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鲁湘
美术 2000年03期
1999年10月20日,“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翌日,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学者、画家、批评家约80人,32人发言,4人提交了书面发言。
出席研讨会的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仲、王超、王镛、王文芳、王元熙、王兆荣、王宏建、王明明、王鲁湘、龙瑞、卢沉、叶玲仙、白联冕、刘墨、刘士忠、刘龙庭、刘勃舒、刘晓路、刘曦林、许杰、华天雪、孙美兰、李松、李宝林、李树声、李战军、杨新、杨晨、杨庚新、杨悦浦、范迪安、邵大箴、张晨、张敢、张士增、张录杰、陈平、陈浩、陈卫和、陈开民、陈瑞林、陈履生、罗胜礼、周韶华、金维诺、赵卫、赵力忠、欧阳铨、郑宏、俞悦、姚有多、郎绍君、袁宝林、贾又福、贾方州、夏硕琦、徐灵、邬建、龚产兴、郭晓川、云雪梅、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和子女亲属以及新闻界人士80人与会。水天中、李一、马鸿增、赵树松、寄来了书面发言。研讨会由李松、邵大箴、刘曦林主持,赵力忠分工具体筹组。研讨会发言和论文将结集出版。现根据研讨会发言记录,作如下八个方面的综述。
一、李可染的历史地位
与会者认为,李可染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山水画家,是继齐白石之后20世纪中国画的又一座高峰,是主导着当今的中国画坛以及将来中国画发展取向的革新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以黄宾虹、李可染为代表,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继宋、元之后的第三座高峰。应当把李可染视为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在美术界的一代托命之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文化巨人。
二、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意义
革新山水画,是20世纪的大课题,李可染在解决中国和西方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艺术和生活的矛盾这三大问题上,超越了两分对立的思维惯性,提供了新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实现了山水画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从整体上看,李可染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并不是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而是新风气、新趣味的开拓者。他的主要贡献不在阐释传统绘画技艺和弘扬传统绘画精神,而在突破陈旧的艺术习规,创树新的山水画格调。但是,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文化立场是非常坚定、文化取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山水画既回应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取得其现代品格,又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成为伟大传统的延续。李可染以深远的文化战略眼光成功地实现了他对山水画的革新,标示了中国画的出路。
三、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突破口
针对600年来山水画领域古意压倒生气,传统大于生活的态势,李可染把读好大自然(包括社会)这部书选作了革新山水画的突破口。李可染的出现,使20世纪山水画家的注意力从图式的翻新转向对山水画创作源泉——自然的体验,转向与真山真水的心灵融会。直写河山,真正直面大自然,是李可染最可贵、最有现实意义、最具革命性的创举。李可染的山水写生既引入西画传统,尤其是素描法,但又摒弃其表面的明暗法,而紧紧抓住素描的本质——整体感,整体地把握画面效果,以及对物象质感、量感、空间感、色彩感的视觉感受;同时又不断地研究、消化传统,非常巧妙地把中国山水画观物取象、经营位置、骨法用笔、以虚代实、以大观小的特点融入写生创造,把传统笔墨同现代造型的整体观念统一起来,把直取山河魂魄与个人的人格追求统一起来,把写实性与写意性统一起来,取得了山水画革新的大突破。
四、李可染晚年的创作
对于李可染来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可以存史的艺术家的面貌,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李可染在艺术上已经进入了炉火纯青、精绝超诣的境界,笔墨可以在创造意境上随意挥洒了,用笔苍劲,用色简炼,透明、清凉、爽气,用墨更为大胆,敢于在深色层次上追求变化、积而不死。这时期的创作汪洋烂漫,已从具象的有限性进入到艺术表现的无限性,从来源于自然到超越于自然,既包含着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和综合修养,也包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在浓郁的色调中饱含着人世沧桑和深沉的历史感,对艺术自由本质的把握达到了超迈的境界,在创造了雄深博大、浑然一体的独特画风后,向东方神韵的最高境界冲刺,可惜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谢世,留下无尽的遗憾!
