisseminationStudyonWeeklyReviews
ZHOUAi-wu
(TheLibraryofAnhuiNormalUniversityLibrary,Wuhu,Anhui241000)
Abstract:WeeklyreviewisanimportantpublicationintheeraofMay4th,whichhasfunctionsontheguidanceofpublicopinionofimpellingtheeruptionoftheMay4thmovementandpromotestheNewCultureMovementdevelopment.ItisnecessarytoResearchthesources,thedevelopmentandthedisseminationstudyonsignificanceofthepublication,whichgraspsandpromotestheChinesecontemporaryhistoryaswellasthemodernpublicationdisseminationhistoryresearch.
Keywords:Weeklyreview; theeraofMay4th; NewCulture; thedisseminationstudy
5每周评论6是1918年12月在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0[2]随后,周作人又在该刊发表5思想革命6一文,他提出思想革命是高于文字革命的,认为文学是/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0[3]客观而论,这些主张无疑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1918年4月,5新青年6特辟/随感录0栏目,专刊初级形态的杂文。5每周评论6也开辟了随感录、新文艺、文艺时评、书报评介等栏目,促进了新文学的勃兴与发展。仅随感录一栏就刊发了240多篇杂文,新文艺除了7篇译作外,还有二十余篇新文学作品。如胡适的5一颗星儿6,5威权6、5奔丧到家6等新诗,后收入5尝试集6。如5一颗星儿6/我爱你这颗顶大的星儿,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我望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回转头来、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0[4]语言平白,形式自由。5威权6/奴隶们同心合力,一锄一锄的掘到山底,山脚底挖空了,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0,[5]这是诗的第三章,诗人的政治理想显而易见。再如志希的5雪6/还是老天不忍地狱沉沉、也教他有片刻改革?听说畅观楼中、陶然亭下、有人带酒披裘、称心赏雪。哪知道地安门前、皇城根底、却有人披着单衣、按着肚皮、震着牙齿,,0[6]大有忧国忧民的感慨。再如辛白的5动6/天色黎明了,树上的乌鸦、草间的虫、唧呖刮辣的叫起来P,,都起来了P天大亮了P0[7]语言生动,喻意深刻。5每周评论6第30号上还发表了张申府的随感录5入狱)革新6和李大钊的随感录5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6。李大钊说:/有一位爱读本报的人来信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新生
等创办与编辑的刊物,从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是五四时期仅次于5新青年6的重要刊物,对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由于胡适的后期接编,所以长期以来对5每周评论6的研究甚少,因此重新审视这一刊物,研究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学的角度、传播的形式及影响来探讨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
一、从5每周评论6文学作品审视它的意义
现代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按照人类传播行为,可分为个人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不同形式。/大众传播应被看做是各种社会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也可受周围
[1](P50)
社会的影响0。五四时期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杂志等媒介,向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群传递信息
的。由于受众的普遍性,使其意义更加突出。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带着思想革命的使命而来的,为着思想革命的目的而发展的。5每周评论6倡导新文学,开辟新园地,它对大众传媒的有效利用,也是其后起中兴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社团都不约而同地依赖传媒的力量,大多社团都有正式发行的同仁刊物,利用传媒以扩大影响,提出了文学的种种改革。5每周评论6是继5新青年6之后的又一白话文刊物。1919年1月周作人发表5平民文学6一文,提出平民文学/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应以普通的文体、普遍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
收稿日期:2007-03-28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05XZX14。
作者简介:(),女,,,。
第26卷第5期 周爱武:5每周评论6的传播学意义活,都是瞎子。亏了贵报的-只眼.常常给我们点光明,我们实在感谢。现在好久不见-只眼.了,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0[8]则都明显地表现出反对专制,渴望光明、追求平等的理想。5每周评论6还刊载了高一涵的5我的戏剧革命观6,他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所以千篇一律不大改变的原因,就是因为-心法.-家法.几个字把他们的自由拘束住了0并希望/演新戏的人打破旧戏的-家法.-道统.、做一个-离经叛道.的戏剧家:这才是中国戏剧的功臣0[9]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刊12号转载了林纾的5荆生6,
5荆生6描写皖人田其
