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机"的证明题

  有机食品和普通产品摆放在一起,即便是再好的包装、再多的广告宣传,那卖相只能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有机食品的概念,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这个有机食品可以避免以往产品的化肥和毒药;恨,却是那些“没良心”的厂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鱼目混珠。  正是这些“老鼠屎”搅黄了满锅汤,使得整个有机食品的行业发展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以至于那些致力于有机食品的企业都举步维艰。  大环境如此,你怎么才能打消顾客的疑虑呢?  策略一:基于认证标识的品牌差异化  若在食品领域中若按照标准来划分,分为正常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档次。  无疑,有机系列产品在这四个品类中占了最高端。在国家规范要求中,不是你贴个标签说自己是有机就是有机,而是必须要获得国家有机部门认证的产品资格,才能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标示自己的有机信息,否则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个标识是有其独特标识的,因为食品在无公害、绿色、有机标识方面,属于新的标准划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所以极容易混淆。在他们看来,无公害、绿色、有机基本是一回事。  对于真正的有机厂商来说,这点尤其要注意,不能光自己在摇旗呐喊,喊了半天,收益的却是那些打擦边球的企业。我们要将这个标识在经销商、超市、专卖店、零售网点等各个渠道中形成最显著的差异化显示,教育消费者。毕竟这还是一个新概念,消费者接受并认知需要时间。  策略二:基于产地的品牌差异化  顾客鉴于以往的购买经验和传统认知,对于一些地域生产什么著名的产品,是具有心理默认的。  比如,龙井茶产于杭州区域,尤其以龙井村为最,所以对于茶来说,产自杭州区域的茶为正宗的龙井茶,而其他区域的龙井茶均为假冒伪劣品。哪怕这个赝品的质量比真品还好,在消费者心智中也把此产品当成假冒品,这就是消费者的逻辑。  所以,强化地域特点的品牌传播,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这样能大大降低品牌认知难度。  除了龙井茶外,其他方面的案例也不枚胜举,例如新疆的狗头枣、山东东阿的阿胶、东北的人参、云南的普洱、阳澄湖大闸蟹、威海刺参等等。这些认知都是消费者经过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后所形成的品牌认知,口口相传而来,经得住历史考验。  所以,有机食品一旦和地域形成关联,并符合消费者固有的认知,品牌影响力会大大提升。  当然,这种品牌定位策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大的短板在于因为区域的限制,产能会受到限制,供给和需求会产生矛盾。  此时恰恰正是考验企业和企业家的关键时刻。倘若在品牌品质中“掺水”,那么一旦为消费者发现,会对这个区域性品牌产生致命的打击,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万劫不复,冠生园的月饼就是典型的教训。  基于有机产品的产地,还有一个特性要引起充分重视。凡是有机食品,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原产地追溯,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每一份产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编码追溯到底是哪个区域哪块田地生产的。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往往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知道的信息,永远都不如卖家所掌握的信息多。“买家不如卖家精”,消费者也知道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就不断打听、甚至托熟人、找关系,不断询问和认证此事的真伪。  消费者害怕被骗,也害怕被愚弄。在他们购买产品过程中,厂家若能将这个独特的标识所蕴含的含义无保留地宣传给他,势必在他心目中营造“可信”的印象。一旦他真的通过编号查到所购买产品的真伪,必然会形成二次购买或者三次购买,逐渐形成忠诚度。  策略三:基于价格的产品差异化  有机食品行业目前尚处于行业导入期,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盲目的,尚没有龙头企业,也就没有所谓的标杆品牌作为参照,这对于有机食品来说,既是软肋,又是机会。  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认知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在营销4P中,价格这个要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产品价格的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成本加价法,而应该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价格来具体确定。  因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高低判断,是通过比较出来的,而不是他天生就知道产品的低价。所有的低价,都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采用“价格战”打出来的,而消费者正是在通过“货比三家”这种传统的询价方式,得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价格。  所以,在导入期阶段,对于产品的价格无需有太多顾虑,消费者在乎的不是价格是否高一块或者是两块,而在乎的是这一两块的溢价是否值得。这种值得和不值得,是通过心理感受出来的。  俗话说的好,“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顾客对于产品质量高低好坏,是通过价格评估出来的。这实际上是消费者认知模式中的一个误区——在信息不对称时,他对于产品优劣的评价,首先是通过价格来衡量。