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构建学法研究
实施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网络构建,符合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利用,不失为学生应对当前高考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构建知识网络,符合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特点。纵观高中生物教材,从绪论到各章节实际上都是紧紧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展开的,整个高中生物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要求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而在教学中,老师、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不注意知识的总结,不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结果给学生的感觉是所学的知识非常零散,前后知识联系不起来,阶段性做题还可以,做综合题时往往感觉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各知识点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目前的高考形势来说,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对每一知识点掌握,不仅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把与之相联系的一些科技前沿知识,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充分联系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及时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学好生物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实验目标
经两年的实验,要求实验班学生会独立运用常见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在头脑里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认知
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比较思维能力。
三、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阶段(2004年3月—7月):组织实验教师认真讲座学习基本理论,学习兄弟学校开展实验的先进经验,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实验计划。
成果形式:实验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2004年8月—2005年4月):根据各知识点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常用方法如下:
(1)并联法(列表比较法):把生物学相似的、相反的、相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比较网络。如: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动植物有丝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形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及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中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酶合成调节与酶活性调节、组成酶与诱导酶、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的比较等等。
(2)辐射法: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后,找到一个关键的知识原点,从这一知识原点发散,把这一部分内容及相关的一些生产生活实际、热点知识概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图。如生物选修本关于微生物一部分内容,可以“谷氨酸棒状杆菌”这一微生物为知识原点出发,把微生物的结构、生长、代谢、适应条件、营养以及发酵工程等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图。
样例:
(3)串联法:在每一阶段知识之后或生物教学完成之后,找到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串成一条线,再用线交叉成网络。如,哪些生命活动产生水?蛋白质的合成、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单糖聚合成多糖、ATP合成、DNA的复制、转录形成mRNA、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的时候都会有水的产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方法、要求首先交待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并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把一些比较规范的、总结全面的作为范例加以推广。
在一定阶段,教师要针对网络知识设计一些题型进行检测,让学生尝总结知识网络的甜头,增强学生总结知识网络的积极性。
成果形式:研究论文、优秀课堂设计及实录
3、总结深化阶段(2005年4月—2005年7月):对实验教师进行听课、座谈,对实验学生进行测评,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四、 实验方法:对比法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一定阶段后进行统一测试,统计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并按学生的入学成绩,其他各科成绩,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与对照班相对比,重点比较同档次学生成绩。
五、 实验程序及目标
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构建学法研究
实施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网络构建,符合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利用,不失为学生应对当前高考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构建知识网络,符合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特点。纵观高中生物教材,从绪论到各章节实际上都是紧紧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来展开的,整个高中生物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要求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应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而在教学中,老师、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不注意知识的总结,不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结果给学生的感觉是所学的知识非常零散,前后知识联系不起来,阶段性做题还可以,做综合题时往往感觉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各知识点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从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目前的高考形势来说,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对每一知识点掌握,不仅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把与之相联系的一些科技前沿知识,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充分联系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及时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学好生物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实验目标
经两年的实验,要求实验班学生会独立运用常见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在头脑里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认知
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比较思维能力。
三、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阶段(2004年3月—7月):组织实验教师认真讲座学习基本理论,学习兄弟学校开展实验的先进经验,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实验计划。
成果形式:实验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2004年8月—2005年4月):根据各知识点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常用方法如下:
(1)并联法(列表比较法):把生物学相似的、相反的、相关联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比较网络。如: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动植物有丝分裂的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形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及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中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酶合成调节与酶活性调节、组成酶与诱导酶、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的比较等等。
(2)辐射法: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后,找到一个关键的知识原点,从这一知识原点发散,把这一部分内容及相关的一些生产生活实际、热点知识概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图。如生物选修本关于微生物一部分内容,可以“谷氨酸棒状杆菌”这一微生物为知识原点出发,把微生物的结构、生长、代谢、适应条件、营养以及发酵工程等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图。
样例:
(3)串联法:在每一阶段知识之后或生物教学完成之后,找到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串成一条线,再用线交叉成网络。如,哪些生命活动产生水?蛋白质的合成、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单糖聚合成多糖、ATP合成、DNA的复制、转录形成mRNA、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的时候都会有水的产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方法、要求首先交待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并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把一些比较规范的、总结全面的作为范例加以推广。
在一定阶段,教师要针对网络知识设计一些题型进行检测,让学生尝总结知识网络的甜头,增强学生总结知识网络的积极性。
成果形式:研究论文、优秀课堂设计及实录
3、总结深化阶段(2005年4月—2005年7月):对实验教师进行听课、座谈,对实验学生进行测评,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成果形式:实验报告
四、 实验方法:对比法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一定阶段后进行统一测试,统计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并按学生的入学成绩,其他各科成绩,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与对照班相对比,重点比较同档次学生成绩。
五、 实验程序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