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的写作
——评析沈洋小说集《穿透瓦房的阳光》
杨梦媛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昭通作家群的涌现,昭通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作家活跃在多个创作领域中,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对滇东北的书写饱含深情,力图让人们发现、认识、关注滇东北这块贫瘠边远的土地上底层人们的痛苦、挣扎、奋斗和希望。这一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中。文学是情感的结晶,创作是作家情感化的体验,贴近民间,贴近大众生活,是今天昭通文学的意义所在。在滇东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沈洋,他的作品沿袭和把握住了昭通文学的意义和主题,用自己的创作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沉默存在着的滇东北大地。具体体现在他的作品《穿透瓦房的阳光》,书中共收录了他的13篇小说,代表了他近期的阶段性成果。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沈洋,他的小说扎根于乡村泥土的深处,饱含了对故乡泥土的深切眷念,沈洋在小说后记中曾说:“我的根扎在大山包泥土的深处,就是走到都市的中心,也改变不了粘在脚上黄泥的颜色。”这种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在《最后的故土》中,一场泥石流让采凤一家子的辛劳和希望化为乌有,“从阴地包包阴影中清醒过来的采凤一脸的悲切,一脸的痛苦。”可采凤至死也不愿离开那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贫瘠土地,用死来完成了对家园的最后守望。《立碑》中坚守内心纯洁和善良的荞花,在城市经历了10年打工的艰难岁月,目的就是要回到故乡,为自己死去的爹娘立碑。“在工匠们用铁锤敲击石块的声音中,荞花想了好多好多的事,特别是想到父母亲从没住上一间好房子,一直住在那间夏天漏雨水,冬天进寒风的烂房子里,为了修一间像样的新房子,父亲还因此被自己的亲二叔挖断一条腿并因此摔死的事情,荞花就心如刀绞。直到看到那已经砌好的墓碑,荞花的心里才稍许得到点安慰,荞花想,爹妈终于住上新房子了,雨水再也不会漏进去了,寒风再也不会灌进去了。爹妈住在里面一定暖乎乎的。”荞花的回乡立碑蕴含了土地对游子的召唤,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土地的眷念,那些被迫离开故乡的人,对故乡充满了惆怅和忧戚。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谁不说俺家乡好已经成为一个随风而逝的遥远童话。乡村意味着贫穷、愚昧和落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家试图挖掘在社会变革中乡村的变化,对人的灵魂和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关注人生命自身的痛苦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体现在他的作品《凤凰一梦》中,美丽天真的农家女凤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途中,经历坎坷和艰辛。既不为城市接纳,同时又是乡村的弃儿,最终成为一个无根的人。《佛光》中想改变命运的刘芸,心中的佛光只是虚幻的色彩,而非真正的归属,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破灭的根源。因此凤凰、刘芸她们始终都在盲目的流浪和寻找。正如同凤凰所说的:“自己得飞,总会有飞起来的时候,总会飞到自己梦想的地方。”在对城市的期望和梦想中,体验到的是被撕裂的痛苦,这让她们的飞翔之姿呈变形状态。
沈洋小说根植于滇东北大地,他一直在进行着发现本土,进而抵进本土的创作中。海德格尔曾说过:“接近本源的最佳状态是接近故乡,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沈洋创作的乡土小说中,故乡的村镇是他叙述的主要场景,乡村的凡俗人生是他叙述的主要对象。他继承了昭通前辈作家的创作视阈,同时也有自己新的审视目光。他重点关注权力笼罩下的小人物无以言说的艰难和痛苦。他在《有个同学是干部》中描写了乡村小人物在权力扭曲下无力挣扎的悲惨人生。又如《漫天黑发》中写尽了一家两代人的悲剧命运,技艺高超的理发师牛大宝因在一次为局长理发时,不能领会局长的意图,而导致理发的失败,牛大宝因此紧张、恐惧,最后命丧黄泉。写尽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小人物生存的艰辛,那漫天飞舞的黑发和《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人物的生存艰难和无奈,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屈辱而内心同样渴望尊严和平等。他们生活得卑微,可他们任然坚韧而顽强。沈洋用充满悲悯的情怀真实记录了滇东北这块沉默大地上底层人物的挣扎和痛苦,呼唤人文的关怀。
