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

作者/炎子

时间,已经过得太久了。当年长城之外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漫天的索漠景像,让越来越多的公路和房舍割裂得面目全非,许多那时候叫得天响的地名也变得遥远而陌生,只有风,依然刮着,雪和雨交替着洒落这里的世界。那时候,这里只能让雪雨泥泞着,不远处的窑洞里烧着尸首的木碳冒着戗人的青烟。城外濠沟里冻结着血的冰陀。

那种情景尽管真实,但离现在真的太久了,久的不愿令人相信。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得从这里说起,因为,不论一个人如何可笑的奋争过,如何担负过一个王朝的兴亡荣辱,担负过天下的悬垂倒置,无论事情如何荒诞和可悲,也算得上英雄了。这里厚重的城墙历经了沧桑,它显得古老而拙朴,嵯峨而伟岸,这个城墙和它的隘口,曾是华夏家族的最大院墙和门洞。

历史一再凿穿着这个深沉的木门,一再打破城墙的禁锢,穿透着民族之间的篱樊。家国的方院和游猎民族弓箭射程的版图,在这里随着她庭院深处的轻重呼吸而不断游移、变形、走样。

家园和国度,这样形容古中国的形象也许会真实一些。

后来,只有城墙还在,但它决不是铁定的疆界,而是一道护卫家国内脏的人力屏障。一个家族,众多的系脉,睨墙纷争着那个庭院的腹心,跳梁相逐,沸反盈天。这个背景之下,必然倾轧着如蚁的生灵,活生生的人物,还有惊世颏俗的英雄们。

关于英雄的话题,历史说得太多了。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迥避这个让人用得有些过滥的词汇,只汲取其内在的灵气,讲一个令人黯然的故事。

离那个故事再早四百多年,还有一个人物跟他的命运很相似,那个人又比他有些幸运。这点幸运,就是这个世界都知他死的冤屈。那个人,就是名扬四海的岳飞。

比较起来,他的生死都显得窝囊得多。他守过这段长城,后来,离开了,死了,

好像天生就是为城墙活着的。他的光荣与屈辱都维系一墙。

死的时候,让许多人误解着,诅咒着。好像死有余辜地欠着别人的。

一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的酝酿,似乎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一切都是那么意味深长,还是让我们耐心一点吧,故事毕竟久远。

没有什么能经得起岁月,所以,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三十五岁中举,外放福建邵武做知县,很快又调入北京,在兵部任六品主事。推荐他的侯恂是“东林党人”,是名公子侯方域的父亲,爷儿俩是明末清初之际的一对名父子。

袁崇焕被召兵部前就很敢谈论边事,进了兵部更是如此。所以,惧怕“虏酋”的大明臣子们把他荐举到了山海关。到了辽东,先后在这里主事的两位边帅熊廷弼和孙承宗,都很赏识他。

当时军队的统帅,可一肩担负着家国的安危和兴亡。这一点,袁崇焕比谁都清楚。之所以清楚,他更懂得如何一躯负起朝廷干城。

遗憾的是,大明朱姓天下到了第十二代皇帝朱厚璁之后,朱家子息的脉络越来越弱。袁崇焕考上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一年后,万历皇帝朱厚璁死了,接着是万历皇上的儿子光宗即位,一个月后也死了。

自万历一十二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以十三副甲起兵到天启六年,四十余年无往不胜。他的八旗铁骑横扫松辽平原后,又挥旄攻击山海关,光宗的儿子天启皇帝临死的前一年,警报再度传来,大明朝野惊悚。任职辽东的袁崇焕出关守卫废城松山。彼时,山海关辽东主帅已经易帅高第,这个阉党委派的庸人,既不敢出关御敌,又不敢去解救群狼围困的松山。

袁崇焕把老母和妻女接进这个孤城,他向守城兵将跪拜,激以忠义,表示自己以死相守,不吝灭门之祸。兵马临城,盈野奔走,排山倒海一般。他们以一当十,依凭修葺的坚城利炮,非常英勇地打败了八旗铁骑,并让英雄一世的努尔哈赤送了老命。

