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簪勰|硼∈秘撇l自话眨

提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挫伤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待大学生就业p-]题,建立健全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及地方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这些政策收效不明显。笔者认为,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效应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其中大学生就业难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一)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其择业标准随之降低,相同就业岗位的竞争性必然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费用大幅度增长,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降低择业标准,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入力资源的浪费。

(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信心受挫.从长期来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就业,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收回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这势必影响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信心,在社会上可能营造出“上大学无用”的舆论环

境。2009年湖北及重庆地区出现了高考罢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都在于大学生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事实表明,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初始阶段遭受坎坷,会对个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均将产生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一)客观原因

l、高等教育的规模化。1999年以来,相关决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扩张,中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23.3%。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二元化体系之中,农村城市化水平偏低、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落后,农村和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差别巨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依然选择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这势必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因而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2、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高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三本”等一些非正规化民办

学院以营利为目的,师资力量、校园内各种硬、软条件略逊一筹,学校内整体学习氛围较差;高校管理体制科层化,部分高校老师比较功利,把大部分经历倾注到追逐经济利益和职称地位上去,重科研轻教育,课程设置不与时俱进,课堂内容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明显与当今社会脱节;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偏重理论学习,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

3、大学毕业生供应与需求错位。单位用人以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准则,企业行为以节省成本为基础,过于注莺就业者的工作经验。而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培养出的人才多注重理论素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另外,单位用人常对应聘者的专业进行限制与求职者的需求形成错位。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看重专业,忽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层面看,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主观原因

公某簇,贝才税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口文/刘建胜廖珍珍

l、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高等教育的扩招为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原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他们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努力学习,在竞争激烈的求职浪潮

2,某校分析报告提出公用经费拨款比往年大为减少,笔者认为表述欠妥。如果从生均公用经费来说不可能大为减少,一般都能维持上年水平或者应有增加才对,而只能是学生数减少较多引起公用经费总额减少较大。财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数字准确、业务真实、表达清晰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生命,因此学校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正确使用财务分析指标并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财务分析的有用性问题.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学校财务管

理水平,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益。但多数学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仅罗列一些数据,虽指出某些项目与以前年度预算或结算增(减)变动较大的问题,但未能具体分析说明有关项目收支显著变动的原因。若能对有关项目收支变动的原因加以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今后的一些具体解决措施,才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财务分析报告。

总之,财务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复杂繁琐的管理工作,对于财务专业知识欠缺或分析问题能力不强的财务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财务人员平时必须加强有关财务业务、政策法规的学习;

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分析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分析工作,才能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建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教育局)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2007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实践探析【J】.2007.11.15.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号上(总第406期)

毋自嗡n雅&瓿狮Ii0氇程

公糕,财税

中被淘汰下来,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还有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后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娱乐,荒废了学业,最终在竞争中成了失败者。

2、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薪酬预期偏高。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当今的“大众教育”,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不是过去所说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不应该有上了大学就能找到稳定、体面、待遇好的工作那种过去的观念。以往的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的工资预期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薪酬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应该注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自身能力的-I=作,即使起薪并不高。但如果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应该考虑选择。可是绝对部分大学生如果对薪水不满意宁可选择自愿性失业。

3、择业时盲目的地域限制。很多毕业生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从长远角度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一味地追求沿海发达城市,有些同学“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这种盲目的地域限制也增加了不少就业困难。其实相对东南沿海等一线城市而言,很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急需人才,而且这些地区由于急需人才,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如果能脚踏实地地将个人所学应用于这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其实也大有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保障现实困境

2006年中央14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一F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从2006年9月1日起,仍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进行失业臀记的毕业生,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将发放就业服务卡,对登记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求职困难的将纳入重点帮扶范围。这说明,该《通知》已将大学生纳入到失业救助体系之中。我国已初步形成有关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的雏形。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由于没有完全考虑大学生择业心理和就业需求,领取低保金使大学生群体感到尊严受辱,低保金的领取过程繁琐、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低保金杯水车薪。这一失业保险制度并未达到大学生就业的保障效果。

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等。

这些政策的执行确实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些问题,使得原本意愿良好的政策收效甚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问发现,尽管国家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但是真正还只是很少毕业生会选择去中西部就业。他们不是怕吃苦而不去中西部地区,而是认为那里的工作不利于其今后工作能力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申请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并没有为了清偿助学贷款而去中西部地区工作。也就是说,政府利用代偿助学贷款和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作为刺激大学毕业

生去中西部和边远艰苦农村地区还不是非常

就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保障措施,让他们从心理和物质生活方面平稳过渡;丽激励是指促进就业,要将物质{h助与培训结合起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应充分考虑申请者的尊严问题,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要使大学生能够接受给予他们的就业保障,又要让他们觉得领取就业保障不丢失人格尊严。给大学生的就业保障要限定其名称,不能以“低保”命名或是不能以参考“低保”名义发放大学生失业金,低保是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应将失业大学生作为相对弱势群体或一般失业者。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保障观念教育。大学生也应从转变自身观念、认清形势、将自身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认清在市场的竞争中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风险。

