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
总 学 时(学分):36学时(3学分) 理论学时:30学时 实践学时:6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民间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4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其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增进大学生对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现代社会新的民间文化的认识。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4、加强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打好基础,为毕业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提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储备。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民间文学》课在内容讲授上的要求是: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与范围,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多重价值,民间文学的古今源流与发展趋势,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民间文学的具体种类及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掌握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民间文学》课除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介绍、作品分析外,还要通过实物展示、音像材料播放、课堂讨论、课外辅导、课后作业、课外自学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更要结合课外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进学生对民间文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引起同学们对民间文学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热爱。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基本特征与多重价值、古今源流与发展趋势、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明确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的实际动手能力。
3、教学建议
(1)《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民间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站在人类文 明发展史的高度,正确地看待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广泛 地继承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民间文化财富,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为了提高《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民间文学》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了解与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学》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民间文学传统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取得实效。《民间文学》课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教学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和实物资料、摄影摄相和录音器材,用于师生社会调查、田野作业,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民间艺人进行示范性教学,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
《民间文学》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它需要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从而把握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和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还需要通过《外国文学史》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进行中外民间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民间文学》课还需要通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普通话》等语言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学基础,以便正确地搜集、记录和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课还与《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有交叉关系,也需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文化和学术视野,掌握多学科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民间文学》课还需要《逻辑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民间文学》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前后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才能有利于《民间文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开课的有序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才能对前后有联系的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推动作用。
5、教材编选的原则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这一教材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部教材,是获奖教材(1996年获得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之“彼得奖”) ,不断再版,发行量很大。该教材将民间文学的史、论和作品熔为一炉,在体系上以论为纲,做到分析与介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和作品,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 用和学生学习。
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民间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皖西地区的民间文学现象和具体作品,编写教案,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与研究。
(三)课程考核办法
《民间文学》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随堂进行答题,2个学时内完成。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作业(四次以上)成绩占最后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70%。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
引 言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课的开设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引导,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时安排:1学时
一、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校内外《民间文学》课的开课情况
三、本学期《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办法。
阅读书目: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4]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5]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6]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有关学术刊物:
1、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月刊.
2、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主办,季刊.
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民俗学会: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
2、中央电视台民俗频道:CCTV.com-民俗频道
3、民间中国:www.folkcn.org
4、民间文化:www.folk.net.cn
思考与练习:
1、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2、课后预习第一讲《民间文学概说》,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本学期尽量查找并阅读授课教师开列的参考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增加对民间文学 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说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作品类型、基本特征、多重价值以及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
第二节 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五节 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阅读书目: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5]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民间文学,它与文人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民间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3、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第二讲 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民间故事的概念内涵、具体分类,了解每一种民间故事类型的定义、特征及代表作品,培养分析这些民间故事的能力,为以后搜集和研究民间故事打下理论基础。
学时安排:8学时
第一节 神话
第二节 民间传说
第三节 传统生活故事
第四节 笑话
第五节 民间寓言
第六节 传统民间童话
第七节 社会主义新故事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袁珂编著.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
[3]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4]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5]王利器选,邹联琰注. 古代笑话选读.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6]刘守华.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8月.
[7]俞允尧.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与流传. 文史知识.1990年第10期.
思考与练习:
1、 什么是民间故事?
2、 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 搜集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并给予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讲 民间歌谣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和教学音像资料的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了解歌谣的含义、类别和内容,懂得民歌的形式与风格,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歌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为进一步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民歌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一节 歌谣的含义、类别和内容
第二节 民歌的形式与风格
阅读书目:
[1]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2]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3]黄云生主编. 儿童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
[4]商礼群选注. 古代民歌一百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思考与练习:
1、 搜集、记录五首家乡的民间歌谣。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歌谣的艺术成就。
第四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师生互相交流各自家乡的谚语、谜语、歇后语作品,要求学生了解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定义、特征、作用、创作与传播的方法与原则,掌握一定数量的知名作品,并能够积极地搜集和研究自己家乡和其他地区的作品,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
学时安排:5学时
第一节 民间谚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第三节 民间歇后语
阅读书目:
[1]曲彦斌主编. 中国民俗语言学.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
[2]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 俗谚(上、下).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3]马学良,李耀宗著. 论民俗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温端政著. 谚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
[5]温端政,周荐著.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 北京:书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思考与练习:
1、 搜集、记录自己家乡的谚语、谜语、歇后语各五则。
2、 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谚语(或谜语、歇后语等)的语言特征(或艺术特征)。 第五讲 民间长诗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民间长诗的定义、类型及每一类型民间长诗的特征、重要作品,加深对民间诗歌多样性的理解,提高分析和鉴赏民间长诗的能力和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史诗
第二节 民间叙事长诗
第三节 民间抒情长诗
阅读书目:
[1]段宝林,过伟编. 民间诗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2]四川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冯元蔚等记译. 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3]姜彬主编. 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袁行霈. 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思考与练习:
1、 比较民间长诗与文人诗歌(尤其是长诗)的异同。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长诗的艺术特点。
第六讲 民间曲艺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曲艺的概况,主要曲种的地域分布、艺术特征
和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提高欣赏和研究民间曲艺的能力与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我国民间曲艺概况
第二节 民间曲艺主要曲种简介
第三节 民间曲艺的表演技巧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叶大兵、乌丙安主编. 中国风俗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月.
