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666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9, 32(3) :666-668

#研究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

文书锋 汤冬玲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2)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以及我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测查, 采用SPSS11. 5和LISREL8. 53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效能感中文版量表信、效度较高, 适合进行情绪调节效能感研究; 中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 不存在学历层次和所学学科的差异。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信度 效度

1 前言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 -efficacy ) 概念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 A. 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 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Bandura, 1994) [1]。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 G. V 从1999年开始研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Regulator y E -motional Self-Efficacy) , 他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有较大差异, 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 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2]。新世纪以来, Bandur a, A. 、Gerbino 等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更加深入, 并更多关注其作用机制研究。班杜拉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 他认为情绪调节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的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的能力感, 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目前,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功能的减弱在许多临床障碍如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蓄意自我伤害以及攻击行为等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4-6]。Bandur a, A. 、Caprar a, G. V 等人的研究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 还对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抑郁、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7-10]。

遵从情绪的常见划分, 早期研究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两类, 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 -cy in managing neg ative affect, N EG) 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POS) 。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的同时还要避免被诸如生气、激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 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的效能信念。后者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 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诸如快乐、热情、和自豪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3]。Caprara G. V. 等人(2008) 又在此基础上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为两个维度, 即调节生气/易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 n, A NG) 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

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manag ing despondency /distress, DES) [2]。

鉴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本文借鉴Bandura, A. 、Capr ar a, G. V 等人的研究及其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考察了我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 方法2. 1 被试

以北京地区21所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收集1568个有效样本, 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用SPSS1115将样本随机分成两半, 其中750个样本进行量表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剩余818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进行方差分析。

表1:被试基本情况

人数(人)

性别学科

男女理科文科

年龄

其它20-2526-3030以上

学历层次

硕士博士博士延长期

总计

[***********][***********]

百分比(%)

47. 652. 445. 844. 110. 179. 119. 51. 589. 710. 20. 1100

2. 2 测量工具

本文所采用的量表是Caprara G. V. (2008) 最新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Regulato 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 RES) 的中文版。R ES 包括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 NG ) 三个维度。该量表共由12个项目组成, 采用5点计分法。2.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1. 5和L ISREL8. 5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XLX001)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77) 研究成果。

3 结果与分析

3.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RES) 在我国的适用情况3. 1.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的结构

首先对中文版的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K M O =0. 886>0. 5, 巴特利球形检验(Bar tlett . s test of sphericity) 小于0. 001, 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此外,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正交旋转法(Varimax ) 、碎石图(scree plot ) 检验, 并限定潜在因子个数为3, 可得出旋转后各项目在潜在因子上的负荷值, 结果显示各项目在各自潜在因子(P OS 、DES 、AN G) 上的负荷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完全标准化负荷均在0. 54以上。同Caprara G. V. 等人(2008) 的跨文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 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9归于DES 因子, 即项目9用于测量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其次, 借鉴国外最新研究(Caprara G. V. 等人, 2008) 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我们提出三个假设模型,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假设模型1: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调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 并在此基础上将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细分为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两个分维度, 从而构建一个二阶因子模型。假设模型2: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和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两个维度, 即将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合并为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

(N EG ) , 从而构建一个只含两个因子的一阶因子模型。假设模型3: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 即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从而构建一个含三个因子的一阶因子模型。根据Chou 和Bentler (1995) 以及Byrne(1998) 提出的优良模型拟合标准, N FI 、N NFI 、IFI 、和CFI 的值一般应大于0. 90, RM SEA 的值应小于0. 80。而从表2结果可看出, 假设模型1和模型2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较大, 并且拟合指数RM SEA 均大于0. 08, 而模型3各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见表2) , 因此, 我们最终确定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为三个因子的一阶结构, 如图1

所示。

图1 假设模型3及其路径参数

表2 各模型拟合优度指数列表

模型1模型2模型3

df 545351

V 2525. 420409. 714251. 739

GFI 0. 9300. 9140. 951

CFI 0. 9300. 9490. 971

RM S EA 0. 1000. 0970. 069

NFI 0. 9300. 9420. 964

NNFI 0. 9200. 9370. 963

IFI 0. 9300. 9490. 971

3. 2 信度分析

该量表12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85, 其中POS 维度上的4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85, DES 维度上的5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79, ANG 维度上的3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77。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 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效能感(DES) 、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 NG)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397(p

