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1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弟子规》:

1、先放一段90后学生学《弟子规》的演讲录像,启发同学开始学弟子规。

2、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3、学习正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 学习《我爱这土地》

1、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克阿、纳雍等。1910年3月生于浙江金华。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

2、朗读诗文

3、问题抢答:

(1、)这首诗写于什么时期?

(2、)与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中国,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最相关,象征苦难的是哪句诗?

(3、)象征人民反抗 的是哪句诗?

(4、)“无比温柔的黎明 ”象征什么?

(5、)最后两句诗似乎太直白,能不能改一下?

4、讨论:觉得这首诗好吗?在什么情况下,你有可能被这首诗打动?

三、 学习《雨巷》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作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词语注音:

Chì chù tuǐ pǐ

彳 亍(慢走,走走停停) 寂寥 太息(叹息) 颓 圮(塌坏)

3、听配音朗读原作

4、能答就答,有问就问

(1、)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失恋,对伐?

(2、)此诗写于抗日时期?

(3、)这首诗不是爱情诗?

(4、)能不能用别的花代替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

5、讨论:以下把《雨巷》吹得很美,你同意吗?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的意象。这些意象含

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一家之言:作者把自己的精神苦闷跟情感追求掺合在一起,以一颗悲观的心去幻想爱情,当然不会有光明、大美。(如有时间,谈谈自己的经历)

四、课外阅读:

惭 愧

杨键

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

我零乱的生活,愧对温润的园林,

我恶梦的睡眠,愧对天上的月亮,

我太多的欲望,愧对清澈见底的小溪,

我对一个女人狭窄的爱,愧对今晚

疏朗的夜空,

我的轮回,我反反复复的过错,

愧对清净愿力的古圣先贤,

愧对父母,愧对国土

也愧对那些各行各业的光彩的人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习题。

2、写(选)一首小诗,配上音乐朗诵,录下来。

一、导入

放课前音乐并展示地球卫星图。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诵读诗歌

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

教师简评: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但是还无法把一些朗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刚才的朗诵有些地方不到位,这也与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深有关系。

三、背景与作者简介

1.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四、研习课文

(一)整体赏读,初步感知。

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二)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意象。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

⑴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⑵齐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

(1)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

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

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

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五、回顾与升华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

2.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鸣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

明确: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3.最后,全班再次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

一、走近雨巷。聆听诵读

1.引入新课

2.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二、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一)诵读指导。

1.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让我们体味到他的忧伤?

明确:

1.意境:“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2.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3.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这六个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明确:

①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它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

③丁香和姑娘: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丁香姣好却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明确: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明确: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三)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

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

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2.思考:透过这些材料,结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针对学生各个层面的思考,适当地给予评点。

明确:阿德勒说:“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反过来说,“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养就了他的情感个性,而这种情感个性在他的作品中也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戴望舒的人生际遇中似乎摆脱不了忧郁的萦绕,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忧郁的情绪,甚至可以说他的创作会直接受到其人生际遇的影响。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改写诗歌

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

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示例:

雨巷

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姑娘

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我”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2.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生跟随着吟唱。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弟子规》:

1、先放一段90后学生学《弟子规》的演讲录像,启发同学开始学弟子规。

2、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3、学习正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 学习《我爱这土地》

1、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克阿、纳雍等。1910年3月生于浙江金华。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

2、朗读诗文

3、问题抢答:

(1、)这首诗写于什么时期?

(2、)与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中国,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最相关,象征苦难的是哪句诗?

(3、)象征人民反抗 的是哪句诗?

(4、)“无比温柔的黎明 ”象征什么?

(5、)最后两句诗似乎太直白,能不能改一下?

4、讨论:觉得这首诗好吗?在什么情况下,你有可能被这首诗打动?

