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
是什么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邓丽君?是她的美丽?她的歌喉?她那特殊的经历?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理由。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却鲜为人知。《怎能遗忘邓丽君》的出版,终于把这个沉埋了20年的秘密揭开了!人们热爱邓丽君,还与另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庄奴先生。
庄奴何许人也?
回顾邓丽君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人物,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人的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一代歌后邓丽君常唱的,也是歌迷非常熟悉的一段歌词。她走了,但她的名字、那甜润的歌声、那天真灿烂的笑脸永远地留在了人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心中。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历史的延续现象――又有一“小邓丽君”活跃在舞台上,把邓丽君那些动人的歌曲接过来,又传承下去。
那么庄奴又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当今德高望重的长者――海峡彼岸的词坛泰斗,使邓丽君成为永远的那个人!在中国大陆,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他,但在台湾,他却是家喻户晓。他今年84岁,已创作了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在台湾歌坛成名的歌星,几乎没有一个没唱过他写的歌词。许多台湾言情影片的主题歌都出自他手。他的歌词有魅力,有意境,只要一听,秦汉、林青霞、林凤娇等动人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现。他还是中央电视台的常客和贵宾。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庆祝建党80周年晚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他被邀参加;2003年,他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播的“高峡平湖月”节目;今年,他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秋晚会和艺术人生的节目录制。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与邓丽君的关系。
庄奴与邓丽君关系的秘密
珠联璧合的合作关系――邓丽君演唱的歌曲80%都是庄奴的杰作,庄奴自觉自愿地为邓丽君写了不少歌词,邓丽君也唱红了庄奴的不少歌。
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庄奴自封的。在《怎》这本书中,公开了邓丽君写给庄奴信。读者可以看到,邓丽君写给庄奴的许多信的开头,都是恭敬地称庄奴为“敬爱的老师”,落款总是“弟子小丽”。不仅如此,除了教歌艺,庄奴还教导她如何待人,如何自强自学。
父女关系――在给庄奴的信中,邓丽君这样写道:“对您,在我内心就是一位慈父,”“感谢你这样疼爱我,关心我,爱护我”。庄奴也认为“小丽知书达理”,他与她“情同父女”。
朋友关系――在邓丽君的演唱生涯中,时不时地会遭遇一些不顺心的事,甚至会受到委屈。庄奴总是有办法帮她排解,“甚至做个出气筒”,让邓丽君消气。她在信中说,庄奴的信对她有“安定心灵的作用”。
老乡关系――邓丽君在给庄奴的信中说:“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是老乡见老乡,一同把歌唱。”
可是,谁又能想到,有这么多重关系的他们,却又没有见过几面,他们的父女情、朋友情、师生情、老乡情完全是靠书信传递而建立和巩固。这是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直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召开新书发布会,我有机会和庄奴面对面交谈时,他的一个字使我释然。这个字就是“缘”。我补充说,这不仅是缘,还是奇缘,旷世奇缘。连接这种缘的纽带不仅是俩人对共同事业的执著追求,还有他们都有某种共同的品行。
使彼此成为了永远
按照庄奴的说法,在邓丽君的演唱生涯中,获得的奖状、奖品、奖牌无数,但她却没有端着“名人”的架子,“而是走进群众,拥抱群众”。庄奴呢,亦是如此。当庄奴所作词的那些歌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时,只要提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必提庄奴时,他却说:“忘了吧,我自己都忘了!”当我见到他时,我更强烈地感到了他那种淡泊、宁静的境界。周围的人当面夸奖他,他总是回答道:“歌有好知音,船过水无痕。”他告诉我,他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是这样总结的:“一事无成,两袖清风,写首好歌,快乐无穷。”我听后实在忍不住,客气地说:“庄老,我能否改一个字?”经他同意,我把“一事无成”改为“一事终成”。我认为,作为一名词坛泰斗,用“终成”更符合庄老的实际,他毕竟是一个成功者。他听后很高兴,但马上又说要拜我做老师。听着一代词坛泰斗说这样的话,我既忐忑不安,又从心里对庄老的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由衷地敬佩。我顿悟:他为什么要把与邓丽君的关系沉埋20年。或许是因为他那种报诚守真、淡泊世俗功名利禄的性格,不需要借助邓丽君来突显自己;或许他太珍惜他与邓丽君那种纯粹的关系,不愿其受到世俗的污染。
有人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又有人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而我认为,在演唱这个行业里,庄奴与邓丽君是珠联璧合。一个是极具创作灵感灵性,对作词常常是慧心巧思,镂月裁云;一个是百伶百俐,在舞台上陶然自得,雅俗共赏;他们这种桴鼓相应、辅车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造就了庄奴的同时也就造就了邓丽君――邓丽君的歌声因庄奴的词儿具有特殊的魅力,庄奴的词因邓丽君的演唱赋有了永远的神韵――人和歌、词的神魂都已浑然一体,成为一种永恒。
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
是什么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邓丽君?是她的美丽?她的歌喉?她那特殊的经历?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理由。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却鲜为人知。《怎能遗忘邓丽君》的出版,终于把这个沉埋了20年的秘密揭开了!人们热爱邓丽君,还与另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庄奴先生。
庄奴何许人也?