对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进行性别方差分析, 表3中的结果显示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均值性别差异显著, 但方向各异。其中:女生表达积极情感自我效能感(PO S ) 平均值显著高于男生, F(1, 816) =36. 272, p

情绪调节效能感

POS DES ANG

男M (S D) 15. 66(3. 22) 17. 86(3. 51) 10. 17(2. 60)

情绪效能感(DES ) 平均值(F(1, 816) =6. 534, p

对学历层次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在学历层次上差异均不显著(F (1, 816) =0. 009, p >0. 05; F(1, 816) =0. 199, p >0. 05; F (1, 816) =0. 586, p >0. 05) 。对学科(理科、文科、其它学科)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在学科上差异也均不显著(F(2, 815) =2. 009, p >0. 05; F (2, 815) =0. 682, p >0. 05; F(2, 815) =1. 261, p >0. 05) 。

表3 不同性别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各维度均值比较

女M (SD) 16. 95(2. 90) 17. 21(3. 78) 9. 80(2. 62)

合计M (S D) 16. 34(3. 12) 17. 52(3. 66) 9. 98(2. 62)

F 36. 272*6. 534*4. 086*

*

注:*p

4 讨论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12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 8, 三个维度各自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趋近0. 8, 所以认为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因子结构。但与西方学者研究结论略有不同的是, 在将调节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NEG) 划分为两个次级维度(DES 、ANG) 基础上构建的二阶因子模型在中国样本上的拟合并不理想, 中国样本支持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 。虽然常见的划分法是将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但由于消极情绪种类繁多且对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尽相同, 所以应该考虑情绪的多维度性及情绪调节的多功能性, 此外, 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消极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分化, 正如本研究结果所显示的, 中国男性在两个消极情感因子上的调节效能感高低并不相同。

西方学者的研究显示, 一方面, 相较于女性, 男性能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 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另一方面, 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 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调节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方面, 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性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具体地, 在调节积极情绪方面, 女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于男性, 而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和生气/愤怒情绪方面, 男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于女性。而在学历层次和学科变量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可能跟研究对象有关, 本文的研究对象即研究生群体是个年轻成年人群体, 他们的年龄跨度小, 并且作为成年人他们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已经趋于比较成熟的稳定状态。

本文中所采用的量表并没有评定所有类型的消极情绪, 它包含的项目只涉及到有限数量的消极情绪(A NG 和DES) , 而没有涉及到其它一些以自身为对象的负面情绪(比如害羞、愧疚、尴尬、恐惧) 。积极情绪效能感的观测项目也很有限, 诸如爱、自豪、满足等也没有考虑在内。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调节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多维度性。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在解释因子时不仅只调节情感体验的效能感, 实际上不同因子的调节任务具有不同的性质。比如, 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指的是抑制和制止情绪的能力, 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指的是自由表达情

绪的能力[2]。而这两个不同的任务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 有些人可能善于抑制消极情绪而不善于表达积极情绪, 相反的, 有些人可能感觉无力处理消极情绪但更却有能力适当地表达积极情绪。所以, 情绪调节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具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性, 还应考虑其个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

5 结论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分为三个维度, 即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适合采用该工具在中国进行研究。

(2)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在中国研究生中的运用表明,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 但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不显著, 说明情绪调节效能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2

高申春.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60-63

Caprara G V, Giunta L D, Eisenberg N, etal. Regulatory Emo -ti 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 Psychological As sess m ent, 2008, (3) :227-237

Bandura A, Caprara G V, Barbaranelli C, etal. Role of Affecti 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in Diverse S 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 -ti oning. Child Development, M ay/June 2003, 74(3) :769-782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6) :503-505冯冬冬, 陆昌勤, 萧爱玲. 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心理学报, 2008, 40(4) :448-455