这是几十年来大明军队第一次打的胜仗,史称“宁远大捷”。

不到一年,天启皇帝也死了,大明的亡国皇帝崇祯沐衣而冠,粉墨登基。这是个自认为天纵英明,幻想“中兴”的皇帝,召回了罢黜归粤的袁崇焕。一年余,皇太极替位大汗努尔哈赤,领兵再掠宁锦。袁崇焕第二次力锉了努尔哈赤英雄的儿子们,两代枭雄都输在一个的广东书生手下。

这次大胜,史称“宁锦大捷”。

又过一年。不敢正视袁崇焕的关东八旗十万铁骑,不怕麻烦地远绕山海关以西百数里,越京东遵化,陷四城,迥击北京。闻警后,袁崇焕携九千关宁兵星夜驰救京畿,在德胜门外打退皇太极的虎狼之师。

袁崇焕三次以一当十,以命相拼,一再获胜。这对朱明王朝来说既空前又绝后。

皇太极不愿跟这个泼命的南蛮汉子纠缠,引兵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铁骑, 敌去未远,崇祯将袁崇焕收监下了诏狱。

这个小皇帝大愚若智,神鬼叵测,令人匪夷所思。

那个时代,一个人想做大事,如果不是靠造反起家,就得参加皇家的官吏资格的考核。从县试,到乡试,再到院试,一步一个台阶,才可能走近宫阙的丹陛。 这条路对袁崇焕来说,他怎么也想不到是一条可怜的末路。

袁崇焕几乎从进官场那天起,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太炫耀,太胆大,太敢说话,太敢向皇帝索要内孥,太敢无视一切敌人,太敢独断专寰,太敢做别人不敢的一切。这与他所处的官场和政治方式不是一辙。

真正把他推向死路的,也许就是他自己。

他不会养光蹈晦,也不会为自己留后路。在守城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陷入死地然后求生。在朝中,他敢向皇上讲任何人不敢讲的大话,并以“五年复辽”的许诺悬命奔波。像这样的人,几乎注定死路一条。因为,不怕死的人,总会有死的机会;敢于舍身忘我的人,总有舍身的机会;而敢于失去一切的人,早晚也会失掉一切。

四百年来,没有人问过袁崇焕是怎么死的。也许,他是怎么死的已有定论。他的死被记述在《明史》中就是磔刑。杀他的人是大明最后的皇帝朱由检。这位十九岁的少年皇帝下令用刀片,像北京人爱吃的涮锅肉,一片片地把四十七岁的袁崇焕剥皮剔尽,凌迟而死,他的肉片,在天子脚下市价争购。佐之与葱蒜,啖之烈酒,裹腹受惠于他的京城男女。

据说,中国人种分四类,一类是华厦的北方人种;一类是别于华厦黄河流域的淮东夷人种;第三种是两湖和西南的是苗蛮人种;最后是两广和闽浙的百越人种。袁崇焕就是最后这一类族属。这类人出过中国人最富有的人,当今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族富人多是此社群;这些人中也出过最能忍辱负重的人物,例如古时的勾践。袁崇焕读了三十年的儒书,熟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二十四史,终于考取了能做大事的学历资格。

没想到一腔热血和满腹文章,都让人伴着草料和酒咽进了臭烘烘的人腹。 如果他能料到又会怎么样?不好猜测,其实,又很好猜。

斗士明知要死在角逐场上也不会退却。不然,世无英雄,又怎有崇焕?在袁崇焕被杀的九个月前,这个广东小个子像条烈性的哮天犬,拼死以一当十地倚门与十倍之上的悍敌博杀。北京之险刚稳,他就被套上枷锁,袒膊待罪。他的罪名是让同样读过儒家经卷,自视“神机妙算”的皇帝朱由检想出来的。小皇上让直逼北京的异族人吓得不敢开门,约见袁崇焕的时候,也是小心地缒绳把这个广东男人吊进宫中说话。

虏众来犯帝都,崇祯脆弱的自尊心受了剌激,由惊而怒,由怒生恨。

擅杀和嗜杀,对朱家来说有一种血脉上的传承。这对一切精神不健全的人来说都是如此,而崇祯的隐性遗传不知来自洪武还是永乐。这个自幼在九重宫禁中长大的偏执少年,怎么也想不明白豺狼是怎么找上朱家大门的。他的逻辑决不是自家樯破椽危招来的攻击,而是看门犬招惹的!退一万步,即便不是狗把狼招来,那么,在狼面前,狗没有变成能吃狼的老虎,岂不也辜负了朱家的豢养?朱家皇上什么时候能容无用之人?

