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
内的基础上,以第五代电影为例,从“民族寓“后殖民批评”进行反批评。文章还就“后殖民批评”,并剖析了批评界“问题进口”的现象。
关词 后殖民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民族寓言 东方主义作者简介 邵建,1956年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师。
所谓“后殖民”乃是在“后现代”之后涌现
出的一种新学术话语。它从遥远的太平洋东岸“传真”过来,
很快就在大陆形成自己的翻版。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挟后殖民“来如汹涌须挥剑”之势,率先进行批评冲浪,问难本土文化现实。在他们的指陈下,我们的语境成了全球性的后殖民语境,我们的文化也成了这种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典型如张艺谋等人的“第五代电影”。面对这样一种批评潮势,我们有必要弄清下列有关问题:什么叫后殖民,它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它在本土的实践状况如何?又,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话语,它的理论意图是什么、走向如何,我们怎样评价?
本文拟就上述诸端对“后殖民”作一些
多边探讨,以求在论述过程中逐步廓清问题。
一、后殖民及后殖民理论
“殖民”的概念对我们这个有着一百余年
半殖民地历史的民族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它前面加上个“后”字,理解起来却要费一番周折。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两种殖民之间存在着亦反亦正的关系。就“后殖民”而言,它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殖民是军事殖民,它以枪炮开道,在铁与血的洗礼中,完成其经济与政治的殖民任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亚
—15—
非拉各民族国家的诞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殖民帝国和原殖民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消除。经济的落差、政治的区异、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紧张,它表现为杰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民族与第一世界国家之间的“生死搏斗”。但这种搏斗并不流血,它不是军事的,而是文化的。这是一种文明进程的殖民。它不需刀光剑影,也不要攻城掠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过去通过军事力量获取的,现在则是通过文化力量来获得。诚如杰姆逊所言:“这种文化搏斗的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受到资本的不同阶段或有
①而且在比时被委婉地称为现代化的渗透。”
较的意义上,前殖民所殖的主要是“地”,民之所殖方才是“民”,的本义。,不变。因此,所谓后殖民,既是一种,又是一种“新殖民”。
有了后殖民也就相应有了“后殖民理论”,但两者又并非一回事。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后殖民理论”则表现为对它的批判,它们不在一条战线。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亦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上述内容构成了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操持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他们三人又各有其理论来路:福科有关“知识
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
内的基础上,以第五代电影为例,从“民族寓“后殖民批评”进行反批评。文章还就“后殖民批评”,并剖析了批评界“问题进口”的现象。
关词 后殖民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民族寓言 东方主义作者简介 邵建,1956年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师。
所谓“后殖民”乃是在“后现代”之后涌现
出的一种新学术话语。它从遥远的太平洋东岸“传真”过来,
很快就在大陆形成自己的翻版。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挟后殖民“来如汹涌须挥剑”之势,率先进行批评冲浪,问难本土文化现实。在他们的指陈下,我们的语境成了全球性的后殖民语境,我们的文化也成了这种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典型如张艺谋等人的“第五代电影”。面对这样一种批评潮势,我们有必要弄清下列有关问题:什么叫后殖民,它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它在本土的实践状况如何?又,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话语,它的理论意图是什么、走向如何,我们怎样评价?
本文拟就上述诸端对“后殖民”作一些
多边探讨,以求在论述过程中逐步廓清问题。
一、后殖民及后殖民理论
“殖民”的概念对我们这个有着一百余年
半殖民地历史的民族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它前面加上个“后”字,理解起来却要费一番周折。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两种殖民之间存在着亦反亦正的关系。就“后殖民”而言,它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殖民是军事殖民,它以枪炮开道,在铁与血的洗礼中,完成其经济与政治的殖民任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亚
—15—
非拉各民族国家的诞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殖民帝国和原殖民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消除。经济的落差、政治的区异、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紧张,它表现为杰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民族与第一世界国家之间的“生死搏斗”。但这种搏斗并不流血,它不是军事的,而是文化的。这是一种文明进程的殖民。它不需刀光剑影,也不要攻城掠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过去通过军事力量获取的,现在则是通过文化力量来获得。诚如杰姆逊所言:“这种文化搏斗的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受到资本的不同阶段或有
①而且在比时被委婉地称为现代化的渗透。”
较的意义上,前殖民所殖的主要是“地”,民之所殖方才是“民”,的本义。,不变。因此,所谓后殖民,既是一种,又是一种“新殖民”。
有了后殖民也就相应有了“后殖民理论”,但两者又并非一回事。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后殖民理论”则表现为对它的批判,它们不在一条战线。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亦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上述内容构成了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操持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他们三人又各有其理论来路:福科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