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和种类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明确成本会计的任务;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以及成本会计的种类。
本章重点: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种类
本章难点:成本会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
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成本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大致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做简要介绍。
一、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 奠基时期
成本会计仅限于对生产过程的生产消耗进行系统的会计和计算,也称记录型成本会计。这时的成本会计主要有以下工作:建立材料的核算和管理办法;建立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办法;建立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办法。制造业采用了分批法和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本会计专著、建立了一些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二、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
标准成本制度产生,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形成了独立学科,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5年以后)
成本会计发展重点由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事前预测、决策和规划,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开展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实行目标成本计算、实施责任成本计算、试行变动成本计算法、推行质量成本计算、应用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电子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一、 成本会计的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七项。
(一)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指根据与成本有关的各种数据及其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采用一定的程序、方法和模型,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推测。
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成本发展的前景,提高降低成本的自觉性,为成本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二)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既定或要求的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和成本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据以制定目标成本。 如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新产品设计或老产品改造的决策等。成本决策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水平,提高
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制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支出的成本、费用,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并提出为达到目标成本水平所应采用的各种措施。
成本计划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给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可提高企业员工降低成本的自觉性,推动企业加强成本责任制,作为考核有关责任单位业绩的依据,是进行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依据。
(四)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计划具体制定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和各项费用定额,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并及时反馈实际费用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而采用措施,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执行。
通过成本控制可及时揭示存在的问题,防止浪费、损失,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包括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产品生产前的设计、工艺成本控制)
(五)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通过成本核算,可反映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制定价格的依据。基本职能
(六)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通过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进行比较,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和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通过成本分析,可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也为编制新的计划和制定新的决策提供依据。
(七)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指企业将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指标,分别下达给各内部责任单位,明确它们在完成成本指标时的经济责任,并定期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
通过成本考核,意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调动各责任单位努力降低成本、完成成本目标的积极性,有利于成本目标的实现。
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它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资料,没有成本核算,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都无法进行,同时成本核算也是对成本计划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因而,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正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
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随着成本会计与管理科学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的。成本预测是成本会计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既是成本预测的结果,又是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目标的有效手段。
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成本会计的任务
任务与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职能决定任务,但职能具有客观性,任务具有主观性,受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所影响。
根本任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任务入下:与职能相联系
1、正确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2、加强成本预测,优化成本决策
3、制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4、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加强成本考核
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种类
一、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
分为实际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和标准成本制度。
1、实际成本制度
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也称为历史成本会计制度。采用实际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时,产品成本是在实际费用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在计算时,有时存货等可采用计划成本计算,产品成本也可采用定额成本计算,但在最后,都要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计算出来的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为企业正确计算当期损益提供重要的资料。
2、估计成本制度
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将算出的估计成本与帐面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它是过去所采用的一种不是十分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采用估计成本会计制度时,主要是因为有些企业往往在产品生产前需要定价,并以估计的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同时,估计成本会计制度也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3、标准成本制度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同其实际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会计。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时,应根据产品的标准数量和标准单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至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数额,应采取全部记入当期损益或在各种标准产品当中进行分配的方式处理。标准成本制度是将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进行成本控制、衡
量生产效率高低的一种成本会计。
二、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
分为全额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1、全额成本计算模式
全额成本计算模式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包括变动成本,而且还包括固定成本,以此来确定存货估价和确定已售商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采用全额成本模式计算时,将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如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产品成本中。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计算产品成本时,需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区别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将变动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变动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等,而将本期发生的固定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中。由于将固定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损益,使得当期利润相应地减少,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它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时使用,并为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信息。