在这个汉家皇帝心里,杀个袁崇焕不算什么。中国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缺人。在我看过的有限史料中,一直对一些人物的死感到深深的疑惑。一个王朝由于这些人物的死,注定了一个家族帝国的消亡。崇祯杀袁崇焕是一例;赵宋王朝杀岳飞也是一例。楚国鸩杀兰陵王,赵国逼杀李牧莫不如此。

一切都那么难以令人置信。

后来的人说:袁崇焕死于清太宗的“离间计”。其实,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真实的缘由,就是袁崇焕罪在他不是万能。这不能说大中国的皇帝崇祯太刻薄,以中国之大,什么人才会没有呢?杀了熊廷弼之后,不是又有了能干的孙承宗了吗?贬了孙承宗不是又有了更能干的袁崇焕吗?杀了袁崇焕,也许他的身后还有岳飞,关云长等着,没准还能冒出个孙大圣。

假如出现孙大圣又如何?《西游记》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正统世界不是也没有容他?

朱明帝王更不会相容。

在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中,这个世界除了帝王就不再有第二个英雄。当代圣人只能有一个,天无二日,不可比肩。世无英雄,竖子无名且要有用。袁崇焕怎么能不死?他比孙大圣差得太远,迟早都是要杀之解闷的。

这决不是调侃。在明代,皇帝设醮求仙,天子精神错乱,君王贪墨冷酷不是什么希罕事。

袁崇焕为什么死?他自己也不清不楚。

时间,晃晃悠悠地就进入了依然迷信不能根绝的21世纪。此时的中国,早已时过境迁。当初,左右袁崇焕生死的那些衮衮诸公早已灰飞烟灭。袁氏的弥天之冤也随着历史的烟尘落定而永远岑寂。此时的中国随着历史的荆棘之路和烙上的血色脚印,随着泪水和辛酸成为写成的书本,旧时的影子越走越远了。

历史的霉变气味的确令人头疼,我认定袁崇焕之所以让人忘掉,可能由于人性天然心存侥幸,以为袁崇焕和岳飞永远是历史的个案,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人们永远无法假设民族的苦难,跟她可怜的民族个体没有关系。国家遭难,人民必然受厄。如果,袁崇焕的死就这么平淡于历史烟尘,不论对他还是对他的民族都不公平。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不必用城墙来拱卫自己,这并不能说明曾庇护过城市祖辈恬然之梦的围墙,还有守着城墙的人们就应当让人忘却。遗忘历史,就意味历史还会重复。

在那个英雄的时代,一个靠读儒家书籍做官和带兵的人,担负的不仅是道义和良心,更多担负的是家和国的荣辱和兴亡。从广东四季茵绿的东莞到严寒荒蔽的辽东,袁崇焕从镇守一个名叫松山的小城开始,尝试用一个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书生智慧,用汉家男儿的勇气与血性来蔽护家国的大门。这个大门,属于过朱明江山或赵宋的天下,也属于过苍黎黔首的农家樵门,月夜乌啼的市井扉门,烽火偃息下的冷寂的长城九关。

元,清两朝,都在百姓的礼仪肤发上下过功夫。这两个王朝的颠覆,也以改正衣冠而喜剧般的收场。大唐鲜卑人的开明统治,就是由于文化的血脉相融于汉家,而透着优选的生机。当一种文化无理的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时候,血腥味就会扑面而至。后来,为长城大门的洞破而死难于宗法改制的无数生灵,就证明过这一点。

明季终祚之前,汉族男子的阳刚气质,似乎让儒家的礼仪约束得枯萎了,也绵韧了。三步流血,以死相拼的先秦时代的风骨,改头换面成为雅致而周全的“仁,智,礼,义,信” 。“勇”字消除,才常使这个泱泱大族的国君与臣子对泣流泪,割地赔款,贡纳金帛子女。这样的故事不断翻版。