三、 学习《雨巷》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作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词语注音:

Chì chù tuǐ pǐ

彳 亍(慢走,走走停停) 寂寥 太息(叹息) 颓 圮(塌坏)

3、听配音朗读原作

4、能答就答,有问就问

(1、)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失恋,对伐?

(2、)此诗写于抗日时期?

(3、)这首诗不是爱情诗?

(4、)能不能用别的花代替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

5、讨论:以下把《雨巷》吹得很美,你同意吗?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的意象。这些意象含

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一家之言:作者把自己的精神苦闷跟情感追求掺合在一起,以一颗悲观的心去幻想爱情,当然不会有光明、大美。(如有时间,谈谈自己的经历)

四、课外阅读:

惭 愧

杨键

像每一座城市愧对乡村,

我零乱的生活,愧对温润的园林,

我恶梦的睡眠,愧对天上的月亮,

我太多的欲望,愧对清澈见底的小溪,

我对一个女人狭窄的爱,愧对今晚

疏朗的夜空,

我的轮回,我反反复复的过错,

愧对清净愿力的古圣先贤,

愧对父母,愧对国土

也愧对那些各行各业的光彩的人民。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以及练习册上的有关习题。

2、写(选)一首小诗,配上音乐朗诵,录下来。

一、导入

放课前音乐并展示地球卫星图。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诵读诗歌

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

教师简评: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但是还无法把一些朗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刚才的朗诵有些地方不到位,这也与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深有关系。

三、背景与作者简介

1.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四、研习课文

(一)整体赏读,初步感知。

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二)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意象。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

⑴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⑵齐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

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

(1)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

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

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

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五、回顾与升华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

2.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鸣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

明确: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3.最后,全班再次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

一、走近雨巷。聆听诵读

1.引入新课

2.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

二、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一)诵读指导。

1.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让我们体味到他的忧伤?

明确:

1.意境:“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2.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3.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这六个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

明确:

①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它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

③丁香和姑娘: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丁香姣好却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明确: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明确: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三)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

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

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2.思考:透过这些材料,结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针对学生各个层面的思考,适当地给予评点。

明确:阿德勒说:“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反过来说,“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养就了他的情感个性,而这种情感个性在他的作品中也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戴望舒的人生际遇中似乎摆脱不了忧郁的萦绕,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忧郁的情绪,甚至可以说他的创作会直接受到其人生际遇的影响。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改写诗歌

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

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示例:

雨巷

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姑娘

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我”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

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2.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生跟随着吟唱。


相关文章

  • 现代诗二首
  • 省沭中南校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初 一 语 文 < 现代诗二首> 主备:姜立英 上课人: 2014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 ...查看


  •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 作文一: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 ...查看


  • 现代诗二首教案
  • 现代诗二首教案 丹阳九中 魏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 3.诵读欣赏两首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 ...查看


  • 现代诗二首教案 1
  • <现代诗二首>教案 --<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 姜婷婷 [教学目标]:1.在诵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 2.陶冶情操,鼓励学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具备新时代少年的昂扬精神面貌. ...查看


  • 中专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 <中专语文>教学大纲 (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用) 适用对象:三年制中专 学 时:252学时 课程性质:基础公共课 执 笔 人: 审核人: 说明部分 一.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形式的需 ...查看


  • 100句中国古现代唯美爱情诗句
  • 1.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佚名 凤 ...查看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目录[精心校对]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四 安恩和奶牛 五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 泰 ...查看


  • 白居易诗二首 1
  •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唐诗精华 十一.白居易诗二首 一.学习目标: 1. 白居易生平简介.相关文学常识 2.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3. 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并掌握加点字解释 姓名__________ 4. 体会对比手法和人物描写的作用,感受作 ...查看


  •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醉花阴][声声慢]
  •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 这两首词都写出了作者的愁情.但愁的原因却有所不同.<醉花阴>开篇即是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以"薄雾浓云"的天气衬托了自己愁苦的心情.词人无事 ...查看


  • 四年级上期语文古诗二首
  •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