侯瑞鹤, 俞国良.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3) :375-381

Caprara1G V, Stecal P, Gerbino1, M. Looking for adolescents . w ell-being:self -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 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 Epi demi ol Psich i at Soc, 2006, Jan-M ar; 15(1) :30-438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etal. S elf-Effi cacy Be -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 . 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 rajectories. Child Developm ent, January/February 2001, 72(1) :187-206Bandura A, Pastorelli C, Barbaran elli C, Caprara, G V. S elf-Eff-i cacy Pathw 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 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6(2) :258-26910

Bandura A, Caprara G V, Barbaranelli C, Pastorelli C, Regalia C. Social cogn i tiv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 i ng transgres -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1, 80(1) :125-35

3

4567

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 elf -Efficacy in C hinese G radu ate S tu dents

Wen Shuf eng , T ang Dongling, Yu Guolia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 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 o ex amin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 f icacy Scale and the ind-i

vidual differ ences of the regulatory emo tional sel-f Efficacy of and g 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this study administered the adapted Ch-i

nese version of the R ES scale to 1568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 and adopted SPSS11. 5and L ISREL8. 53to stutistically analyze t he data. T 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S scale w as found to have good reliabilit y and validity for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 scale in the Chinese version was found to be differ 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version. T here is differ ence be -tw een the males and t he females in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of gr 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 reliability ; validity

666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9, 32(3) :666-668

#研究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

**

文书锋 汤冬玲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2)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以及我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测查, 采用SPSS11. 5和LISREL8. 53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效能感中文版量表信、效度较高, 适合进行情绪调节效能感研究; 中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 不存在学历层次和所学学科的差异。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信度 效度

1 前言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 -efficacy ) 概念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 A. 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 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Bandura, 1994) [1]。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 G. V 从1999年开始研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Regulator y E -motional Self-Efficacy) , 他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有较大差异, 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 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2]。新世纪以来, Bandur a, A. 、Gerbino 等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更加深入, 并更多关注其作用机制研究。班杜拉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 他认为情绪调节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的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的能力感, 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目前,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功能的减弱在许多临床障碍如物质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蓄意自我伤害以及攻击行为等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4-6]。Bandur a, A. 、Caprar a, G. V 等人的研究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 还对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抑郁、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7-10]。

遵从情绪的常见划分, 早期研究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两类, 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 -cy in managing neg ative affect, N EG) 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POS) 。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的同时还要避免被诸如生气、激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 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的效能信念。后者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 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诸如快乐、热情、和自豪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3]。Caprara G. V. 等人(2008) 又在此基础上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为两个维度, 即调节生气/易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 n, A NG) 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

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 -efficacy in manag ing despondency /distress, DES) [2]。

鉴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本文借鉴Bandura, A. 、Capr ar a, G. V 等人的研究及其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考察了我国研究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 方法2. 1 被试

以北京地区21所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收集1568个有效样本, 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用SPSS1115将样本随机分成两半, 其中750个样本进行量表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剩余818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进行方差分析。

表1:被试基本情况

人数(人)

性别学科

男女理科文科

年龄

其它20-2526-3030以上

学历层次

硕士博士博士延长期

总计

[***********][***********]

百分比(%)

47. 652. 445. 844. 110. 179. 119. 51. 589. 710. 20. 1100

2. 2 测量工具

本文所采用的量表是Caprara G. V. (2008) 最新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Regulato 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 RES) 的中文版。R ES 包括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 NG ) 三个维度。该量表共由12个项目组成, 采用5点计分法。2.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1. 5和L ISREL8. 5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XLX001)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77) 研究成果。

3 结果与分析

3.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RES) 在我国的适用情况3. 1.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的结构

首先对中文版的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K M O =0. 886>0. 5, 巴特利球形检验(Bar tlett . s test of sphericity) 小于0. 001, 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此外,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正交旋转法(Varimax ) 、碎石图(scree plot ) 检验, 并限定潜在因子个数为3, 可得出旋转后各项目在潜在因子上的负荷值, 结果显示各项目在各自潜在因子(P OS 、DES 、AN G) 上的负荷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完全标准化负荷均在0. 54以上。同Caprara G. V. 等人(2008) 的跨文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 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9归于DES 因子, 即项目9用于测量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其次, 借鉴国外最新研究(Caprara G. V. 等人, 2008) 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我们提出三个假设模型,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假设模型1: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调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 并在此基础上将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细分为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两个分维度, 从而构建一个二阶因子模型。假设模型2: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和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两个维度, 即将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合并为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