袁崇焕与大明一堂衣冠儒臣相比,尽管也是满腹经纶,但在危急时刻更像一条疯狂而意志坚定的烈犬,守护着主子家的院门。他要保护的当然还有他的诗书,耳熏目染的儒家礼仪和衣冠。崇祯皇帝冤杀了袁崇焕,还把自己搞得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他罗织袁崇焕的罪款,好像跟真的一样。似乎不杀袁某,会天干地咎,神鬼共愤。袁崇焕被杀后,头颅被传万里长城的九大关隘,留在北京的骨骸让人弃之闹市。他的奇冤,也注定暗无天日的日子决不会长远。

在极端的专制社会里,黑白总是以独裁者的意志颠倒着。心有神鬼,脑子里就会常常有类似的神鬼的幻觉。崇祯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没有真正清静过,玄服斋饭,避居正室,未明请衣,祀天祭地至到自裁的那天才彻底解脱。

袁崇焕的那几根骨头随着时间的悠长而慢慢腐朽着。时间久得让历史积起太厚的灰尘,记忆深埋在遥远。如果追溯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敌得起无情岁月,袁崇焕死,大明国亡;承袭正统的大清也早已终祚;接踵的民国也消亡了很

久。不论忠正还是奸小,不论正剧还是闹剧,在时空的阁藏中,不断谢幕也不断开张。

既然时间过了这么久,当时烈性如火的血液早已枯竭,不散的冤魂早已堙没,死后依然守辽东的誓言已化做朽灰,只有那些沾着四百年尘埃的文字铮然有声,有血无泪。它酷烈而昂然,有痛楚的尖嘹而无悲泣交涕,这一切都在很久以前的北京西市嘎然终止,与四百年的尘埃一起淀成历史的冗句。现在,当我终于面对这段文字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悄然苏醒。袁崇焕与文字俱活,他的故事由此复生。

袁崇焕被杀十五年后,外患未解,宫禁又将陷于内祸。走投无路的崇祯大帝跑到煤山,了断了自己的性命。

这位神圣,到死也未必清楚事情怎么会搞到这一步。

据说,袁崇焕长得不怎么像样儿。初入仁途时就由于相貌不佳,而不招首辅大臣叶向高的喜欢。就是这么一个人,领着这些忍饥受冻,而且让努尔哈赤殒命的兵丁们,厮守着关山城门。他不仅仅自己拼命,也带上自己的母亲和妻女一起赌命。他的血性唤起了衣衫褴褛的汉家军人的血性。

那些忍饥受冻的关宁汉子们,由草命悬浮,而血铸金城。他们孤独而勇敢,求生且不畏死。为此,这个广东人不止一次向他们弯下铁一样坚硬的双膝。袁崇焕和他的那些两广和两湖的兵丁,用更男人的方式一再教育着他们的对手,迫使他们明白:由于有他们这样的汉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不由他们说了算。 在酷烈的角逐中,往往是对方的品质提升着另一方的品质。没有谁比对手更了解自己的对手,比起袁崇焕的主子崇祯,他受到了阴陟待遇要比活着的时候好的太多。袁崇焕赢得了敌人的尊敬。他死后,明代的历史往下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写的了。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那时候,有些男人连婊子都不如。 八

大清乾隆年,袁崇焕的衣冠在东莞享庙。“有明袁大将军墓”在满清承统的北京,日月昭然。四百年,风雨如岿。

历经满清,民国,至到今天,陪着他的残骨的是姓佘的人家,子子孙孙,世代守着袁崇焕的孤墓。辽东渐远,阴魂难散,江山已是几次更改。长城之外依然

是傍着天涯的萋草,它们枯了又青了,青了又枯了,不厌其烦。

中国历史上,爹亲娘亲,天大地大,圣君贤相,孝子贤孙,守信仰的有,自愿为异姓人家守孤坟到十七代的除此一例,寰内绝无。

袁崇焕之死

作者/炎子

时间,已经过得太久了。当年长城之外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漫天的索漠景像,让越来越多的公路和房舍割裂得面目全非,许多那时候叫得天响的地名也变得遥远而陌生,只有风,依然刮着,雪和雨交替着洒落这里的世界。那时候,这里只能让雪雨泥泞着,不远处的窑洞里烧着尸首的木碳冒着戗人的青烟。城外濠沟里冻结着血的冰陀。

