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docimg_2_
【持菩提心 行菩萨道 卍 为一切善 离一切相】
【修行自我 布施他人 随缘推广 功德无量】
来自:http://blog.sina.com.cn/yebincleanheart
日常法师法语
△ 我们正式学佛前,要先建立一个概念,大家觉得好的事情不见得是真的好,大家觉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好。如此,当我们走上菩提道,遇到别人的反对、讥笑、障碍时,我们才不会动摇。
△ 得到正确认识后,秉持正念去做,千真万确有效;有效之后,其他的相应情况都来了,真正达到不被烦恼所困的状态,那就是“法”了。故修行难是难在得不到正确认识,以及得到了又不肯做,心里先打退堂鼓。
△ 学了以后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发菩提心,发了心以后要认真行持,在行持的过程中“过则勿惮改”。
△ 通常弟子对老师要谦虚,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学,那就学得好。学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觉得脑筋很好,一自满、骄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说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 要修行,唯一的机会就是人道,得到这个人身之后,且好好的保有健康的身体,加上好的脑筋,并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去修行。
△ 学佛过程当中,第一个要重视的是这个暇满人身,这是无价之宝!孝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要珍惜人身——“不敢毁伤”,即不敢轻易的弄损它。
△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坏”事情不可以推给别人;我希求的“好”事情形,希望能泽及别人。
△ 不管学佛法,或者学儒家圣人的心法,都是这样--我现在做这件事情,不是做给人家看,是做给我自己看。所以四书上说“戒慎恐惧”,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惧”,也就是你的起心动念。
△ 凡夫,开口通常没好话;品德越好,好话越多。而佛,不言则已,一开口没有一句是戏论。
△ 在做的过程中,眼前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对的好效果,但这个好效果对我们而言应该是一种鼓励,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间就看不清这一点,所以我们称这个世间叫“颠倒”。
△ 我们说要“护持佛法”,其实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受用佛法”,看成护持,是护持你自己,佛法最珍贵、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寓自利于利他”。
△ 虽然我们会遇见一些困难,但是如果能把它看成是成功的因素,是成就的最重要关键,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以我个人为例,我并不是有无比的勇气,也不比楚霸王强多少倍,而是真实看清了这一点。
△ 学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还要回馈社会。我们是凡夫,自然有烦恼,但学佛后,不要像世间人只想压倒别人,而要学习容忍、净化身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提升。
△ 最好的无言之教是身教。
△ 成功要靠环境,环境要靠一群同心同愿的人一起来推动。
△ 当我们有了理念并去实践时,虽非立即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已经慢慢转变了!
△ 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必须透过实践去认识。
△ 学了佛法以后,不要在理论上说空话,而要在实践上努力。
△ 目前我们迷信科学,坚持眼见为真,却无能力发现自己的偏执。这就好比有人在大海中捕鱼,因下网处无鱼,结果就下结论说大海中无鱼。
△ 我们在生活中实践所学时,必须把握住一个原则,即所谓的成就是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面,不在外界看得见的成果上面。当我们真的能够把内心当中的认知,从跟随无明系统的习性,渐渐以佛法的正知见取代,让它不断地增长,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就。增上生的特点也就在此。
△ 在家人应该藉著现有的机会,去改善自己的因缘。我们为什么不要关心小孩?为什么不要孝顺父母?当然要!但是用什么方式去关心、去孝顺?才是重要的问题。假定世界上每一个妈妈,不但关心、而且正确的关心孩子,每一个子女,都用正确的方向回馈父母,那么,天下没过几年就太平了。佛法真正的中心也就是这个。
△ 真正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佛就是到处帮人家的忙,结果妙的是,人家的问题不一定解决,但自己的问题一定解决,佛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佛陀要度一切人成佛,度了半天,大多数人还在世间,但是要度人的这个人--佛,自己却先成了佛。佛的例子,不是给我们一个最大的鼓励吗?
△ 以佛法看,世间的成败是颠倒的,但是我并不忽视、也不否认这个成败。而是我们应该先把成功的本质弄清楚,并将目标放对以后走上去。假定选择正确后走上去,所得到的结果是“快乐”,这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
△ 世间任何事只看结果,成败完全以大家公认的成果来谈,佛法之所以可贵,是从成功真实的“因”上来谈的,但它并非不讲求“果”,正因为讲果,所以为了正确的果,必须先找到正确的因,然后在正确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这个步骤做对了,好的结果一定出现。
△ 看别人的功德,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从实践中体会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
△ 修行最重要的是从自己了解的基础上面去增上,千万不要在意别人,但不在意别人是很难的,因为世间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实上,名闻利养是自他比较出来的,我们尽心尽力从自己内心怎样去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 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正确的动机就是净戒的根本。
△ 修行是长期的事情,绝不是一两天、一个七天或一年可以急得来的,乃至于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也不是一生的事情。但反过来说,自己的成功也是由一生、一年、一天、一分一分、一念一念的积累而来的。
△ 找不到善知识最大的主因,是自己未具足弟子相,如果我们能够事事反观自己,进而净化自己,自然能够找到善知识,因为佛菩萨一直在我们面前,只是自己障碍未除,看不见罢了。
△ 所谓“加持”是佛法的专有名词,就是你去求佛菩萨,求了以后他会帮助我们。如同去求一个有钱有力的人士,然后很诚心地依靠他,请他帮助。一个普通的凡夫都能做到这样,难道圣者不能帮助我们吗?
