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 四气 。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 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 :辛味善行气 ,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 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 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 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 目疾 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 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

建运 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 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 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 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 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2009级运动人体科学系 蔡欢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 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五味”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 四气 。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 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 :辛味善行气 ,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 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 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 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三、药食同源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 目疾 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 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四、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

建运 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 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 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 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 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2009级运动人体科学系 蔡欢


相关文章

  • 5西学中心得体会
  •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 ...查看


  • 中医治病心得
  •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 ...查看


  • 进修心得体会
  • 进修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半年的进修生活已经圆满的画上了句号.细数这六个月来的短暂时光,我倍感珍惜.因为我知道,这次医院选派我出去进修学习,除了因为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外,还包含了院部领导对我的充分信任和 ...查看


  • 中医与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
  • 方佳佳 0920010064 周一10,11节 国际商学部,国际金融 中医与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技艺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深深的烙上中华文化的印记,这当中也包括中医. 小时候受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_崔姗姗
  • 98 第12卷第11期·总第187期2014年6月·上半月刊 3分钟)→新课教学(60分钟)→问题讨论(7分钟)→小结(8分钟).4. 1课前提问<中药学>各论中涉及到"湿邪"的章 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 ...查看


  • 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中医学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中医学 班 级: 中医学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 -XXXX-X-X 20XX 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查看


  • 心得体会(古代中医针灸)--冰台
  • 心得体会(古代中医针灸) 2013-3-23 21:14|查看: 28 其实古代中医针灸之针术,真的就是效如桴鼓!古人云,扎针效若风之吹云,一点都不假,绝对不是个例,是很普遍的疗效.当你真正明白什么是气血,什么是经络,什么是穴位,治病也就那 ...查看


  • 中医针灸科实习周记原创
  • 实 习 周 记 中医针灸科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中医针灸科工作岗位实习周记 有效防止雷同!简单修改即可使用! 姓 名:王XX 学 号:[1**********] 专 业: XXXX 指导老师: 实习时间:20XX-XX-XX -20XX-XX- ...查看


  • 倪海厦跟诊心得
  • 跟诊心得 以下皆是从09/01/2007到11/27/2007,所有参加跟诊的医师与学生的跟诊心得报告,大家可以做为参考,比较一下你们在各大医学院中昨临床实习时的心得,差异在那里呢?这些将来都是最正统的未来经方家,训练完成后,我将正式公布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