那种情景尽管真实,但离现在真的太久了,久的不愿令人相信。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也许得从这里说起,因为,不论一个人如何可笑的奋争过,如何担负过一个王朝的兴亡荣辱,担负过天下的悬垂倒置,无论事情如何荒诞和可悲,也算得上英雄了。这里厚重的城墙历经了沧桑,它显得古老而拙朴,嵯峨而伟岸,这个城墙和它的隘口,曾是华夏家族的最大院墙和门洞。

历史一再凿穿着这个深沉的木门,一再打破城墙的禁锢,穿透着民族之间的篱樊。家国的方院和游猎民族弓箭射程的版图,在这里随着她庭院深处的轻重呼吸而不断游移、变形、走样。

家园和国度,这样形容古中国的形象也许会真实一些。

后来,只有城墙还在,但它决不是铁定的疆界,而是一道护卫家国内脏的人力屏障。一个家族,众多的系脉,睨墙纷争着那个庭院的腹心,跳梁相逐,沸反盈天。这个背景之下,必然倾轧着如蚁的生灵,活生生的人物,还有惊世颏俗的英雄们。

关于英雄的话题,历史说得太多了。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迥避这个让人用得有些过滥的词汇,只汲取其内在的灵气,讲一个令人黯然的故事。

离那个故事再早四百多年,还有一个人物跟他的命运很相似,那个人又比他有些幸运。这点幸运,就是这个世界都知他死的冤屈。那个人,就是名扬四海的岳飞。

比较起来,他的生死都显得窝囊得多。他守过这段长城,后来,离开了,死了,

好像天生就是为城墙活着的。他的光荣与屈辱都维系一墙。

死的时候,让许多人误解着,诅咒着。好像死有余辜地欠着别人的。

一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的酝酿,似乎都是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一切都是那么意味深长,还是让我们耐心一点吧,故事毕竟久远。

没有什么能经得起岁月,所以,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三十五岁中举,外放福建邵武做知县,很快又调入北京,在兵部任六品主事。推荐他的侯恂是“东林党人”,是名公子侯方域的父亲,爷儿俩是明末清初之际的一对名父子。

袁崇焕被召兵部前就很敢谈论边事,进了兵部更是如此。所以,惧怕“虏酋”的大明臣子们把他荐举到了山海关。到了辽东,先后在这里主事的两位边帅熊廷弼和孙承宗,都很赏识他。

当时军队的统帅,可一肩担负着家国的安危和兴亡。这一点,袁崇焕比谁都清楚。之所以清楚,他更懂得如何一躯负起朝廷干城。

遗憾的是,大明朱姓天下到了第十二代皇帝朱厚璁之后,朱家子息的脉络越来越弱。袁崇焕考上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一年后,万历皇帝朱厚璁死了,接着是万历皇上的儿子光宗即位,一个月后也死了。

自万历一十二年,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以十三副甲起兵到天启六年,四十余年无往不胜。他的八旗铁骑横扫松辽平原后,又挥旄攻击山海关,光宗的儿子天启皇帝临死的前一年,警报再度传来,大明朝野惊悚。任职辽东的袁崇焕出关守卫废城松山。彼时,山海关辽东主帅已经易帅高第,这个阉党委派的庸人,既不敢出关御敌,又不敢去解救群狼围困的松山。

袁崇焕把老母和妻女接进这个孤城,他向守城兵将跪拜,激以忠义,表示自己以死相守,不吝灭门之祸。兵马临城,盈野奔走,排山倒海一般。他们以一当十,依凭修葺的坚城利炮,非常英勇地打败了八旗铁骑,并让英雄一世的努尔哈赤送了老命。

