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结构抗震重要因素_延性_

浅析结构抗震重要因素“延性”

边大可,瞿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我国的

现代抗震设计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际抗震理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关键词:结构抗震;抗震设计;新型建筑材料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8-02在地震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结构的强度并不可取,结构的延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国UBC 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而目前我国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对延性要求则按抗震等级来划分,抗震等级实质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区来决定的,从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这种思路造成低烈度区的结构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结果。

地震分为小震、中震和大震。所谓小震指的是常遇地震,50年出现的概率大约为63%,重现期为50年。中震是指50年出现的概率约为10%,重现期为475年。而大震指的是罕遇地震,50年出现的概率为2%~3%,重现期为1641~2475年。对于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大的地震荷载,要想使结构强度一定大于结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不经济的。

受社会承受牺牲的能力和经济制约的因素,我们只能从概率的角度出发,使结构在一定的概率保证下能安全正常地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小震”作用下,要求结构不受损伤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结构在“小震”作用下保持准弹性反应状态,而不进入使建筑物中断使用和产生非结构构件破坏的非弹性反应状态; 同时结构的侧向变形应控制在合理的限制范围以内,目的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向力刚度。中震大概相当于我们的设防烈度地震,当遭遇到中震作用时,结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经修复或不经修复仍可继续使用。从经济角度来说,维修费用不能太高。对发生概率极小的罕遇大震(“大震”的烈度比设防烈度约高一度左右)。要求当结构在遭遇“大震”作用时,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这样一个抗震设防目标是非常经济合理的。因为地震的发生太偶然,倘使我们一味地追求结构的强度以保证中震甚至是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坏,这将会使极大量的材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甚至在整个寿命期内都处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状态,

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在上述设计原则指导下,就要求结构处

于这样一种状况:当小震来临,应确保所有的结构构件在抵抗地震作用力时,具有足够的强度,使其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并通过验算小震作用下的弹性位移来共同保证结构不坏。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构件不会发生明显的非线性变形,也不必需要采取特殊的构造措施。在中震作用下,结构的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弹性强度,进入屈服,发生较大变形,达到非线形阶段,这时,我们就特别提出延性要求(延性指当地震迫使结构发生较大的非线性变形时,结构仍能维持其初始强度的能力,是结构超过弹性阶段的变形能力,它是结构抗震能力强弱的标志。它包括承受极大变形的能力和靠滞回特性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抗震设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当中震来临的时候,因为结构具有非弹性特征,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其弹性强度,进入塑性状态。由于它有一定的延性,它的非线性能够承担塑性变形,使它在变形中能够耗费和吸收地震能量。代

脱落,可能有一价是可能导致较宽的裂缝,混凝土表皮起壳、

定的残余变形,但不至于导致安全失效,以达到中震可修的设防目标。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对延性就会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延性就要靠精心设计的细部构造措施来保证。当大震来临的时候,结构的非线性变形非常大,也可能发生不可修复的破坏。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就需通过计算它的弹塑性变形来保证结构不致倒塌。所以,通常我们只需要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及结构的弹性变形。而中震作用效应则需要结构靠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延性)来抵抗。所以结构延性对建筑抗震是极其重要的。

合理选择了结构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柱端

158-

浅谈路基翻浆的防治

步运书

(农九师绿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农九师834601)

摘要:路基翻浆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

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文章阐述了翻浆发生的主要影响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

因素,翻浆的防治措施以及四季翻浆路段的养护。关键词:路基翻浆;路段养护;四季翻浆路段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9-02当冬天气温降低,路基上部土体温度降低到-3℃至-5℃时, 土体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都开始冻结。如果冻结线暂时停留在某一深度处,下层未冻区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会源源不断地向冻结线处聚集,并随即冻结形成一个含有大量冰晶体的聚冰层。随着冻结线的逐渐向下推移和停留,在更深处还可能形成新的聚冰层。与此同时,路基土体发生不均匀冻胀,路面被抬高,甚至出现冻胀裂缝,严重者可能隆起几十

