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题(一) 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根本观点是什么? (1)
(2)意识。
(3)识决定物质。
2.如何评价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上海高考) 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辨析: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元气”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辨析:三者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2.全面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典例应用]
(福建高考)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③→②→① C .②→①→③
B .①→②→③ D .①→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 当选。
[答案] C
目题(二) 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各自观点是什么?
(1)
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有何关系?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广东高考)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辨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辨析:该观点强调了命运对人生的决定作用,这是将客观精神视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典例应用]
(山东高考)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即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所以“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 项观点正确。A 、B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知识点一 唯物主义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科学的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解析:选D “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两者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由于时间处于古代,并且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水,所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选D 。
2.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这种观点( )
①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元素 ②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 ④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A .①② C .①③
B .③④ D .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狄德罗的“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元素,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故①②正确;③表述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选A 。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①它是现代唯物主义 ②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选B ①构不成题干的原因,②③④正确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均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B 项。
知识点二 唯心主义
4.“存在即被感知”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这两类哲学观点因对意识的不同理解而分属不同的基本形态。要正确区分这两种形态,必须理解( )
A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 B .思维与存在的区别 C .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D .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区别
解析:选D 存在即被感知,认为人的主观存在、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认为理念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区分这两个哲学观点就是要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区别,故该题选D ;A 有助于判断唯物主义派别;B 、C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我思故我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下列选项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B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 、C 、D 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应选B 。
6.列宁把唯心主义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之所以“不结果实”,是因为( )
①唯心主义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④
解析:选B 唯心主义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不结果实”强调了唯心主义的不足,②③是对唯心主义错误观点的正确描述,符合题意,应选;①不符合题意;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④说法不确切。
7.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 .①③ C .②③
B .①④ D .②④
解析:选C 本题以某位哲学家的话为背景,考查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该哲学家认为“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看到了物质条件对幸福的决
定作用,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但是没有看到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③认识正确,答案选C 。
8.材料一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1)问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观点,第(2)问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现实中的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答案:(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另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尽管不系统,但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者上帝、神等主宰世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目题(一) 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根本观点是什么? (1)
(2)意识。
(3)识决定物质。
2.如何评价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上海高考) 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辨析: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元气”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相同的,都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辨析:三者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2.全面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典例应用]
(福建高考)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③→②→① C .②→①→③
B .①→②→③ D .①→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 当选。
[答案] C
目题(二) 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态?各自观点是什么?
(1)
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有何关系?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广东高考)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辨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辨析:该观点强调了命运对人生的决定作用,这是将客观精神视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典例应用]
(山东高考)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即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所以“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 项观点正确。A 、B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知识点一 唯物主义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科学的物质观 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解析:选D “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两者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由于时间处于古代,并且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水,所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选D 。
2.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这种观点( )
①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元素 ②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 ④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A .①② C .①③
B .③④ D .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狄德罗的“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元素,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故①②正确;③表述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选A 。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①它是现代唯物主义 ②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④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选B ①构不成题干的原因,②③④正确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均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B 项。
知识点二 唯心主义
4.“存在即被感知”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这两类哲学观点因对意识的不同理解而分属不同的基本形态。要正确区分这两种形态,必须理解( )
A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 B .思维与存在的区别 C .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D .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区别
解析:选D 存在即被感知,认为人的主观存在、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认为理念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区分这两个哲学观点就是要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区别,故该题选D ;A 有助于判断唯物主义派别;B 、C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我思故我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下列选项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是( ) A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B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 、C 、D 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应选B 。
6.列宁把唯心主义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之所以“不结果实”,是因为( )
①唯心主义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④
解析:选B 唯心主义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不结果实”强调了唯心主义的不足,②③是对唯心主义错误观点的正确描述,符合题意,应选;①不符合题意;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④说法不确切。
7.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 .①③ C .②③
B .①④ D .②④
解析:选C 本题以某位哲学家的话为背景,考查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该哲学家认为“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看到了物质条件对幸福的决
定作用,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但是没有看到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③认识正确,答案选C 。
8.材料一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1)问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观点,第(2)问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现实中的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答案:(1)材料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二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宗教思想都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另外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尽管不系统,但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者上帝、神等主宰世界,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