(四)大学生就业保障金应该适度。就业保障金水平过低.将不能实现保障的功能,大学生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则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就业保障金的额度应该参考当地失业保险的金额,略比一般失业保险低一些;就业保障等待期应在3个月之内较合适,就业保障金的领取时限不应过长,应限制为6"-12个月。

五、结语

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很多客观原因。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从社会保障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有吸引力:将大学生应征入伍,从表面上看确实减轻了整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实际是等于把压力转嫁到几年以后,并未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部队吸纳大学生的总量有限。由于国家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求职的首选还是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著名企业和外企,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中小企业:政策虽然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一定优惠待遇,但大多数大学生有赚钱的心理,但缺乏冒险精神。加上刨业环境差,创业的比例不高。

另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观点值得考证。事实上,小规模的创业无法吸纳更多大学生,

无法带动就业。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建议最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uj题的突显,国家出台了许多短期治理政策,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应该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生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已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失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纳入社保,既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还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功能和公平性原则。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应注重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长效性和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合理性及制度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可以这样尝试:

(一)我国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时应纳入缓冲和激励机制。缓冲是指应该在大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宣杰.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05.2.

【2】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3】林毓铭.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Ⅲ.高等教育研究,2007.8.…4戴恒.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51唐钧.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N】.广州日报,2006.6.6.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号上(总第406期)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建胜, 廖珍珍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经济与科技

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2010(23)

参考文献(10条)

1. 戴恒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02. 宣杰 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 2005(2)

3. 林毓铭 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7(08)4.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 2006(4)

5.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期刊论文]-中国劳动 2006(04)6. 林毓铭 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 2007(8)7. 宣杰 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 2005(02)

8. 戴恒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09. 唐钧 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 200610. 唐钧 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zjjykj201023050.aspx

簪勰|硼∈秘撇l自话眨

提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挫伤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待大学生就业p-]题,建立健全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及地方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这些政策收效不明显。笔者认为,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效应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其中大学生就业难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一)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其择业标准随之降低,相同就业岗位的竞争性必然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费用大幅度增长,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降低择业标准,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入力资源的浪费。

(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信心受挫.从长期来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就业,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收回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这势必影响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信心,在社会上可能营造出“上大学无用”的舆论环

境。2009年湖北及重庆地区出现了高考罢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都在于大学生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还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事实表明,大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初始阶段遭受坎坷,会对个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均将产生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一)客观原因

l、高等教育的规模化。1999年以来,相关决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扩张,中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23.3%。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二元化体系之中,农村城市化水平偏低、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落后,农村和城市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差别巨大,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依然选择毕业后留在城市发展,这势必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因而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2、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高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三本”等一些非正规化民办

学院以营利为目的,师资力量、校园内各种硬、软条件略逊一筹,学校内整体学习氛围较差;高校管理体制科层化,部分高校老师比较功利,把大部分经历倾注到追逐经济利益和职称地位上去,重科研轻教育,课程设置不与时俱进,课堂内容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明显与当今社会脱节;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偏重理论学习,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

3、大学毕业生供应与需求错位。单位用人以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准则,企业行为以节省成本为基础,过于注莺就业者的工作经验。而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培养出的人才多注重理论素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另外,单位用人常对应聘者的专业进行限制与求职者的需求形成错位。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首先看重专业,忽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层面看,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主观原因

公某簇,贝才税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口文/刘建胜廖珍珍

l、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高等教育的扩招为自身素质相对较差、原本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他们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努力学习,在竞争激烈的求职浪潮

2,某校分析报告提出公用经费拨款比往年大为减少,笔者认为表述欠妥。如果从生均公用经费来说不可能大为减少,一般都能维持上年水平或者应有增加才对,而只能是学生数减少较多引起公用经费总额减少较大。财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数字准确、业务真实、表达清晰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生命,因此学校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正确使用财务分析指标并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财务分析的有用性问题.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学校财务管

理水平,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益。但多数学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仅罗列一些数据,虽指出某些项目与以前年度预算或结算增(减)变动较大的问题,但未能具体分析说明有关项目收支显著变动的原因。若能对有关项目收支变动的原因加以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今后的一些具体解决措施,才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财务分析报告。

总之,财务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复杂繁琐的管理工作,对于财务专业知识欠缺或分析问题能力不强的财务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财务人员平时必须加强有关财务业务、政策法规的学习;

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分析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分析工作,才能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建议。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教育局)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2007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实践探析【J】.2007.11.15.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号上(总第406期)

毋自嗡n雅&瓿狮Ii0氇程

公糕,财税

中被淘汰下来,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还有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后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娱乐,荒废了学业,最终在竞争中成了失败者。

2、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薪酬预期偏高。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当今的“大众教育”,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大学生也不是过去所说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不应该有上了大学就能找到稳定、体面、待遇好的工作那种过去的观念。以往的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的工资预期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薪酬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应该注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自身能力的-I=作,即使起薪并不高。但如果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应该考虑选择。可是绝对部分大学生如果对薪水不满意宁可选择自愿性失业。