△ 我们学习广论以后,它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你要嘛不做,要做就不能断”。现在我们应该慢慢去尝试,在起步时最好要有比较好的规划。学佛固然如此,凡事皆然,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
△ “困难不应退,皆因修力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假定我们局限在这一生去看,不管有多大力量,终究会淹没在这整个社会的大洪流当中,一点迹象都没留下来。但若以无限的生命去看,如果方向把握得住,的确会感觉到生生增上,如同小小的火种会不断地扩大,乃至于造天造地一样。
△ 世间人所谓的成功,实际上是“鱼饵”。鱼饵让你觉得很好吃,最后却是要你的命。
△ 一群理念相同的人结合起来会形成一股不可思议的新力量,那时要把握住一个原则,不是与别人作对,而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帮助别人。
△ 佛看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生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子。
△ 佛成佛以后,最感谢的就是众生,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机会让他成佛。
△ 初进入佛门是需要信心,但如果只停在这个阶段,弄得不好会变成迷信。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真正的智慧。
△ 接触佛法后,宿生善根得到薰发,而能与佛法相应的是第一等人。
△ 能够懂得感念他人之恩,结果受用的是自己。
△ 世出世间一切的好东西,都是从佛法而来。
△ 教育是人类升沈的枢纽。
△ 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佛法的慈悲是舍己为人。
△ 对法要具有大希求心,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
△ 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倒很容易学。
△ 那怕用一个不好的字也会在心中留下一个恶劣的种子。
△ 真正的目标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 不是在业已感果的果上去改,而是在感果的境上去改。
△ 正因为困难才更要去做。
△ 所谓“隐恶扬善”,以佛法来说,自己的恶要发露,别人的恶要遮盖。
△ 境无好坏,一样是业感。
△ 末法的时候,苾刍大多没有戒只求多闻。戒和多闻,不了解的话是两件事情,了解的话是一件事情。要想真正把戒学好,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要透过多闻,反过来,多闻以后不去持戒也没有用。
转自:(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1**********]044.html)
360docimg_2_
【持菩提心 行菩萨道 卍 为一切善 离一切相】
【修行自我 布施他人 随缘推广 功德无量】
来自:http://blog.sina.com.cn/yebincleanheart
日常法师法语
△ 我们正式学佛前,要先建立一个概念,大家觉得好的事情不见得是真的好,大家觉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好。如此,当我们走上菩提道,遇到别人的反对、讥笑、障碍时,我们才不会动摇。
△ 得到正确认识后,秉持正念去做,千真万确有效;有效之后,其他的相应情况都来了,真正达到不被烦恼所困的状态,那就是“法”了。故修行难是难在得不到正确认识,以及得到了又不肯做,心里先打退堂鼓。
△ 学了以后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发菩提心,发了心以后要认真行持,在行持的过程中“过则勿惮改”。
△ 通常弟子对老师要谦虚,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学,那就学得好。学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觉得脑筋很好,一自满、骄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说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 要修行,唯一的机会就是人道,得到这个人身之后,且好好的保有健康的身体,加上好的脑筋,并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去修行。
△ 学佛过程当中,第一个要重视的是这个暇满人身,这是无价之宝!孝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要珍惜人身——“不敢毁伤”,即不敢轻易的弄损它。
△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坏”事情不可以推给别人;我希求的“好”事情形,希望能泽及别人。
△ 不管学佛法,或者学儒家圣人的心法,都是这样--我现在做这件事情,不是做给人家看,是做给我自己看。所以四书上说“戒慎恐惧”,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惧”,也就是你的起心动念。
△ 凡夫,开口通常没好话;品德越好,好话越多。而佛,不言则已,一开口没有一句是戏论。
△ 在做的过程中,眼前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对的好效果,但这个好效果对我们而言应该是一种鼓励,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间就看不清这一点,所以我们称这个世间叫“颠倒”。
△ 我们说要“护持佛法”,其实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受用佛法”,看成护持,是护持你自己,佛法最珍贵、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寓自利于利他”。
△ 虽然我们会遇见一些困难,但是如果能把它看成是成功的因素,是成就的最重要关键,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以我个人为例,我并不是有无比的勇气,也不比楚霸王强多少倍,而是真实看清了这一点。
△ 学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还要回馈社会。我们是凡夫,自然有烦恼,但学佛后,不要像世间人只想压倒别人,而要学习容忍、净化身心,这正是一种精神的提升。
△ 最好的无言之教是身教。
△ 成功要靠环境,环境要靠一群同心同愿的人一起来推动。
△ 当我们有了理念并去实践时,虽非立即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已经慢慢转变了!