五、李可染绘画中的人格涵养
李可染艺术内涵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把自然转化为人格精神境界,达到了现代的“天人合一”,李可染艺术上的美学价值也正是他道德上的价值。在艺以载道方面,李可染是当代楷模。倘若我们对李可染其人有更多更直接的了解,便不难将其人之沉静坚毅与其画之肃穆深幽联系起来。他的画尚静、尚沉、尚实、尚厚、尚藏、尚远、尚深、尚质,刚健笃实,光辉饱满,不涉轻浮。李可染是在画面意境、笔墨境界、人格修养三个维度全面达到“大能成性而后圣”的圣贤气象的大师。如果不知道李可染在画意、笔墨的锤炼中包含的文化修炼、人格修炼和生命修炼,如果不能在李可染画前默默观想他的气象,就可以说读不懂李可染。
六、李可染对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建树
实事求是地承认李可染是20世纪的绘画天才之一,研究他在视觉感受、形式趣味方面独特的过人的禀赋,将有益于后学。李可染独创的逆光山水图式丰富了山水画的层次感、空间感、神秘感,强化了层次所呈现的艺术魅力,把万物的无比丰富性都统揽于整体单纯的逆光感受与表现中,容量无限,李可染成功地解决了山水画的空间塑境与平面化处理的矛盾,以一种弱化深度,强化高度、增加宽度张力的“二度半”空间造型,从整体上先声夺人地创造了一种上下左右的空间笼罩感,产生了慑人的艺术氛围,在四边四角的处理上创造了一种现代范式。在创制画面的朦胧感上,奇妙地打乱一般人对景物的视觉感受和正常思绪,造成一种“似与不似”、“有却没有”的超越感、恍惚感,留给人无限的玄想。李可染是现代画家中最少使用既成符号作画的画家,他对于既往的表现符号以及历代画家的成熟家法,一概舍弃,完全代之以新式的笔线和墨韵,创造了自己的表现山水树石的“可染皴”和“可染逆光山树法”、“可染泉石法”、“可染亭舍法”、“可染云气法”及“可染点景人物法”。可以说所有的零部件都出自他观察自然和生活后的独创,无一与人雷同,高度地自我统一。他以黑重浓厚的积墨团块与惜白如金的“挤白”相组合,对传统顺光山水的灰调实行了大改革,几乎更新了人们的审美观感、刷新了山水画的语言体系。
七、李可染的革命圣地与红色意象题材
50年代山水画的时代环境迫使画家寻找新题材,而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这些新题材的出现使山水画家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并由此而生存下来的合适的载体,一部分画家由此契机而可以探索新语言、新意境。李可染是借助新题材探索新形式、新语言、新意境的最成功的画家。新题材对于美术史和李可染的意义在于,它促使了20世纪中后期山水画风格的顿变而不是渐变。李可染的革命圣地题材与红色意象系列,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保证了山水画的艺术本体性和自律性,创作了堪称时代经典的作品。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李可染认同社会主义文艺路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些口号也是李可染艺术革新的方向,其次是李可染对艺术的真诚和对自己感受的真诚,他没有投机心理,没有往自己的作品里硬贴政治标签,他始终维持艺术意境,艺术语言和艺术格调的完整统一,最后是意境和题材的艺术统一。
八、李可染的理性意识
李可染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学术指向非常清晰,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理性意识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使命相当清醒,并且非常自觉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双管齐下。对20世纪中国画的处境以及革新方向,李可染有较他人更深刻的认识,有更沉痛的感受,有更悲壮的实践,因而有更坚定的信念。“苦学派”除了坚毅与勤奋,也包含艰深的思考。李可染是一个体大思精的艺术家,他站在全球文化发展总格局的角度,从世界与中国、时代与历史、艺术与自然、传统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的多重视角思索并确立自己的角色。他关于“打进”“打出”的战略设计,关于“胆”与“魂”的战略目标,以及由西法入手,渐次化入中法,最终以中国气派自立的一整套行云流水般的革新山水画的战役部署,无不显示出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从综合走向单纯,是受理性意识的支配;他的美学趣味讲求整体、深厚,是受理性意识支配。他融合中西、调燮古今的能力反映了他的理性意识;他理论、实现、教学的高度一致体现了他的理性意识。他成熟期的作品法度森严,笔墨控制达到积点成线、积墨成面,经营位置几如建筑和音乐,无不体现出理趣的魅力和理性的力量。
除了以上八个方面,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李可染艺术的分期、李可染的书法、李可染同东山魁夷以及中日绘画的文化性格差异进行了研讨。
作者:王鲁湘
美术 2000年03期
1999年10月20日,“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翌日,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学者、画家、批评家约80人,32人发言,4人提交了书面发言。