美、浙人金心异、/不知何许人0的狄莫,分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同游陶然亭,攻击孔教、文言,被伟丈夫荆生大骂一通,痛打下山。从13期起至17期,刊载了二古的5评林虫胃庐最近所撰/荆生0短篇小说6,只眼(陈独秀)林纾、曼殊、记者、郑遂平等人的文章。只眼的/林纾的留声机器0、/婢学夫人0、/林琴南很可佩服0,庚言的/敬告遗老0,将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文言还是白话文的激战推向高潮,从而也扩大了5每周评论6自身的影响。凡此种种,不一而举。上述对文学、戏剧、诗歌、杂文的论述与实践都对现代新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显示了5每周评论6对新文学的传播意义是深远的。
二、从5每周评论6的传播形式看它的意义
11编辑特点 5每周评论6在编辑方法、文体风格、栏目设置、出版发行等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大批五四时期的刊物。在第一期上列出本报简章,为了能及时评论国际国内政治和便于流传,采取了小型报纸的形式,每周出4开4版,分栏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等12类,每号必有五类以上,刊期短、内容精悍。如陈独秀的随感录5文治主义6仅50余字,李大钊的5光明权6仅80多字。这一优点后来被5湘江评论6、5星期评论6、5浙江新潮6等采用。/五四0运动前后5每周评论6还专门增刊/特别附张0,有关时事政治的如:/山东问题0、/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0等,思想伦理的则有/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0等。同时还注意版面形式,每篇文章由题花相隔,加强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另外,它的代派所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亚东图书馆,增加了读者的信任度。
21撰稿人特点
5每周评论6聚集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
参考文献:
#53#
5每周评论6注重有意识传播,同时注重
31关注受众
它的受众群体。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然后通过他们再去扩大传播范围。如自第3号起开辟的5国内劳动状况6一栏,深得读者注意。它调查了北京、湖南、上海人力车夫的问题,反映了唐山煤矿工人的生活等,对五四时期主张劳工神圣、争取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通讯、读者言论等栏目的设置,为作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之间,开辟了广阔的公共空间,增加了看点,扩大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如林纾与主笔的通讯、汪长禄与胡适的通讯。再如在5每周评论6上展开的/问题与主义0之争,是中国现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了5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6,随之,知非与李大钊发表了相应的文章。胡适的5四论问题与主义6原定刊发于第37号,未及刊行即被北洋政府查封了。据当时5申报6的5北京每周评论被封之因果6载/该报在京中销至50万份,众视为京中最善之周刊。现全国各埠约有五种报纸仿此办理。其言论大率关系政治、哲理并鼓吹进化主义致触政府之忌云0[11]由此可见5每周评论6的影响力。同时它还注重选录影响力较大的报刊上的文章,如用3个附录专号,转载了5晨报6、5民国日报6、5顺天时报6、5神州报6、5益世报6关于新旧思潮、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采用这一方式互相宣传,彼此促进,扩大影响,广泛传播
41经营特点 5每周评论6注意与商会结合。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安徽泾县新馆创办了5每周评论6,不仅提高了泾县新馆的知名度,也为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注入了活力。也体现了该会馆对此刊物的大力支持。另外,它还注意广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每周评论6从第三期起开始刊登中缝广告。并于第六期首页刊登了广告价目。/封面第一期每字银2分,二期至五期一分半。0以此递减,且有长登另议的优惠条件。显示了五四时期报人的经营意识。从3号至36号均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其中有报刊广告、通讯社广告、书籍出版广告。如5新青年6、5新潮6、5星期评论6、5国民杂志6、5数理杂志6、5晨报65兴华报6的广告等,还有巴黎通讯社广告、5欧战全史6等书籍出版广告等。
开拓者,形成了它的品牌效应。时事政治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张慰慈、张申府、王光祈等,思想文艺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高一涵、胡适等。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在此发表了140篇文章,李大钊50篇,胡适34篇(含译作),高一涵45篇,王光祈8篇,张慰慈5篇,张申府18篇,周作人11篇。这些作者自身就是新文化的代言人,因而文笔犀利、简明扼要。有些文章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陈独秀的两篇/随感录0
5爱情与痛苦6、5研究室与监
狱6。5研究室与监狱6云:/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0。鼓励青年人深入思考、敢于叛逆,为文明与自由献身。5每周评论6这批作者具有登高而呼,群情鼎沸的效应,[10]
[1][英]丹尼斯.麦奎尔等.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仲密.平民文学[J].每周评论,1919,(5).[3]仲密.思想革命[J].每周评论,1919,(11).[4]胡适.一颗星儿[J]每周评论,1919,(34)[5]胡适.威权[J]每周评论,1919,(28).[6]志希.雪[J]每周评论,1918,(2).[7]辛白.动[J]每周评论,1919,(29).
[8]李大钊.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J].每周评论,1919,(30)[9]涵庐.我的戏剧革命观[J].每周评论,1919,(10)[10]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J].每周评论,1919,(25)
[11]中美新闻社.北京每周评论被封之因果[N].申报,1919-09
-05.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
.北京:生活..
