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肖婧婧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初唐诗坛先后有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提倡改变诗风文风,其中陈子昂的成就最大。他推崇的“汉魏风骨”和“兴寄气象”开创了唐代诗歌繁荣昌盛的局面,其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兴寄;唐代诗歌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6-0066-02
古代诗歌的长河中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者不计其数。删诗的孔子,沉江的屈原,采菊的陶渊明,穷途而哭的阮籍等等,他们都为诗歌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初唐同样有一位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和独到见解,改变了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还唐诗一个澄明的发展空间,成就了唐诗光耀彪炳的千古佳话,他就是陈子昂。
这种作诗的题材取向,二是主张诗歌要善于表现真实的人物情感,发自肺腑之言才能产生亘久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他也深深的感觉到正是这种绮靡的齐梁诗风和初唐的宫体诗严重阻挠了诗歌的正常发展,也只有通过变革才能保证诗歌的稳步发展。他在一篇文章叫《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中明确提倡恢复汉魏古文风: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六朝绮靡诗风的猛烈批判队伍中,他的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局面是五百年“道弊”的继续,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对于齐梁诗风,陈子昂曾经提出过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歌的弊端,击中了要害,他为此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指诗歌要有充实丰富的内容,言之有物,要寓意深远,借物抒怀,寄托作者的志向所在,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他自己的《感遇诗》是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都是借助对食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壮志。在咏物的同时,寄托自己对时局政事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他的《感遇》(其二)说:“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亲身经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却屡受当朝权贵排挤压抑,最终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是秀美幽独的兰若,虽然壮志满怀,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最终还是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赞美兰若力压群芳的飒飒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暗喻自己出众的才华以及自己不受重用只能偏居一处。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尽芳华逐渐逝去,秋水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意。“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陈子昂的“风骨”说,是在前人的“风骨论”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实际上指的就是“建安风骨”,也就是具有鲜明爽朗,丰富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下转第78页)
1陈子昂生平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梓州射洪人。陈子昂少年时家境比较殷实,为人慷慨乐善好施。长大成人后的陈子昂博闻强识、博览群书,擅长写作。青年时代的他很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陈子昂称得上少年得志,在他
24岁时,他就成功考取了进士,封官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他为
人正直,敢与上谏。当时正逢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武帝信用酷吏,滥杀无辜,陈子昂不畏权势,多次上书谏诤。由于他的言论耿直,所以总不被武帝所喜,意见也不被采纳。后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圣历元年,陈子昂父亲生病,他解官回乡,不久其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最终导致其冤死狱中。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时期,在踏上文坛的那一天起,就把改变初唐文风的历史重任坚实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他也是初唐诗文改革运动中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齐梁诗风和唐初宫体诗风提出大胆批评,并在自己的一系列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自己主张,开唐诗风气之先的人。陈子昂有着开放、进步的文学观,对诗歌的发展倡导有一个较敏锐深刻的认识,他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其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所及均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陈子昂的“兴寄”说和“风骨”说
陈子昂生活在初唐宫体诗方兴未艾的时代,这时候齐梁诗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诗人们作诗仍然追求华美绮丽,讲究韵巧词工,堆砌辞藻,而不注重表现人的真实情感,更遑论体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反映他们的生活了。陈子昂一是极力反对
作者简介:肖婧婧(1982-)女,贵州贵阳人,河南城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注兹,可以濯溉”诗句,即言取水灌溉之意。这表明周人已掌握引水灌溉和取水灌溉两种人工灌溉方式。
农具的类型丰富多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个重要标志。《诗经·周颂·臣工》有“命我众人,庸乃钱镩,奄观锤艾”的诗句,“钱”“镱”锤”这些字均为金字旁,表明这些农具都为金属所制。
盼。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直接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间接的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可谓一举两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家太让人留恋,即便这个家是荒凉不堪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豳风.东山》)《东山》表现了一个士兵远戍回乡途中对家的想象,栝娄果实又大又圆,一直蔓延到了屋檐下,土鳖在屋里来回的爬,蜘蛛在门上街了秘密的网。院子旁边的空地变成了鹿场,萤火虫闪着荧荧青光。但即使是这样,这位士兵也对它有抑制不住的思念。
