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小说现代文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专题

【知识梳理】

1、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2、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

冻百合》、锦州《高等教育》;②引起读者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③是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④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⑤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3、小说的三要素: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人物是这三个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4、小说的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线索常见的有:人线(人物线索:主人公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线(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情线(感情线索: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5、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圣火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任务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不足之处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注意“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章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

可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主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6、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7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其作用一般有: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③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和悲惨命运。

【题型展示】

2009年中考试题中,小说阅读出现的题型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如“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做点评价。(4分)”(2009年兰州卷)、“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3分)”(2009年金华)。概括不全面和根据自己的好恶而不顾文章内容及作者倾向是这一类题目失分的主要原因。

2、考查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理解,“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划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009年兰州卷)

3、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如“请用简洁的语言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2009年金华)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须着眼于全篇,若仅停留在个别段落甚至语句上,就会概括不全,造成失分。

4、分析环境描写,如“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恩施卷)、“第⑨节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3分)”(浙江丽水市2009年)

5、理解小说主题,如“这篇小说使人动情,教人思考,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如“这篇小说将就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2007年兰州卷)这一类题目失分的原因常常是只说套话,不能结合具体内容。

7、品析词句: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如“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兰州卷2009)断章取义,不能紧扣文本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大忌。

8、文章标题的理解。如“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2009年兰州卷)

9、开放性试题。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2009年兰州卷)好多同学解答这类题目过多地掺杂自己的主观感受,未能结合阅读材料来联想和想象或是感悟和体验。

【方法指津】

1、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征,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

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就要从上述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细致揣

2、概括小说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

到前后一脉贯通。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4、对小说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题型(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此句好在哪?”“分析划线句子的妙处”等。

对策:需要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方面着手(比如比喻的形象生动,拟人的亲切自然,排比的增强气势,反问的加强语气,设问的引起思考等)。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义,如“划线句子有何含义?” 对策:需要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方面着手。 题型(三):分析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①从内容上来分析。要清楚所涉及的句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表述具体内容的时候。

②从结构上来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铺垫、

过渡、总结全文等。

③从主旨上来分析。有的句子能够揭示小说的主旨,分析作用的时候不能忽略。

要求:结合语境,扣住主旨。 5、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①一般要从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如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中考试题(《一个婴儿的拥抱》),我们就可以在结尾一段中找出关键句“我的伊瑞克看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而我,他的妈妈,看到的则是一套衣服”,再结合全文内容即可得到答案:一个人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紧扣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把握文意须联系全篇作整体考虑。摩,整体联系。同时,还要善于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6、捕捉小说中的技巧。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

7、揣摩写法常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

平时阅读时应对此类问题多一些了解和关注,以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答题时要注意这种写法与人物、情节、主旨的关联。表述的模式为:写法+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当然还要根据题目要求以作调整。另外,有的写法往往有多种作用,应从结构、内容等多个角度思考。如2008年广东省梅山市中考试题(《“三好学生”》)第17题,答案是“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做铺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若只答其一,就不能得满分。 8、谈看法、启示、体验。

这是一类开放性试题。回答这样的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联系背景,读懂内容;②针对话题,选取角度;③联系实际,具体阐述;④中心明确,思想正确;⑤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如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题(《假币》)第23题,答案要求言之成理。“理”就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的写作目的、情节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要紧扣原文的。

【习题训练】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乎想 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

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

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

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

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

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

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

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

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

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

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

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

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

“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1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本文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12.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 →难以想象→ → →鞠躬 13.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14.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专题

【知识梳理】

1、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方面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2、理解题目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

冻百合》、锦州《高等教育》;②引起读者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③是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④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⑤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3、小说的三要素: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人物是这三个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4、小说的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线索常见的有:人线(人物线索:主人公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线(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情线(感情线索: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5、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圣火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任务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不足之处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注意“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章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

可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主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6、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7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其作用一般有: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③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和悲惨命运。

【题型展示】

2009年中考试题中,小说阅读出现的题型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如“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做点评价。(4分)”(2009年兰州卷)、“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3分)”(2009年金华)。概括不全面和根据自己的好恶而不顾文章内容及作者倾向是这一类题目失分的主要原因。

2、考查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理解,“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划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009年兰州卷)

3、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如“请用简洁的语言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2009年金华)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须着眼于全篇,若仅停留在个别段落甚至语句上,就会概括不全,造成失分。

4、分析环境描写,如“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恩施卷)、“第⑨节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3分)”(浙江丽水市2009年)

5、理解小说主题,如“这篇小说使人动情,教人思考,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6、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如“这篇小说将就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2007年兰州卷)这一类题目失分的原因常常是只说套话,不能结合具体内容。