沈洋的内心深处潜藏着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他关心这块沉默土地上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特别关注僻远落后山区妇女的悲苦命运,他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时至今日,山区妇女寻求自由,追求平等的历程仍然曲折而坎坷,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和关怀,他笔下的女性大多善良、漂亮,她们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满路荆棘。这里有《平衡幸福》中换亲的牺牲品秀朵;有追求美好爱情而家破人亡的马绍玲《太阳相伴》;有为爱而孤苦一生、守望一生的《爱情之书》;有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不幸沦为二奶的凤凰。她们性格各异,命运殊同。在追求光明的进程中,她们彷徨和迷茫、艰难和心酸、无助和无奈。她们牺牲了尊严、牺牲了健康、甚至牺牲了生命,她们也依然在不屈不挠地抗争和挣扎。正如作者所说的“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寂寞山野里的花儿,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她们花开的声音悄无声息,她们的花期几近于无。但是她们开得认真,开得热烈,开得无怨无悔。”“走进这一群人的内心,去探寻她们心灵深处的隐秘,感受她们心灵的疼痛,呼唤道德和人性的回归。”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滇东北大地上山区乡村妇女的生活图卷,为我们认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下的乡村妇女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文本(夏天敏语)。
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迫使乡土被动进行现代转型,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不平等关系,而且使乡村的经济秩序与人际关系分崩离析,和谐的传统道德文明体系开始崩溃。“在城市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强大的物质与越来越弱小的心灵形成巨大的反差,城市对现代人无与伦比的诱惑,强化了不断膨胀的欲望与自身现状之间的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灵分裂和精神悬浮。”因此沈洋在审视社会现实的同时,倾力透析人内在的心理现实。渴望人世间大爱的回归,用爱的力量穿破云雾,让爱如同阳光一样照耀到每一个阴暗的角落,把人世间的黑暗和人内心的污垢洗涤得干干净净。这种愿望在他的小说《穿透瓦房的阳光》中得到了具体而全面的体现。故事讲述了乡村教师吴立山为了帮助贫穷的瓦房村的孩子,上网发帖寻求帮助,这一举动引发了一场爱心大接力,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源源不断地寄到瓦房村,故事到此,只是一个平凡的爱心故事。可是正如作者所强调的,他要表现的是“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小山村,当巨额财富从天而降时人们的反应。对网上发帖人的猜疑、嫉妒与排斥;对分配不均的仇恨、苦闷与抗拒;对待利益时的矛盾、冲突与和平;面对困难时的忧虑、退缩等等。各种情形逐一呈现,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各种心态渐次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不可思议。而这一切最终都在爱的巨大能量面前灰飞烟灭,没入泥土。”作者渴望的是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爱像阳光一样穿透瓦房村的五脏六腑。在文章结尾,作者热情歌颂“那阳光的味道,好闻极了,充满了花的馨香和春的气息;那阳光辐射万事万物的能量大极了,仿佛穿透了瓦房村的五脏六腑,把瓦房村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浸泡了一次、洗礼了一回、革新了一遍。”爱能温暖人心、鲜活生命。这是作家沈洋创作中的探索和追求,也是作家的目的和意义。
沈洋的小说世界,是自我探索、自我挣扎、自我超越的写作史。他的小说从特定的地域文化、地域命运、社会人性等角度切入,力求把特定地域文化中,平凡小人物心灵中无言的痛楚和渺茫的希望表现出来,展示给读者一个沉默存在着的真正的滇东北大地。沈洋正年轻,我们期待着他更好的作品面世,正如夏天敏老师所说的“不要轻视幼苗,说不定哪天它就长成亭亭大树。”
——————————————————————————
杨梦媛简历:女,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昭通师专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常年从事编辑学和昭通作家作品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公开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2006年在云南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选中荣获优秀编辑奖; 2007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评优活动中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编辑奖;2009年在云南省第三届优秀期刊评选中荣获优秀编辑奖。