第26卷第5期 2007年5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1261No15 May.2007
5每周评论6的传播学意义
周爱武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5每周评论6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对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重新审视这一刊物,研究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将有利于把握和促进中
国现代史以及现代报刊传播史的研究。
关键词: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 新文化; 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7)05-0052-02
TheSignificanceofDisseminationStudyonWeeklyReviews
ZHOUAi-wu
(TheLibraryofAnhuiNormalUniversityLibrary,Wuhu,Anhui241000)
Abstract:WeeklyreviewisanimportantpublicationintheeraofMay4th,whichhasfunctionsontheguidanceofpublicopinionofimpellingtheeruptionoftheMay4thmovementandpromotestheNewCultureMovementdevelopment.ItisnecessarytoResearchthesources,thedevelopmentandthedisseminationstudyonsignificanceofthepublication,whichgraspsandpromotestheChinesecontemporaryhistoryaswellasthemodernpublicationdisseminationhistoryresearch.
Keywords:Weeklyreview; theeraofMay4th; NewCulture; thedisseminationstudy
5每周评论6是1918年12月在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0[2]随后,周作人又在该刊发表5思想革命6一文,他提出思想革命是高于文字革命的,认为文学是/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0[3]客观而论,这些主张无疑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1918年4月,5新青年6特辟/随感录0栏目,专刊初级形态的杂文。5每周评论6也开辟了随感录、新文艺、文艺时评、书报评介等栏目,促进了新文学的勃兴与发展。仅随感录一栏就刊发了240多篇杂文,新文艺除了7篇译作外,还有二十余篇新文学作品。如胡适的5一颗星儿6,5威权6、5奔丧到家6等新诗,后收入5尝试集6。如5一颗星儿6/我爱你这颗顶大的星儿,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我望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回转头来、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0[4]语言平白,形式自由。5威权6/奴隶们同心合力,一锄一锄的掘到山底,山脚底挖空了,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0,[5]这是诗的第三章,诗人的政治理想显而易见。再如志希的5雪6/还是老天不忍地狱沉沉、也教他有片刻改革?听说畅观楼中、陶然亭下、有人带酒披裘、称心赏雪。哪知道地安门前、皇城根底、却有人披着单衣、按着肚皮、震着牙齿,,0[6]大有忧国忧民的感慨。再如辛白的5动6/天色黎明了,树上的乌鸦、草间的虫、唧呖刮辣的叫起来P,,都起来了P天大亮了P0[7]语言生动,喻意深刻。5每周评论6第30号上还发表了张申府的随感录5入狱)革新6和李大钊的随感录5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6。李大钊说:/有一位爱读本报的人来信说:我们对于世界的新生
等创办与编辑的刊物,从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是五四时期仅次于5新青年6的重要刊物,对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由于胡适的后期接编,所以长期以来对5每周评论6的研究甚少,因此重新审视这一刊物,研究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学的角度、传播的形式及影响来探讨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
一、从5每周评论6文学作品审视它的意义
现代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科学,按照人类传播行为,可分为个人传播、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不同形式。/大众传播应被看做是各种社会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周围的社会,也可受周围
[1](P50)
社会的影响0。五四时期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杂志等媒介,向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群传递信息
的。由于受众的普遍性,使其意义更加突出。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带着思想革命的使命而来的,为着思想革命的目的而发展的。5每周评论6倡导新文学,开辟新园地,它对大众传媒的有效利用,也是其后起中兴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社团都不约而同地依赖传媒的力量,大多社团都有正式发行的同仁刊物,利用传媒以扩大影响,提出了文学的种种改革。5每周评论6是继5新青年6之后的又一白话文刊物。1919年1月周作人发表5平民文学6一文,提出平民文学/是内容充实、就是普遍与真挚。应以普通的文体、普遍的思想与事实。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
收稿日期:2007-03-28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05XZX14。
作者简介:(),女,,,。
第26卷第5期 周爱武:5每周评论6的传播学意义活,都是瞎子。亏了贵报的-只眼.常常给我们点光明,我们实在感谢。现在好久不见-只眼.了,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0[8]则都明显地表现出反对专制,渴望光明、追求平等的理想。5每周评论6还刊载了高一涵的5我的戏剧革命观6,他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所以千篇一律不大改变的原因,就是因为-心法.-家法.几个字把他们的自由拘束住了0并希望/演新戏的人打破旧戏的-家法.-道统.、做一个-离经叛道.的戏剧家:这才是中国戏剧的功臣0[9]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刊12号转载了林纾的5荆生6,
