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是高等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11月第27届大会上把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教育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2.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

原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提出“精神教

学,成立于1088年。随着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而闻名,巴黎大学以神学而闻名,萨勒诺大学以医学而闻名。

在英国,1167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召回在巴黎求学的学生和学者,其中大批学生汇集牛津,遂创办了牛津大学。 (2)课堂与教学

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3)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4)大学的特征

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 2.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3.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包括: (1)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 (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

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1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主要体现在: ①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 ②高等教育的规模多样化 ③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④教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⑤学生成分的多元化 12.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周天子将大学分为五种(即五学):辟雍、上痒、东序、瞽宗、成均。主要的课程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五学之制。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当时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学问传播中心。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3)唐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书院。

(4)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的结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5)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 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 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 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 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6)清政府于1898年7月“百日维新”运动中成立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力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造。 13.大学理念:

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理念蕴含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的系统构想。

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沉淀的人格化、个性化、典型化并富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一组精神特质。

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

现代大学的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4.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就是一种国际性的自治团体,称为“学者行会”、“教师行会”,大学的一切事务如经费筹措、教师聘任、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校长任用等,均由师生自主决定。大学自治作为一种理念确立下来,始于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15.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

的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

质量的下降

育”这个概念,主张师范教育要建立在实施普通教育基础上的精神教育。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

和大学生,这里的大学教师包括大学校长和高等教育管理人员。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 薛天翔教授把“专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 (4)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梁启超、张之洞。盛宣怀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看法和主张。西方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更早一些,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1936年美国的罗伯特赫钦斯发表了《美国的高等教育》。

5.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6.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概述 (1)哲学方法论 (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4)多学科整合的高等教育研究

7.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立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8.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历史法、比较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9.为什么要学好高等教育学?

(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懂得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

(2)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样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10.怎样学好高等教育学?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1.中世纪大学 (1)兴起与时代背景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

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

4.林大学的建立

1809年创立的柏林大学由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组成,哲学院是大学的中心,师资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

5.1832年基辅莫吉拉学院的创立是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俄国高等教育的诞生。1755年,俄国根据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创立了莫斯科大学。 6.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时期,现代大学的智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7.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二是类型结构多样化;三是形式结构多样化;四是跨学科性教育方兴未艾。

总体上看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大众化、科学化、民主化、终生化、信息化、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的特点。 8.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功能教育等。

9.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地区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灵活性、实践性 10、威斯康星大学与威斯康星思想 (1)纽曼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洪堡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威斯康星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2)范海斯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包括: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人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③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3)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

市场化观念

16、化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诉求与精英诉求矛盾的对策性建议:

首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诉求不能完

全取代精英诉求

其次,高等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又要超越现实,在适应中超越,通过超越更好的适应社会。

第三,保持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

的适度张力,实现二者发展的某种平衡。 17、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适合

全球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或全球理解

教育

增设相关的国际教育课程

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

18、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过渡扩张所引发的现实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将

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继续踌躇不前。

其次,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使

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三,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也

带来了愈益严重的高校行政化弊端 19、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以提高效益为指向,适度控制

发展规模

其次,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合理调整

教育机构

第三,将质量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的生命线,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1、何为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主观性 教育目的的客观性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规定性

3、高等教育目的的内涵

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成果或追求目标的根本规定;从微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的。

4、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价值: ①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高等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③高等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④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5、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6、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③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早就公民

7、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8、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②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比其他更高的目的。

③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9、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综合观: 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与睡会发展的双重目的,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归结起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都各自具有自身合理的一面,但又都具有偏颇的一面,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如不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就可能使高等教育陷入工具化、标准化、外在化、空心化的误区;而若不考虑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成为抽象之物。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就要既考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论优势,又要避免二者的片面之处,从而把二者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之中加以辩证对待。

10、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1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12、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13、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③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14、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与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有机统一,是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 ②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16、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再次德智体美素质要求,最后高校系统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要求。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

①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②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3.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①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智能。

②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思想及其实践,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②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③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6.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7.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五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取向

1.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前大后小,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2.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在古希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之为“七艺”。(判断) 3.1862年美政府颁发了《莫雷尔法案》,允许开办农业大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大众教育包含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6.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7.科学教育:通过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演示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8.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9.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

导地位。

10.教育平等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阶段,主要表现是: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11.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12.制约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因素: ①社会政治与人文思想环境因素决定着教与学的知识源和知识面

②人才选拔制度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③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人才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

④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既大大开拓了知识领域,同时又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⑤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着不同层次阶段的高等教育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①发展速度要适度

