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学
1、斯密的贸易理论
①经济人假设——第一原理: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分工——绝对优势理论——产品交换
③市场——主张自由贸易
2、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而后通过贸易,在资源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的总量将增加。
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①国内自由贸易是有益的,工商业落后的国家则不能实行国际自由贸易
②保护贸易的核心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③保护关税理论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产品,只有处于农工业时期才应实行
4、产业内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
①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的产品贸易,即指同一类型制成产品同时在国与国之间发生的输出和输入的贸易
②类型:
本、经济技术和经济成本、转口贸易、产品倾销)⎧同质产品—交叉弹性很强(运输成⎪行组合形成新的属性的产品)⎧水平差异(属性相同进⎪⎪⎨异质产品—差异产品⎨技术差异(同一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垂直差异(高中低三挡)⎪⎩⎩
③衡量指标 产业内贸易指数——T=1-X-M
X+M X—出口 M—进口 0<T<1
T=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T=1,存在产业内贸易 T值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④原因:产品差异、规模经济、需求的相似性
5、交易费用经济论——罗纳德·科斯
①定义: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
②类型: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
③假设:(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的交易)→高昂的交易费用
④结论: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企业的存在
企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存在
6、竞争优势论
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企业、需求因素、企业战略
两个辅助因素:一国所面临的机遇、政府所起的作用
7、贸易、交换和交易
贸易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商品交换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发生交换客体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有偿让渡和转移。贸易属于交换范畴,但又不是一般交换,是转售性的商品交
换。交换不一定发生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让渡和转移。交易是指个别的买卖行为,而贸易则是指各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卖活动的总和。
8、W—G—W和G—W—G’的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①两者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并且由两个不同的买卖阶段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循环运动过程。②在流通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两个相同的物质要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也都存在着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的对立。③在流通的全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参加,即又卖又买者、买者、卖者。
区别:①买卖阶段的顺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先卖后买;发达商品流通是先买后卖
②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了取得一定使用价值为目的;发达商品流通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使货币增值,取得一定利润
③出发点、媒介点和归宿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同一货币单位换位两次;发达商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货币,以商品为媒介进行交换,同一商品换位两次
④参加者身份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参加者都是生产者;发达商品流通的参加者是生产者、商人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卖者,消费者是买者,商人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⑤反映的经济关系及其复杂程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反映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发达商品流通反映商品生产者、商人、消费者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
9、贸易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所有权归属差异
10、贸易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
(一)生产和交换
关系: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①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②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③生产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交换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表现:①交换为商品生产提供市场条件
②交换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
③交换可以促进商品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④交换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分配和交换
关系:分配制约交换的发展,交换影响分配的实现
①交换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必不可少的手段,交换方式变化影响分配方式变化
②交换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消费和交换
关系:消费决定交换,交换可以满足和引导社会消费,并制约消费需求的实现
交换是满足消费需求的手段,交换方式及其发展影响消费实现的质量和效率
11、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时空调节缓解产销矛盾
②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③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
④分担风险
12、市场
(一)含义: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地理角度)
②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经济学角度)
③市场是商品的“销路”(需求角度)
④市场是交易的组织形态(特定组织形式角度)
⑤市场是一种制度安排(交易费用角度)
⑥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制