这是几十年来大明军队第一次打的胜仗,史称“宁远大捷”。

不到一年,天启皇帝也死了,大明的亡国皇帝崇祯沐衣而冠,粉墨登基。这是个自认为天纵英明,幻想“中兴”的皇帝,召回了罢黜归粤的袁崇焕。一年余,皇太极替位大汗努尔哈赤,领兵再掠宁锦。袁崇焕第二次力锉了努尔哈赤英雄的儿子们,两代枭雄都输在一个的广东书生手下。

这次大胜,史称“宁锦大捷”。

又过一年。不敢正视袁崇焕的关东八旗十万铁骑,不怕麻烦地远绕山海关以西百数里,越京东遵化,陷四城,迥击北京。闻警后,袁崇焕携九千关宁兵星夜驰救京畿,在德胜门外打退皇太极的虎狼之师。

袁崇焕三次以一当十,以命相拼,一再获胜。这对朱明王朝来说既空前又绝后。

皇太极不愿跟这个泼命的南蛮汉子纠缠,引兵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铁骑, 敌去未远,崇祯将袁崇焕收监下了诏狱。

这个小皇帝大愚若智,神鬼叵测,令人匪夷所思。

那个时代,一个人想做大事,如果不是靠造反起家,就得参加皇家的官吏资格的考核。从县试,到乡试,再到院试,一步一个台阶,才可能走近宫阙的丹陛。 这条路对袁崇焕来说,他怎么也想不到是一条可怜的末路。

袁崇焕几乎从进官场那天起,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太炫耀,太胆大,太敢说话,太敢向皇帝索要内孥,太敢无视一切敌人,太敢独断专寰,太敢做别人不敢的一切。这与他所处的官场和政治方式不是一辙。

真正把他推向死路的,也许就是他自己。

他不会养光蹈晦,也不会为自己留后路。在守城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陷入死地然后求生。在朝中,他敢向皇上讲任何人不敢讲的大话,并以“五年复辽”的许诺悬命奔波。像这样的人,几乎注定死路一条。因为,不怕死的人,总会有死的机会;敢于舍身忘我的人,总有舍身的机会;而敢于失去一切的人,早晚也会失掉一切。

四百年来,没有人问过袁崇焕是怎么死的。也许,他是怎么死的已有定论。他的死被记述在《明史》中就是磔刑。杀他的人是大明最后的皇帝朱由检。这位十九岁的少年皇帝下令用刀片,像北京人爱吃的涮锅肉,一片片地把四十七岁的袁崇焕剥皮剔尽,凌迟而死,他的肉片,在天子脚下市价争购。佐之与葱蒜,啖之烈酒,裹腹受惠于他的京城男女。

据说,中国人种分四类,一类是华厦的北方人种;一类是别于华厦黄河流域的淮东夷人种;第三种是两湖和西南的是苗蛮人种;最后是两广和闽浙的百越人种。袁崇焕就是最后这一类族属。这类人出过中国人最富有的人,当今港澳台及东南亚的华族富人多是此社群;这些人中也出过最能忍辱负重的人物,例如古时的勾践。袁崇焕读了三十年的儒书,熟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二十四史,终于考取了能做大事的学历资格。

没想到一腔热血和满腹文章,都让人伴着草料和酒咽进了臭烘烘的人腹。 如果他能料到又会怎么样?不好猜测,其实,又很好猜。

斗士明知要死在角逐场上也不会退却。不然,世无英雄,又怎有崇焕?在袁崇焕被杀的九个月前,这个广东小个子像条烈性的哮天犬,拼死以一当十地倚门与十倍之上的悍敌博杀。北京之险刚稳,他就被套上枷锁,袒膊待罪。他的罪名是让同样读过儒家经卷,自视“神机妙算”的皇帝朱由检想出来的。小皇上让直逼北京的异族人吓得不敢开门,约见袁崇焕的时候,也是小心地缒绳把这个广东男人吊进宫中说话。

虏众来犯帝都,崇祯脆弱的自尊心受了剌激,由惊而怒,由怒生恨。

擅杀和嗜杀,对朱家来说有一种血脉上的传承。这对一切精神不健全的人来说都是如此,而崇祯的隐性遗传不知来自洪武还是永乐。这个自幼在九重宫禁中长大的偏执少年,怎么也想不明白豺狼是怎么找上朱家大门的。他的逻辑决不是自家樯破椽危招来的攻击,而是看门犬招惹的!退一万步,即便不是狗把狼招来,那么,在狼面前,狗没有变成能吃狼的老虎,岂不也辜负了朱家的豢养?朱家皇上什么时候能容无用之人?

