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思阳
PD-1/L1作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免疫治疗有效biomarker,在多个二线临床试验中均看到了免疫疗效与PD-L1 TPS正性相关。但作为单个biomarker预测效果有限,不同药物间有效率均在20-30%左右,此外既往免疫临床试验欧美入组人群较多,亚洲人群寥寥可数,基于基因突变谱等因素的疗效差异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传统靶向治疗更多是基于靶向驱动基因选择适合人群的“压榨”模式,针对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免疫治疗,creative clinical trial design以及rational biomarker selection必不可少。在精准治疗时代下,面对multi-strategy局面,基于个体肿瘤生物学特性筛选合适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有效率只有不到30%,科学家们在试图探索能够筛选获益人群的biomarker的同时,国际及国内的药企已经陆续在全球、在亚洲、甚至在中国开展属于自己研发药物的临床试验,在肺癌领域,截止到2017/6/4共有270项国际多中心的关于PD-1/L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其中 61(22.6%)项在亚洲开展,然而只有14项(5.2%)多中心的大型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
这14项临床试验中:一线治疗6项,二线治疗4项,辅助治疗2项,另外2项试验的设计专门针对国人。然而这些临床试验的设计无疑都是duplicate以往成功的临床试验方案,并没有针对中国人的流行病学等特点进行独立的设计,比如EGFR突变的比例在肺腺癌中可达50%等不同的突变谱,中国人乙肝结核的患者比例远远高于西方人群,以及对化疗的应答优于西方人群等等。除此以外,正因为中药治疗在国内依旧盛行,导致很多患者因此不能参加临床试验,而无法接受价格昂贵的PD-1免疫治疗。
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医药公司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PD-1/L1抑制剂,并且在国内已陆续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进入临床开展试验,但是这批药物大多还处于在实体肿瘤开展I期临床试验的起步阶段,速度最快的应该是江苏恒瑞的SHR-1210,在肺癌中已经有SHR-1210单药、SHR-1210联合apatinib、SHR-1210联合培美加卡铂三项2/3期的临床试验。
S A SHR-1211 plus apatinib, S P C, SHR-1210 plus pemetrexed and carboplatin.
各制药公司在PD-1/L1抑制剂的发展简史如图所示。
在今年的第14届肺癌高峰论坛中,中国学者已经提出目前PD-1免疫治疗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1. 2013年开始第一项国际药物研究,2015年底第1个国产PD-1单抗才获批进入临床研究;2. 纵然国内已经有8种PD-1/L1抑制剂,但是在研药物跟国际相比依旧很少;3. 无CFDA批准药物; 4. 临床试验数量少缺乏中国人群免疫试验数据;5. PD-L1检测试剂未进入中国市场;6. 治疗模式与国际同步,但时间落后。
针对以上的问题,会议中也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1.探索PD-L1之外的其他biomarker的探索,如肿瘤突变负荷/新抗原负荷、T细胞受体、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MMR、体内细菌微生物等等。
2.EGFR敏感突变患者,如何制定治疗策略?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EGFR野生型:二线PD-1/PD-L1抑制剂更好;EGFR突变型:二线化疗更好。EGFR突变患者TKI耐药后如何切入免疫治疗同样是一个问题。
3.IO治疗策略如何优化?IO单药在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中是否可行?IO联合治疗能否成为各线治疗的选择,扩大IO药物的适应症?
4.寻找中国人群PD-L1最佳cutoff值,恒瑞SHR-1210目前已经开展了二线治疗NSCLC的单臂2期研究以探索中国人的PD-L1最佳cutoff值。
5.PD-L1检测在中国需要尽早落地,尽快引进进口试剂,加大国内研发速度。
编译:广东省人民医院 刘思阳
PD-1/L1作为目前普遍认可的免疫治疗有效biomarker,在多个二线临床试验中均看到了免疫疗效与PD-L1 TPS正性相关。但作为单个biomarker预测效果有限,不同药物间有效率均在20-30%左右,此外既往免疫临床试验欧美入组人群较多,亚洲人群寥寥可数,基于基因突变谱等因素的疗效差异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传统靶向治疗更多是基于靶向驱动基因选择适合人群的“压榨”模式,针对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免疫治疗,creative clinical trial design以及rational biomarker selection必不可少。在精准治疗时代下,面对multi-strategy局面,基于个体肿瘤生物学特性筛选合适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有效率只有不到30%,科学家们在试图探索能够筛选获益人群的biomarker的同时,国际及国内的药企已经陆续在全球、在亚洲、甚至在中国开展属于自己研发药物的临床试验,在肺癌领域,截止到2017/6/4共有270项国际多中心的关于PD-1/L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其中 61(22.6%)项在亚洲开展,然而只有14项(5.2%)多中心的大型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
这14项临床试验中:一线治疗6项,二线治疗4项,辅助治疗2项,另外2项试验的设计专门针对国人。然而这些临床试验的设计无疑都是duplicate以往成功的临床试验方案,并没有针对中国人的流行病学等特点进行独立的设计,比如EGFR突变的比例在肺腺癌中可达50%等不同的突变谱,中国人乙肝结核的患者比例远远高于西方人群,以及对化疗的应答优于西方人群等等。除此以外,正因为中药治疗在国内依旧盛行,导致很多患者因此不能参加临床试验,而无法接受价格昂贵的PD-1免疫治疗。
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医药公司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PD-1/L1抑制剂,并且在国内已陆续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进入临床开展试验,但是这批药物大多还处于在实体肿瘤开展I期临床试验的起步阶段,速度最快的应该是江苏恒瑞的SHR-1210,在肺癌中已经有SHR-1210单药、SHR-1210联合apatinib、SHR-1210联合培美加卡铂三项2/3期的临床试验。
S A SHR-1211 plus apatinib, S P C, SHR-1210 plus pemetrexed and carboplatin.
各制药公司在PD-1/L1抑制剂的发展简史如图所示。
在今年的第14届肺癌高峰论坛中,中国学者已经提出目前PD-1免疫治疗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1. 2013年开始第一项国际药物研究,2015年底第1个国产PD-1单抗才获批进入临床研究;2. 纵然国内已经有8种PD-1/L1抑制剂,但是在研药物跟国际相比依旧很少;3. 无CFDA批准药物; 4. 临床试验数量少缺乏中国人群免疫试验数据;5. PD-L1检测试剂未进入中国市场;6. 治疗模式与国际同步,但时间落后。
针对以上的问题,会议中也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1.探索PD-L1之外的其他biomarker的探索,如肿瘤突变负荷/新抗原负荷、T细胞受体、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MMR、体内细菌微生物等等。
2.EGFR敏感突变患者,如何制定治疗策略?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EGFR野生型:二线PD-1/PD-L1抑制剂更好;EGFR突变型:二线化疗更好。EGFR突变患者TKI耐药后如何切入免疫治疗同样是一个问题。
3.IO治疗策略如何优化?IO单药在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中是否可行?IO联合治疗能否成为各线治疗的选择,扩大IO药物的适应症?
4.寻找中国人群PD-L1最佳cutoff值,恒瑞SHR-1210目前已经开展了二线治疗NSCLC的单臂2期研究以探索中国人的PD-L1最佳cutoff值。
5.PD-L1检测在中国需要尽早落地,尽快引进进口试剂,加大国内研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