(二)基本功能:①经济联系功能(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区域、不同行业)
②价值实现功能(价值补偿、实物补偿)
③经济调节功能(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源配置)
④信息传导功能(信息的交流、传播、反馈)
(三)类型:①按交换的对象分,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
②按交换的空间范围分,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③按交换的时间界限和商品交割的程度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④按交换的场所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⑤按市场竞争程度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13、商品供求
(一)商品供给: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数量,既可以是待售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非物质产品,如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我国商品市场供给状况主要取决于商品资源总量及其在市场供应量和非市场供应量之间的分配比例。
商品资源总量的主要来源:国内生产、进口商品、国家储备、国家财政拨出、社会潜在物资
(二)供求关系: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在现实流通运行过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
(三)供求矛盾:①供求双方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
②供求双方都是变量,形成条件不同,影响因素各异,导致两者经常不适应
(四)供求规律:①供求变动调节价格变动
②价格变动调节供求变动
③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引起对方反方向变化
④不同种类的商品,由于价格弹性不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变化不同,
供求变化对于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也不相同
14、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原因:①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必然通过竞争来得到全面解决
②社会必要贸易时间只能通过竞争来确定
③贸易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
(二)作用:①从微观层面而言,竞争是贸易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源泉
②从宏观层面而言,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力量
(三)形式:①行业内竞争和行业间竞争
②环节内竞争和环节间竞争
③价格竞争(折扣)和非价格竞争(搭售、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广告竞争、
贸易联合、贸易并购)
15、贸易运行要素
(一)贸易人员(贸易人员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贸易资本(贸易资本是贸易主体开展贸易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①规律:价值增值规律、利润最大化规律、三种循环形式交融
②特征: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周转速度快、影响因素复杂
③构成与来源:投资、积累、负债
④规模:利润率、与贸易本身规模和特点有关、贸易资本的周转速度
(三)贸易物质手段(实现商品时间和空间转移的必要条件)
(四)贸易信息(贸易活动的必备要素之一)
包括: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竞争信息、国家的宏观调控信息、贸易主体的内部信息
16、贸易运行环境
(一)经济环境
①生产方面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②分配方面的因素(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③消费方面的因素(消费需求的水平与结构、消费方式、人口规模与构成)
④市场方面的因素(统一市场的形成状况、市场的发达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状况、市场规则的健全状况)
⑤金融方面的因素(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
⑥贸易物质技术设施方面的因素(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仓储设施)
(二)非经济环境
①政治环境(国体、政体、政治局势、国家政策及国际政治态势与政治事件)
②法律环境(法制的健全程度和与贸易有关的具体法律条款)
③人口环境(人口规模、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流动趋势)
④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⑤科技环境
⑥自然环境
17、贸易运行机制
(一)动力机制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动力⎧原动力—追求经济利益(表现为⎪—外部动力来源⎨后发力—压力(激励)
⎪系统外引力—宏观调控(引导方向)—外部动力⎩
(二)决策机制
⎧决策点——决策者的位置 ⎨⎩决策权力的分配与授予
特点:①时效性高 ②短期决策比重达 ③风险一般相对较小 ④不确定性大 ⑤反馈周期短
(三)调节机制
①外部调节机制⎨⎧市场机制——供求关系 ②内部调节机制——对外部作用的反应 自觉调节——宏观调控⎩
(四)约束机制
①市场约束(实现商品价值条件的约束)
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
③法律约束(权利与义务对等)
18、流通渠道
(一)含义:是指贸易活动中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理解:①这里的组织环节是指一系列贸易活动参与者依次发挥各自功能的企业组织
②商品在到达下一个经济组织环节时必然发生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③与商品所有权转移相关的有商品价值形态的转移和商品实物形态的转移
(二)形式:①直接渠道(M—C):生产者——消费者
②间接渠道:“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
者”、“生产者—产地采购批发商—中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特点是商品交换以商业为媒介进行,形成了产销分离的间接流通渠道
③产销合一渠道(销售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
④产销分离渠道(购销合一、批销结合)
⑤产销结合渠道(专门的销售机构)
⑥自组织渠道(生产者自销)
⑦组织化渠道(计划渠道、联合渠道、公司渠道)
(三)经济属性:①长度(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距离及需要周转的环节)
②宽度(某一渠道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的商品数量)
结构:密集型渠道、选择型渠道、独家渠道
③广度(渠道的多元化选择)
19、流通渠道的形成机制
(一)影响因素(产品、市场、生产商、中间商、竞争、社会环境)
(二)形成机制
①组织形成机制(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
⎧流通费用 成本↓⎨⎩交易成本——企业联合——靠产权制度保证——形成组织机制
②规模形成机制
⎧消费者要求购买方便→长宽广的渠道→厂家无法实现效益⎫⎨⎬博弈→最终渠道→差别对策
⎭⎩生产者要降低成本→短窄狭小的渠道→不便、消费者不购买
③管理形成机制(渠道成员利益博弈的结果→渠道关系不同→不同渠道行为)
④控制形成机制(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则,保障渠道的顺畅及公平)
20、城乡贸易的实现方式
①集贸市场(形成具有自发性)
②批发市场(规模化、专业化、远程化程度高)
③商品交易会(一般只从事批发贸易;交易会通常间隔举行,且间隔时间较长;举办地一般不固定;一般以远期契约交易为主;规模更大、品种更全,但服务功能较少)
