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的领导者虽然步出大院,到下面去看了,走了,但那实际是乘车兜“风”,观花赏景,不作调查研究,因此,处理问题妄下判断,以偏概全,有时还把那些克己奉公,忠诚老实,具有“老黄牛性格”的人当作“傻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这些情况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些领导同志不注重实际观念和实践检验,不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而泾渭不分,真假不清。

事情有真有假,这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当听到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见到那些似假若真的事情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口头上和字面上的所谓逻辑推断,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搞清“事实”的基础上,在“求实”上狠下功夫。有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一切假人假事就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复杂的,即使有些问题是你亲眼所见,也还是要问,不问就不知其中的缘由。就像故事中所讲如果孔子不问颜回的话,那他就要心中永远误解他了。 吸取包公的教训。在中国人眼中,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

为何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

一天,记者正在刑警队采访,刑警队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有重大案情,且嫌疑犯携有枪支,命令全队迅速出动。在紧急布署中,几件防弹衣被拿了出来,总共是五件,可执行任务的有十几人。这时刑警队长没有吱声,立即拿起一件防弹衣穿上,旁边几个刑警也争先穿上了防弹衣。看到这种情景,这位记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怎么能够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甩给同事呢?

那次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刑警队队长一马当先,后来立了功。据说申报的是一等功,但上面批的是二等功。记者对这位朋友开玩笑说:

件防弹衣,碰上有危险的行为,去的人太多,大伙就够不上。这时,我们谁都会抢先穿上一件。你知道吗?我们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你穿上了防弹衣,你就必须冲在最前面,你就要先面对死亡!

这个故事所暴露的问题,其实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并非个别。不少人遇到问题,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二是出现了问题,总喜欢猜疑,甚至只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挑剔别人,但事实往往和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

如果想要避免误会,最好就是经常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的领导者虽然步出大院,到下面去看了,走了,但那实际是乘车兜“风”,观花赏景,不作调查研究,因此,处理问题妄下判断,以偏概全,有时还把那些克己奉公,忠诚老实,具有“老黄牛性格”的人当作“傻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这些情况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些领导同志不注重实际观念和实践检验,不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而泾渭不分,真假不清。

事情有真有假,这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当听到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见到那些似假若真的事情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口头上和字面上的所谓逻辑推断,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搞清“事实”的基础上,在“求实”上狠下功夫。有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一切假人假事就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复杂的,即使有些问题是你亲眼所见,也还是要问,不问就不知其中的缘由。就像故事中所讲如果孔子不问颜回的话,那他就要心中永远误解他了。 吸取包公的教训。在中国人眼中,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

为何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

一天,记者正在刑警队采访,刑警队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有重大案情,且嫌疑犯携有枪支,命令全队迅速出动。在紧急布署中,几件防弹衣被拿了出来,总共是五件,可执行任务的有十几人。这时刑警队长没有吱声,立即拿起一件防弹衣穿上,旁边几个刑警也争先穿上了防弹衣。看到这种情景,这位记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怎么能够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甩给同事呢?

那次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刑警队队长一马当先,后来立了功。据说申报的是一等功,但上面批的是二等功。记者对这位朋友开玩笑说:

件防弹衣,碰上有危险的行为,去的人太多,大伙就够不上。这时,我们谁都会抢先穿上一件。你知道吗?我们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你穿上了防弹衣,你就必须冲在最前面,你就要先面对死亡!

这个故事所暴露的问题,其实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并非个别。不少人遇到问题,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二是出现了问题,总喜欢猜疑,甚至只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挑剔别人,但事实往往和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

如果想要避免误会,最好就是经常


相关文章

  • 孔子私学制的创立及其教学方式的概述.启示
  • 孔子的私学创立及其教学方式的概述.启示 众所周知,在春秋之前,是没有私学的.在那时,达官贵胄自己聘请‚家庭教师‛来教授家族的孩子,性质属于家塾.西周前王室母亲已经知道胎教.<大戴礼.保傅>记载,王妃怀孕七月就移至篓室居住,负责音 ...查看


  • [论语]中廉政思想的启示
  • <论语>中廉政思想的启示 沈庆林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与<圣经>对西方人一样,深刻而广泛.历代封建统治者更将<论语>思想奉为圭臬.宋代开国 ...查看


  • 孔子君子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文章摘要]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眼中:君子是仁爱之人.重义轻利.以礼立身.博学好问.诚实信用和全面发展之人.孔子君子观重自我修养,重正当利益,重礼仪廉耻,重提升学识,重诚信做人,重全面发展.孔子君子观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学习 ...查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查看


  • 道德健康刍议
  • 道德健康刍议 作者:寇婷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8期 摘 要:儒家伦理道德观与如今道德健康教育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也对如今道德健康教育的实施在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处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给予了不 ...查看


  • 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的启示
  • 看<论语>论君子与小人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能听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话语,倒底何谓君子?何谓小人?能给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在多数.近日,带着这个问题翻查<论语>经典,得出一 ...查看


  • 孔子的治学精神
  • 孔子的治学精神 提起古圣先贤,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最鲜明的就是孔子.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丶七十二位贤人.直到今天,世界各地没有不知道中国有一位伟人孔子的.西方各国很多地方树立孔子的圣像,可见人们如何仰慕这位伟人的高风.我们身为中国人,每日生活在 ...查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余庆中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型:公开课 授课教师:曾庆梅 授课班级:高二(1)班 授课时间: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第6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句. 过程与方 ...查看


  • 孔子言语教学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 孔子言语教学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冉淑梅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1期 摘 要: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又是以他的言行观为理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