扎根泥土的写作
——评析沈洋小说集《穿透瓦房的阳光》
杨梦媛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昭通作家群的涌现,昭通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作家活跃在多个创作领域中,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对滇东北的书写饱含深情,力图让人们发现、认识、关注滇东北这块贫瘠边远的土地上底层人们的痛苦、挣扎、奋斗和希望。这一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中。文学是情感的结晶,创作是作家情感化的体验,贴近民间,贴近大众生活,是今天昭通文学的意义所在。在滇东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沈洋,他的作品沿袭和把握住了昭通文学的意义和主题,用自己的创作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沉默存在着的滇东北大地。具体体现在他的作品《穿透瓦房的阳光》,书中共收录了他的13篇小说,代表了他近期的阶段性成果。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沈洋,他的小说扎根于乡村泥土的深处,饱含了对故乡泥土的深切眷念,沈洋在小说后记中曾说:“我的根扎在大山包泥土的深处,就是走到都市的中心,也改变不了粘在脚上黄泥的颜色。”这种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在《最后的故土》中,一场泥石流让采凤一家子的辛劳和希望化为乌有,“从阴地包包阴影中清醒过来的采凤一脸的悲切,一脸的痛苦。”可采凤至死也不愿离开那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贫瘠土地,用死来完成了对家园的最后守望。《立碑》中坚守内心纯洁和善良的荞花,在城市经历了10年打工的艰难岁月,目的就是要回到故乡,为自己死去的爹娘立碑。“在工匠们用铁锤敲击石块的声音中,荞花想了好多好多的事,特别是想到父母亲从没住上一间好房子,一直住在那间夏天漏雨水,冬天进寒风的烂房子里,为了修一间像样的新房子,父亲还因此被自己的亲二叔挖断一条腿并因此摔死的事情,荞花就心如刀绞。直到看到那已经砌好的墓碑,荞花的心里才稍许得到点安慰,荞花想,爹妈终于住上新房子了,雨水再也不会漏进去了,寒风再也不会灌进去了。爹妈住在里面一定暖乎乎的。”荞花的回乡立碑蕴含了土地对游子的召唤,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土地的眷念,那些被迫离开故乡的人,对故乡充满了惆怅和忧戚。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谁不说俺家乡好已经成为一个随风而逝的遥远童话。乡村意味着贫穷、愚昧和落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家试图挖掘在社会变革中乡村的变化,对人的灵魂和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关注人生命自身的痛苦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体现在他的作品《凤凰一梦》中,美丽天真的农家女凤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途中,经历坎坷和艰辛。既不为城市接纳,同时又是乡村的弃儿,最终成为一个无根的人。《佛光》中想改变命运的刘芸,心中的佛光只是虚幻的色彩,而非真正的归属,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破灭的根源。因此凤凰、刘芸她们始终都在盲目的流浪和寻找。正如同凤凰所说的:“自己得飞,总会有飞起来的时候,总会飞到自己梦想的地方。”在对城市的期望和梦想中,体验到的是被撕裂的痛苦,这让她们的飞翔之姿呈变形状态。
沈洋小说根植于滇东北大地,他一直在进行着发现本土,进而抵进本土的创作中。海德格尔曾说过:“接近本源的最佳状态是接近故乡,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沈洋创作的乡土小说中,故乡的村镇是他叙述的主要场景,乡村的凡俗人生是他叙述的主要对象。他继承了昭通前辈作家的创作视阈,同时也有自己新的审视目光。他重点关注权力笼罩下的小人物无以言说的艰难和痛苦。他在《有个同学是干部》中描写了乡村小人物在权力扭曲下无力挣扎的悲惨人生。又如《漫天黑发》中写尽了一家两代人的悲剧命运,技艺高超的理发师牛大宝因在一次为局长理发时,不能领会局长的意图,而导致理发的失败,牛大宝因此紧张、恐惧,最后命丧黄泉。写尽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小人物生存的艰辛,那漫天飞舞的黑发和《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人物的生存艰难和无奈,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屈辱而内心同样渴望尊严和平等。他们生活得卑微,可他们任然坚韧而顽强。沈洋用充满悲悯的情怀真实记录了滇东北这块沉默大地上底层人物的挣扎和痛苦,呼唤人文的关怀。