④期货市场
21、我国城乡贸易现状及其改善
(一)现状及缺陷
①工农业产品结构不甚对应,市场实现困难
②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尚未形成,流通主体杂乱且不成体系
③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依旧
④政府支农力度加大,但农产品市场波动尚难有效约束
⑤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农民贸易遭遇歧视
(二)改善策略
①搞好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市场调控)
②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③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④发展农村新型流通组织
⑤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22、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差异
行政区域是国家根据政权管理需要,按一定层级划定的地理区域,其核心是便于实施行政管理,确保国家政令畅通与社会和谐安定。
经济区域的划分目的在于尊重和强调各经济区域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促进各经济区域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存在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产销联系。
23、区际贸易形成发展的动因
根本原因: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
①通过区际贸易解决区域内的产需矛盾
②通过区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③通过区际贸易实现资本扩张的市场要求
④通过区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4、贸易行业
(一)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行业是反映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划分的,即按生产力三要素不同排列组合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划分的。
产业是对各类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称谓
(二)贸易行业结构:贸易行业内经营定型化的各类贸易主体群之间的数量比例、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的描述。
影响因素:①贸易分工趋势 ②企业组织因素 ③生产的专业化和消费的细分化 ④交易成本
25、资本贸易的内容
①资金的借贷 ②证券资本的买卖 ③外汇的买卖
26、劳动力贸易
劳动力贸易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的有偿转让和流动,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特点:只让渡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劳动力贸易的运行状况不很明晰,运行轨迹非规则化 发展迅速的表现:①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
②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十分活跃
③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已成定势
④地区间、单位之间劳动力合作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27、服务贸易
(一)含义: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而不是提供实物商品来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而取得报酬的活动。
(二)特点:①服务贸易的无形性
②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③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的不可储存性
④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产品质量的差异性
(三)影响因素:①跨国公司服务业国际转移
②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③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④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
⑤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
28、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特点:①服务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②传统部门仍占主导,新兴部门快速增长
③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
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
(二)问题:①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②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③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三)对策:①调整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②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③完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④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29、批发贸易组织
(一)功能:①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②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
③降低流通费用,节约运输成本
④引导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
(二)类型:①根据商品范围分,专业型与综合型
②根据地理位置分,产地批发、销地批发、集散地批发
③根据组织化程度与贸易形式分,批发市场、批发贸易中心、商品交易所
30、业种店与业态店
业种店是指按照所经营的商品类型划分或组建的零售商铺
业态店是指按照服务需求的满足类型来划分或组建的零售商铺
差异:①经营目的不同。业种店是推销自己所经营的商品;业态店是满足目标顾客各种需求
②经营核心不同。业种店以商品为核心;业态店以顾客为核心
③经营重点不同。业种店强调卖什么;业态店强调怎么卖
④产生时代不同。业种店产生于工业革命前;业态店产生于工业化以后
31、期货贸易
(一)含义:在现货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期货交易所买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贸易方式。
(二)期货贸易与现货贸易、远期贸易的关系
一、期货贸易与现货贸易,联系:期货贸易是一种高级的交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基础,在现货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区别:①交割时间不同
②交易对象不同。现货贸易的对象是实物商品;期货贸易的对象是标准化合约
③交易目的不同。现货贸易为了获得或让渡商品所有权;期货贸易为了转移风险或获得利润 ④交易的场所与方式不同。期货贸易必须在高度组织的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⑤结算方式不同。现货贸易到期一次性结清;期货贸易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二、期货贸易和远期贸易,联系:两者均为买卖双方约定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商品。
区别:①交易对象不同。远期贸易的对象是私下达成的非标准化合同
