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选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

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

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释: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B .下车即缮其甲卒 .C .时人常以为宿构 .D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A 之荆州依刘表 .

就:成功 缮:整治

宿:原有的 垂:接近

( )

B .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 横行天下 D 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

焉用亡郑以陪邻因利乘便,宰割山河 ..

( )

①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 ④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⑤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D .②⑤⑥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虽然一表人材,其实名不

副实,不很看重他。 B .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封刘琮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 .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 .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没有人再能够给他修改。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

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

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缘:因为 .B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被:遭受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具:详细制定 .D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药:治疗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常以身翼蔽沛公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 .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 .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 .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3分)

古文选择阅读方法总结: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 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 严惩不贷()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 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今年《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 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

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

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释: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B .下车即缮其甲卒 .C .时人常以为宿构 .D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A 之荆州依刘表 .

就:成功 缮:整治

宿:原有的 垂:接近

( )

B .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 横行天下 D 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

焉用亡郑以陪邻因利乘便,宰割山河 ..

( )

①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 ④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⑤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D .②⑤⑥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A .②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粲年纪还不大,就备受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而荆州刺史刘表却认为他虽然一表人材,其实名不

副实,不很看重他。 B .荆州刺史刘表去世之后,王粲劝说刘表之子刘琮归顺曹操,曹操封刘琮为丞相掾,并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C .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 .王粲博闻强记,碑文过目不忘,擅长撰写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没有人再能够给他修改。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

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

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卫鞅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缘:因为 .B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被:遭受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具:详细制定 .D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 药:治疗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D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常以身翼蔽沛公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以信为宝”思想的一组是 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③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④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⑤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⑥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鞅向秦孝公进言申述变法理由,甘龙对其进行反驳。卫鞅认为不能和常人、学者商讨开创大业之事,最终秦孝公认同了卫鞅的观点并同意其变法。

B .为了让百姓相信法令,卫鞅在南门立杆悬赏,先为十金,后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杆搬到北门而获赏,这才颁布变法法令。

C .秦国很多百姓在变法之初指责新法带来不便,卫鞅借太子犯法之事加以惩戒,使秦人接受了法令,并让那些质疑新法的人改变了态度。

D .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天下,建立天下者不欺四方;战国乱世的四位君主以信服人,司马光借此提醒一统天下的当政者更应该这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5分)

(2)民怪之,莫敢徙。(2分)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3分)

古文选择阅读方法总结: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 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 严惩不贷()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 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今年《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 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相关文章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启 事 活动目的: 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以大赛的形式激发广大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教育报 ...查看


  • 13年中考试卷分析(2)
  • 2013年资阳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语文试题分析 各学区文科教研员: 2013年中考已经落下帷幕,对这套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研究这套题对我们组织下一届初三复习和教学很有帮助.现将坛罐九义校李勤昌老师.城北九义校张丽老师用心血撰写 ...查看


  • 浅谈背诵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
  • [摘要]背诵,是学好古文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背诵:古文学习:重要性 要想学好古文,背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更 ...查看


  • 中考优秀学生语文备考经验大放送
  • 编者前言: 临近中考,同学们一定正在紧张地复习.为了配合大家的复习,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些高中老师,将他们班上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聚集起来,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复习心得.这些同学,都已经跨越了中考这道难关,其经验与心得对于各位还在备考的同学有 ...查看


  • 上海语文学科知识分析
  • 第一部分:小学语文 专题一:小学语文各年级知识点: 一年级 :拼音 汉字 词组 简单句 古诗的背诵 看图说话 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 ...查看


  •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及高分秘诀
  •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及高分秘诀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一一攻破,拿到小升初语文考试高分! 基础知识题 生字的字形和读音,标点符号,成语,病句最需要背功.而这些题的分数少的可怜,但是做不对又会影响成绩.对这些题,既不能花 ...查看


  • 古文字专家裘锡圭先生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 古文字专家裘锡圭先生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 --------------------------------------------------------------------------------http://www.zwkao.com ...查看


  • 2013历史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 清水县第六中学 2013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历史学科组 张锋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I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一.201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 ...查看


  •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教学教案
  •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