(N EG ) , 从而构建一个只含两个因子的一阶因子模型。假设模型3:将情绪调节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 即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从而构建一个含三个因子的一阶因子模型。根据Chou 和Bentler (1995) 以及Byrne(1998) 提出的优良模型拟合标准, N FI 、N NFI 、IFI 、和CFI 的值一般应大于0. 90, RM SEA 的值应小于0. 80。而从表2结果可看出, 假设模型1和模型2的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较大, 并且拟合指数RM SEA 均大于0. 08, 而模型3各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见表2) , 因此, 我们最终确定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为三个因子的一阶结构, 如图1

所示。

图1 假设模型3及其路径参数

表2 各模型拟合优度指数列表

模型1模型2模型3

df 545351

V 2525. 420409. 714251. 739

GFI 0. 9300. 9140. 951

CFI 0. 9300. 9490. 971

RM S EA 0. 1000. 0970. 069

NFI 0. 9300. 9420. 964

NNFI 0. 9200. 9370. 963

IFI 0. 9300. 9490. 971

3. 2 信度分析

该量表12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85, 其中POS 维度上的4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85, DES 维度上的5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79, ANG 维度上的3个项目的Alpha 系数为0. 77。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 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效能感(DES) 、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 NG)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397(p

对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进行性别方差分析, 表3中的结果显示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均值性别差异显著, 但方向各异。其中:女生表达积极情感自我效能感(PO S ) 平均值显著高于男生, F(1, 816) =36. 272, p

情绪调节效能感

POS DES ANG

男M (S D) 15. 66(3. 22) 17. 86(3. 51) 10. 17(2. 60)

情绪效能感(DES ) 平均值(F(1, 816) =6. 534, p

对学历层次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在学历层次上差异均不显著(F (1, 816) =0. 009, p >0. 05; F(1, 816) =0. 199, p >0. 05; F (1, 816) =0. 586, p >0. 05) 。对学科(理科、文科、其它学科)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三个维度在学科上差异也均不显著(F(2, 815) =2. 009, p >0. 05; F (2, 815) =0. 682, p >0. 05; F(2, 815) =1. 261, p >0. 05) 。

表3 不同性别研究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各维度均值比较

女M (SD) 16. 95(2. 90) 17. 21(3. 78) 9. 80(2. 62)

合计M (S D) 16. 34(3. 12) 17. 52(3. 66) 9. 98(2. 62)

F 36. 272*6. 534*4. 086*

*

注:*p

4 讨论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12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 8, 三个维度各自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趋近0. 8, 所以认为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因子结构。但与西方学者研究结论略有不同的是, 在将调节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NEG) 划分为两个次级维度(DES 、ANG) 基础上构建的二阶因子模型在中国样本上的拟合并不理想, 中国样本支持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 。虽然常见的划分法是将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但由于消极情绪种类繁多且对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尽相同, 所以应该考虑情绪的多维度性及情绪调节的多功能性, 此外, 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消极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分化, 正如本研究结果所显示的, 中国男性在两个消极情感因子上的调节效能感高低并不相同。

西方学者的研究显示, 一方面, 相较于女性, 男性能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 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另一方面, 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 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调节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方面, 不同年龄组的男女性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同样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具体地, 在调节积极情绪方面, 女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于男性, 而在调节沮丧/痛苦情绪和生气/愤怒情绪方面, 男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于女性。而在学历层次和学科变量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可能跟研究对象有关, 本文的研究对象即研究生群体是个年轻成年人群体, 他们的年龄跨度小, 并且作为成年人他们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已经趋于比较成熟的稳定状态。