思考与练习:
1、任选一种民间曲艺曲种,对其作较全面的介绍。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曲艺的艺术特征。
第七讲 民间小戏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对我国民间小戏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把握民间小戏的种类和各自的内容与艺术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民间小戏的地域分布,熟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提高鉴赏和分析小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民间小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民间小戏的内容与艺术
第三节 民间小戏的表演技巧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红色戏剧.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
思考与练习:
1、 任选一种民间小戏,对其作较全面的介绍。
2、 结合具体的小戏作品,谈谈民间小戏的艺术特征。
3、 谈谈人民群众对民间小戏的态度。
第八讲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地调查,使学生明确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记录、编选、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从事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的兴趣,锻炼调查与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继续从事民间文学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6学时(含随堂考查的2学时)
第一节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间文学调查与搜集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 民间文学作品的编选与研究
阅读书目:
[1]江帆. 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思考与练习:
1、 谈谈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进行一次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
三、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本年级民间文学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其中讲课即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含期末随堂考查的2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折合为6学时,共占2学分;课外实践教学折合为6学时,占1学分。为了搞好实践教学,应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课
内与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和分析各类民间文学现象甚至社会现象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以下是课内和课外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表: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段宝林.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主要参考书: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4]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5]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6]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7]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9]孔庆东. 超越雅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王文宝.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11]阿英. 中国俗文学研究. 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初版.
执笔人:马启俊 所在教研室: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审核人:黄克顺 修订时间:2004年8月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
总 学 时(学分):36学时(3学分) 理论学时:30学时 实践学时:6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民间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4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其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增进大学生对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现代社会新的民间文化的认识。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4、加强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打好基础,为毕业生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提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储备。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民间文学》课在内容讲授上的要求是: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与范围,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多重价值,民间文学的古今源流与发展趋势,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民间文学的具体种类及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掌握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民间文学》课除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介绍、作品分析外,还要通过实物展示、音像材料播放、课堂讨论、课外辅导、课后作业、课外自学等形式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更要结合课外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进学生对民间文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引起同学们对民间文学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热爱。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基本特征与多重价值、古今源流与发展趋势、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明确民间文学调查、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的实际动手能力。
3、教学建议
(1)《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民间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站在人类文 明发展史的高度,正确地看待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广泛 地继承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民间文化财富,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为了提高《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民间文学》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民间文学的学习、了解与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学》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民间文学传统在新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取得实效。《民间文学》课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教学音像资料、图书资料和实物资料、摄影摄相和录音器材,用于师生社会调查、田野作业,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民间艺人进行示范性教学,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
《民间文学》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它需要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从而把握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和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还需要通过《外国文学史》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学习,能够进行中外民间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民间文学》课还需要通过《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普通话》等语言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学基础,以便正确地搜集、记录和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课还与《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有交叉关系,也需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文化和学术视野,掌握多学科综合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民间文学》课还需要《逻辑学》、《写作》等课程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民间文学》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前后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才能有利于《民间文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开课的有序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才能对前后有联系的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推动作用。
5、教材编选的原则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这一教材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部教材,是获奖教材(1996年获得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之“彼得奖”) ,不断再版,发行量很大。该教材将民间文学的史、论和作品熔为一炉,在体系上以论为纲,做到分析与介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和作品,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 用和学生学习。
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民间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皖西地区的民间文学现象和具体作品,编写教案,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与研究。
(三)课程考核办法
《民间文学》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随堂进行答题,2个学时内完成。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作业(四次以上)成绩占最后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70%。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
引 言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课的开设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引导,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时安排:1学时
一、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校内外《民间文学》课的开课情况
三、本学期《民间文学》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办法。
阅读书目: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4]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5]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6]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7]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有关学术刊物:
1、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月刊.
2、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主办,季刊.