对中国人来说,家是自己精神的依托,人对于家的依恋是永远都割舍不了的。《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怀,是特定的大农业文化背景所地点起来的那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深重难抑的乡土情怀的折射,是典型环境中所孕育的典型性格,这是《诗经》乡土情怀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中的深厚的重农意,发达的种植业,浓郁的思乡情,使《诗经》成为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
3浓郁的思乡情
《诗经》流传至今依然散发着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和它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反映。其中的思家怀归主题是比较突出的。
长久的农耕生活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品格,劳动与土地密切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人束缚在土地上。他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这种凝固化了的稳定的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对“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如《采薇》,以薇菜“作止”、“柔止”、“刚止”暗示诗人离家征战的时间之长,诗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不仅表达了人民对敌的愤怒与仇恨,也流露出作者常年在外、久戍不归的苦闷。“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更进一步表明了诗人虽有对敌的愤恨,但是眼见到了岁末还是急切想要归家,保家卫国的士兵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克敌制胜,而是对不能归家的愁苦。
《出车》反映了一场王师大捷的战争。离家时是黍、稷正在吐穗扬花,当时告别家人,就让人心中恋恋不舍,此时已到寒冬,可是仍要行军。这首诗体现出农业人生对人们的深刻的影响,他们对家乡对田园的眷恋,是来自于对土地的深深的热爱。
另外还有一种描写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征夫的诗歌。如《卷耳》、《汝坟》、《草虫》、《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等。《卷耳》中的妇人,“采采卷耳,不盈倾筐。”相思之切是无暇他顾。《殷其雷》中“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呼唤饱含了多少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
参考文献:
[1]刘琦.《试论中的乡土情蕴》
[2]《从中看中国人的思乡情蕴》[3]殷达兰.《中的乡土情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社.[5]李春华.《〈诗经〉思乡恋土主题成因试析》
[6]方勇.《论〈诗经〉中的怀归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
(上接第66页)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绮错婉媚”,致力于表现修辞性装饰性的美,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性情和生机的面貌。陈子昂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和助娱乐的虚套,面向更为广阔的真实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真情实感。他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他以匡时救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悲情高骨和倜傥意气。
陈子昂以独立于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和高昂的创作热情,讴写了汉、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在陈子昂的优秀诗文里“风骨”和“兴寄”的传统得到了明确地主张和发扬,他首倡高雅清淡之音,扫除了六朝以来纤弱绮靡的风气。他追求复古的目的不是向陈旧腐败低头,而是继承优秀正确的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革新。在他之后,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等人继承他的复古思想,提倡文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注重反映诗人真实的感情,表达他们经世致用的理想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愿望。在诗歌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后人踏着陈子昂的足迹,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延宕,反映了更为深刻的民生苦难,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撼力。千古绝唱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文读来气势何等的雄壮,境界何等的阔大,语言又是何等铮铮作响,掷地有声。而其内容,前人就认为,是阮籍“广武之叹”,是叹世之无英雄,有比兴寄托的内容包含在内。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这与陈子昂的不得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语言风格苍劲奔放,极具感染力,是千古传颂的佳作。本篇还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上两句回首往事联系今朝,展现了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描绘了空间辽阔。与三句缔造的宽广背景想比对,第四句描绘的是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巨大的落差比对,让见者都神伤。读这首诗时,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映现了一幅广阔原野的苍茫壮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独自孤独悲伤又心怀天下的寂寞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震动。这首《登幽州台歌》因为反映的是平常人都有的怀才不遇,落寞无依的思想感情,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获得时空上的永久生命力。虽是平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却在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极为成功。
参考文献:
3对陈子昂的评价