在这个汉家皇帝心里,杀个袁崇焕不算什么。中国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缺人。在我看过的有限史料中,一直对一些人物的死感到深深的疑惑。一个王朝由于这些人物的死,注定了一个家族帝国的消亡。崇祯杀袁崇焕是一例;赵宋王朝杀岳飞也是一例。楚国鸩杀兰陵王,赵国逼杀李牧莫不如此。

一切都那么难以令人置信。

后来的人说:袁崇焕死于清太宗的“离间计”。其实,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真实的缘由,就是袁崇焕罪在他不是万能。这不能说大中国的皇帝崇祯太刻薄,以中国之大,什么人才会没有呢?杀了熊廷弼之后,不是又有了能干的孙承宗了吗?贬了孙承宗不是又有了更能干的袁崇焕吗?杀了袁崇焕,也许他的身后还有岳飞,关云长等着,没准还能冒出个孙大圣。

假如出现孙大圣又如何?《西游记》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正统世界不是也没有容他?

朱明帝王更不会相容。

在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中,这个世界除了帝王就不再有第二个英雄。当代圣人只能有一个,天无二日,不可比肩。世无英雄,竖子无名且要有用。袁崇焕怎么能不死?他比孙大圣差得太远,迟早都是要杀之解闷的。

这决不是调侃。在明代,皇帝设醮求仙,天子精神错乱,君王贪墨冷酷不是什么希罕事。

袁崇焕为什么死?他自己也不清不楚。

时间,晃晃悠悠地就进入了依然迷信不能根绝的21世纪。此时的中国,早已时过境迁。当初,左右袁崇焕生死的那些衮衮诸公早已灰飞烟灭。袁氏的弥天之冤也随着历史的烟尘落定而永远岑寂。此时的中国随着历史的荆棘之路和烙上的血色脚印,随着泪水和辛酸成为写成的书本,旧时的影子越走越远了。

历史的霉变气味的确令人头疼,我认定袁崇焕之所以让人忘掉,可能由于人性天然心存侥幸,以为袁崇焕和岳飞永远是历史的个案,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人们永远无法假设民族的苦难,跟她可怜的民族个体没有关系。国家遭难,人民必然受厄。如果,袁崇焕的死就这么平淡于历史烟尘,不论对他还是对他的民族都不公平。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不必用城墙来拱卫自己,这并不能说明曾庇护过城市祖辈恬然之梦的围墙,还有守着城墙的人们就应当让人忘却。遗忘历史,就意味历史还会重复。

在那个英雄的时代,一个靠读儒家书籍做官和带兵的人,担负的不仅是道义和良心,更多担负的是家和国的荣辱和兴亡。从广东四季茵绿的东莞到严寒荒蔽的辽东,袁崇焕从镇守一个名叫松山的小城开始,尝试用一个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书生智慧,用汉家男儿的勇气与血性来蔽护家国的大门。这个大门,属于过朱明江山或赵宋的天下,也属于过苍黎黔首的农家樵门,月夜乌啼的市井扉门,烽火偃息下的冷寂的长城九关。

元,清两朝,都在百姓的礼仪肤发上下过功夫。这两个王朝的颠覆,也以改正衣冠而喜剧般的收场。大唐鲜卑人的开明统治,就是由于文化的血脉相融于汉家,而透着优选的生机。当一种文化无理的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时候,血腥味就会扑面而至。后来,为长城大门的洞破而死难于宗法改制的无数生灵,就证明过这一点。