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民俗学会: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
2、中央电视台民俗频道:CCTV.com-民俗频道
3、民间中国:www.folkcn.org
4、民间文化:www.folk.net.cn
思考与练习:
1、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2、课后预习第一讲《民间文学概说》,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本学期尽量查找并阅读授课教师开列的参考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增加对民间文学 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说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作品类型、基本特征、多重价值以及与文人文学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民间文学
第二节 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五节 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阅读书目: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5]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民间文学,它与文人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民间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3、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第二讲 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民间故事的概念内涵、具体分类,了解每一种民间故事类型的定义、特征及代表作品,培养分析这些民间故事的能力,为以后搜集和研究民间故事打下理论基础。
学时安排:8学时
第一节 神话
第二节 民间传说
第三节 传统生活故事
第四节 笑话
第五节 民间寓言
第六节 传统民间童话
第七节 社会主义新故事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袁珂编著.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
[3]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
[4]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5]王利器选,邹联琰注. 古代笑话选读.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6]刘守华. 中国民间童话概说.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8月.
[7]俞允尧. 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与流传. 文史知识.1990年第10期.
思考与练习:
1、 什么是民间故事?
2、 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 搜集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并给予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讲 民间歌谣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和教学音像资料的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了解歌谣的含义、类别和内容,懂得民歌的形式与风格,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歌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为进一步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民歌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4学时
第一节 歌谣的含义、类别和内容
第二节 民歌的形式与风格
阅读书目:
[1]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2]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3]黄云生主编. 儿童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
[4]商礼群选注. 古代民歌一百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思考与练习:
1、 搜集、记录五首家乡的民间歌谣。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歌谣的艺术成就。
第四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师生互相交流各自家乡的谚语、谜语、歇后语作品,要求学生了解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定义、特征、作用、创作与传播的方法与原则,掌握一定数量的知名作品,并能够积极地搜集和研究自己家乡和其他地区的作品,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
学时安排:5学时
第一节 民间谚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第三节 民间歇后语
阅读书目:
[1]曲彦斌主编. 中国民俗语言学.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
[2]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 俗谚(上、下).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3]马学良,李耀宗著. 论民俗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4]温端政著. 谚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
[5]温端政,周荐著.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 北京:书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思考与练习:
1、 搜集、记录自己家乡的谚语、谜语、歇后语各五则。
2、 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谚语(或谜语、歇后语等)的语言特征(或艺术特征)。 第五讲 民间长诗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民间长诗的定义、类型及每一类型民间长诗的特征、重要作品,加深对民间诗歌多样性的理解,提高分析和鉴赏民间长诗的能力和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史诗
第二节 民间叙事长诗
第三节 民间抒情长诗
阅读书目:
[1]段宝林,过伟编. 民间诗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2]四川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冯元蔚等记译. 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3]姜彬主编. 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4]袁行霈. 中国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
思考与练习:
1、 比较民间长诗与文人诗歌(尤其是长诗)的异同。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长诗的艺术特点。
第六讲 民间曲艺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曲艺的概况,主要曲种的地域分布、艺术特征
和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提高欣赏和研究民间曲艺的能力与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我国民间曲艺概况
第二节 民间曲艺主要曲种简介
第三节 民间曲艺的表演技巧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叶大兵、乌丙安主编. 中国风俗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月.
思考与练习:
1、任选一种民间曲艺曲种,对其作较全面的介绍。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民间曲艺的艺术特征。
第七讲 民间小戏
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对我国民间小戏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把握民间小戏的种类和各自的内容与艺术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民间小戏的地域分布,熟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通过学习,提高鉴赏和分析小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节 民间小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民间小戏的内容与艺术
第三节 民间小戏的表演技巧
阅读书目:
[1]杨亮才等编写.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2]红色戏剧.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
思考与练习:
1、 任选一种民间小戏,对其作较全面的介绍。
2、 结合具体的小戏作品,谈谈民间小戏的艺术特征。
3、 谈谈人民群众对民间小戏的态度。
第八讲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地调查,使学生明确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记录、编选、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从事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的兴趣,锻炼调查与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继续从事民间文学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学时安排:6学时(含随堂考查的2学时)
第一节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节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间文学调查与搜集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 民间文学作品的编选与研究
阅读书目:
[1]江帆. 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思考与练习:
1、 谈谈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 进行一次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
三、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本年级民间文学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其中讲课即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含期末随堂考查的2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折合为6学时,共占2学分;课外实践教学折合为6学时,占1学分。为了搞好实践教学,应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多地开展课
内与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和分析各类民间文学现象甚至社会现象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以下是课内和课外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具体安排表: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段宝林.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主要参考书:
[1]钟敬文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2]张余.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7月.
[3]钟敬文主编.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4]王娟. 民俗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5]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6]张紫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7]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 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胡适. 白话文学史.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
[9]孔庆东. 超越雅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王文宝.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11]阿英. 中国俗文学研究. 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初版.
执笔人:马启俊 所在教研室: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审核人:黄克顺 修订时间: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