5荆生6描写皖人田其
美、浙人金心异、/不知何许人0的狄莫,分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同游陶然亭,攻击孔教、文言,被伟丈夫荆生大骂一通,痛打下山。从13期起至17期,刊载了二古的5评林虫胃庐最近所撰/荆生0短篇小说6,只眼(陈独秀)林纾、曼殊、记者、郑遂平等人的文章。只眼的/林纾的留声机器0、/婢学夫人0、/林琴南很可佩服0,庚言的/敬告遗老0,将五四时期新旧思潮、文言还是白话文的激战推向高潮,从而也扩大了5每周评论6自身的影响。凡此种种,不一而举。上述对文学、戏剧、诗歌、杂文的论述与实践都对现代新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显示了5每周评论6对新文学的传播意义是深远的。
二、从5每周评论6的传播形式看它的意义
11编辑特点 5每周评论6在编辑方法、文体风格、栏目设置、出版发行等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大批五四时期的刊物。在第一期上列出本报简章,为了能及时评论国际国内政治和便于流传,采取了小型报纸的形式,每周出4开4版,分栏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等12类,每号必有五类以上,刊期短、内容精悍。如陈独秀的随感录5文治主义6仅50余字,李大钊的5光明权6仅80多字。这一优点后来被5湘江评论6、5星期评论6、5浙江新潮6等采用。/五四0运动前后5每周评论6还专门增刊/特别附张0,有关时事政治的如:/山东问题0、/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0等,思想伦理的则有/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0等。同时还注意版面形式,每篇文章由题花相隔,加强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另外,它的代派所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亚东图书馆,增加了读者的信任度。
21撰稿人特点
5每周评论6聚集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
参考文献:
#53#
5每周评论6注重有意识传播,同时注重
31关注受众
它的受众群体。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然后通过他们再去扩大传播范围。如自第3号起开辟的5国内劳动状况6一栏,深得读者注意。它调查了北京、湖南、上海人力车夫的问题,反映了唐山煤矿工人的生活等,对五四时期主张劳工神圣、争取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通讯、读者言论等栏目的设置,为作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之间,开辟了广阔的公共空间,增加了看点,扩大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如林纾与主笔的通讯、汪长禄与胡适的通讯。再如在5每周评论6上展开的/问题与主义0之争,是中国现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事件。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了5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6,随之,知非与李大钊发表了相应的文章。胡适的5四论问题与主义6原定刊发于第37号,未及刊行即被北洋政府查封了。据当时5申报6的5北京每周评论被封之因果6载/该报在京中销至50万份,众视为京中最善之周刊。现全国各埠约有五种报纸仿此办理。其言论大率关系政治、哲理并鼓吹进化主义致触政府之忌云0[11]由此可见5每周评论6的影响力。同时它还注重选录影响力较大的报刊上的文章,如用3个附录专号,转载了5晨报6、5民国日报6、5顺天时报6、5神州报6、5益世报6关于新旧思潮、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采用这一方式互相宣传,彼此促进,扩大影响,广泛传播
41经营特点 5每周评论6注意与商会结合。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安徽泾县新馆创办了5每周评论6,不仅提高了泾县新馆的知名度,也为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注入了活力。也体现了该会馆对此刊物的大力支持。另外,它还注意广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每周评论6从第三期起开始刊登中缝广告。并于第六期首页刊登了广告价目。/封面第一期每字银2分,二期至五期一分半。0以此递减,且有长登另议的优惠条件。显示了五四时期报人的经营意识。从3号至36号均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其中有报刊广告、通讯社广告、书籍出版广告。如5新青年6、5新潮6、5星期评论6、5国民杂志6、5数理杂志6、5晨报65兴华报6的广告等,还有巴黎通讯社广告、5欧战全史6等书籍出版广告等。
开拓者,形成了它的品牌效应。时事政治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张慰慈、张申府、王光祈等,思想文艺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高一涵、胡适等。据不完全统计陈独秀在此发表了140篇文章,李大钊50篇,胡适34篇(含译作),高一涵45篇,王光祈8篇,张慰慈5篇,张申府18篇,周作人11篇。这些作者自身就是新文化的代言人,因而文笔犀利、简明扼要。有些文章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陈独秀的两篇/随感录0
5爱情与痛苦6、5研究室与监
狱6。5研究室与监狱6云:/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0。鼓励青年人深入思考、敢于叛逆,为文明与自由献身。5每周评论6这批作者具有登高而呼,群情鼎沸的效应,[10]
[1][英]丹尼斯.麦奎尔等.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仲密.平民文学[J].每周评论,1919,(5).[3]仲密.思想革命[J].每周评论,1919,(11).[4]胡适.一颗星儿[J]每周评论,1919,(34)[5]胡适.威权[J]每周评论,1919,(28).[6]志希.雪[J]每周评论,1918,(2).[7]辛白.动[J]每周评论,1919,(29).
[8]李大钊.是谁夺了我们的光明?[J].每周评论,1919,(30)[9]涵庐.我的戏剧革命观[J].每周评论,1919,(10)[10]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J].每周评论,1919,(25)
[11]中美新闻社.北京每周评论被封之因果[N].申报,1919-09
-05.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
.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