出席研讨会的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仲、王超、王镛、王文芳、王元熙、王兆荣、王宏建、王明明、王鲁湘、龙瑞、卢沉、叶玲仙、白联冕、刘墨、刘士忠、刘龙庭、刘勃舒、刘晓路、刘曦林、许杰、华天雪、孙美兰、李松、李宝林、李树声、李战军、杨新、杨晨、杨庚新、杨悦浦、范迪安、邵大箴、张晨、张敢、张士增、张录杰、陈平、陈浩、陈卫和、陈开民、陈瑞林、陈履生、罗胜礼、周韶华、金维诺、赵卫、赵力忠、欧阳铨、郑宏、俞悦、姚有多、郎绍君、袁宝林、贾又福、贾方州、夏硕琦、徐灵、邬建、龚产兴、郭晓川、云雪梅、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和子女亲属以及新闻界人士80人与会。水天中、李一、马鸿增、赵树松、寄来了书面发言。研讨会由李松、邵大箴、刘曦林主持,赵力忠分工具体筹组。研讨会发言和论文将结集出版。现根据研讨会发言记录,作如下八个方面的综述。
一、李可染的历史地位
与会者认为,李可染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山水画家,是继齐白石之后20世纪中国画的又一座高峰,是主导着当今的中国画坛以及将来中国画发展取向的革新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师。以黄宾虹、李可染为代表,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继宋、元之后的第三座高峰。应当把李可染视为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在美术界的一代托命之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文化巨人。
二、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意义
革新山水画,是20世纪的大课题,李可染在解决中国和西方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艺术和生活的矛盾这三大问题上,超越了两分对立的思维惯性,提供了新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实现了山水画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从整体上看,李可染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并不是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而是新风气、新趣味的开拓者。他的主要贡献不在阐释传统绘画技艺和弘扬传统绘画精神,而在突破陈旧的艺术习规,创树新的山水画格调。但是,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文化立场是非常坚定、文化取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山水画既回应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取得其现代品格,又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成为伟大传统的延续。李可染以深远的文化战略眼光成功地实现了他对山水画的革新,标示了中国画的出路。
三、李可染革新山水画的突破口
针对600年来山水画领域古意压倒生气,传统大于生活的态势,李可染把读好大自然(包括社会)这部书选作了革新山水画的突破口。李可染的出现,使20世纪山水画家的注意力从图式的翻新转向对山水画创作源泉——自然的体验,转向与真山真水的心灵融会。直写河山,真正直面大自然,是李可染最可贵、最有现实意义、最具革命性的创举。李可染的山水写生既引入西画传统,尤其是素描法,但又摒弃其表面的明暗法,而紧紧抓住素描的本质——整体感,整体地把握画面效果,以及对物象质感、量感、空间感、色彩感的视觉感受;同时又不断地研究、消化传统,非常巧妙地把中国山水画观物取象、经营位置、骨法用笔、以虚代实、以大观小的特点融入写生创造,把传统笔墨同现代造型的整体观念统一起来,把直取山河魂魄与个人的人格追求统一起来,把写实性与写意性统一起来,取得了山水画革新的大突破。
四、李可染晚年的创作
对于李可染来说,真正形成了一个可以存史的艺术家的面貌,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李可染在艺术上已经进入了炉火纯青、精绝超诣的境界,笔墨可以在创造意境上随意挥洒了,用笔苍劲,用色简炼,透明、清凉、爽气,用墨更为大胆,敢于在深色层次上追求变化、积而不死。这时期的创作汪洋烂漫,已从具象的有限性进入到艺术表现的无限性,从来源于自然到超越于自然,既包含着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和综合修养,也包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在浓郁的色调中饱含着人世沧桑和深沉的历史感,对艺术自由本质的把握达到了超迈的境界,在创造了雄深博大、浑然一体的独特画风后,向东方神韵的最高境界冲刺,可惜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谢世,留下无尽的遗憾!