第二章 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和种类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明确成本会计的任务;掌握成本会计的职能以及成本会计的种类。
本章重点: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种类
本章难点:成本会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
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成本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大致经历了早期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成本会计的方式和理论体系,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做简要介绍。
一、早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1920) 奠基时期
成本会计仅限于对生产过程的生产消耗进行系统的会计和计算,也称记录型成本会计。这时的成本会计主要有以下工作:建立材料的核算和管理办法;建立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办法;建立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办法。制造业采用了分批法和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本会计专著、建立了一些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二、近代成本会计阶段(1921--1945)
标准成本制度产生,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形成了独立学科,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现代成本会计阶段(1945年以后)
成本会计发展重点由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事前预测、决策和规划,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开展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实行目标成本计算、实施责任成本计算、试行变动成本计算法、推行质量成本计算、应用了作业成本计算法、电子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一、 成本会计的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七项。
(一)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指根据与成本有关的各种数据及其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采用一定的程序、方法和模型,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推测。
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成本发展的前景,提高降低成本的自觉性,为成本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二)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既定或要求的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在若干个与生产经营和成本有关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据以制定目标成本。 如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新产品设计或老产品改造的决策等。成本决策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水平,提高
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制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支出的成本、费用,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并提出为达到目标成本水平所应采用的各种措施。
成本计划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给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可提高企业员工降低成本的自觉性,推动企业加强成本责任制,作为考核有关责任单位业绩的依据,是进行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依据。
(四)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成本计划具体制定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和各项费用定额,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并及时反馈实际费用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而采用措施,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执行。
通过成本控制可及时揭示存在的问题,防止浪费、损失,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包括事中控制和事前控制(产品生产前的设计、工艺成本控制)
(五)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通过成本核算,可反映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也是制定价格的依据。基本职能
(六)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通过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企业历史先进成本水平,以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本等进行比较,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和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通过成本分析,可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也为编制新的计划和制定新的决策提供依据。
(七)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指企业将计划成本或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指标,分别下达给各内部责任单位,明确它们在完成成本指标时的经济责任,并定期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
通过成本考核,意在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调动各责任单位努力降低成本、完成成本目标的积极性,有利于成本目标的实现。
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它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资料,没有成本核算,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都无法进行,同时成本核算也是对成本计划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因而,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正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
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随着成本会计与管理科学相结合,逐步发展形成的。成本预测是成本会计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既是成本预测的结果,又是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目标的有效手段。
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成本会计的任务
任务与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职能决定任务,但职能具有客观性,任务具有主观性,受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所影响。
根本任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具体任务入下:与职能相联系
1、正确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2、加强成本预测,优化成本决策
3、制定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4、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加强成本考核
第三节 成本会计的种类
一、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
分为实际成本制度、估计成本制度和标准成本制度。
1、实际成本制度
实际成本制度是根据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计算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也称为历史成本会计制度。采用实际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时,产品成本是在实际费用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在计算时,有时存货等可采用计划成本计算,产品成本也可采用定额成本计算,但在最后,都要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计算出来的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为企业正确计算当期损益提供重要的资料。
2、估计成本制度
估计成本制度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估算单位产品成本,凭以确定售价,然后将算出的估计成本与帐面实际成本比较,据以修改估计成本的一种成本会计制度。它是过去所采用的一种不是十分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采用估计成本会计制度时,主要是因为有些企业往往在产品生产前需要定价,并以估计的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同时,估计成本会计制度也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3、标准成本制度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同其实际相比较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会计。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时,应根据产品的标准数量和标准单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至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数额,应采取全部记入当期损益或在各种标准产品当中进行分配的方式处理。标准成本制度是将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进行成本控制、衡
量生产效率高低的一种成本会计。
二、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
分为全额成本计算模式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1、全额成本计算模式
全额成本计算模式也称吸收成本计算模式。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包括变动成本,而且还包括固定成本,以此来确定存货估价和确定已售商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采用全额成本模式计算时,将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如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产品成本中。
2、变动成本计算模式
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是指产品成本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计算产品成本时,需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区别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将变动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变动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等,而将本期发生的固定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中。由于将固定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损益,使得当期利润相应地减少,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它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时使用,并为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