陈子昂汲取前人之长,对初唐诗坛陈腐保守的遗风陋习发起挑战。在这过程中,他以刚健求实的审美追求,力求改变宫廷诗风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张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肖婧婧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摘要:初唐诗坛先后有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提倡改变诗风文风,其中陈子昂的成就最大。他推崇的“汉魏风骨”和“兴寄气象”开创了唐代诗歌繁荣昌盛的局面,其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兴寄;唐代诗歌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6-0066-02
古代诗歌的长河中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者不计其数。删诗的孔子,沉江的屈原,采菊的陶渊明,穷途而哭的阮籍等等,他们都为诗歌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初唐同样有一位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和独到见解,改变了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还唐诗一个澄明的发展空间,成就了唐诗光耀彪炳的千古佳话,他就是陈子昂。
这种作诗的题材取向,二是主张诗歌要善于表现真实的人物情感,发自肺腑之言才能产生亘久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他也深深的感觉到正是这种绮靡的齐梁诗风和初唐的宫体诗严重阻挠了诗歌的正常发展,也只有通过变革才能保证诗歌的稳步发展。他在一篇文章叫《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中明确提倡恢复汉魏古文风: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陈子昂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六朝绮靡诗风的猛烈批判队伍中,他的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局面是五百年“道弊”的继续,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对于齐梁诗风,陈子昂曾经提出过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歌的弊端,击中了要害,他为此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指诗歌要有充实丰富的内容,言之有物,要寓意深远,借物抒怀,寄托作者的志向所在,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他自己的《感遇诗》是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都是借助对食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壮志。在咏物的同时,寄托自己对时局政事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他的《感遇》(其二)说:“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亲身经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却屡受当朝权贵排挤压抑,最终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是秀美幽独的兰若,虽然壮志满怀,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最终还是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赞美兰若力压群芳的飒飒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暗喻自己出众的才华以及自己不受重用只能偏居一处。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尽芳华逐渐逝去,秋水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意。“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陈子昂的“风骨”说,是在前人的“风骨论”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实际上指的就是“建安风骨”,也就是具有鲜明爽朗,丰富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下转第78页)
1陈子昂生平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梓州射洪人。陈子昂少年时家境比较殷实,为人慷慨乐善好施。长大成人后的陈子昂博闻强识、博览群书,擅长写作。青年时代的他很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陈子昂称得上少年得志,在他
24岁时,他就成功考取了进士,封官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他为
人正直,敢与上谏。当时正逢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武帝信用酷吏,滥杀无辜,陈子昂不畏权势,多次上书谏诤。由于他的言论耿直,所以总不被武帝所喜,意见也不被采纳。后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圣历元年,陈子昂父亲生病,他解官回乡,不久其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最终导致其冤死狱中。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时期,在踏上文坛的那一天起,就把改变初唐文风的历史重任坚实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他也是初唐诗文改革运动中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齐梁诗风和唐初宫体诗风提出大胆批评,并在自己的一系列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自己主张,开唐诗风气之先的人。陈子昂有着开放、进步的文学观,对诗歌的发展倡导有一个较敏锐深刻的认识,他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其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所及均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陈子昂的“兴寄”说和“风骨”说
陈子昂生活在初唐宫体诗方兴未艾的时代,这时候齐梁诗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诗人们作诗仍然追求华美绮丽,讲究韵巧词工,堆砌辞藻,而不注重表现人的真实情感,更遑论体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反映他们的生活了。陈子昂一是极力反对
作者简介:肖婧婧(1982-)女,贵州贵阳人,河南城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注兹,可以濯溉”诗句,即言取水灌溉之意。这表明周人已掌握引水灌溉和取水灌溉两种人工灌溉方式。
农具的类型丰富多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个重要标志。《诗经·周颂·臣工》有“命我众人,庸乃钱镩,奄观锤艾”的诗句,“钱”“镱”锤”这些字均为金字旁,表明这些农具都为金属所制。
盼。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直接地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间接的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可谓一举两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家太让人留恋,即便这个家是荒凉不堪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豳风.东山》)《东山》表现了一个士兵远戍回乡途中对家的想象,栝娄果实又大又圆,一直蔓延到了屋檐下,土鳖在屋里来回的爬,蜘蛛在门上街了秘密的网。院子旁边的空地变成了鹿场,萤火虫闪着荧荧青光。但即使是这样,这位士兵也对它有抑制不住的思念。
