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我(self )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起点。由于它独一无二地代表着个体的存在,因而, 长期受到学者们的热情关注,而其中的自尊( self-esteem )因其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个体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自然也成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研究自我时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

一. 自尊心理概念的研究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做出自我价值判断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自尊是评价性自我, 是自我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 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R.Leary等认为, 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 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H.Sullivan 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 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 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 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 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C.Cooley,G .Mead 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 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 使之更加和谐、融洽, 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 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 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 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 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 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 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 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 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 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 其个性发展都较好, 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 处于低自尊水平, 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 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 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 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 支持, 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 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 知觉的相似性越

高, 家庭越和谐, 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 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 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 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 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 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自尊水平较高, 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 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 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 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 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 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 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 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 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 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 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 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 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也较高; 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 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 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 也发现, 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 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 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 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 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 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 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 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 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 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 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 社会交往能力更强, 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 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 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 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 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 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 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 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 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 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 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 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 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 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更能引起高自尊, 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 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青少年社会环境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考与展望

目前, 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 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 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 另外, 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 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 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 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 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 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 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 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 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 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只有接近同伴, 得到同伴的接纳, 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 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 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 共同努力。

综观整个自尊心理研究,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成果比较多,而且也得到了许多类似的结论,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趋向、实验设计不同,采用的研究工具不同,抽取的样本不同,在很多问题上也存在着问题和争议。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国外的研究工具对青少年的自尊心理进行调查研究,这在工具上就没有考虑到国情和文化差异,其结果和结论不免有写偏颇。然尔,以往研究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指明了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翠秀, 韦耀波. 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 继续教育研究,200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尊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我(self )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起点。由于它独一无二地代表着个体的存在,因而, 长期受到学者们的热情关注,而其中的自尊( self-esteem )因其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个体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自然也成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研究自我时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

一. 自尊心理概念的研究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做出自我价值判断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自尊是评价性自我, 是自我情感方面的内容。

二. 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R.Leary等认为, 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 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H.Sullivan 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 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 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 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 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C.Cooley,G .Mead 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 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 使之更加和谐、融洽, 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 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 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 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 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 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 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 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 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 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 其个性发展都较好, 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 处于低自尊水平, 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 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 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 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 支持, 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 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 知觉的相似性越

高, 家庭越和谐, 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 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 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 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 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 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自尊水平较高, 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 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 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 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 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 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 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 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 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 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 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 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 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也较高; 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 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 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 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 也发现, 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 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 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 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 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 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 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 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 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 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 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 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 社会交往能力更强, 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 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 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 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 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 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 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 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 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 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 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 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 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 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更能引起高自尊, 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 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青少年社会环境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考与展望

目前, 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 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 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 另外, 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 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 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 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 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 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 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 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 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 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只有接近同伴, 得到同伴的接纳, 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 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 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 共同努力。

综观整个自尊心理研究,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成果比较多,而且也得到了许多类似的结论,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趋向、实验设计不同,采用的研究工具不同,抽取的样本不同,在很多问题上也存在着问题和争议。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国外的研究工具对青少年的自尊心理进行调查研究,这在工具上就没有考虑到国情和文化差异,其结果和结论不免有写偏颇。然尔,以往研究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指明了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翠秀, 韦耀波. 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 继续教育研究,2008


相关文章

  • 自尊问题研究综述
  •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8,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第4卷第2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4 No.2 2002年6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 ...查看


  • 身体自尊研究综述
  • 身体自尊的研究综述 摘要:身体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自尊作为人的整体自尊的一部分,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具有良好身体自尊的人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当前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 ...查看


  •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的内容分析
  • 摘 要:本文对1981年至2010年间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680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揭示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主要来自体育学院(研究所):运动功能损害和运动退役研究薄弱:.研究主要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 ...查看


  • 体育文献综述(1)
  • 文献综述 题 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院 (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体育文献综述 2016年5月 体育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 ...查看


  • 近六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 !"#$%&'() *+,-./012 学前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从!&qu ...查看


  • 文献综述,来自中国知网
  •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 ...查看


  • 文献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 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查看


  •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综述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等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展望.在此 ...查看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及范文
  • 江苏大学毕业论文或设计 "文献综述""研究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