△ 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必须透过实践去认识。
△ 学了佛法以后,不要在理论上说空话,而要在实践上努力。
△ 目前我们迷信科学,坚持眼见为真,却无能力发现自己的偏执。这就好比有人在大海中捕鱼,因下网处无鱼,结果就下结论说大海中无鱼。
△ 我们在生活中实践所学时,必须把握住一个原则,即所谓的成就是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面,不在外界看得见的成果上面。当我们真的能够把内心当中的认知,从跟随无明系统的习性,渐渐以佛法的正知见取代,让它不断地增长,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就。增上生的特点也就在此。
△ 在家人应该藉著现有的机会,去改善自己的因缘。我们为什么不要关心小孩?为什么不要孝顺父母?当然要!但是用什么方式去关心、去孝顺?才是重要的问题。假定世界上每一个妈妈,不但关心、而且正确的关心孩子,每一个子女,都用正确的方向回馈父母,那么,天下没过几年就太平了。佛法真正的中心也就是这个。
△ 真正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佛就是到处帮人家的忙,结果妙的是,人家的问题不一定解决,但自己的问题一定解决,佛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佛陀要度一切人成佛,度了半天,大多数人还在世间,但是要度人的这个人--佛,自己却先成了佛。佛的例子,不是给我们一个最大的鼓励吗?
△ 以佛法看,世间的成败是颠倒的,但是我并不忽视、也不否认这个成败。而是我们应该先把成功的本质弄清楚,并将目标放对以后走上去。假定选择正确后走上去,所得到的结果是“快乐”,这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
△ 世间任何事只看结果,成败完全以大家公认的成果来谈,佛法之所以可贵,是从成功真实的“因”上来谈的,但它并非不讲求“果”,正因为讲果,所以为了正确的果,必须先找到正确的因,然后在正确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这个步骤做对了,好的结果一定出现。
△ 看别人的功德,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从实践中体会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
△ 修行最重要的是从自己了解的基础上面去增上,千万不要在意别人,但不在意别人是很难的,因为世间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实上,名闻利养是自他比较出来的,我们尽心尽力从自己内心怎样去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 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正确的动机就是净戒的根本。
△ 修行是长期的事情,绝不是一两天、一个七天或一年可以急得来的,乃至于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也不是一生的事情。但反过来说,自己的成功也是由一生、一年、一天、一分一分、一念一念的积累而来的。
△ 找不到善知识最大的主因,是自己未具足弟子相,如果我们能够事事反观自己,进而净化自己,自然能够找到善知识,因为佛菩萨一直在我们面前,只是自己障碍未除,看不见罢了。
△ 所谓“加持”是佛法的专有名词,就是你去求佛菩萨,求了以后他会帮助我们。如同去求一个有钱有力的人士,然后很诚心地依靠他,请他帮助。一个普通的凡夫都能做到这样,难道圣者不能帮助我们吗?
△ 我们学习广论以后,它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你要嘛不做,要做就不能断”。现在我们应该慢慢去尝试,在起步时最好要有比较好的规划。学佛固然如此,凡事皆然,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
△ “困难不应退,皆因修力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假定我们局限在这一生去看,不管有多大力量,终究会淹没在这整个社会的大洪流当中,一点迹象都没留下来。但若以无限的生命去看,如果方向把握得住,的确会感觉到生生增上,如同小小的火种会不断地扩大,乃至于造天造地一样。
△ 世间人所谓的成功,实际上是“鱼饵”。鱼饵让你觉得很好吃,最后却是要你的命。
△ 一群理念相同的人结合起来会形成一股不可思议的新力量,那时要把握住一个原则,不是与别人作对,而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帮助别人。
△ 佛看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生的父母,是未来的佛子。
△ 佛成佛以后,最感谢的就是众生,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机会让他成佛。
△ 初进入佛门是需要信心,但如果只停在这个阶段,弄得不好会变成迷信。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真正的智慧。
△ 接触佛法后,宿生善根得到薰发,而能与佛法相应的是第一等人。
△ 能够懂得感念他人之恩,结果受用的是自己。
△ 世出世间一切的好东西,都是从佛法而来。
△ 教育是人类升沈的枢纽。
△ 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佛法的慈悲是舍己为人。
△ 对法要具有大希求心,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
△ 好的不容易学;坏的倒很容易学。
△ 那怕用一个不好的字也会在心中留下一个恶劣的种子。
△ 真正的目标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 不是在业已感果的果上去改,而是在感果的境上去改。
△ 正因为困难才更要去做。
△ 所谓“隐恶扬善”,以佛法来说,自己的恶要发露,别人的恶要遮盖。
△ 境无好坏,一样是业感。
△ 末法的时候,苾刍大多没有戒只求多闻。戒和多闻,不了解的话是两件事情,了解的话是一件事情。要想真正把戒学好,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要透过多闻,反过来,多闻以后不去持戒也没有用。
转自:(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1**********]044.html)