②功能作用不同。期货贸易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和风险投资;远期贸易调节供求关系 ③履约方式不同。期货贸易采取对冲平仓;远期贸易采用实物交割
④信用风险不同。期货贸易风险较小;远期贸易风险较大
⑤保证金制度不同。期货贸易一般是合约价值的5%—10%;远期贸易是双方商定
(三)特点:①合约标准化 ②交易集中化 ③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
④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⑤杠杆机制
(四)功能:①规避现货价格风险 ②价格发现 ③风险投资 ④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五)组织: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机构、期货交易者
(六)流程:①选择期货经纪公司 ②开户 ③下单 ④竞价 ⑤结算 ⑥成交回报 ⑦风险管理
32、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①结合: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商流是物流的先导
②分离: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经济规律
33、现代贸易物流服务模式
(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
特点: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程度高、不受时空限制、环节少
功能:加快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促使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模式:与ERP相结合、在SCM环境下
(二)共同配送物流服务模式
定义: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物流配送联合体。其核心是在于充实和强化配送的功能
模式:流通企业与厂商共建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多方共同配送、大型企业主导共同配送
(三)国际保税物流配送模式
保税港区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保税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
保税港区整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叠加税收、监管多项优惠政策
(四)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
定义: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整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特征:①第四方物流是一个集成商,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
②第四方物流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③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
④强调技术外包
⑤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模式:协同运作模式、方案集成商模式、行业创新者模式
34、贸易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促使贸易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②实现商品市场运行的动态平衡(总量平衡是前提,结构平衡是基础)
③实现商品市场上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④实现贸易运行的秩序化与规则化
⑤使国内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
⑥促进城乡商贸协调发展
35、贸易调控的主要手段
(一)经济手段 (二)法律手段
①价格杠杆(价格体系、价格管制、价格监督检查) (三)行政手段
②税收杠杆(税种税目的增减、税率、减免政策和起征点)(四)规划手段
③信贷杠杆(利率) (五)经营性手段
④预算杠杆(调节供求关系) (六)教育手段
36、我国现行贸易规制内容①价格与收费规制②公平竞争规制③产品质量规制
贸易经济学
1、斯密的贸易理论
①经济人假设——第一原理: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分工——绝对优势理论——产品交换
③市场——主张自由贸易
2、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就会出现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而后通过贸易,在资源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的总量将增加。
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①国内自由贸易是有益的,工商业落后的国家则不能实行国际自由贸易
②保护贸易的核心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③保护关税理论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产品,只有处于农工业时期才应实行
4、产业内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
①定义: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的产品贸易,即指同一类型制成产品同时在国与国之间发生的输出和输入的贸易
②类型:
本、经济技术和经济成本、转口贸易、产品倾销)⎧同质产品—交叉弹性很强(运输成⎪行组合形成新的属性的产品)⎧水平差异(属性相同进⎪⎪⎨异质产品—差异产品⎨技术差异(同一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垂直差异(高中低三挡)⎪⎩⎩
③衡量指标 产业内贸易指数——T=1-X-M
X+M X—出口 M—进口 0<T<1
T=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T=1,存在产业内贸易 T值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④原因:产品差异、规模经济、需求的相似性
5、交易费用经济论——罗纳德·科斯
①定义: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
②类型: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监督成本
③假设:(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的交易)→高昂的交易费用
④结论: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企业的存在
企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是交易费用的存在
6、竞争优势论
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企业、需求因素、企业战略
两个辅助因素:一国所面临的机遇、政府所起的作用
7、贸易、交换和交易
贸易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商品交换活动,这些活动都会发生交换客体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有偿让渡和转移。贸易属于交换范畴,但又不是一般交换,是转售性的商品交
换。交换不一定发生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让渡和转移。交易是指个别的买卖行为,而贸易则是指各种商品交换活动、买卖活动的总和。
8、W—G—W和G—W—G’的联系与区别
共同点:①两者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并且由两个不同的买卖阶段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循环运动过程。②在流通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两个相同的物质要素,即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也都存在着商品所有者与货币所有者的对立。③在流通的全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参加,即又卖又买者、买者、卖者。