沈洋的内心深处潜藏着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他关心这块沉默土地上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特别关注僻远落后山区妇女的悲苦命运,他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时至今日,山区妇女寻求自由,追求平等的历程仍然曲折而坎坷,作者对她们充满同情和关怀,他笔下的女性大多善良、漂亮,她们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满路荆棘。这里有《平衡幸福》中换亲的牺牲品秀朵;有追求美好爱情而家破人亡的马绍玲《太阳相伴》;有为爱而孤苦一生、守望一生的《爱情之书》;有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不幸沦为二奶的凤凰。她们性格各异,命运殊同。在追求光明的进程中,她们彷徨和迷茫、艰难和心酸、无助和无奈。她们牺牲了尊严、牺牲了健康、甚至牺牲了生命,她们也依然在不屈不挠地抗争和挣扎。正如作者所说的“她们是一朵朵盛开在寂寞山野里的花儿,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她们花开的声音悄无声息,她们的花期几近于无。但是她们开得认真,开得热烈,开得无怨无悔。”“走进这一群人的内心,去探寻她们心灵深处的隐秘,感受她们心灵的疼痛,呼唤道德和人性的回归。”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滇东北大地上山区乡村妇女的生活图卷,为我们认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下的乡村妇女的生存状态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文本(夏天敏语)。
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迫使乡土被动进行现代转型,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不平等关系,而且使乡村的经济秩序与人际关系分崩离析,和谐的传统道德文明体系开始崩溃。“在城市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强大的物质与越来越弱小的心灵形成巨大的反差,城市对现代人无与伦比的诱惑,强化了不断膨胀的欲望与自身现状之间的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灵分裂和精神悬浮。”因此沈洋在审视社会现实的同时,倾力透析人内在的心理现实。渴望人世间大爱的回归,用爱的力量穿破云雾,让爱如同阳光一样照耀到每一个阴暗的角落,把人世间的黑暗和人内心的污垢洗涤得干干净净。这种愿望在他的小说《穿透瓦房的阳光》中得到了具体而全面的体现。故事讲述了乡村教师吴立山为了帮助贫穷的瓦房村的孩子,上网发帖寻求帮助,这一举动引发了一场爱心大接力,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源源不断地寄到瓦房村,故事到此,只是一个平凡的爱心故事。可是正如作者所强调的,他要表现的是“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小山村,当巨额财富从天而降时人们的反应。对网上发帖人的猜疑、嫉妒与排斥;对分配不均的仇恨、苦闷与抗拒;对待利益时的矛盾、冲突与和平;面对困难时的忧虑、退缩等等。各种情形逐一呈现,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各种心态渐次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不可思议。而这一切最终都在爱的巨大能量面前灰飞烟灭,没入泥土。”作者渴望的是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爱像阳光一样穿透瓦房村的五脏六腑。在文章结尾,作者热情歌颂“那阳光的味道,好闻极了,充满了花的馨香和春的气息;那阳光辐射万事万物的能量大极了,仿佛穿透了瓦房村的五脏六腑,把瓦房村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浸泡了一次、洗礼了一回、革新了一遍。”爱能温暖人心、鲜活生命。这是作家沈洋创作中的探索和追求,也是作家的目的和意义。
沈洋的小说世界,是自我探索、自我挣扎、自我超越的写作史。他的小说从特定的地域文化、地域命运、社会人性等角度切入,力求把特定地域文化中,平凡小人物心灵中无言的痛楚和渺茫的希望表现出来,展示给读者一个沉默存在着的真正的滇东北大地。沈洋正年轻,我们期待着他更好的作品面世,正如夏天敏老师所说的“不要轻视幼苗,说不定哪天它就长成亭亭大树。”
——————————————————————————
杨梦媛简历:女,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昭通师专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常年从事编辑学和昭通作家作品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公开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2006年在云南省第二届优秀期刊评选中荣获优秀编辑奖; 2007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评优活动中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编辑奖;2009年在云南省第三届优秀期刊评选中荣获优秀编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