②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④发展终身教育

14.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教育平等的主要表现是: 就学权利平等 教育条件平等 教育过程平等 教育结果平等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1.学制:是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4.我国1951年新学制的确立,《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高等教育是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 5.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6.1980年2月12日,中共五届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

7.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①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时间能力和总和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灵活的招生考试制度。

③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8.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机构部门 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机构部门 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机构部门

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并重,多重机构部门 9.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制定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太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10.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 ①高等专科学校 ②大学和专门学院 ③研究生院

11.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①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渐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 ③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结构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他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权力分散型,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

4.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①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 ②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 ③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 5.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一些学者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6.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由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校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

7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8.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有: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

战略性调整的特征是:创新性、前瞻性、效益型和长期性

9.就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模式,即一体化模式与多样化模式 10.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①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②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③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1.我国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类型:

①直线制组织结构 ②职能制组织结构

③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④矩阵式组织结构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 1.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①确保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协调、高效率地进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③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

④加强科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⑤不断反思,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简历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2:任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高等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4.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

5.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运动过程相伴相生的系统工程。 6.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7.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任务

A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 B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 C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8.高校科研管理内容:科研规划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档案管理。

9.高校科研管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10.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①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②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③权利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④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⑤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⑥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1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①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 ②高校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③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12.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 ①紧密结合教学 ②科研类型多样 ③服务对象不同 ④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⑤重视教育研究化

1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内容 ①科研规划管理 ②科研项目管理 ③科研经费管理 ④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 ⑤科研档案管理

14.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 ①公平合理原则 ②形成特色原则 ③协调性原则 ④以人为本原则

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第九章高等教育评价 1.按评价基准分类

①相对对评价。评价标准在被评价的集体之内。通过于评价标准相比较,可以确定被凭个体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分优劣。 ②绝对评价。评价标准在被评价的集体之外,

是预先制定的。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集体内每个个体进行今夕比较或对个体的诸侧面进行比较所作出的评价。 2.按评价功能分类:

①诊断性评价,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进行中的评价,6.高等评价的基本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③可行性原则 ④促进性原则 ⑤合作性原则

7.多元评价主体开始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本身、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受教育者的家长,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社会中介机构 8.高等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9.高校综合评估分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

10.课程评估的内容: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与群体性。3.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新生阶段,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但没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族但缺乏自制和自立能力;二三年级,三观不稳定、思想活跃、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体验;高年级,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毕业。4.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5.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强,学习的自主性强(时间分配和学习计划),学习的探索性强。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规定的所有学科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2.课程体系: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整体优化的系统。3.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的专业体系,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结构问题,二是中观的专业体系,涉及各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问题,三是微观的教材体系,涉及一个专业内部具体课程的内容问题。4.高等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校园网、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意义:体现高校学术追求、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发展科学的基础。2.任务: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3.原则:学术责任和学术自由

相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协调、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个体研究与集体协作相结合、研究组织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4.基本程序: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科研实施阶段;科研总结阶段,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成功推广。

其目的在于了解被评者在活动中形成或获得了哪些品质,知识和技能;

③总结性评价:在一项教育活动或一门学科教学、一个学年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者分类: ①自我评价 ②他人评价

4.按评价对象分类:

①宏观教育评价 ②中观教育评价 ③微观教育评价

5.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是高等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11月第27届大会上把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教育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2.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

原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提出“精神教

学,成立于1088年。随着主教学校和僧侣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而闻名,巴黎大学以神学而闻名,萨勒诺大学以医学而闻名。

在英国,1167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召回在巴黎求学的学生和学者,其中大批学生汇集牛津,遂创办了牛津大学。 (2)课堂与教学

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3)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4)大学的特征

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 2.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3.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包括: (1)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 (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

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11.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主要体现在: ①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 ②高等教育的规模多样化 ③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④教学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⑤学生成分的多元化 12.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周天子将大学分为五种(即五学):辟雍、上痒、东序、瞽宗、成均。主要的课程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五学之制。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当时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学问传播中心。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3)唐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书院。

(4)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的结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5)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目的上凸显人伦教化 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 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 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 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6)清政府于1898年7月“百日维新”运动中成立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力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造。 13.大学理念:

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理念蕴含着大学的办学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的系统构想。

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沉淀的人格化、个性化、典型化并富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一组精神特质。

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

现代大学的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4.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就是一种国际性的自治团体,称为“学者行会”、“教师行会”,大学的一切事务如经费筹措、教师聘任、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校长任用等,均由师生自主决定。大学自治作为一种理念确立下来,始于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15.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

的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

质量的下降

育”这个概念,主张师范教育要建立在实施普通教育基础上的精神教育。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

和大学生,这里的大学教师包括大学校长和高等教育管理人员。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 薛天翔教授把“专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 (4)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 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梁启超、张之洞。盛宣怀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看法和主张。西方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更早一些,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1936年美国的罗伯特赫钦斯发表了《美国的高等教育》。

5.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6.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概述 (1)哲学方法论 (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4)多学科整合的高等教育研究

7.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立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8.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历史法、比较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9.为什么要学好高等教育学?