区别:①买卖阶段的顺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先卖后买;发达商品流通是先买后卖
②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了取得一定使用价值为目的;发达商品流通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使货币增值,取得一定利润
③出发点、媒介点和归宿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同一货币单位换位两次;发达商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货币,以商品为媒介进行交换,同一商品换位两次
④参加者身份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参加者都是生产者;发达商品流通的参加者是生产者、商人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卖者,消费者是买者,商人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⑤反映的经济关系及其复杂程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反映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发达商品流通反映商品生产者、商人、消费者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
9、贸易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社会分工 ②所有权归属差异
10、贸易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
(一)生产和交换
关系: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①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②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③生产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交换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表现:①交换为商品生产提供市场条件
②交换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
③交换可以促进商品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④交换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分配和交换
关系:分配制约交换的发展,交换影响分配的实现
①交换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必不可少的手段,交换方式变化影响分配方式变化
②交换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消费和交换
关系:消费决定交换,交换可以满足和引导社会消费,并制约消费需求的实现
交换是满足消费需求的手段,交换方式及其发展影响消费实现的质量和效率
11、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时空调节缓解产销矛盾
②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③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
④分担风险
12、市场
(一)含义:①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地理角度)
②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经济学角度)
③市场是商品的“销路”(需求角度)
④市场是交易的组织形态(特定组织形式角度)
⑤市场是一种制度安排(交易费用角度)
⑥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制
(二)基本功能:①经济联系功能(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区域、不同行业)
②价值实现功能(价值补偿、实物补偿)
③经济调节功能(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源配置)
④信息传导功能(信息的交流、传播、反馈)
(三)类型:①按交换的对象分,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
②按交换的空间范围分,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③按交换的时间界限和商品交割的程度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④按交换的场所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⑤按市场竞争程度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13、商品供求
(一)商品供给: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数量,既可以是待售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非物质产品,如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我国商品市场供给状况主要取决于商品资源总量及其在市场供应量和非市场供应量之间的分配比例。
商品资源总量的主要来源:国内生产、进口商品、国家储备、国家财政拨出、社会潜在物资
(二)供求关系: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在现实流通运行过程中表现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
(三)供求矛盾:①供求双方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
②供求双方都是变量,形成条件不同,影响因素各异,导致两者经常不适应
(四)供求规律:①供求变动调节价格变动
②价格变动调节供求变动
③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引起对方反方向变化
④不同种类的商品,由于价格弹性不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变化不同,
供求变化对于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也不相同
14、市场竞争
(一)市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原因:①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必然通过竞争来得到全面解决
②社会必要贸易时间只能通过竞争来确定
③贸易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
(二)作用:①从微观层面而言,竞争是贸易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源泉
②从宏观层面而言,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力量
(三)形式:①行业内竞争和行业间竞争
②环节内竞争和环节间竞争
③价格竞争(折扣)和非价格竞争(搭售、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广告竞争、
贸易联合、贸易并购)
15、贸易运行要素
(一)贸易人员(贸易人员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贸易资本(贸易资本是贸易主体开展贸易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①规律:价值增值规律、利润最大化规律、三种循环形式交融
②特征:资本职能(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周转速度快、影响因素复杂
③构成与来源:投资、积累、负债
④规模:利润率、与贸易本身规模和特点有关、贸易资本的周转速度
(三)贸易物质手段(实现商品时间和空间转移的必要条件)
(四)贸易信息(贸易活动的必备要素之一)
包括: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竞争信息、国家的宏观调控信息、贸易主体的内部信息
16、贸易运行环境
(一)经济环境