回顾邓丽君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人物,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人的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一代歌后邓丽君常唱的,也是歌迷非常熟悉的一段歌词。她走了,但她的名字、那甜润的歌声、那天真灿烂的笑脸永远地留在了人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心中。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历史的延续现象――又有一“小邓丽君”活跃在舞台上,把邓丽君那些动人的歌曲接过来,又传承下去。
那么庄奴又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当今德高望重的长者――海峡彼岸的词坛泰斗,使邓丽君成为永远的那个人!在中国大陆,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他,但在台湾,他却是家喻户晓。他今年84岁,已创作了30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在台湾歌坛成名的歌星,几乎没有一个没唱过他写的歌词。许多台湾言情影片的主题歌都出自他手。他的歌词有魅力,有意境,只要一听,秦汉、林青霞、林凤娇等动人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现。他还是中央电视台的常客和贵宾。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庆祝建党80周年晚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他被邀参加;2003年,他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播的“高峡平湖月”节目;今年,他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秋晚会和艺术人生的节目录制。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与邓丽君的关系。
庄奴与邓丽君关系的秘密
珠联璧合的合作关系――邓丽君演唱的歌曲80%都是庄奴的杰作,庄奴自觉自愿地为邓丽君写了不少歌词,邓丽君也唱红了庄奴的不少歌。
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庄奴自封的。在《怎》这本书中,公开了邓丽君写给庄奴信。读者可以看到,邓丽君写给庄奴的许多信的开头,都是恭敬地称庄奴为“敬爱的老师”,落款总是“弟子小丽”。不仅如此,除了教歌艺,庄奴还教导她如何待人,如何自强自学。
父女关系――在给庄奴的信中,邓丽君这样写道:“对您,在我内心就是一位慈父,”“感谢你这样疼爱我,关心我,爱护我”。庄奴也认为“小丽知书达理”,他与她“情同父女”。
朋友关系――在邓丽君的演唱生涯中,时不时地会遭遇一些不顺心的事,甚至会受到委屈。庄奴总是有办法帮她排解,“甚至做个出气筒”,让邓丽君消气。她在信中说,庄奴的信对她有“安定心灵的作用”。
老乡关系――邓丽君在给庄奴的信中说:“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是老乡见老乡,一同把歌唱。”
可是,谁又能想到,有这么多重关系的他们,却又没有见过几面,他们的父女情、朋友情、师生情、老乡情完全是靠书信传递而建立和巩固。这是无法用常理来解释的。直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召开新书发布会,我有机会和庄奴面对面交谈时,他的一个字使我释然。这个字就是“缘”。我补充说,这不仅是缘,还是奇缘,旷世奇缘。连接这种缘的纽带不仅是俩人对共同事业的执著追求,还有他们都有某种共同的品行。
使彼此成为了永远
按照庄奴的说法,在邓丽君的演唱生涯中,获得的奖状、奖品、奖牌无数,但她却没有端着“名人”的架子,“而是走进群众,拥抱群众”。庄奴呢,亦是如此。当庄奴所作词的那些歌曲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时,只要提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必提庄奴时,他却说:“忘了吧,我自己都忘了!”当我见到他时,我更强烈地感到了他那种淡泊、宁静的境界。周围的人当面夸奖他,他总是回答道:“歌有好知音,船过水无痕。”他告诉我,他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是这样总结的:“一事无成,两袖清风,写首好歌,快乐无穷。”我听后实在忍不住,客气地说:“庄老,我能否改一个字?”经他同意,我把“一事无成”改为“一事终成”。我认为,作为一名词坛泰斗,用“终成”更符合庄老的实际,他毕竟是一个成功者。他听后很高兴,但马上又说要拜我做老师。听着一代词坛泰斗说这样的话,我既忐忑不安,又从心里对庄老的这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由衷地敬佩。我顿悟:他为什么要把与邓丽君的关系沉埋20年。或许是因为他那种报诚守真、淡泊世俗功名利禄的性格,不需要借助邓丽君来突显自己;或许他太珍惜他与邓丽君那种纯粹的关系,不愿其受到世俗的污染。
有人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又有人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而我认为,在演唱这个行业里,庄奴与邓丽君是珠联璧合。一个是极具创作灵感灵性,对作词常常是慧心巧思,镂月裁云;一个是百伶百俐,在舞台上陶然自得,雅俗共赏;他们这种桴鼓相应、辅车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造就了庄奴的同时也就造就了邓丽君――邓丽君的歌声因庄奴的词儿具有特殊的魅力,庄奴的词因邓丽君的演唱赋有了永远的神韵――人和歌、词的神魂都已浑然一体,成为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