所以,提高价格,与传统的非有机食品形成显著的差异,是极为有效的一种营销策略。  所以,对于有机食品来说,价格可以作为一个差异化的要素,既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认知,又能为企业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  但是,价格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了自己。毕竟这个产品是否真值那么多钱,是需要消费者接受为前提的。  因此,当企业把价格作为差异化要素后,最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的“购买理由”。这个购买理由要浅显易懂,妇孺皆知,方为上策。  例如在市场中,普通大米的零售价平均为2元左右,而现在一些号称是绿色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的价格都上升到4-5元的零售价。如何让顾客接受这翻番的价格?  在销售环节,关于有机大米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知识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不仅要宣传自己有机大米的特点,更要让消费者明白,有机大米的产地方圆十公里范围内是不允许出现带有污染的企业的,有机大米不允许使用化肥,不能喷洒农药,必须通过生物链或无污染的科学方法杀虫等等。这些硬性条件的限制,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凡是有机大米,产量必然远小于普通大米,这就必然导致其售价要远高于普通大米。   这个经济账计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消费者认知的过程。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在精确无误的计算过程中,既宣传了企业的品牌特点,又让消费者了解了有机大米的真正含义。一旦建立起信任的关系,那么由动机转化为购买行动就成了必然。  策略四:产品口感的体验  在消费者看来,有机食品终究是陌生且不是太了解的。他们天生是警觉的,了解这些信息,常常通过信得过的朋友介绍,曾经食用过的消费者经验介绍,以及自己亲身体验。前两者属于口碑传播,后者则要求厂商在销售时,创造一些模式或方法,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嗅着香,品着赞。  对此我是感同身受的。  数年前,我曾到松辽平原公干,待在老乡家里数日。东北人很豪爽且客气,就用自家产的大米招待我们。饭刚盛好,菜还没上,但那沁人心脾的米香看起来晶莹剔透,不禁让我食指大动,拿起筷子品了起来。哪知道大米一入口,咬起来很有劲道,弹性十足,咀嚼几下后,甜意大增,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没有吃任何菜,转眼就吃完了这碗饭。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同时也是我对纯正东北大米最直接最深刻的认知,终生难忘。  有道是,“说废话一筐,不如让人吃一口来的真实”。这是征服消费者最有效的武器。在终端,凡是对产品有自信的厂家,若能在现场蒸煮小量有机大米,让往来客户随意品尝,这种杀伤力将是巨大的。那股股清香飘起来的时候,又有谁能抗拒这诱人的香味?  这是现场销售环节的体验营销。你也可以用纸袋子做成小包装,最好是三口之家一顿饭的量,向意向客户免费发放,由他们回家体验食用。若产品名副其实,消费者会有自己的选择的。  有一家有机鸡蛋的企业,在刚开始销售时候,消费者很不理解,为什么农贸市场这种鸡蛋2-3毛一个,而这家所谓的有机鸡蛋要卖2-3快一个?  在销售不利的情况下,销售总监决定在小区中利用午饭之际开展免费赠送的活动。为了强化效果,他在小区门口支起来一口锅,现场煎炸。当这蛋打开后,蛋黄与蛋清都与普通鸡蛋截然不同,尤其当那香味飘起来的时候,往来小区居民纷纷加入品尝队伍,并领取几枚鸡蛋回去品尝。  结果不到一个礼拜,附近百货超市中鸡蛋全被当地居民抢购一空。  这就是体验营销的威力所在。所以,适当做些品尝和促销活动,对于“神秘莫测”的有机食品销售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策略五:“卖相”专业化  有机食品本身就是一个高档产品,具有典型的差异化的概念特征。若仍然在传统渠道销售,与众多普通大米摆放在一起,消费者在对比之下,尤其是价格差得那么离谱,必然徒增迷惑,这样对于有机食品的售卖有百害而无一益处。  我曾亲眼看到超市中那些有机食品和普通产品摆放在一起,即便是再好的包装、再多的广告宣传,那卖相只能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区隔销售渠道,决不能和普通产品放在一起卖。  俗话说,“好马要配好鞍”。消费者评价这个产品贵贱好坏,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看其在何处卖。一家形象与有机食品相称的“店中店”或“专卖店”,是有机食品的首选。  其次,要精心设计包装。  有机的概念在消费者心智模式中是模糊不清晰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其包装。可以想象,有机概念的食品,却用难以降解的塑料袋来封装,会对消费者造成何种疑惑。若再因为包装盒在运输过程造成挤压和变形,消费者一定会在心里嘀咕:这东西“不值”!  陕西有一家叫做“绿坤”的有机苹果生产商,通过专卖店销售,每4个苹果为一盒,采用精致的硬质纸盒包装,通过外层的透明层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有机苹果的色泽和大小,打开包装盒后,每个苹果都用精致的纸垫卡位。  这种包装让人想起了精美的月饼包装方式,4个苹果售卖到178元的价格,就不显得那么突兀和疯狂,这就是包装的价值。  有人说,“有好产品,不如有个好包装”。这话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至少他塑造了一种高档的视觉形象,引导消费者潜意识中觉得此产品物超所值。  没有哪个产品一出生,就能让消费者疯狂地爱上它。每一个品牌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关键看这个品牌要卖给谁、怎么卖、卖什么。营销要解决的,就是在销售过程中,找到产品与消费者心理认知间的那个关键点,然后采用策略的杠杆,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有机食品的销售亦是如此。  编辑:蔚欣[email protected]