3、择业时盲目的地域限制。很多毕业生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从长远角度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一味地追求沿海发达城市,有些同学“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这种盲目的地域限制也增加了不少就业困难。其实相对东南沿海等一线城市而言,很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急需人才,而且这些地区由于急需人才,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如果能脚踏实地地将个人所学应用于这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其实也大有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保障现实困境

2006年中央14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一F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从2006年9月1日起,仍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进行失业臀记的毕业生,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将发放就业服务卡,对登记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求职困难的将纳入重点帮扶范围。这说明,该《通知》已将大学生纳入到失业救助体系之中。我国已初步形成有关大学生失业保障体系的雏形。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由于没有完全考虑大学生择业心理和就业需求,领取低保金使大学生群体感到尊严受辱,低保金的领取过程繁琐、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低保金杯水车薪。这一失业保险制度并未达到大学生就业的保障效果。

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等。

这些政策的执行确实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些问题,使得原本意愿良好的政策收效甚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问发现,尽管国家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但是真正还只是很少毕业生会选择去中西部就业。他们不是怕吃苦而不去中西部地区,而是认为那里的工作不利于其今后工作能力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申请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并没有为了清偿助学贷款而去中西部地区工作。也就是说,政府利用代偿助学贷款和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作为刺激大学毕业

生去中西部和边远艰苦农村地区还不是非常

就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保障措施,让他们从心理和物质生活方面平稳过渡;丽激励是指促进就业,要将物质{h助与培训结合起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应充分考虑申请者的尊严问题,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要使大学生能够接受给予他们的就业保障,又要让他们觉得领取就业保障不丢失人格尊严。给大学生的就业保障要限定其名称,不能以“低保”命名或是不能以参考“低保”名义发放大学生失业金,低保是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应将失业大学生作为相对弱势群体或一般失业者。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保障观念教育。大学生也应从转变自身观念、认清形势、将自身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认清在市场的竞争中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风险。

(四)大学生就业保障金应该适度。就业保障金水平过低.将不能实现保障的功能,大学生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则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就业保障金的额度应该参考当地失业保险的金额,略比一般失业保险低一些;就业保障等待期应在3个月之内较合适,就业保障金的领取时限不应过长,应限制为6"-12个月。

五、结语

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很多客观原因。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从社会保障视角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有吸引力:将大学生应征入伍,从表面上看确实减轻了整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实际是等于把压力转嫁到几年以后,并未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部队吸纳大学生的总量有限。由于国家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求职的首选还是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著名企业和外企,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中小企业:政策虽然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一定优惠待遇,但大多数大学生有赚钱的心理,但缺乏冒险精神。加上刨业环境差,创业的比例不高。

另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观点值得考证。事实上,小规模的创业无法吸纳更多大学生,

无法带动就业。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建议最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uj题的突显,国家出台了许多短期治理政策,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应该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生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已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失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纳入社保,既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还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功能和公平性原则。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应注重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长效性和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合理性及制度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可以这样尝试:

(一)我国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时应纳入缓冲和激励机制。缓冲是指应该在大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宣杰.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J】.经济技术与管理研究,2005.2.

【2】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3】林毓铭.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Ⅲ.高等教育研究,2007.8.…4戴恒.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51唐钧.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N】.广州日报,2006.6.6.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2月号上(总第406期)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建胜, 廖珍珍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经济与科技

CO-OERATIVECONOMY & SCIENCE2010(23)

参考文献(10条)

1. 戴恒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02. 宣杰 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 2005(2)

3. 林毓铭 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期刊论文]-高等教育研究 2007(08)4.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 2006(4)

5. 郑功成 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期刊论文]-中国劳动 2006(04)6. 林毓铭 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 2007(8)7. 宣杰 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 2005(02)

8. 戴恒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09. 唐钧 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 200610. 唐钧 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是政策误区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zjjykj201023050.aspx


相关文章

  • 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
  • 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 论文 初探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初探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 形势日趋严峻.失业现象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 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 ...查看


  •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 [摘要] 失地农民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黄家湖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得到黄家湖大学城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面临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完善黄家湖地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 ...查看


  • 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
  • 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我们祖国的宝贵财富,是当今社会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制 ...查看


  • 残疾人就业现状及保障对策研究
  • 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及保障对策研究 摘 要:残疾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之一,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下,关于残疾人的许多问题也逐渐尖锐和突出起来.我国的残疾人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的拉大,残疾人要在社会 ...查看


  •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韩琳,解秀玲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了若干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已 ...查看


  •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 ...查看


  • 南京大型保障性住区南湾营社会实效评价研究
  • 南京大型保障性住区南湾营社会实效评价研究1 汪徽 王承慧 摘要:2002年以后,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地方发展双重动力驱动下,南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十余年来,保障性住房项目呈现明显的特定区位聚集团块发展态势,这些建成的大型保障性住 ...查看


  •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马睿宏(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劳动者充分就业,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反过来讲,只有有了社会保障,解 ...查看


  • 关注2015民生热点问题
  • 第一讲 关注2015民生热点问题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前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国情民意,对当前的民生热点问题有更深入地了解,使学生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