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元素中平面设计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我国的平面设计技术已经达到了一给新的技术阶段。但我国平面设计的水平要想与世界接轨,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我们就要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让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水平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传统元素;平面设计;应用
the use of graphic design in china traditional elements diao liying
(huizhou city technical school,huizhou 51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china ’s internet and computer
technology,universal coverage,our graphic design technology has reached a stage of the new technology.however,the level of graphic design in china with the wor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n we will introduce in the graphic desig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o that sense of tradition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in order to make the level of china ’s graphic design invincible. keywords:traditional elements;graphic design;application
一、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现在80后出生大学生大部分都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而且他们特别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头到脚都效仿西方文化的装扮。
在我国教育行业中,设计类的相关课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早期的美术设计主要是一图案设计为主要教育体系,学校主要关注学生感性的认识方法。在80年代以后我国才引入了平面的先代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的教育理念跟传统的美术设计截然不同,他主要培养学生们自己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也手段来进行设计。这种理念在设计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所代理的一些灵感以及感悟,用观念先行的美学规律去设计作品,这具有时代精神往往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作品,因此这样的作品虽然外边给人以美感或者视觉冲击,但它却缺少了内涵。
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与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在文革时期和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平面设计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设计取得长足进步,但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日本韩国的仍旧存在着差距。日本是一个擅长吸收别国经验而又联系本国实际的国家,他们现代平面融入民族“和魂”精神与“洋才”于一炉,设计师紧随时代步伐形成发展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涌现出如福田繁雄这样的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在发展设计的过程中,日本的民族绘画、民族文字、民族色彩、民族审美等,都得到了一定水平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有文脉性、文化性,讲求民间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这是因为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氛围里的人们,不管承认与否,本民族、地域的习俗理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观,深入到他们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那种带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产品焕发出来的亲和力更易打动观者,产生交流和沟通。但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心理定势潜藏在我们的头脑里,如果长期不去唤起,就可能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视而不见,从而认同接受异域风格。中国特色设计的虚弱,使众人迷恋外来文化就是例证。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应该以身作则,继续钻研和发展我们自己国家的艺术,给自己的作品注人生命力来唤醒我们国家的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那些记忆,让人民在观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民族的宝贵的文化艺术精神,满足人们对设计产品高情感和高技术含量平衡的需求,使设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办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努力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方法
第一、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我国的现代设计既要追随时代,又要捍卫传统。21世纪现代广告活动日益国际化,经济无国界,文化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广告无国界,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共同构建国际现代设计的新格局,将会是一种不可忽的发展趋势。追随现代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无可厚非,我国的设计只有走向大众才能具有国际化的特征。我们要捍卫传统,就是要扎根于
我我们的民族土壤吸收民族传统文化,使用国际化符号表达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设计文化面貌,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第二、继承传统元素,用现代表现手法创造意蕴。靳埭强设计的“自在”系列海报,“行玩坐睡吃”运用书法文字形态与宇宙万物透过笔墨与形式组成意象,有的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洒脱,有的沉寂若拙,饱和了充满智慧的思辨哲学,传达了设计师的创意和人生态度。还有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融入了古老中华民族汉字以及钱币元素,作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体现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形象。 第三、发扬民族思维和审美情趣。中国是有这灿烂文明的四大文化古国之一,我国的各个民族在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各自的民族文化回去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有特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大路上,环境的开放让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们从根本出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把我们的传统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合理的融入到现
代设计中去。国家的设计也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民族化元素除去我们的历史外,还包括属于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
三、结语
我国在平面设计上的发展,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的同时,把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进来,在以民族文化为根本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元素,其实对设计领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的应用不单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个弘扬,更是对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创新。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的融合,势必奖涌现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寻胜兰. 继承民意北京艺术与设计[j].2002,6:1997