对中国人来说,家是自己精神的依托,人对于家的依恋是永远都割舍不了的。《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怀,是特定的大农业文化背景所地点起来的那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深重难抑的乡土情怀的折射,是典型环境中所孕育的典型性格,这是《诗经》乡土情怀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其中的深厚的重农意,发达的种植业,浓郁的思乡情,使《诗经》成为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
3浓郁的思乡情
《诗经》流传至今依然散发着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和它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在作品中都得到了反映。其中的思家怀归主题是比较突出的。
长久的农耕生活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品格,劳动与土地密切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人束缚在土地上。他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这种凝固化了的稳定的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对“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如《采薇》,以薇菜“作止”、“柔止”、“刚止”暗示诗人离家征战的时间之长,诗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不仅表达了人民对敌的愤怒与仇恨,也流露出作者常年在外、久戍不归的苦闷。“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更进一步表明了诗人虽有对敌的愤恨,但是眼见到了岁末还是急切想要归家,保家卫国的士兵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克敌制胜,而是对不能归家的愁苦。
《出车》反映了一场王师大捷的战争。离家时是黍、稷正在吐穗扬花,当时告别家人,就让人心中恋恋不舍,此时已到寒冬,可是仍要行军。这首诗体现出农业人生对人们的深刻的影响,他们对家乡对田园的眷恋,是来自于对土地的深深的热爱。
另外还有一种描写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征夫的诗歌。如《卷耳》、《汝坟》、《草虫》、《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等。《卷耳》中的妇人,“采采卷耳,不盈倾筐。”相思之切是无暇他顾。《殷其雷》中“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呼唤饱含了多少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
参考文献:
[1]刘琦.《试论中的乡土情蕴》
[2]《从中看中国人的思乡情蕴》[3]殷达兰.《中的乡土情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社.[5]李春华.《〈诗经〉思乡恋土主题成因试析》
[6]方勇.《论〈诗经〉中的怀归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
(上接第66页)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绮错婉媚”,致力于表现修辞性装饰性的美,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性情和生机的面貌。陈子昂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和助娱乐的虚套,面向更为广阔的真实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真情实感。他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他以匡时救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悲情高骨和倜傥意气。
陈子昂以独立于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和高昂的创作热情,讴写了汉、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在陈子昂的优秀诗文里“风骨”和“兴寄”的传统得到了明确地主张和发扬,他首倡高雅清淡之音,扫除了六朝以来纤弱绮靡的风气。他追求复古的目的不是向陈旧腐败低头,而是继承优秀正确的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革新。在他之后,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等人继承他的复古思想,提倡文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注重反映诗人真实的感情,表达他们经世致用的理想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愿望。在诗歌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后人踏着陈子昂的足迹,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延宕,反映了更为深刻的民生苦难,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撼力。千古绝唱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文读来气势何等的雄壮,境界何等的阔大,语言又是何等铮铮作响,掷地有声。而其内容,前人就认为,是阮籍“广武之叹”,是叹世之无英雄,有比兴寄托的内容包含在内。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寂寞情怀,这与陈子昂的不得志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语言风格苍劲奔放,极具感染力,是千古传颂的佳作。本篇还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上两句回首往事联系今朝,展现了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描绘了空间辽阔。与三句缔造的宽广背景想比对,第四句描绘的是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巨大的落差比对,让见者都神伤。读这首诗时,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映现了一幅广阔原野的苍茫壮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独自孤独悲伤又心怀天下的寂寞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震动。这首《登幽州台歌》因为反映的是平常人都有的怀才不遇,落寞无依的思想感情,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获得时空上的永久生命力。虽是平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却在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极为成功。
参考文献:
3对陈子昂的评价
陈子昂汲取前人之长,对初唐诗坛陈腐保守的遗风陋习发起挑战。在这过程中,他以刚健求实的审美追求,力求改变宫廷诗风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张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