7、品析词句: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如“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兰州卷2009)断章取义,不能紧扣文本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大忌。

8、文章标题的理解。如“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2009年兰州卷)

9、开放性试题。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如“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2009年兰州卷)好多同学解答这类题目过多地掺杂自己的主观感受,未能结合阅读材料来联想和想象或是感悟和体验。

【方法指津】

1、把握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征,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

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就要从上述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细致揣

2、概括小说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

到前后一脉贯通。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发展。 4、对小说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题型(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此句好在哪?”“分析划线句子的妙处”等。

对策:需要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方面着手(比如比喻的形象生动,拟人的亲切自然,排比的增强气势,反问的加强语气,设问的引起思考等)。 题型(二):理解句子含义,如“划线句子有何含义?” 对策:需要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方面着手。 题型(三):分析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①从内容上来分析。要清楚所涉及的句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表述具体内容的时候。

②从结构上来分析。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铺垫、

过渡、总结全文等。

③从主旨上来分析。有的句子能够揭示小说的主旨,分析作用的时候不能忽略。

要求:结合语境,扣住主旨。 5、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①一般要从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如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中考试题(《一个婴儿的拥抱》),我们就可以在结尾一段中找出关键句“我的伊瑞克看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而我,他的妈妈,看到的则是一套衣服”,再结合全文内容即可得到答案:一个人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美,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紧扣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把握文意须联系全篇作整体考虑。摩,整体联系。同时,还要善于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6、捕捉小说中的技巧。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

7、揣摩写法常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

平时阅读时应对此类问题多一些了解和关注,以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答题时要注意这种写法与人物、情节、主旨的关联。表述的模式为:写法+一般作用+具体分析,当然还要根据题目要求以作调整。另外,有的写法往往有多种作用,应从结构、内容等多个角度思考。如2008年广东省梅山市中考试题(《“三好学生”》)第17题,答案是“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做铺垫”,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若只答其一,就不能得满分。 8、谈看法、启示、体验。

这是一类开放性试题。回答这样的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联系背景,读懂内容;②针对话题,选取角度;③联系实际,具体阐述;④中心明确,思想正确;⑤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如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题(《假币》)第23题,答案要求言之成理。“理”就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的写作目的、情节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要紧扣原文的。

【习题训练】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乎想 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

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16.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4分)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

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2分)

17.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4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 题。 19.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

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

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

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

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

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

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

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

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

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

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

“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1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本文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12.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 →难以想象→ → →鞠躬 13.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14.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相关文章

  • 2015年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课改风向
  • 传统文化贯穿全卷,改革继续延续 --2015年语文中考试题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试卷 1.基础部分 201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试题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基础的重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 从考查内容上看,体现了对 ...查看


  • 新初三辅导计划
  • 初二升初三语文暑假辅导计划 (一)辅导内容: 1.重点对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全方面进行细化地掌握与巩固,让学生完全掌握原来学习语文也有"模式"可套. 2.系统复习初中段知识框架,以中考重难点知识为主要方向,提前备考. ...查看


  • 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小说阅读专题
  • 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小说阅读专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007年山东枣庄)."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qu ...查看


  • 2011年中考备考现代文小说阅读模拟实战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11年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篇 江西省靖安县教研室 李庆陆 模拟实战 面 试 大学刚刚毕业的李欣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足足守候了几个月,总算有一家小型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答应可以考虑一下.这让李欣有些喜不自禁,眼瞅着乡下父亲给自己寄来的 ...查看


  • 中考语文重点--文学常识
  • 中考语文重点--文学常识 专家解读考点: 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不仅有利于阅读,也有利于交际.2008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涉及这样一些内容:①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②了解现行教材所涉及 ...查看


  • 中考专题复习:名著阅读教案
  •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几部名著的基本内容 2.熟悉考试尤其是中考中对名著阅读的考查重点与基本题型 3.积累相关知识,从容面对相关考试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考点疏理] 从名著考查涉及的内容来看,此类题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名著的作 ...查看


  • 中考名著阅读选择题
  • 中考名著阅读选择题 1.某同学抄录施耐庵<水浒>第十七回的回目时,遗漏了下句,只记得那句与杨志有关.请你从下列句中帮他找出该回目的下句.(2分) <水浒>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A.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B.青面兽双 ...查看


  • 初中名著阅读梳理
  • 中考名著导读梳理练习 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十部名著篇目: 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 驼祥子>.笛福< ...查看


  •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莫 微 本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严峻的中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迎接好这次中考就成为本学期教学的一个中心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内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