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德军实施侵吞西欧的“曼施坦因”计划。在准备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军长古德里安拿出平时的演习文书,仅仅改动了一下时间,即作为作战命令下发。谁知,实战进程几乎完全是演习文书的翻版。 这种高度契合的一“改”制敌,才是名副其实的“实”。假如德军平时训练不求真、不抓实,不要说一“改”,就是十“改”,也无济于事。这几年,我军的实战化训练演习,可以说搞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然而在硝烟散尽之后,总结反思一下演训的轨迹,总感到心里不是那么踏实,胜与败得来的也不是那么真实。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实战化训练太少、虚拟化成分太多。 比如,明明是畅通无阻的大道,却非要导调成道路被毁,让部队拉开架式去模拟架设桥梁;明明是运转正常的计算机,却非要说是受敌方电磁干扰,数据传输中断,要求操作人员无中生有地查明情况、实施屏蔽防护……显然,“摆样子、走过场”搞多了,演习就很难真正起到锻炼摔打部队、检验实际效果的作用。 战争年代,活生生的敌人帮助我们练兵,生与死的考验要求我们的训练必须真而又真、实而又实。而在远离了真刀真枪拼杀的和平时期,演习作为实战的彩排和预演,最无法回避的就是如何解决虚多真少的问题。 实能生威,实能助强。不真不实,练的就必然是假把式,做的就可能是无用功。从一些部队实践看,尽管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无法时时处处求之于真,但力所能及地设置一些真情况,逼着指战员做一些真动作,就能真正起到打一仗进一步的作用。从不流血的训练到流血的战争,本来就存在一段距离,而我们再搞空对空、虚对虚,岂不是离战场越来越远? 实战化训练,说的是“实”,谋的是“战”,求的是“化”,耗的是“心”。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时间、训练装备、训练环境,有的部队战斗力水平年年有新提升,而有的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二者的差距恐怕就在用心不用心、得法不得法上。实践证明,带着责任去练兵,就不会把实战化训练作为一般性任务来完成;带着创新去练兵,就不会让训练陷于自我设计的老套路;带着问题去练兵,就不会被表面上的光环所迷惑;带着思考去练兵,就不会盲目蛮干。努力把“实”转化为能打仗的战术素养,转化为打胜仗的实际本领,这才是实战化训练的目的。
1940年5月,德军实施侵吞西欧的“曼施坦因”计划。在准备时间极短的情况下,军长古德里安拿出平时的演习文书,仅仅改动了一下时间,即作为作战命令下发。谁知,实战进程几乎完全是演习文书的翻版。 这种高度契合的一“改”制敌,才是名副其实的“实”。假如德军平时训练不求真、不抓实,不要说一“改”,就是十“改”,也无济于事。这几年,我军的实战化训练演习,可以说搞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然而在硝烟散尽之后,总结反思一下演训的轨迹,总感到心里不是那么踏实,胜与败得来的也不是那么真实。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实战化训练太少、虚拟化成分太多。 比如,明明是畅通无阻的大道,却非要导调成道路被毁,让部队拉开架式去模拟架设桥梁;明明是运转正常的计算机,却非要说是受敌方电磁干扰,数据传输中断,要求操作人员无中生有地查明情况、实施屏蔽防护……显然,“摆样子、走过场”搞多了,演习就很难真正起到锻炼摔打部队、检验实际效果的作用。 战争年代,活生生的敌人帮助我们练兵,生与死的考验要求我们的训练必须真而又真、实而又实。而在远离了真刀真枪拼杀的和平时期,演习作为实战的彩排和预演,最无法回避的就是如何解决虚多真少的问题。 实能生威,实能助强。不真不实,练的就必然是假把式,做的就可能是无用功。从一些部队实践看,尽管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无法时时处处求之于真,但力所能及地设置一些真情况,逼着指战员做一些真动作,就能真正起到打一仗进一步的作用。从不流血的训练到流血的战争,本来就存在一段距离,而我们再搞空对空、虚对虚,岂不是离战场越来越远? 实战化训练,说的是“实”,谋的是“战”,求的是“化”,耗的是“心”。为什么同样的训练时间、训练装备、训练环境,有的部队战斗力水平年年有新提升,而有的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二者的差距恐怕就在用心不用心、得法不得法上。实践证明,带着责任去练兵,就不会把实战化训练作为一般性任务来完成;带着创新去练兵,就不会让训练陷于自我设计的老套路;带着问题去练兵,就不会被表面上的光环所迷惑;带着思考去练兵,就不会盲目蛮干。努力把“实”转化为能打仗的战术素养,转化为打胜仗的实际本领,这才是实战化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