路基的冰晶开始从冻层上部融化,或从厘米。春天气温回升,

上、下两面融化,路面也逐渐融沉。由于路面导热比路肩大,因而路基中部化冻比两侧快,并形成一个凹槽。路基凹槽中大量水分不能排出,甚至变成稀泥,就使道路失去承载能力。道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泥浆从路面裂缝里挤出来,产生翻浆的现象。直至冻层完全化冻,水分疏干后,路基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3.抗震构造措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这两种思路都是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为前提。新西兰的抗震研究者认为耗能机构宜采用符合塑性力学中的“理想梁铰机构”,即梁端全部形成塑性铰,同时底层柱底也都形成塑性铰的“全结构塑性机构”。其具体做法是通过结构分析得到各构件组合内力值后,对梁端截面就按组合弯矩进行截面设计;而对除底层柱底以外的柱截面,则用人为增大了以后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设计;对底层柱底截面则用增大幅度较小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截面设计。通过这一做法实现在大震下的较大塑性变形中,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为普遍,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迟于梁端塑性铰,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不出现塑性铰,最终形成“理想梁铰机构”。为此,这种方法就必须取足够大的柱端弯矩增强系数。美国抗震界则认为新西兰取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过大,根据经验取了较小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这一做法使结构在大震引起

才逐渐恢复承载力。

新疆属于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翻浆现象经常发生,它不仅会破坏路面,也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

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并且还会增加道路养护济建设、

工作的难度。因此,路基翻浆的防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一、翻浆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影响翻浆的因素

主要有土质、温度、水、路面行车荷载、人为因素等。其中土质、温度、水三者共同作用是形成翻浆的自然因素。

(二)翻浆的分类和分级

按路基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地下水类、地面水类、土体水类、气态水类、混合水类。针对各种水源所引起的翻

!!!!!!!!!!!!!!!!!!!!!!!!!!!!!!!!!!!!!!!!!!!!!!!!!!!!!!!!!!!!

的非弹性变形过程中,梁端塑性铰形成较早,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对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普遍,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

“梁柱塑性铰机构”。对少一些,从而形成

新西兰抗震措施的好处在于“理想梁铰机构”完全利用了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较好的梁端塑性铰来实现框架延性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因为除底层柱底外的其他柱端不出现塑性铰,也就不必再对这些柱端加更多的箍筋,但是这种思路过于受塑性力学形成理想机构概念的制约,总认为底层柱底应该形成塑性铰,这样就对底层柱底提出了较严格的轴压比要求,同时还要用足够多的箍筋来使柱底截面具有所需的延性,此外,底层柱底如果延性不够发生破坏很容易导致结构整体倒塌。这些不利因素使该方法丧失了很大的优势。所以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

综上所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蔡宇祥.汶川地震引发的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J].施工技术,2008,(2).

[2]胡志霞.抗震分析与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159-

浅析结构抗震重要因素“延性”

边大可,瞿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3)

摘要: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我国的

现代抗震设计理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际抗震理论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关键词:结构抗震;抗震设计;新型建筑材料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8-02在地震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结构的强度并不可取,结构的延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国UBC 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而目前我国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对延性要求则按抗震等级来划分,抗震等级实质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区来决定的,从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这种思路造成低烈度区的结构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结果。

地震分为小震、中震和大震。所谓小震指的是常遇地震,50年出现的概率大约为63%,重现期为50年。中震是指50年出现的概率约为10%,重现期为475年。而大震指的是罕遇地震,50年出现的概率为2%~3%,重现期为1641~2475年。对于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大的地震荷载,要想使结构强度一定大于结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不经济的。

受社会承受牺牲的能力和经济制约的因素,我们只能从概率的角度出发,使结构在一定的概率保证下能安全正常地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小震”作用下,要求结构不受损伤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结构在“小震”作用下保持准弹性反应状态,而不进入使建筑物中断使用和产生非结构构件破坏的非弹性反应状态; 同时结构的侧向变形应控制在合理的限制范围以内,目的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向力刚度。中震大概相当于我们的设防烈度地震,当遭遇到中震作用时,结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经修复或不经修复仍可继续使用。从经济角度来说,维修费用不能太高。对发生概率极小的罕遇大震(“大震”的烈度比设防烈度约高一度左右)。要求当结构在遭遇“大震”作用时,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这样一个抗震设防目标是非常经济合理的。因为地震的发生太偶然,倘使我们一味地追求结构的强度以保证中震甚至是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坏,这将会使极大量的材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甚至在整个寿命期内都处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状态,