[2]王新婷, 金鸣娟, 孙音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中国传统元素中平面设计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我国的平面设计技术已经达到了一给新的技术阶段。但我国平面设计的水平要想与世界接轨,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我们就要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让传统元素与现代意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平面设计水平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传统元素;平面设计;应用
the use of graphic design in china traditional elements diao liying
(huizhou city technical school,huizhou 51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china ’s internet and computer
technology,universal coverage,our graphic design technology has reached a stage of the new technology.however,the level of graphic design in china with the worl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n we will introduce in the graphic desig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o that sense of tradition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in order to make the level of china ’s graphic design invincible. keywords:traditional elements;graphic design;application
一、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现在80后出生大学生大部分都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而且他们特别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头到脚都效仿西方文化的装扮。
在我国教育行业中,设计类的相关课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早期的美术设计主要是一图案设计为主要教育体系,学校主要关注学生感性的认识方法。在80年代以后我国才引入了平面的先代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的教育理念跟传统的美术设计截然不同,他主要培养学生们自己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也手段来进行设计。这种理念在设计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所代理的一些灵感以及感悟,用观念先行的美学规律去设计作品,这具有时代精神往往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作品,因此这样的作品虽然外边给人以美感或者视觉冲击,但它却缺少了内涵。
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与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在文革时期和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平面设计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设计取得长足进步,但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日本韩国的仍旧存在着差距。日本是一个擅长吸收别国经验而又联系本国实际的国家,他们现代平面融入民族“和魂”精神与“洋才”于一炉,设计师紧随时代步伐形成发展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涌现出如福田繁雄这样的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在发展设计的过程中,日本的民族绘画、民族文字、民族色彩、民族审美等,都得到了一定水平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有文脉性、文化性,讲求民间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这是因为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氛围里的人们,不管承认与否,本民族、地域的习俗理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观,深入到他们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那种带有本土特色的设计产品焕发出来的亲和力更易打动观者,产生交流和沟通。但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心理定势潜藏在我们的头脑里,如果长期不去唤起,就可能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视而不见,从而认同接受异域风格。中国特色设计的虚弱,使众人迷恋外来文化就是例证。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应该以身作则,继续钻研和发展我们自己国家的艺术,给自己的作品注人生命力来唤醒我们国家的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那些记忆,让人民在观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民族的宝贵的文化艺术精神,满足人们对设计产品高情感和高技术含量平衡的需求,使设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办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努力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方法
第一、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我国的现代设计既要追随时代,又要捍卫传统。21世纪现代广告活动日益国际化,经济无国界,文化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广告无国界,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共同构建国际现代设计的新格局,将会是一种不可忽的发展趋势。追随现代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无可厚非,我国的设计只有走向大众才能具有国际化的特征。我们要捍卫传统,就是要扎根于
我我们的民族土壤吸收民族传统文化,使用国际化符号表达中国的思想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设计文化面貌,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第二、继承传统元素,用现代表现手法创造意蕴。靳埭强设计的“自在”系列海报,“行玩坐睡吃”运用书法文字形态与宇宙万物透过笔墨与形式组成意象,有的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洒脱,有的沉寂若拙,饱和了充满智慧的思辨哲学,传达了设计师的创意和人生态度。还有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融入了古老中华民族汉字以及钱币元素,作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体现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形象。 第三、发扬民族思维和审美情趣。中国是有这灿烂文明的四大文化古国之一,我国的各个民族在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各自的民族文化回去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有特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大路上,环境的开放让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们从根本出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把我们的传统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合理的融入到现
代设计中去。国家的设计也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民族化元素除去我们的历史外,还包括属于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
三、结语
我国在平面设计上的发展,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的同时,把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入进来,在以民族文化为根本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在平面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元素,其实对设计领域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的应用不单单是对中国传统的一个弘扬,更是对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创新。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的融合,势必奖涌现出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寻胜兰. 继承民意北京艺术与设计[j].2002,6:1997
[2]王新婷, 金鸣娟, 孙音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