(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懂得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

(2)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样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10.怎样学好高等教育学?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1.中世纪大学 (1)兴起与时代背景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

科学的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

4.林大学的建立

1809年创立的柏林大学由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组成,哲学院是大学的中心,师资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

5.1832年基辅莫吉拉学院的创立是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俄国高等教育的诞生。1755年,俄国根据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创立了莫斯科大学。 6.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时期,现代大学的智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7.高等教育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二是类型结构多样化;三是形式结构多样化;四是跨学科性教育方兴未艾。

总体上看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国际化、多元化、大众化、科学化、民主化、终生化、信息化、现代化、综合化、人文化的特点。 8.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学历教育、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面向社区的文化功能教育等。

9.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地区性、开放性、多功能性、灵活性、实践性 10、威斯康星大学与威斯康星思想 (1)纽曼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洪堡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威斯康星提出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2)范海斯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包括: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人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③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3)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

市场化观念

16、化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诉求与精英诉求矛盾的对策性建议:

首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诉求不能完

全取代精英诉求

其次,高等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又要超越现实,在适应中超越,通过超越更好的适应社会。

第三,保持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

的适度张力,实现二者发展的某种平衡。 17、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适合

全球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或全球理解

教育

增设相关的国际教育课程

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

18、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过渡扩张所引发的现实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将

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继续踌躇不前。

其次,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使

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三,高等教育过渡的规模扩张,也

带来了愈益严重的高校行政化弊端 19、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以提高效益为指向,适度控制

发展规模

其次,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合理调整

教育机构

第三,将质量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的生命线,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1、何为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可称之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主观性 教育目的的客观性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规定性

3、高等教育目的的内涵

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成果或追求目标的根本规定;从微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培养的人的质的。

4、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价值: ①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高等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③高等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④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5、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6、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③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早就公民

7、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8、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②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比其他更高的目的。

③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9、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综合观: 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与睡会发展的双重目的,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归结起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都各自具有自身合理的一面,但又都具有偏颇的一面,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如不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就可能使高等教育陷入工具化、标准化、外在化、空心化的误区;而若不考虑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成为抽象之物。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就要既考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论优势,又要避免二者的片面之处,从而把二者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之中加以辩证对待。

10、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1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 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12、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13、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③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14、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与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有机统一,是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 ②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16、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再次德智体美素质要求,最后高校系统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要求。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

①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②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3.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①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智能。

②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思想及其实践,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②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③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6.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7.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五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取向

1.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前大后小,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

2.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在古希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之为“七艺”。(判断) 3.1862年美政府颁发了《莫雷尔法案》,允许开办农业大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大众教育包含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一种。

6.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7.科学教育:通过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演示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8.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9.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

导地位。

10.教育平等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阶段,主要表现是:就学权利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11.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12.制约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因素: ①社会政治与人文思想环境因素决定着教与学的知识源和知识面

②人才选拔制度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③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人才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

④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既大大开拓了知识领域,同时又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⑤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着不同层次阶段的高等教育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①发展速度要适度

②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④发展终身教育

14.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教育平等的主要表现是: 就学权利平等 教育条件平等 教育过程平等 教育结果平等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

1.学制:是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制度;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4.我国1951年新学制的确立,《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高等教育是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 5.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6.1980年2月12日,中共五届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

7.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①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时间能力和总和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灵活的招生考试制度。

③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8.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机构部门 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机构部门 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机构部门

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并重,多重机构部门 9.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制定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太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10.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 ①高等专科学校 ②大学和专门学院 ③研究生院

11.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①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②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渐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 ③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结构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他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权力分散型,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

4.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①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 ②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 ③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 5.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一些学者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

6.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由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校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

7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8.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策略有: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

战略性调整的特征是:创新性、前瞻性、效益型和长期性

9.就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模式,即一体化模式与多样化模式 10.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 ①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②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③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1.我国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类型:

①直线制组织结构 ②职能制组织结构

③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④矩阵式组织结构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 1.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

①确保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协调、高效率地进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③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