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在上述设计原则指导下,就要求结构处

于这样一种状况:当小震来临,应确保所有的结构构件在抵抗地震作用力时,具有足够的强度,使其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并通过验算小震作用下的弹性位移来共同保证结构不坏。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构件不会发生明显的非线性变形,也不必需要采取特殊的构造措施。在中震作用下,结构的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弹性强度,进入屈服,发生较大变形,达到非线形阶段,这时,我们就特别提出延性要求(延性指当地震迫使结构发生较大的非线性变形时,结构仍能维持其初始强度的能力,是结构超过弹性阶段的变形能力,它是结构抗震能力强弱的标志。它包括承受极大变形的能力和靠滞回特性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抗震设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当中震来临的时候,因为结构具有非弹性特征,某些关键部位超过其弹性强度,进入塑性状态。由于它有一定的延性,它的非线性能够承担塑性变形,使它在变形中能够耗费和吸收地震能量。代

脱落,可能有一价是可能导致较宽的裂缝,混凝土表皮起壳、

定的残余变形,但不至于导致安全失效,以达到中震可修的设防目标。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对延性就会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延性就要靠精心设计的细部构造措施来保证。当大震来临的时候,结构的非线性变形非常大,也可能发生不可修复的破坏。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就需通过计算它的弹塑性变形来保证结构不致倒塌。所以,通常我们只需要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及结构的弹性变形。而中震作用效应则需要结构靠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延性)来抵抗。所以结构延性对建筑抗震是极其重要的。

合理选择了结构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柱端

158-

浅谈路基翻浆的防治

步运书

(农九师绿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农九师834601)

摘要:路基翻浆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路基在冰冻春融期,因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土质不良,含水过多,造成路

裂缝、冒泥浆等翻浆现象。文章阐述了翻浆发生的主要影响基湿软,强度下降,在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路基出现弹软、

因素,翻浆的防治措施以及四季翻浆路段的养护。关键词:路基翻浆;路段养护;四季翻浆路段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59-02当冬天气温降低,路基上部土体温度降低到-3℃至-5℃时, 土体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都开始冻结。如果冻结线暂时停留在某一深度处,下层未冻区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会源源不断地向冻结线处聚集,并随即冻结形成一个含有大量冰晶体的聚冰层。随着冻结线的逐渐向下推移和停留,在更深处还可能形成新的聚冰层。与此同时,路基土体发生不均匀冻胀,路面被抬高,甚至出现冻胀裂缝,严重者可能隆起几十

路基的冰晶开始从冻层上部融化,或从厘米。春天气温回升,

上、下两面融化,路面也逐渐融沉。由于路面导热比路肩大,因而路基中部化冻比两侧快,并形成一个凹槽。路基凹槽中大量水分不能排出,甚至变成稀泥,就使道路失去承载能力。道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泥浆从路面裂缝里挤出来,产生翻浆的现象。直至冻层完全化冻,水分疏干后,路基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3.抗震构造措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这两种思路都是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为前提。新西兰的抗震研究者认为耗能机构宜采用符合塑性力学中的“理想梁铰机构”,即梁端全部形成塑性铰,同时底层柱底也都形成塑性铰的“全结构塑性机构”。其具体做法是通过结构分析得到各构件组合内力值后,对梁端截面就按组合弯矩进行截面设计;而对除底层柱底以外的柱截面,则用人为增大了以后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设计;对底层柱底截面则用增大幅度较小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截面设计。通过这一做法实现在大震下的较大塑性变形中,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为普遍,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迟于梁端塑性铰,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不出现塑性铰,最终形成“理想梁铰机构”。为此,这种方法就必须取足够大的柱端弯矩增强系数。美国抗震界则认为新西兰取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过大,根据经验取了较小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这一做法使结构在大震引起