  有机食品和普通产品摆放在一起,即便是再好的包装、再多的广告宣传,那卖相只能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有机食品的概念,可以说让人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这个有机食品可以避免以往产品的化肥和毒药;恨,却是那些“没良心”的厂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鱼目混珠。  正是这些“老鼠屎”搅黄了满锅汤,使得整个有机食品的行业发展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以至于那些致力于有机食品的企业都举步维艰。  大环境如此,你怎么才能打消顾客的疑虑呢?  策略一:基于认证标识的品牌差异化  若在食品领域中若按照标准来划分,分为正常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档次。  无疑,有机系列产品在这四个品类中占了最高端。在国家规范要求中,不是你贴个标签说自己是有机就是有机,而是必须要获得国家有机部门认证的产品资格,才能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标示自己的有机信息,否则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个标识是有其独特标识的,因为食品在无公害、绿色、有机标识方面,属于新的标准划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所以极容易混淆。在他们看来,无公害、绿色、有机基本是一回事。  对于真正的有机厂商来说,这点尤其要注意,不能光自己在摇旗呐喊,喊了半天,收益的却是那些打擦边球的企业。我们要将这个标识在经销商、超市、专卖店、零售网点等各个渠道中形成最显著的差异化显示,教育消费者。毕竟这还是一个新概念,消费者接受并认知需要时间。  策略二:基于产地的品牌差异化  顾客鉴于以往的购买经验和传统认知,对于一些地域生产什么著名的产品,是具有心理默认的。  比如,龙井茶产于杭州区域,尤其以龙井村为最,所以对于茶来说,产自杭州区域的茶为正宗的龙井茶,而其他区域的龙井茶均为假冒伪劣品。哪怕这个赝品的质量比真品还好,在消费者心智中也把此产品当成假冒品,这就是消费者的逻辑。  所以,强化地域特点的品牌传播,是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这样能大大降低品牌认知难度。  除了龙井茶外,其他方面的案例也不枚胜举,例如新疆的狗头枣、山东东阿的阿胶、东北的人参、云南的普洱、阳澄湖大闸蟹、威海刺参等等。这些认知都是消费者经过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后所形成的品牌认知,口口相传而来,经得住历史考验。  所以,有机食品一旦和地域形成关联,并符合消费者固有的认知,品牌影响力会大大提升。  当然,这种品牌定位策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最大的短板在于因为区域的限制,产能会受到限制,供给和需求会产生矛盾。  此时恰恰正是考验企业和企业家的关键时刻。倘若在品牌品质中“掺水”,那么一旦为消费者发现,会对这个区域性品牌产生致命的打击,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万劫不复,冠生园的月饼就是典型的教训。  基于有机产品的产地,还有一个特性要引起充分重视。凡是有机食品,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原产地追溯,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每一份产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编码追溯到底是哪个区域哪块田地生产的。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往往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知道的信息,永远都不如卖家所掌握的信息多。“买家不如卖家精”,消费者也知道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就不断打听、甚至托熟人、找关系,不断询问和认证此事的真伪。  消费者害怕被骗,也害怕被愚弄。在他们购买产品过程中,厂家若能将这个独特的标识所蕴含的含义无保留地宣传给他,势必在他心目中营造“可信”的印象。一旦他真的通过编号查到所购买产品的真伪,必然会形成二次购买或者三次购买,逐渐形成忠诚度。  策略三:基于价格的产品差异化  有机食品行业目前尚处于行业导入期,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盲目的,尚没有龙头企业,也就没有所谓的标杆品牌作为参照,这对于有机食品来说,既是软肋,又是机会。  消费者对于价格的认知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在营销4P中,价格这个要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产品价格的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成本加价法,而应该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价格来具体确定。  因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高低判断,是通过比较出来的,而不是他天生就知道产品的低价。所有的低价,都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采用“价格战”打出来的,而消费者正是在通过“货比三家”这种传统的询价方式,得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价格。  所以,在导入期阶段,对于产品的价格无需有太多顾虑,消费者在乎的不是价格是否高一块或者是两块,而在乎的是这一两块的溢价是否值得。这种值得和不值得,是通过心理感受出来的。  俗话说的好,“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顾客对于产品质量高低好坏,是通过价格评估出来的。这实际上是消费者认知模式中的一个误区——在信息不对称时,他对于产品优劣的评价,首先是通过价格来衡量。所以,提高价格,与传统的非有机食品形成显著的差异,是极为有效的一种营销策略。  所以,对于有机食品来说,价格可以作为一个差异化的要素,既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认知,又能为企业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  但是,价格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了自己。