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教学设计打印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中垌中学初二语文 梁鼎柱

授课课题:《周庄水韵》

科研课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

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

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五、教学步骤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

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的运用。

七、课例评析

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中垌中学初二语文 梁鼎柱

授课课题:《周庄水韵》

科研课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游记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周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的意义就不仅在欣赏、旅游的价值,更应该是我们汲取民族历史文化营养的脐带。课文包含一种韵致,两相联系,三次游历,四个画面,四种方法。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巴东三峡》的基础上,理解了山河的壮丽可爱。现阶段的中学生感情丰富,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可低估的想象力。课文文字清丽,似一幅幅充满流动感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个人内心的情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第二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能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学习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出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学习难点: 走出文本,联系历史与现实,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心理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揣摩,最后整体评价。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始终注意阅读探究的方向——文本,在平等的对话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周庄,走出文本,评价周庄。指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中

能知人论世,对课文做出评价,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

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五、教学步骤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

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阅读,学生是否感悟了周庄水韵之美境,真正受到了美的熏陶。

2.学生是否体会了本文语言的精妙,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3.学生能否在实际写作中得以恰当的运用。

七、课例评析

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关文章

  •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
  • 反思一:周庄水韵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讲过之后,我脑中的记忆好像也没有多少,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散文,觉得这么优美的文章,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好的写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闭眼体会优美而又有诗情画意得特写镜头- -文章的开头. 1. ...查看


  • 2.周庄水韵
  • 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八年语文上导学案 课题:周庄水韵 课时: 主备教师:王娜 审核教师:曹丽萍 检查领导:苏文伟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查看


  •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周庄水韵 教 时 4 课时 时 间 1.了解课文随时空顺序换景,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体味欣赏本文清新优美.抒情性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具体研读作者三次游周庄 ...查看


  • 周庄水韵导学案 1
  • 2.周庄水韵 主备: 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查看


  • [周庄水韵]导学案
  • <周庄水韵>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2. 理清顺序,明确思路. 3. 品析语言,体会感情. 二. 学习重难点 1. 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 情实感. 2. 背诵精彩语段 ...查看


  • 周庄水韵原文
  • 周 庄 水 韵① 赵丽宏 ①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 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 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 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 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 它朦胧眩 ...查看


  • 写作写一篇游记
  • 写作 写一篇游记 写作目的 了解有关游记的常识,把握其特点,学习写作游记 一.什么是游记 把自己游览一些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游记. 二.游记的主体与地点 主体指的是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 ...查看


  • [优秀作文]小桥·流水·人家
  • 时光轻轻滑过,躲进了周庄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上,斑斑驳驳的石墙上.小船轻轻荡漾在一片桨声舟影间,水波一圈圈.一圈圈地散开去,像极了母亲笑时轻拂眼角的细纹.这座春秋时期就卧在江南腹地的小镇历经了千年的风雨,哺育了人一代又一代的江南子民,它,也不 ...查看


  • 小桥流水人家与你在周庄不期而遇
  • 周庄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却是在清康熙初年.周庄在苏州管辖的昆山之西南,古称贞丰里.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