才逐渐恢复承载力。

新疆属于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翻浆现象经常发生,它不仅会破坏路面,也妨碍行车,严重的还会中断交通,对国民经

国防战备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并且还会增加道路养护济建设、

工作的难度。因此,路基翻浆的防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一、翻浆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影响翻浆的因素

主要有土质、温度、水、路面行车荷载、人为因素等。其中土质、温度、水三者共同作用是形成翻浆的自然因素。

(二)翻浆的分类和分级

按路基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地下水类、地面水类、土体水类、气态水类、混合水类。针对各种水源所引起的翻

!!!!!!!!!!!!!!!!!!!!!!!!!!!!!!!!!!!!!!!!!!!!!!!!!!!!!!!!!!!!

的非弹性变形过程中,梁端塑性铰形成较早,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对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普遍,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

“梁柱塑性铰机构”。对少一些,从而形成

新西兰抗震措施的好处在于“理想梁铰机构”完全利用了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较好的梁端塑性铰来实现框架延性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因为除底层柱底外的其他柱端不出现塑性铰,也就不必再对这些柱端加更多的箍筋,但是这种思路过于受塑性力学形成理想机构概念的制约,总认为底层柱底应该形成塑性铰,这样就对底层柱底提出了较严格的轴压比要求,同时还要用足够多的箍筋来使柱底截面具有所需的延性,此外,底层柱底如果延性不够发生破坏很容易导致结构整体倒塌。这些不利因素使该方法丧失了很大的优势。所以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

综上所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蔡宇祥.汶川地震引发的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J].施工技术,2008,(2).

[2]胡志霞.抗震分析与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159-


相关文章

  • 浅析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
  • 浅析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 摘要:目前钢结构在国内外的建筑领域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然而在钢结构的设计中, 连接的设计非常重要.以往的发生的震害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因此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本文浅析高层钢结构 ...查看


  • 桥梁抗震与抗风课程综述
  • 浙江工业大学 <桥梁抗风与抗震> 课程综述报告 姓 名: 王 昭 学 号:导 师: 袁伟斌 日 期: 2015.01.09 目 录 1 桥梁的震害及破坏机理 ................................... ...查看


  • 学校类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浅析
  • 摘要:学校类建筑具有独特结构形式,同时具备重要功能意义,实现其在中大地震下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学校类建筑展开论述,区分了几种不同结构体系,并浅析了抗震加固方法,以对学校类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类建筑 框架结构 ...查看


  • 建筑结构延性设计
  • 钢筋砼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分析 黄健伟 摘要:随着房屋建筑层数的增高,在地震设防地区的结构延性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抗震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因素及其实现延性设计的机理与方法. 关键词:房屋建筑 结构抗震 延性设计 实现方法 一.结构的延性 ...查看


  •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论文
  •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选型 [摘 要]传统的结构设计是设计者根据设计要求,按本人的实践经验,参考类似的工程设计,确定结构方案,然后进行强度.刚度等各方面的计算,人们以过大的注意力集中于结构的力学分析.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而忽视了设计前阶段的许多更为 ...查看


  •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综述
  •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综述 摘要:地震会对桥梁结构造成极大的破坏, 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中断,会影响灾后的救援工作. 所以对桥梁抗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将叙述桥梁抗震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 关键词:桥梁抗震 反应谱法 时程分析法 延性法 ...查看


  •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
  •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 王迎选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200434 摘要:今年来地震频发,做好结构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对于钢结构而言构抗震设计是钢结构设计的关键一环,本文根据笔者从事钢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经验,从钢结构抗震体系.钢结构的破坏部 ...查看


  • 中-小学教学楼结构设计浅析
  • 中\小学教学楼结构设计浅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小教学楼的结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并结合工程设计实例,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调整方法,对类似教学楼结构设计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言 汶川大地震中,中.小学教学楼的倒塌触目惊心,众多师生遇难,引起 ...查看


  • 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浅析
  • 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浅析 摘 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有了的较高的要求.内地高层建筑结构发展愈来愈快,表现为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结构体系日趋复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