毕竟这个产品是否真值那么多钱,是需要消费者接受为前提的。  因此,当企业把价格作为差异化要素后,最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的“购买理由”。这个购买理由要浅显易懂,妇孺皆知,方为上策。  例如在市场中,普通大米的零售价平均为2元左右,而现在一些号称是绿色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的价格都上升到4-5元的零售价。如何让顾客接受这翻番的价格?  在销售环节,关于有机大米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知识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企业不仅要宣传自己有机大米的特点,更要让消费者明白,有机大米的产地方圆十公里范围内是不允许出现带有污染的企业的,有机大米不允许使用化肥,不能喷洒农药,必须通过生物链或无污染的科学方法杀虫等等。这些硬性条件的限制,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凡是有机大米,产量必然远小于普通大米,这就必然导致其售价要远高于普通大米。   这个经济账计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消费者认知的过程。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在精确无误的计算过程中,既宣传了企业的品牌特点,又让消费者了解了有机大米的真正含义。一旦建立起信任的关系,那么由动机转化为购买行动就成了必然。  策略四:产品口感的体验  在消费者看来,有机食品终究是陌生且不是太了解的。他们天生是警觉的,了解这些信息,常常通过信得过的朋友介绍,曾经食用过的消费者经验介绍,以及自己亲身体验。前两者属于口碑传播,后者则要求厂商在销售时,创造一些模式或方法,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嗅着香,品着赞。  对此我是感同身受的。  数年前,我曾到松辽平原公干,待在老乡家里数日。东北人很豪爽且客气,就用自家产的大米招待我们。饭刚盛好,菜还没上,但那沁人心脾的米香看起来晶莹剔透,不禁让我食指大动,拿起筷子品了起来。哪知道大米一入口,咬起来很有劲道,弹性十足,咀嚼几下后,甜意大增,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没有吃任何菜,转眼就吃完了这碗饭。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同时也是我对纯正东北大米最直接最深刻的认知,终生难忘。  有道是,“说废话一筐,不如让人吃一口来的真实”。这是征服消费者最有效的武器。在终端,凡是对产品有自信的厂家,若能在现场蒸煮小量有机大米,让往来客户随意品尝,这种杀伤力将是巨大的。那股股清香飘起来的时候,又有谁能抗拒这诱人的香味?  这是现场销售环节的体验营销。你也可以用纸袋子做成小包装,最好是三口之家一顿饭的量,向意向客户免费发放,由他们回家体验食用。若产品名副其实,消费者会有自己的选择的。  有一家有机鸡蛋的企业,在刚开始销售时候,消费者很不理解,为什么农贸市场这种鸡蛋2-3毛一个,而这家所谓的有机鸡蛋要卖2-3快一个?  在销售不利的情况下,销售总监决定在小区中利用午饭之际开展免费赠送的活动。为了强化效果,他在小区门口支起来一口锅,现场煎炸。当这蛋打开后,蛋黄与蛋清都与普通鸡蛋截然不同,尤其当那香味飘起来的时候,往来小区居民纷纷加入品尝队伍,并领取几枚鸡蛋回去品尝。  结果不到一个礼拜,附近百货超市中鸡蛋全被当地居民抢购一空。  这就是体验营销的威力所在。所以,适当做些品尝和促销活动,对于“神秘莫测”的有机食品销售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策略五:“卖相”专业化  有机食品本身就是一个高档产品,具有典型的差异化的概念特征。若仍然在传统渠道销售,与众多普通大米摆放在一起,消费者在对比之下,尤其是价格差得那么离谱,必然徒增迷惑,这样对于有机食品的售卖有百害而无一益处。  我曾亲眼看到超市中那些有机食品和普通产品摆放在一起,即便是再好的包装、再多的广告宣传,那卖相只能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区隔销售渠道,决不能和普通产品放在一起卖。  俗话说,“好马要配好鞍”。消费者评价这个产品贵贱好坏,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看其在何处卖。一家形象与有机食品相称的“店中店”或“专卖店”,是有机食品的首选。  其次,要精心设计包装。  有机的概念在消费者心智模式中是模糊不清晰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其包装。可以想象,有机概念的食品,却用难以降解的塑料袋来封装,会对消费者造成何种疑惑。若再因为包装盒在运输过程造成挤压和变形,消费者一定会在心里嘀咕:这东西“不值”!  陕西有一家叫做“绿坤”的有机苹果生产商,通过专卖店销售,每4个苹果为一盒,采用精致的硬质纸盒包装,通过外层的透明层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有机苹果的色泽和大小,打开包装盒后,每个苹果都用精致的纸垫卡位。  这种包装让人想起了精美的月饼包装方式,4个苹果售卖到178元的价格,就不显得那么突兀和疯狂,这就是包装的价值。  有人说,“有好产品,不如有个好包装”。这话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至少他塑造了一种高档的视觉形象,引导消费者潜意识中觉得此产品物超所值。  没有哪个产品一出生,就能让消费者疯狂地爱上它。每一个品牌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关键看这个品牌要卖给谁、怎么卖、卖什么。营销要解决的,就是在销售过程中,找到产品与消费者心理认知间的那个关键点,然后采用策略的杠杆,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有机食品的销售亦是如此。  编辑:蔚欣[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畜禽养殖业减排台帐(1)
  • 畜禽养殖业减排台帐 ( 2015年) 填报日期:2015年 月 日 养殖场(小区)名称: 目 录 备注:企业概述以文字形式表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企业名称:企业地址:企业法人.企业代码:企业规模:畜禽养殖栏舍面积(沼气池.污水/尿液储存池容 ...查看