④加强科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⑤不断反思,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简历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2:任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高等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4.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

5.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运动过程相伴相生的系统工程。 6.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7.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任务

A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 B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 C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8.高校科研管理内容:科研规划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档案管理。

9.高校科研管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10.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①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②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③权利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④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⑤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⑥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1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①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 ②高校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③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12.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 ①紧密结合教学 ②科研类型多样 ③服务对象不同 ④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⑤重视教育研究化

1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内容 ①科研规划管理 ②科研项目管理 ③科研经费管理 ④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 ⑤科研档案管理

14.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 ①公平合理原则 ②形成特色原则 ③协调性原则 ④以人为本原则

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第九章高等教育评价 1.按评价基准分类

①相对对评价。评价标准在被评价的集体之内。通过于评价标准相比较,可以确定被凭个体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分优劣。 ②绝对评价。评价标准在被评价的集体之外,

是预先制定的。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集体内每个个体进行今夕比较或对个体的诸侧面进行比较所作出的评价。 2.按评价功能分类:

①诊断性评价,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进行中的评价,6.高等评价的基本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③可行性原则 ④促进性原则 ⑤合作性原则

7.多元评价主体开始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本身、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受教育者的家长,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有关部门,社会中介机构 8.高等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9.高校综合评估分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

10.课程评估的内容: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与群体性。3.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新生阶段,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但没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渴望温暖和友谊、要求自由和民族但缺乏自制和自立能力;二三年级,三观不稳定、思想活跃、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体验;高年级,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毕业。4.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5.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强,学习的自主性强(时间分配和学习计划),学习的探索性强。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规定的所有学科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2.课程体系: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整体优化的系统。3.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的专业体系,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结构问题,二是中观的专业体系,涉及各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问题,三是微观的教材体系,涉及一个专业内部具体课程的内容问题。4.高等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校园网、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1.意义:体现高校学术追求、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发展科学的基础。2.任务: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3.原则:学术责任和学术自由

相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协调、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个体研究与集体协作相结合、研究组织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4.基本程序: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科研实施阶段;科研总结阶段,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成功推广。

其目的在于了解被评者在活动中形成或获得了哪些品质,知识和技能;

③总结性评价:在一项教育活动或一门学科教学、一个学年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 3.按评价者分类: ①自我评价 ②他人评价

4.按评价对象分类:

①宏观教育评价 ②中观教育评价 ③微观教育评价

5.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2014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 2014年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节选) 一.认定范围 1.高校中哪些人员能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答:2014年5月15日前(含15日)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男60岁,女55岁),具备<教师法>规定认定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 ...查看


  • 2015年河北省特岗教师招聘公告
  •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国家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精神,做好我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国家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教师招聘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招聘原则 特岗教师招聘工作由 ...查看


  • 五个"基层服务项目"
  • 基层服务项目 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三支一扶,选拔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011年选聘1438名毕业生到村任职公告 作者:甘肃华图 来源:甘肃省人 ...查看


  • 河北省2014年特岗教师招聘常见问题解答
  • 河北省2014年特岗教师招聘常见问题解答 一.如何报考河北省2014年特岗教师? 河北省2014年特岗教师招聘6月10日正式启动,报考采用网络形式,不设现场报名.河北教师教育网(http://www.hbte.com.cn)是唯一的河北省2 ...查看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教育厅
  •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教育厅 关于2011年度全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晋人社职字[2011]42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省直各有关部门人事(干部)处,各高等学校: 2011年全省高等 ...查看


  • 高等教育法规基础
  • 2高等教育法规基础 P9教育法规: 解1:是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解2:它包括调整教育关系的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地方性 ...查看


  •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2011真题
  • 四 简答题(6X6分) 1.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哪些? 2.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 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有哪些? 4. 怎样指导大学生的学习适应? 5. 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 讲授的基本 ...查看


  • 湖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的通知教师教育职称评定标准条件
  • 湖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的通知 教师教育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期刊投稿 [转载]关于征集湖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委会专家人选的通知发布 时间:2012-09-07 稿件来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处 鄂职改办函[2012]137号 各有 ...查看


  • 招教特岗考情分析
  • 第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基础知识 2014年招教考试分析 一.招教概念 招教指的是教师招聘考试,包括教师招聘考试(招考人数最多的是河南省特岗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教师岗位,学校招聘教师等等. 特岗考试是河南省统一组织的,除了郑州市不招,其他地区都 ...查看


  • 山西省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章
  • 理论考试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根据全省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要求,现将2013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人员范围 1.非学前教育专业或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现申请认定幼儿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