明季终祚之前,汉族男子的阳刚气质,似乎让儒家的礼仪约束得枯萎了,也绵韧了。三步流血,以死相拼的先秦时代的风骨,改头换面成为雅致而周全的“仁,智,礼,义,信” 。“勇”字消除,才常使这个泱泱大族的国君与臣子对泣流泪,割地赔款,贡纳金帛子女。这样的故事不断翻版。

袁崇焕与大明一堂衣冠儒臣相比,尽管也是满腹经纶,但在危急时刻更像一条疯狂而意志坚定的烈犬,守护着主子家的院门。他要保护的当然还有他的诗书,耳熏目染的儒家礼仪和衣冠。崇祯皇帝冤杀了袁崇焕,还把自己搞得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他罗织袁崇焕的罪款,好像跟真的一样。似乎不杀袁某,会天干地咎,神鬼共愤。袁崇焕被杀后,头颅被传万里长城的九大关隘,留在北京的骨骸让人弃之闹市。他的奇冤,也注定暗无天日的日子决不会长远。

在极端的专制社会里,黑白总是以独裁者的意志颠倒着。心有神鬼,脑子里就会常常有类似的神鬼的幻觉。崇祯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没有真正清静过,玄服斋饭,避居正室,未明请衣,祀天祭地至到自裁的那天才彻底解脱。

袁崇焕的那几根骨头随着时间的悠长而慢慢腐朽着。时间久得让历史积起太厚的灰尘,记忆深埋在遥远。如果追溯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敌得起无情岁月,袁崇焕死,大明国亡;承袭正统的大清也早已终祚;接踵的民国也消亡了很

久。不论忠正还是奸小,不论正剧还是闹剧,在时空的阁藏中,不断谢幕也不断开张。

既然时间过了这么久,当时烈性如火的血液早已枯竭,不散的冤魂早已堙没,死后依然守辽东的誓言已化做朽灰,只有那些沾着四百年尘埃的文字铮然有声,有血无泪。它酷烈而昂然,有痛楚的尖嘹而无悲泣交涕,这一切都在很久以前的北京西市嘎然终止,与四百年的尘埃一起淀成历史的冗句。现在,当我终于面对这段文字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悄然苏醒。袁崇焕与文字俱活,他的故事由此复生。

袁崇焕被杀十五年后,外患未解,宫禁又将陷于内祸。走投无路的崇祯大帝跑到煤山,了断了自己的性命。

这位神圣,到死也未必清楚事情怎么会搞到这一步。

据说,袁崇焕长得不怎么像样儿。初入仁途时就由于相貌不佳,而不招首辅大臣叶向高的喜欢。就是这么一个人,领着这些忍饥受冻,而且让努尔哈赤殒命的兵丁们,厮守着关山城门。他不仅仅自己拼命,也带上自己的母亲和妻女一起赌命。他的血性唤起了衣衫褴褛的汉家军人的血性。

那些忍饥受冻的关宁汉子们,由草命悬浮,而血铸金城。他们孤独而勇敢,求生且不畏死。为此,这个广东人不止一次向他们弯下铁一样坚硬的双膝。袁崇焕和他的那些两广和两湖的兵丁,用更男人的方式一再教育着他们的对手,迫使他们明白:由于有他们这样的汉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不由他们说了算。 在酷烈的角逐中,往往是对方的品质提升着另一方的品质。没有谁比对手更了解自己的对手,比起袁崇焕的主子崇祯,他受到了阴陟待遇要比活着的时候好的太多。袁崇焕赢得了敌人的尊敬。他死后,明代的历史往下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写的了。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那时候,有些男人连婊子都不如。 八

大清乾隆年,袁崇焕的衣冠在东莞享庙。“有明袁大将军墓”在满清承统的北京,日月昭然。四百年,风雨如岿。

历经满清,民国,至到今天,陪着他的残骨的是姓佘的人家,子子孙孙,世代守着袁崇焕的孤墓。辽东渐远,阴魂难散,江山已是几次更改。长城之外依然

是傍着天涯的萋草,它们枯了又青了,青了又枯了,不厌其烦。

中国历史上,爹亲娘亲,天大地大,圣君贤相,孝子贤孙,守信仰的有,自愿为异姓人家守孤坟到十七代的除此一例,寰内绝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