①生产方面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②分配方面的因素(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③消费方面的因素(消费需求的水平与结构、消费方式、人口规模与构成)
④市场方面的因素(统一市场的形成状况、市场的发达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状况、市场规则的健全状况)
⑤金融方面的因素(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速度)
⑥贸易物质技术设施方面的因素(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仓储设施)
(二)非经济环境
①政治环境(国体、政体、政治局势、国家政策及国际政治态势与政治事件)
②法律环境(法制的健全程度和与贸易有关的具体法律条款)
③人口环境(人口规模、人口性别和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流动趋势)
④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⑤科技环境
⑥自然环境
17、贸易运行机制
(一)动力机制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动力⎧原动力—追求经济利益(表现为⎪—外部动力来源⎨后发力—压力(激励)
⎪系统外引力—宏观调控(引导方向)—外部动力⎩
(二)决策机制
⎧决策点——决策者的位置 ⎨⎩决策权力的分配与授予
特点:①时效性高 ②短期决策比重达 ③风险一般相对较小 ④不确定性大 ⑤反馈周期短
(三)调节机制
①外部调节机制⎨⎧市场机制——供求关系 ②内部调节机制——对外部作用的反应 自觉调节——宏观调控⎩
(四)约束机制
①市场约束(实现商品价值条件的约束)
②预算约束(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
③法律约束(权利与义务对等)
18、流通渠道
(一)含义:是指贸易活动中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理解:①这里的组织环节是指一系列贸易活动参与者依次发挥各自功能的企业组织
②商品在到达下一个经济组织环节时必然发生商品所有权的转移
③与商品所有权转移相关的有商品价值形态的转移和商品实物形态的转移
(二)形式:①直接渠道(M—C):生产者——消费者
②间接渠道:“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
者”、“生产者—产地采购批发商—中转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特点是商品交换以商业为媒介进行,形成了产销分离的间接流通渠道
③产销合一渠道(销售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
④产销分离渠道(购销合一、批销结合)
⑤产销结合渠道(专门的销售机构)
⑥自组织渠道(生产者自销)
⑦组织化渠道(计划渠道、联合渠道、公司渠道)
(三)经济属性:①长度(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距离及需要周转的环节)
②宽度(某一渠道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容纳的商品数量)
结构:密集型渠道、选择型渠道、独家渠道
③广度(渠道的多元化选择)
19、流通渠道的形成机制
(一)影响因素(产品、市场、生产商、中间商、竞争、社会环境)
(二)形成机制
①组织形成机制(关键是降低交易成本)
⎧流通费用 成本↓⎨⎩交易成本——企业联合——靠产权制度保证——形成组织机制
②规模形成机制
⎧消费者要求购买方便→长宽广的渠道→厂家无法实现效益⎫⎨⎬博弈→最终渠道→差别对策
⎭⎩生产者要降低成本→短窄狭小的渠道→不便、消费者不购买
③管理形成机制(渠道成员利益博弈的结果→渠道关系不同→不同渠道行为)
④控制形成机制(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则,保障渠道的顺畅及公平)
20、城乡贸易的实现方式
①集贸市场(形成具有自发性)
②批发市场(规模化、专业化、远程化程度高)
③商品交易会(一般只从事批发贸易;交易会通常间隔举行,且间隔时间较长;举办地一般不固定;一般以远期契约交易为主;规模更大、品种更全,但服务功能较少)
④期货市场
21、我国城乡贸易现状及其改善
(一)现状及缺陷
①工农业产品结构不甚对应,市场实现困难
②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尚未形成,流通主体杂乱且不成体系
③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依旧
④政府支农力度加大,但农产品市场波动尚难有效约束
⑤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农民贸易遭遇歧视
(二)改善策略
①搞好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市场调控)
②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③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④发展农村新型流通组织
⑤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22、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差异
行政区域是国家根据政权管理需要,按一定层级划定的地理区域,其核心是便于实施行政管理,确保国家政令畅通与社会和谐安定。
经济区域的划分目的在于尊重和强调各经济区域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促进各经济区域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存在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产销联系。
23、区际贸易形成发展的动因
根本原因: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
①通过区际贸易解决区域内的产需矛盾
②通过区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③通过区际贸易实现资本扩张的市场要求
④通过区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4、贸易行业
(一)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行业是反映以生产要素组合为特征的各类经济活动,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技术特点划分的,即按生产力三要素不同排列组合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特点划分的。
产业是对各类行业在社会生产力布局中发挥不同作用的称谓
(二)贸易行业结构:贸易行业内经营定型化的各类贸易主体群之间的数量比例、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的描述。
影响因素:①贸易分工趋势 ②企业组织因素 ③生产的专业化和消费的细分化 ④交易成本
25、资本贸易的内容
①资金的借贷 ②证券资本的买卖 ③外汇的买卖
26、劳动力贸易
劳动力贸易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的有偿转让和流动,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特点:只让渡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劳动力贸易的运行状况不很明晰,运行轨迹非规则化 发展迅速的表现:①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
②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十分活跃
③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已成定势
④地区间、单位之间劳动力合作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27、服务贸易
(一)含义: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而不是提供实物商品来满足他人的某种需要而取得报酬的活动。
(二)特点:①服务贸易的无形性
②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③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的不可储存性
④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产品质量的差异性
(三)影响因素:①跨国公司服务业国际转移