  • 有机肥的税收政策
  • 有机肥的税收政策 2008-7-14 23:02:32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 财税[2008]56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科学调整农业施肥结构 ...查看


  •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 超市的蔬菜区,外表看起来一样的蔬菜,贴上各种绿色.有机的标签后就会身价大涨.不少人不免产生疑惑,什么是绿色蔬菜?什么是有机食品?为什么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价格要比一般蔬菜的价格高呢?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在指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 ...查看


  • 农业生产资料增值税免税备案
  • 一.业务概述 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生产销售农膜.农药.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以及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具体的免税产品如下: 1.农膜; 2.生产销售的氮肥(包括尿素).磷肥.磷酸二铵 ...查看


  •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2012.8.1
  • 附件1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第1版) 一.总则 (一)根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0号)的规定,为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工作,制定本标准. (二)本标准适用于环境污染 ...查看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在测定实验式及相对分子质量后,对于一个有机分子的认识,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往往好几个有机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则并不相同.1822年,魏勒和李比息分别先后发现了异氰酸银和雷酸银,分析 ...查看


  •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绝对地租
  • 作者:张衔 教学与研究 2007年05期 [中图分类号]F3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2-0012-07 一.马克思的两种看法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以后,绝对地租是否继续存在,马克 ...查看


  • 有机蔬菜认证有猫腻标签有机未必有机
  • 有机蔬菜认证有"猫腻" 标签"有机"未必有机 人民网 2011年08月07日 胡萝卜15.9元/斤.土豆15.6元/斤.油菜14.2元/斤.豇豆15.5元/斤,这是7月28日科技日报在位于北京市阜成门 ...查看


  • 有机农业认证程序
  • 有机认证程序篇 1. 在申请认证之前需要如何准备? 在申请认证之前,企业需: (1)熟悉标准,了解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物质和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 (2)管理者.基地负责人和内部检查员应参加有机培训,以便系统了解有机生产的技术要求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