本文中所采用的量表并没有评定所有类型的消极情绪, 它包含的项目只涉及到有限数量的消极情绪(A NG 和DES) , 而没有涉及到其它一些以自身为对象的负面情绪(比如害羞、愧疚、尴尬、恐惧) 。积极情绪效能感的观测项目也很有限, 诸如爱、自豪、满足等也没有考虑在内。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调节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多维度性。本文所采用的量表在解释因子时不仅只调节情感体验的效能感, 实际上不同因子的调节任务具有不同的性质。比如, 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指的是抑制和制止情绪的能力, 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指的是自由表达情

绪的能力[2]。而这两个不同的任务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比如, 有些人可能善于抑制消极情绪而不善于表达积极情绪, 相反的, 有些人可能感觉无力处理消极情绪但更却有能力适当地表达积极情绪。所以, 情绪调节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具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性, 还应考虑其个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

5 结论

(1)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分为三个维度, 即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 S) 、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 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 G) ,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适合采用该工具在中国进行研究。

(2) 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在中国研究生中的运用表明,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 但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不显著, 说明情绪调节效能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2

高申春.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6(1) :60-63

Caprara G V, Giunta L D, Eisenberg N, etal. Regulatory Emo -ti 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 Psychological As sess m ent, 2008, (3) :227-237

Bandura A, Caprara G V, Barbaranelli C, etal. Role of Affecti 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in Diverse S 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 -ti oning. Child Development, M ay/June 2003, 74(3) :769-782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6) :503-505冯冬冬, 陆昌勤, 萧爱玲. 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心理学报, 2008, 40(4) :448-455

侯瑞鹤, 俞国良.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3) :375-381

Caprara1G V, Stecal P, Gerbino1, M. Looking for adolescents . w ell-being:self -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 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 Epi demi ol Psich i at Soc, 2006, Jan-M ar; 15(1) :30-438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etal. S elf-Effi cacy Be -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 . 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 rajectories. Child Developm ent, January/February 2001, 72(1) :187-206Bandura A, Pastorelli C, Barbaran elli C, Caprara, G V. S elf-Eff-i cacy Pathw 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 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6(2) :258-26910

Bandura A, Caprara G V, Barbaranelli C, Pastorelli C, Regalia C. Social cogn i tive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 i ng transgres -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1, 80(1) :125-35

3

4567

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 elf -Efficacy in C hinese G radu ate S tu dents

Wen Shuf eng , T ang Dongling, Yu Guolia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 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 o ex amin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 f icacy Scale and the ind-i

vidual differ ences of the regulatory emo tional sel-f Efficacy of and g 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this study administered the adapted Ch-i

nese version of the R ES scale to 1568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 and adopted SPSS11. 5and L ISREL8. 53to stutistically analyze t he data. T 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S scale w as found to have good reliabilit y and validity for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 scale in the Chinese version was found to be differ 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version. T here is differ ence be -tw een the males and t he females in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of gr 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Key words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cacy ; reliability ; validity


相关文章

  •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关系
  • [摘要]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和自我认同感量表(SIS)对梅州市426名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 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的项目平均得分达到3.60,呈中上水平:2. 在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 ...查看


  • 社工常用的理论2
  • 社工常用的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 1977 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 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 ...查看


  • 心理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 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RA患者40例,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为期6个月.心理治疗前后,采用一般自 ...查看


  • 小组理论(小组动力.马斯洛需求.社会学习理论)
  • 小组动力学 一.小组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学理论 1.基本观点 (1)小组内聚力 包括:小组的吸引力(小组的目标.计划.活动方式.组织特色等):小组组员的动机.(2)小组压力(3)小组目标与组员个体动机(4)小组结构(5)次小组(6)小组 ...查看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 ...查看


  • 第六章新的新行为主义
  • 第六章 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 1950年前后,由于托尔曼的理论过于简略,过于纲领化而无法继承:赫尔则因致力于其深奥莫测的理论术语的数量化而陷入困境中.导致了赫尔.托尔曼理论体系影响的衰落,使行为主义心理学失去了信念的基础,行为主义 ...查看


  •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研究毕业设计
  •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 : ................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整理:张墨轩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的对象: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的根源:1879年, ...查看


  • 心理学问答题 2
  • 1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预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3 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