②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③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的带动
④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
⑤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
28、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特点:①服务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②传统部门仍占主导,新兴部门快速增长
③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
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
(二)问题:①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②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③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三)对策:①调整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②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③完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④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29、批发贸易组织
(一)功能:①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②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
③降低流通费用,节约运输成本
④引导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
(二)类型:①根据商品范围分,专业型与综合型
②根据地理位置分,产地批发、销地批发、集散地批发
③根据组织化程度与贸易形式分,批发市场、批发贸易中心、商品交易所
30、业种店与业态店
业种店是指按照所经营的商品类型划分或组建的零售商铺
业态店是指按照服务需求的满足类型来划分或组建的零售商铺
差异:①经营目的不同。业种店是推销自己所经营的商品;业态店是满足目标顾客各种需求
②经营核心不同。业种店以商品为核心;业态店以顾客为核心
③经营重点不同。业种店强调卖什么;业态店强调怎么卖
④产生时代不同。业种店产生于工业革命前;业态店产生于工业化以后
31、期货贸易
(一)含义:在现货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在期货交易所买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贸易方式。
(二)期货贸易与现货贸易、远期贸易的关系
一、期货贸易与现货贸易,联系:期货贸易是一种高级的交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基础,在现货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区别:①交割时间不同
②交易对象不同。现货贸易的对象是实物商品;期货贸易的对象是标准化合约
③交易目的不同。现货贸易为了获得或让渡商品所有权;期货贸易为了转移风险或获得利润 ④交易的场所与方式不同。期货贸易必须在高度组织的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⑤结算方式不同。现货贸易到期一次性结清;期货贸易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二、期货贸易和远期贸易,联系:两者均为买卖双方约定于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商品。
区别:①交易对象不同。远期贸易的对象是私下达成的非标准化合同
②功能作用不同。期货贸易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和风险投资;远期贸易调节供求关系 ③履约方式不同。期货贸易采取对冲平仓;远期贸易采用实物交割
④信用风险不同。期货贸易风险较小;远期贸易风险较大
⑤保证金制度不同。期货贸易一般是合约价值的5%—10%;远期贸易是双方商定
(三)特点:①合约标准化 ②交易集中化 ③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
④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⑤杠杆机制
(四)功能:①规避现货价格风险 ②价格发现 ③风险投资 ④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五)组织: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机构、期货交易者
(六)流程:①选择期货经纪公司 ②开户 ③下单 ④竞价 ⑤结算 ⑥成交回报 ⑦风险管理
32、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①结合: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商流是物流的先导
②分离:各自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经济规律
33、现代贸易物流服务模式
(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
特点: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程度高、不受时空限制、环节少
功能:加快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促使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模式:与ERP相结合、在SCM环境下
(二)共同配送物流服务模式
定义: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物流配送联合体。其核心是在于充实和强化配送的功能
模式:流通企业与厂商共建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多方共同配送、大型企业主导共同配送
(三)国际保税物流配送模式
保税港区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保税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
保税港区整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叠加税收、监管多项优惠政策
(四)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
定义: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整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特征:①第四方物流是一个集成商,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
②第四方物流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③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
④强调技术外包
⑤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模式:协同运作模式、方案集成商模式、行业创新者模式
34、贸易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促使贸易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②实现商品市场运行的动态平衡(总量平衡是前提,结构平衡是基础)
③实现商品市场上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④实现贸易运行的秩序化与规则化
⑤使国内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
⑥促进城乡商贸协调发展
35、贸易调控的主要手段
(一)经济手段 (二)法律手段
①价格杠杆(价格体系、价格管制、价格监督检查) (三)行政手段
②税收杠杆(税种税目的增减、税率、减免政策和起征点)(四)规划手段
③信贷杠杆(利率) (五)经营性手段
④预算杠杆(调节供求关系) (六)教育手段
36、我国现行贸易规制内容①价格与收费规制②公平竞争规制③产品质量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