五、李可染绘画中的人格涵养
李可染艺术内涵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把自然转化为人格精神境界,达到了现代的“天人合一”,李可染艺术上的美学价值也正是他道德上的价值。在艺以载道方面,李可染是当代楷模。倘若我们对李可染其人有更多更直接的了解,便不难将其人之沉静坚毅与其画之肃穆深幽联系起来。他的画尚静、尚沉、尚实、尚厚、尚藏、尚远、尚深、尚质,刚健笃实,光辉饱满,不涉轻浮。李可染是在画面意境、笔墨境界、人格修养三个维度全面达到“大能成性而后圣”的圣贤气象的大师。如果不知道李可染在画意、笔墨的锤炼中包含的文化修炼、人格修炼和生命修炼,如果不能在李可染画前默默观想他的气象,就可以说读不懂李可染。
六、李可染对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建树
实事求是地承认李可染是20世纪的绘画天才之一,研究他在视觉感受、形式趣味方面独特的过人的禀赋,将有益于后学。李可染独创的逆光山水图式丰富了山水画的层次感、空间感、神秘感,强化了层次所呈现的艺术魅力,把万物的无比丰富性都统揽于整体单纯的逆光感受与表现中,容量无限,李可染成功地解决了山水画的空间塑境与平面化处理的矛盾,以一种弱化深度,强化高度、增加宽度张力的“二度半”空间造型,从整体上先声夺人地创造了一种上下左右的空间笼罩感,产生了慑人的艺术氛围,在四边四角的处理上创造了一种现代范式。在创制画面的朦胧感上,奇妙地打乱一般人对景物的视觉感受和正常思绪,造成一种“似与不似”、“有却没有”的超越感、恍惚感,留给人无限的玄想。李可染是现代画家中最少使用既成符号作画的画家,他对于既往的表现符号以及历代画家的成熟家法,一概舍弃,完全代之以新式的笔线和墨韵,创造了自己的表现山水树石的“可染皴”和“可染逆光山树法”、“可染泉石法”、“可染亭舍法”、“可染云气法”及“可染点景人物法”。可以说所有的零部件都出自他观察自然和生活后的独创,无一与人雷同,高度地自我统一。他以黑重浓厚的积墨团块与惜白如金的“挤白”相组合,对传统顺光山水的灰调实行了大改革,几乎更新了人们的审美观感、刷新了山水画的语言体系。
七、李可染的革命圣地与红色意象题材
50年代山水画的时代环境迫使画家寻找新题材,而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这些新题材的出现使山水画家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并由此而生存下来的合适的载体,一部分画家由此契机而可以探索新语言、新意境。李可染是借助新题材探索新形式、新语言、新意境的最成功的画家。新题材对于美术史和李可染的意义在于,它促使了20世纪中后期山水画风格的顿变而不是渐变。李可染的革命圣地题材与红色意象系列,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保证了山水画的艺术本体性和自律性,创作了堪称时代经典的作品。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李可染认同社会主义文艺路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些口号也是李可染艺术革新的方向,其次是李可染对艺术的真诚和对自己感受的真诚,他没有投机心理,没有往自己的作品里硬贴政治标签,他始终维持艺术意境,艺术语言和艺术格调的完整统一,最后是意境和题材的艺术统一。
八、李可染的理性意识
李可染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学术指向非常清晰,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理性意识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使命相当清醒,并且非常自觉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双管齐下。对20世纪中国画的处境以及革新方向,李可染有较他人更深刻的认识,有更沉痛的感受,有更悲壮的实践,因而有更坚定的信念。“苦学派”除了坚毅与勤奋,也包含艰深的思考。李可染是一个体大思精的艺术家,他站在全球文化发展总格局的角度,从世界与中国、时代与历史、艺术与自然、传统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的多重视角思索并确立自己的角色。他关于“打进”“打出”的战略设计,关于“胆”与“魂”的战略目标,以及由西法入手,渐次化入中法,最终以中国气派自立的一整套行云流水般的革新山水画的战役部署,无不显示出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从综合走向单纯,是受理性意识的支配;他的美学趣味讲求整体、深厚,是受理性意识支配。他融合中西、调燮古今的能力反映了他的理性意识;他理论、实现、教学的高度一致体现了他的理性意识。他成熟期的作品法度森严,笔墨控制达到积点成线、积墨成面,经营位置几如建筑和音乐,无不体现出理趣的魅力和理性的力量。
除了以上八个方面,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李可染艺术的分期、李可染的书法、李可染同东山魁夷以及中日绘画的文化性格差异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